安徽小伙在北京四年坚持做义工

  • 日期:2012-01-19 11:41
  • 来源: 乐学
  • 浏览:
  • 字体:[ ]
安徽小伙在北京四年坚持做义工 杨立章在为社区里的老人免费理发。本报实习生 王宙 摄

  31岁的杨立章是名外地来京务工人员,4年前在通州中仓街道上营社区落脚,经营一家理发店。一次理发经历让他走上了义工之路。

  义工之路并非坦途。从开始做义工时的饱受争议到现在人人首肯,从单枪匹马到义工队正式挂牌,杨立章用了4年时间。4年里,他和他的义工队照顾了20多名孤寡残疾老人,事迹感动了整个社区。今年8月8日,他成为一名预备党员,开创了当地外来人口入党的先例。

  一念之间

  杨立章今年31岁,安徽颍上县人。2003年春,他带着妻女来京,在通州的中仓街道上营社区落脚。一家三口租下一间10多平方米的房子,既做起居室又兼做理发店。

  上营社区是一个老社区。渐渐的,杨立章发现社区里的许多老年人理发不方便。2003年7月的一天,一个小伙子背着70多岁的父亲来他店里理发。

  “老人头发和胡子又乱又长,胡子上还挂着唾液。”杨立章还记得当年老人的邋遢样,一问小伙子才知道老人因患脑血栓下肢瘫痪,已经有半年多没理发了,去过别的理发店但都不给理。小伙子道出苦衷后,生怕杨立章也会嫌弃不给老人理发,便一个劲儿地央求。

  “小伙子急得快哭出来了,说多花些钱无所谓。”杨立章被小伙子的孝心打动,话没多说就开始为老人理发。由于老人的头发长时间没有修剪,杨立章用了近一个小时才理完。最后,小伙子非塞给他100块钱表示谢意,但被他拒绝了。杨立章对小伙子说:“以后老人再理发就给我打电话,我一定上门服务。”

  这事对杨立章的触动很大。

  原来,杨立章的弟弟就是一个残疾人,从小行动不便,最后不堪病痛离开了人世。所以,当看到那位因患病腿脚不便的老人时,他想起了已经和自己阴阳相隔的弟弟,也更加理解老人的痛苦。

  从这天起,杨立章便有了组建一支义工服务队的想法。

  将心比心

  “红雨伞”是杨立章给义工服务队起的名字。他说,伞不仅能遮阳还能抵挡风雨,他希望自己能像伞一样为人们抵挡风雨,传递温暖。

  为了建队,杨立章一有空就走街串巷,游说年轻人加入义工队伍。可他毕竟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一些被游说的年轻人不是怀疑他别有用心就说他是“傻子”,一个月下来杨立章没招到一个志愿者。

  “就算只有我一个人,也要做成红雨伞义工服务队。”杨立章不气馁。

  他找居委会主任表明自己做义工的决心,并顺利拿到20多名低保或残疾老人的住址。之后每逢雨雪天,大多数人选择足不出户的日子却成了杨立章最忙的时候。店里没什么生意时,他就去为20多名老人理发。日子长了,他又主动揽下老人们的家务活。

  人心都是肉长的。那些当初对杨立章冷嘲热讽的人们开始转变态度,一年后开始有人加入义工服务队。如今,在上营社区,若有人打听杨立章和他的义工队,居民们就会竖起大拇指说:“这小伙子,真棒!”

  在义工服务队帮助的对象中,贾振锋老人比较特殊。老人腿脚不便,膝下儿女不少,但只有小儿子在身边却不经常在家。

  2005年6月,杨立章主动找到贾振锋老人。“开始还当他是随便说说,没想到从那以后每隔半个多月就会来我家一次。”老人还记得,今年9月他上厕所时跌倒在地,“幸亏小杨及时赶来,将我抱到马桶上方便。如果小杨不来,说不定要拉到裤子上了”。

  时间长了,老人和杨立章的感情越处越深,“我把小杨就当儿子看了”。

  心心相印

  在上营社区,除了贾振锋还有10多位老人得到过义工服务队的帮助,杨立章和他的义工队员们还会定期到中仓敬老院,为那里的10多位老人理发、打扫卫生。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