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人才引进对简单化论文导向说“不”(2)

  • 日期:2009-07-31 10:35
  • 来源: 互联网
  • 浏览:
  • 字体:[ ]
   “高引用率”竟是质疑文章托盘

    一位大学教授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这些年来很多学校规定发表一篇SCI论文奖励1万元,有些高校的奖金额更高。如在国际顶级杂志上发表论文,奖励百万元也不稀奇。最近这10多年中,高校每年发表的SCI论文数迅速增加,目前“985高校”平均稳定在每年2000篇左右,这意味着学校每年的论文奖励开支至少要2000万元,“但恰恰是这笔开支,对学术和科研浮躁之风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饶毅教授在自己的博客中说得毫不客气:目前在中国学术界急功近利的风气中,SCI起了比较大的作用,甚至有些掌握资源和行政权力的人,以SCI为政绩工程。可想而知,这会给学术界带来什么。

    据一位教育界专家介绍,不少学校开年终总结大会,一个必有的程序就是表扬“论文大户”。堪称奇谈的是,有位学者最近在院士提名材料的“科研贡献”一项写上了自己一篇“最高层次”的论文,“有很高引用率”。但深究下来,为引用率做出“贡献”的,竟是大量质疑文章。

    不过教育界专家都承认,以SCI论文为评价方式是某个阶段的产物,曾经起过很好的作用。在我国科研重新起步之时,论文数量的增长无疑有着积极意义。日本东京大学在上世纪80年代也曾追求过SCI的数量增长,但当数量达到每年4000篇时,就转而追求质量提高,现在东京大学在全球的排名已进入前50位。

  以论文选才是因为考官不自信

    “迷信SCI数量,其实是缺乏自信!”不少学者在接受采访时都认为,如果学校引进人才或者考评、奖励仅以SCI为标准,那岂不是把选拔权、考核权交给了杂志编辑?

    专家指出,选拔和引进人才时一味依赖SCI等指标,常常是因为行政主管不懂科研,是外行,却希望绕过内行简单行事;或者自身的学术水平不够高,“看人”的能力不够。在这种情况下,SCI俨然成了一个公允而客观的评价标准。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施一公不久前在一次有关人才引进的座谈会上谈到,内行“看人”不会去看论文数量,他说起他从事的生命科学领域:“其实世界非常小,小到在海外的3000多位华人生命科学家,我觉得我每个人都认识。3000人里随便挑出一个,我都可以通过另一个人了解他的情况。”

    复旦大学一位长期从事高等教育政策研究的教授说,过去对SCI过分倚重,其实是一种不自信。但近年来相当多的学术机构和科研院所已经具备了评价人才的能力,更何况我们可以请国内外的一流科学家来客串考官。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