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教教案:
幼教语文教案 幼教数学教案 幼教英语教案 幼教常识教案 幼教音乐教案 幼教体育教案 幼教美术教案 幼儿园教案 小班教案 中班教案 大班教案
> 小学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英语教案 小学自然教案 小学音乐教案 小学体育教案 小学美术教案 小学信息技术 小学说课稿 小学主题班会
> 初中教案:
初中语文教案 初中数学教案 初中英语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 初中化学教案 初中历史教案 初中地理教案 初中生物教案 初中政治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 高中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 高中数学教案 高中英语教案 高中物理教案 高中化学教案 高中历史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高中政治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 其他教案:
评课稿 说课稿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课堂实录 学生评语 班级管理 班任挚友 教学参考 教学相关 国旗下讲话 信息技术教案 主题班会教案

静听,才能有回声

时间:2015-04-06 09:25来源:网络整理点击:字体:[ ]

                           

李秀荣

从长足的发展来看,学校从提倡“教学反思”切入,引领教师专业性提升,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明智之举。因为南方教育发达地区,都着重要求教师写反思日记,教育随笔。拿江苏四川浙江来说,他们的教师专业水准高,思辩性强,教学风格繁复多样,教出来的学生更是思维开阔,才气逼人。庆幸,我校也开始了认真的反思,我也可以趁完成学校作业 之机,回首几年来的课改之路,静静聆听自己的回声。

第一次听说新课程是在2002年2月寒假,高师培训学习的时候,石家庄的教授告诉我们,国家将实施新课改,制定出《语文新课程标准》,非常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改换了许多课文,文学作品占了大部分。我听了心里按奈不住的激动,就冲着文学作品增加这一方面,我就喜欢上了新课程。于是我就留心电视、广播里有关新课程的消息,当我在电视里看到“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的阅读量每学年要达到80万字时,”我更觉得新课程符合我的口味,因为自己觉得,语文水平的提高更得益于大量阅读,而且,这也是许多语文教育专家公认的,大量阅读是提高语文水平的不发二门,这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新课程的这项规定是着了语文的道了。我便渴盼着新课程标准的下发。真好!时间不长,我们学校真的将各科新课程标准送到老师们的手里。我手捧这本薄薄的小册子,就像幼儿得到了心爱的画册,爱不释手。逐字逐句地读下去,入心而舒爽。自己曾经在课堂尝试着的朦胧零散犹疑的教学思考,在这里找到了明晰的依据,我兴奋难耐。

2002年6月,河北省下达文件,为语文教学第七届年会征集教学论文,内容可以写新课改方面的。于是,我便投入了写作,查资料,翻笔记,回顾自己的教学实验,从课改角度撰文,奋战五天,写就了一篇有关提高阅读能力的实践性论文,上交教研室。据说只能往省里选送四篇。两天后,教研室打来电话,告知我经过领导背对背打分,我的文章成为入选之一。2003年10月,我从教培中心网站看到获奖通报,我的论文荣获河北省一等奖。

2003年11月,我和一批老师跟随中心领导到课改实验区青岛参观学习。

听了报告,收获平平,最有收获的是进入课堂听了两节语文课:《散步》和《答谢中书书》。两课的路子基本相同,都是先让学生提问题,然后小组讨论,最后师生共同定夺。当时看上去,课堂确实很活跃,比起自己,感觉改得还是不够,胆子还是小,放不开手给学生。

细细想想,那位老教师的课堂厚重大气,年轻老师只是浮光掠影。从这里看出,无论新旧,老师都应该提高自己的学养。从学生五彩缤纷的发言来看,更要提高自己的素质。坚持这样的课堂,学生的思维深度广度都会发展,我们老师也该与生俱进。

2004年春,学校要求我们每位学习者都要上实验课,4月里我便借班上了一堂《山中访友》,教学设计尝试着渗透课改理念,自己少讲,学生多谈,师生和谐对话,读写结合,形式丰富,课堂活跃。当时大家都认为是课改课,按新课程去衡量,应该是不错的,自己也不否认,但总觉得有些郁闷,没有把该讲的讲出来。因为在学生发言时不忍打断他们,或者说,习惯了预设、教师统占的课堂,由于突然改变了教学方式,由学生做主,自己还没有足够的机智来应对,准备好的重要内容找不到下嘴的地方。现在看来其实就是片面理解了新课程,注重了学生自主,使教师引导者、组织者的身份缺失。另外,对教材的解读也不是很深刻周到。

2004年5月底,我们学校派出老师到石家庄参加新课程课题展示课。两节课,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学生发言非常精彩,相对于青岛,该老师对教材的挖掘上更深刻,与学生经验和生活连接得更紧密,也更贴近文本。记得石家庄的那位教研员说过这样一句话,给我印象最深:教材可以多元解读,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还是要引领学生认识到一个最明显、最主要的意义,即它是哈姆雷特而不是林妹妹。由此我回忆起自己在上《山中访友》的时候,对学生的多种解说,不可置否,生怕被冠于忽视学生独特感受的帽子,而没有真正从学生,从教学实际出发。

2004年9月,随着七年级新生入学,我正式成为新课程的实施者。带着清晰又迷茫的心理,我慎重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每次抬手抬脚,都会一动三思,因为我面对的是学生,课堂是学生的生命,审慎行之也是对生命的敬重。加之又是本地区第一批实验者,更觉责任重大。记得在青岛,实验老师告诉我们,千万不要丢掉基础知识,他们有惨痛的教训,这一点我还是清醒的。翻阅了全册书,我发现新教材的课文很美,真正从生命出发,用文学做载体,贴近生活,提倡课外阅读,综合性强。于是我就依据课文特点,依据学生学情,设计思路。诗歌写景散文教学就采用朗诵式(如《秋天》、《春》),童话教学就穿插表演式(如《皇帝的新装》),难度较大的散文就让学生提问,全班讨论(如《风筝》、《人生寓言》),有的课文还采用辩论式(如《羚羊木雕》),有的课文我就将身边的课程资源转化为课堂要素,把课堂与生活结合起来(如〈咏雪〉、《紫藤萝瀑布》)。甚至有的课模仿电视节目,如非常六加一、实话实说、记者采访等形式,课前几乎都让学生查阅资料,培养他们搜集信息提取信息的能力。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这就是我》、《探索月球的奥秘》、《我爱我家》等,学生施展才华,自制课件,搜集资料,合作探究学习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学生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口语交际和写作能力也得到提高,学生很了不起,课堂上经常有令人欣喜的思维交流碰撞,这是传统课堂很难见到的,学生的回答每每令我激动愉悦,我也因此而陶醉在教学春天的幸福中。

当时,一切的设计与行为都是为贯彻课改精神,常常在备课的同时,翻阅课程标准,或者回顾实验区的做法,或者上网查找相关操作,获取经验。一句话,做中学,学中做。尽量用新的东西填充自己的大脑,认真备每一课,在备课时,补充了许多课外知识,补充了迪金森、席慕容、汪国真、徐志摩等人的诗歌,朱自清、老舍以及我自己订阅的《散文》中的文章。现在回忆起来,学生是喜欢那些课堂形式的,但是,课堂笔记却失落了。单元小测成绩不理想,于是感到不妙,又减少了课堂的花样,而增添了记笔记的环节。也就是说,我们的课改只能考察笔下功夫,口语、课外阅读量、综合性活动等项目,目前还没有好的考试方法。

一个学期结束,有下列感触:课堂有生机,心情愉快;讲的项目多,考的项目得少,教学时间少,备课翻阅资料多;期末试卷活题少,按教参上搬得多。

2005年2月,又一个学期开始了,我为自己建构了一个蓝图,丰富课程资源,凡是能与课文相连而且有意义的内容都要引进,增大课堂容量,让课件、师生活动都要贴近实际教学,新课程是真不是新!上《最后一课》,我想如果在战争年代,这一课很容易引起共鸣,但在和平年代,如何让这些幸福的孩子们体会亡国之痛?我先将南京大屠杀的资料视频放给学生观看,又把后面一课反映九一八事变的课文《土地的誓言》移到前面来讲,然后才进入这一课的学习,最后,我又满含悲愤朗诵了自读课本中七月派诗人绿原的诗歌〈读最后一课〉。一个星期的语文课堂,我们师生完全沉浸在由系列文本带来亡国的悲痛之中,当我读到“在被侮辱与损害的国度/让悲哀的小弗朗士/朝着茫茫的地平线/流着泪喊两声/韩麦尔先生啊/韩麦尔先生啊/我们情愿给你用戒尺打得流血啊……”这几节的时候,憋闷在我们师生内心的痛苦终于化为泪水,我哽咽着读诗,看到学生神色庄重,有的在擦眼泪。这节课是我难忘的,我的学生也是难忘的,我感到非常成功。这个成功来自对教材重新组合、课堂蓄势和延展。如果孤零零学这一课,不会达到如此理想的效果。

综合性学习《走进戏曲天地》,改变了以往让学生展示资料的模式,采用听一听、唱一唱、说一说,学一学的方式,成功地上了一堂既体现语文特色,又有实际体验的综合课。

七下的教学,生词古诗等基础知识随堂检测,课前请同学推荐朗读美文,来扩大他们的知识面。阅读教学基本上是让学生细读文章,细心体会内容,对教材内容重新组合。遇到比较难理解的文本,也是自己讲,学生记,因为这样可以提高教学速度。

对于分小组讨论也有了冷静的处理:先独立思考,当学生有了想法后,再互相交流。过浅或过难的问题就不讨论了,而是随时处理,或者老师讲解。

可以这样评价我的七下课堂:收敛了激情,回归了冷静,新旧观念既相融合,又互相抵触,瞻前顾后,矛盾重重,顾虑的最终是考试。尽管这些试题尚不能恰当体现课改精神。看这些试题,不搞课改的人如果搬教参,盯学生也会取得好成绩。考高分,对于一个教龄10年以上的老师来说,我是深谙此道的。

2005年九月,新学期开始,本学期,我的计划是从课程观入手,将课提升高度,拓展宽度,增加深度。计划将文学、哲学、历史、科学等知识融进课堂,提倡思辩性和诗意,同时教给学生思考方法,让学生在头脑中将语文系统化。学到某篇文章时,要带出几篇,由单篇向多篇过度,要把课备透,钻透,讲准,另外,从学生那里,要较真。也就是说,既要开展研究,又要应试成绩,抛弃任何一方,课改都是不完美的。

上课开始了。

学《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我把楚汉战争的鸿门宴和这次国共谈判穿插起来,学生感到既新奇有趣又深刻明了。语文和历史结合,课堂厚重,化难为易,生动可感。学《芦花荡》,我引导学生用一种思维方式去理解景物描写,即为联系内容,进入角色,体会情感,总结方法。又将孙犁的《荷花淀》作为拓展教材,和《芦花荡》进行互文,拓展了课堂宽度。

上《背影》,我打破了一贯的父子之爱的解读,引导学生读出了父亲面对家境惨淡的坚强气质以及我对父亲从隔膜到理解的父子情感变化,增加了文本的深度。

上《桃花源记》,将文学、哲学、历史知识恰当揉在一起,带给学生一个广阔的背景,在比较宽阔的平台上展开师生互动,课堂上时时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出现了精彩的生成。将作品还原到东晋时期,还原到作者的创作意图,并且引导学生用现实的眼睛打量古典,大大丰富了课堂含量。目前我的课改,仍在继续中。

梳理一下,2002年以为新课改是推倒重来,于是努力求新,2004年真正上起来以后,并非如此,于是便理解了“继承与创新”、“海日生残夜,江春如旧年”的含义。初始阶段的课改只学了皮毛,从学习方式入手,从操作技术入手,课堂肤浅、滑稽。现在对以前的做法嗤之以鼻了,而感觉从课程观寻找突破口,是找到了正路。不过,这要求自己多读书,多思考,多记录。不断自我超越,自我更新。今后的课堂,计划尝试一下专题教学,搞文学欣赏,并且思考新课程下如何复习,如何应试。这些,是九年级实验的内容。

至此,我听到了一串动听的声音:坚卓的,真切的,愉悦的,它属于我自己。

最后呼喊一声:新课改,山长水阔,踽踽前行!

 

                      期中考试以后的反思

也许是一年多的知识储蓄得到了升华,学生在这次期中考试中,发挥不错,大部分学生思路清晰。尽管总排名稍稍靠后,但是从学生的听课状态和课堂感觉中,他们的思路越来越宽,他们注重了知识的联系,注重了多维思考,这是最难得的。而且,这样的思维方式将受益终生。

古诗默写要分散时间,多复习,多默写,课内阅读要注重课堂,尽量在课堂上多处理作业 ,减少家庭作业 ,而要多留时间让学生看课外书,加大课外阅读检查力度;课外练笔还要提高质量,每次给出参考题目是否会好些?

(注:目前一班的听课状态极好,二班课上有几个学生爱说笑话,这也有我的原因,课堂上的幽默再少一些。另外,两个班共有16个基础很差的学生,需要在课下多辅导。)

 

                                     2005-11-24

    静听,才能有回声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

    静听,才能有回声相关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