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教教案:
幼教语文教案 幼教数学教案 幼教英语教案 幼教常识教案 幼教音乐教案 幼教体育教案 幼教美术教案 幼儿园教案 小班教案 中班教案 大班教案
> 小学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英语教案 小学自然教案 小学音乐教案 小学体育教案 小学美术教案 小学信息技术 小学说课稿 小学主题班会
> 初中教案:
初中语文教案 初中数学教案 初中英语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 初中化学教案 初中历史教案 初中地理教案 初中生物教案 初中政治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 高中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 高中数学教案 高中英语教案 高中物理教案 高中化学教案 高中历史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高中政治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 其他教案:
评课稿 说课稿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课堂实录 学生评语 班级管理 班任挚友 教学参考 教学相关 国旗下讲话 信息技术教案 主题班会教案

也 谈 “文本对话

时间:2015-03-08 10:05来源:网络收集点击:字体:[ ]

2004年中学语文教育教学论文评选参评论文

也 谈 “文 本 对 话”

----洪树青(宣城市绩溪县上庄中学/电话:8560047)

 

一、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文本对话”。

时下,语文教学中有一个新名词——“文本对话”。那么 ,什么是 “文本对话”呢?所谓“文本对话”,就是“文本和读者之间对话”。新的教学理念认为,文本阅读的过程是读者(以学生为主体)阅读文本、研究文本,寻找文本空白,从而真正实现“文本对话”的过程。

这就有点像我国传统文论中的“设疑发问”。这里的“疑”就是“文本空白”。根据我国传统的阅读理论的观点看,接受理解是从疑惑和发问开始的,即从寻找文本空白开始。宋张载《理窟》中说:“学则须疑。譬之行道者,将至南山,须问道路之出,自若安坐,则何尝有疑。”读者如果不能对文本提出疑问,则文本所包含的潜在意义(文本意义)就无法揭示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是寻找文本空白,提出自己的疑惑的过程。因此阅读时必须逐字逐句,仔细认真。为此朱熹《学规类编》中说:“若用工粗卤,不务精细,只道无可疑处。非无可疑,理会未到,不知有疑尔。”无疑时要使之有疑,只有发现疑问,找到文本空白,文本与读者之间才会形成冲突性交流,构成对话。因此有人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经过读者与文本的对话,读者在接受了文本的一些观点之后,认识得到提高;文本经读者阅读后又注入了新的内涵。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不太重视“文本对话”,而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倡导“文本对话”。《语文课程标准》有一段阐述了阅读和阅读教学的性质:“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新的阅读理念是以西方的“接受学读解理论”(对话理论)作为基础的。这种理论认为,作品文本是为读者而生产的,就像教材、语文课本是为学生编写的,阅读过程是文本与读者之间的一种对话交流行为。黑格尔已指出:“每件艺术品也都是和观众中每个人所进行的对话。”伽达默尔把阅读理解接受的逻辑称之为“对话式的‘问答逻辑’”。作品文本和读者(解释者)之间的关系,就像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关系。经过读者与文本的交流,对话的双方不再是原来的双方,读者在接受了文本的某些观点,消除了自己的偏见,认识提高了;文本经过读者的重新诠释,又注入了新的内涵。

二、“文本对话”能够从文本中读出新意来。

读者与文本的每次对话,都会对文本产生新的诠释。旧的疑问解决了,又要提出新的疑问。阅读是这样不间断地更新的过程,读者从文本出发,从文本中寻找问题的答案。但是读者不可能永远停留在文本字面意义上的挑挑拣拣上,不可能永远只做“守成者”和“管家婆”,他们渴望引发出新的见解.近年来语文教学阅读传统课文出现了不少新的见解,例如《药》,就引发出许多新意。当年朱自清在《鲁迅<药》指导大概》中说“正题旨是亲子之爱,副题旨是革命者的寂寞和悲哀。”这之后又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有说是怀念先烈,赞扬革命者的牺牲精神,批判旧民主主义革命脱离群众的致命弱点;有说是揭露封建社会的迷信观念对群众的愚弄等等。近来有人认为小说的底蕴是“民主和科学,只有这两剂‘药’才是疗救华夏民族病苦的良药。” 又如课文《黔之驴》过去大多数读者认为旨是“讽刺那些过高估计自己的人”,这是把“驴”视为主角来分析。苏教版则认为主角应当是“虎”,题旨是对“庞然大物”不要盲目崇拜,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再如课文《枫桥夜泊》,历来众口一词:抒发诗人的羁旅之思。现今有人用考据学知识重新诠释《枫桥夜泊》。《枫桥夜泊》新解认为,“乌啼”指“乌啼桥”,“愁眠”指“愁眠山”。我们姑且不论这些新解谁是谁非,能提出一种新的意义,才使得文本得到不断地延伸和拓展,其潜在的意义与价值,才得以不断地揭示和确认。

读者和文本之间的对话,不同时代的读者为什么能读出许多不同的见解呢?这是因为一代又一代读者“境遇”不同的缘故。“境遇”指读者个人所处的社会时代和个人的遭际。读者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个人的生活经验、知识层次、性格爱好均不尽相同,所以与文本的对话也是各式各样的、多姿多彩的。由于时代局限和个人偏见,任何读者的阅读理解都不可能尽善尽美。读者主体必须“批判”地对待自身,倾听文本中真理的呼唤,克服自身的偏见,促使自己的视野得到开拓,从而读出新意来。

三、      语文教学怎样进行“文本对话”?

阅读是读者的个性化行为,个性化的第一要义是自主的阅读。没有读者的自主,就没有创造性阅读,就没有真正意义的阅读。传统的语文教学关注——关注教师、关注教本、关注教课,却不关注阅读的真正主体——学生。《语文课程标准》则关注——关注学生、关注学本、关注学习。新课程标准认为,语文阅读教学的主体是学生,阅读教学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因此,语文教学中的“文本对话”最主要的应该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那么学生与文本对话怎样进行呢?

一般有三步。第一步是带领学生进入课文世界,与其阅读经验贴近、交融;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文本时,要全身心地沉浸于其中,字求其意,句索其旨,真正做到与文本“息息相通”。第二步是走出文本世界,旁观凝思。苏东坡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就是要求学生在熟读之后,又把自己变成局外人,摆脱文本的约束,作冷静的评判分析,古人云:“水道曲折,操舟者迷,而立岸者清”。只有站在文本之外,才能对文本作出较正确的认识。第三步是比较揣摩,读出新意。苏东坡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阅读文本,力求读出新意。当然,学生自认为读出新意,也可能是幼稚的,甚至错误的,但只要有一点可取,就应该予以肯定。如有的同学读了古文《愚公移山》之后,高度赞扬愚公的远见卓识,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决心,同时又提出我们今天需要讲究科学、讲究实效。“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未免太慢了;“荷担者三夫”,人数也未免太少了。这种积极参与的意识,比被动的接受更好。新的阅读理论认为只有读者参与,才能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获得新解,才能真正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和水准。

小结:文本阅读是一种新的阅读理念,读者与文本之间是一种对话关系。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既体现了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体性,同时又也使创造性阅读、自主阅读成为可能。因此,我认为,语文阅读应该大力提倡文本阅读。

2004年4月1日写于上庄中学

    也 谈 “文本对话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