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教教案:
幼教语文教案 幼教数学教案 幼教英语教案 幼教常识教案 幼教音乐教案 幼教体育教案 幼教美术教案 幼儿园教案 小班教案 中班教案 大班教案
> 小学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英语教案 小学自然教案 小学音乐教案 小学体育教案 小学美术教案 小学信息技术 小学说课稿 小学主题班会
> 初中教案:
初中语文教案 初中数学教案 初中英语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 初中化学教案 初中历史教案 初中地理教案 初中生物教案 初中政治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 高中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 高中数学教案 高中英语教案 高中物理教案 高中化学教案 高中历史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高中政治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 其他教案:
评课稿 说课稿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课堂实录 学生评语 班级管理 班任挚友 教学参考 教学相关 国旗下讲话 信息技术教案 主题班会教案

讲读课教学要把握好四个“度”

时间:2015-01-26 11:24来源:乐学堂点击:字体:[ ]

       

 

                   郑毅

   “度”作为衡量客观事物的尺度、标准,是普遍存在的:排球比赛要求一传到位;锻冶工件要求掌握火候;艺术表演要求恰到好处。语文教学也有自己的“度”:教师在讲读课教学中,哪些先讲,哪些后讲,哪些点上讲,哪些面上讲,都是应该通盘考虑、认真推敲的。教学中内容适宜、表达恰当、节奏和谐,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这就是我们所要求的“度”。

一、选择好“角度”。“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篇课文的教学,切入的角度很多,选择一个恰当的角度是十分重要的。某教师教《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时,他不是从情节入手,先分析“盼于勒”,在分析“见于勒”,最后分析“避于勒”,而是抓住菲利普夫妇前恭后倨的思想根源——爱财。这样,人物的心里背景把握准了,情节的教学就会迎刃而解,主题的揭示也就顺理成章,这是从内容上选择角度的例子。那麽,从形式上寻找讲读的突破口也是我们常常使用的:有教师讲《绿》从第三段起讲,如嚼甘蔗,甜处下嘴;有教师讲《风景谈》,重点讲六幅图画的剪接、组合,很自然地讲清了文章的谋篇布局、材料的取舍。

角度的选择并不是一种主观的定向、定位,而是需要教师有足够的教学知识和驾驭教学的能力。对角度的要求应力求准确、新颖。“角度”把握不准,则会使讲授牵强附会;“新颖”则需要更多的灵感、更多地创造,要求讲授者独具慧眼、独辟蹊径,善于捕捉教学材料中的“闪光点”。所以,选择好角度是突破教学重点、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

二、控制好“难度”。“难度”指知识传授所要达到的难易度。它不同于通常所说的教学“难点”。“难点”指教学内容中感知、理解难度较大的知识点;“难度”是就整个教学而言。讲读教学中,难度过低、过高都不行。过低,学生学习无压力,容易滋生懒惰情绪,不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过高,学生不能接受掌握,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同样不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我很欣赏江西省特级教师张富的“跳摘法”,这种教学法的秘诀在于一个“跳”字,学生的能力在一跳一摘中获得了提高,学生跳起摸高的位置就是我们教学的上限。

当前,在难度的掌握上存在一些不正确地认识,那就是:难度不高驯服不了学生,难度不高显示不了教师水平。这就使教学陷入了一个盲目拔高、盲目攀高的怪圈。于是,文学作品讲读课成了文学评论课,“形象”“典型”“个性”一股脑砸向学生,说明文讲读课上成了高科技课,“基因”“激光”“夸克”一窝蜂涌向学生。这样,既违背了中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也违背了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过犹不及”,目标太多、太高,则失去了其价值。所以我们说讲读的难度应规范在大纲的要求内,教师要琢磨透两头:教材和学生。有悖于此,则难度的确立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木治本。

三、安排好“密度”。课文讲读要处理好缓急疏密等问题。该密不密,该疏不疏,该缓不缓,该急不急,或者密则不透气,疏则松松散散,缓则有气无力,急则气急败坏,都是失度的表现。密度的安排要重视课文内容和教学目标 而定,一般说来,内容优美、舒缓的课文要慢教,让学生有充分体验景美与情美的时间,内容紧张、急促的课文要快讲,给学生以身临其境之感。前者如《济南的冬天》,后者如《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等。同一篇课文也不是一个速度、一个节奏到底,如讲《曹刿论战》,战前决策可慢讲、详讲,战争实况应快讲、略讲。这不仅因为战前决策正确与否关系到成败,而且也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有关,本书编写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的是”,讲透了这部分内容,才能较好的传达课文的神韵。另外,难度大的课文要慢教,难度小的课文要快教。我们常说短文长教,长文短教,说穿了就是课文节奏的把握问题。

要使讲读课文教学疏密有致、错落有序,除了加强对时间的控制外,还必须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动脑筋。什麽时候讲,什麽时候读,什麽时候问,什麽时候答,什麽时候点拨,什麽时候讨论,都需要教者在设置教学方案予以考虑。教前无安排,教时随心所欲,是难以凑效的。密度的安排既体现在对课文讲授的宏观调控上,同时也体现在表情、手势、用词、语气、语调、语速等把握上。表情呆板,词汇贫乏,语气平淡的教学是无法激起课堂的波澜、构造出赏心悦目的课堂教学风景的。一堂没有密度的讲读课,就像衣服没有层次的风景画,呆板、单调,是没有美感可言的。

四、处理好“引申度”。教学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教师在讲读教学中从知识结构和方法上发现相似点、相关点,进行移植、变通、加工、整理,这就是引申。讲读中适度引申既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目的。但在内容上的引申要注意分寸,切忌牵强附会。有位教师讲《我的叔叔于勒》时,在分析完人物形象的意义后,作了这样的引申:“我们国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有许多菲利普式的人物,他们把人与人的关系看作是

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我们要坚决与之斗争。”不自觉地使教学的主体发生了位移,显然是画蛇添足。我们在教学中运用得更多还是形式方面的引申,包括文体、结构、技巧等。如:在讲消息这种新闻体裁的同时,可适当介绍通讯、特写、报告文学等其他新闻形式;在讲顺叙的同时,适当介绍插叙、补叙、倒叙等相关知识;在讲衬托的同时,适当介绍反衬、对比等。这些都是必要的。

语文教学从来就没有现成的“度”,也没有不变的“度”。对于“度”的把握和操作,可以用“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句话概括,教师只有不断调整自己,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才能在教学中驾轻就熟,讲出合情、合理、合度的课来。

 

作者简介:郑  毅  灵宝市第二初级中学(邮编:472500)

 

 

 

 

 

 

 

    讲读课教学要把握好四个“度”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