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教教案:
幼教语文教案 幼教数学教案 幼教英语教案 幼教常识教案 幼教音乐教案 幼教体育教案 幼教美术教案 幼儿园教案 小班教案 中班教案 大班教案
> 小学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英语教案 小学自然教案 小学音乐教案 小学体育教案 小学美术教案 小学信息技术 小学说课稿 小学主题班会
> 初中教案:
初中语文教案 初中数学教案 初中英语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 初中化学教案 初中历史教案 初中地理教案 初中生物教案 初中政治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 高中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 高中数学教案 高中英语教案 高中物理教案 高中化学教案 高中历史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高中政治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 其他教案:
评课稿 说课稿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课堂实录 学生评语 班级管理 班任挚友 教学参考 教学相关 国旗下讲话 信息技术教案 主题班会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学案与检测

时间:2015-01-22 09:38来源:乐学堂点击:字体:[ ]

    第二单元  放飞想象  探寻心灵
    6.雪
    7.雷电颂
    8.短文两篇
    9.海燕
    10.组歌(节选)
    兴趣情境导引
    师:同学们都会背唐朝大诗人李白的一首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同学们想想看,是什么触动了李白的乡愁,写下了这样情真意切、脍炙人口的不朽篇章?
    生:明月如霜,触动了诗人的乡愁。
    师:说得好,这是寻常事物激起的心灵之声。同学们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生1:唐朝诗人孟浩然写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诗人由“啼鸟”表现春晴的欢乐,而“风雨落花”又触动着诗人爱花、惜花的心弦。
    生2: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鹊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白日依山而尽,黄河奔流入海的壮丽景色,表现了诗人登高望远的豁达心情,还揭示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深刻哲理,能激发人们高瞻远瞩、积极向上的豪情。
    师:是的,日月光华,风雨雷电,浪花海燕……这些壮阔而美丽的形象,在多情的作家笔下,都能化成充满激情的文字,深深打动我们的心。同学们将要学习的这个单元所选的散文诗,也都是作者由寻常事物激起的心灵之声。让我们放飞想象,透过文字,去捕捉作家们的情感律动,感受他们心灵的无限风光吧。
    难点互动探索
    难点问题1  感受形象,体味情感
    生:老师,这个单元都是散文诗,请问什么是散文诗?
    师:所谓“散文诗”,顾名思义,是具有散文抒情性质的诗。这就是说,它首先必须是诗,其次在抒情手法上相当随和地接近散文。
    生:老师,是不是可以说,散文诗既是散文化的诗,又是诗意的散文呢?
    师:这样理解不够准确。散文诗不同于诗意的散文,因为她是形式特别的诗;而诗意的散文归根到底还是散文。散文诗体裁短小,诗质致密。
    生:老师,你刚才说散文诗“相当随和地接近散文”是什么意思呢?是不是表示散文诗很广泛地接受了散文在抒情方面的特点呢?
    师:是的。散文诗不同于格律诗或自由诗,不仅在于消极方面它不分行,更在于积极方面它具有一般分行诗所缺少的散文美,如内在的韵律,宽广的抒情层面,甚至逻辑思维的美感。
    生:老师,我们注意到,这个单元的几首散文诗都有比较鲜明的形象,这应该也是散文诗不同于一般诗歌的一个特点吧?
    师:说得好。能够看出这一点说明同学们很会读书。用心读书,不断思考就一定会取得好的效果。
    这个单元,无论是《雪》,还是《浪之歌》,包括《海燕》,《雷电颂》,《日》,《月》,可以说每一篇都有鲜明的形象。只有反复诵读,感受形象,才能理解散文诗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才能感受到文采之美,才能领会到文思之深。
    相关知识链接:什么是“象征手法”
    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方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被象征的本体)。即所谓“托义于物”。象征能够委婉、含蓄地表达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感情,而且化“抽象”为“具体”,极大地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象征的手法常常着眼于全文的构思,多体现在一篇或一段之中。
    范例1:朔方的雪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朔方的雪的特点是“如粉,如沙,决不粘连”。它是以孤独不妥协的姿态向世界宣告它的存在的。它“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在孤独寂寞中,朔方的雪谱写了一曲最为动人的乐章:“凛冽的天宇”下,朔方的雪俨然是一个斗士,它“蓬勃地奋飞”,弥漫于太空中,“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像是一个奔放的挑战者。
    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对朔方的雪的赞颂表现出来的。“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在这里,朔方的雪是雨死掉之后的“新生”,是一种升华,是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精魂”。作者对朔方的雪的特别钟爱,还从与南方的雪的对比中表现出来。江南的雪是美的,洁白、滋润、明艳,透着生机,令人欣喜;但是,它禁不起“寒夜”、“晴天”的冻结与消释,那给孩子们带来欢娱的“大阿罗汉”终于变成为“不知道算什么”。因此,朔方的雪的独立不羁的个性,决不妥协的斗争精神就让作者情有独钟。正如钱理群先生所评价的:“这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也是人的精魂,鲁迅的精魂——奋斗的,向上的,闪光的。”
    解答:朔方的雪的特点是“如粉,如沙,决不粘连”,“奋飞”,“旋转”“升腾”;孤独,坚强,决不妥协,充满百折不挠的抗争精神。
    作者满怀感情地描写了美丽的江南雪景,在对比中特别赞颂了朔方的雪独立、坚强、抗争的精神。像江南的雪那种恬静平和的美固然能让人欢喜,但更崇高的美应该像朔方的雪那样,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在悲壮的战斗中得到升华。
    解题方法链接
    1、 把握散文诗描写的形象的特点要找准相关语段的重要词句;2、 要从整体的角度理解描写其他形象(江南的雪)的作用;3、
    要深入思考揣摩能表现作者思想感情倾向的句子;4、 要了解作者的一贯思想和创作背景。
    范例2:把握《雷电颂》中“风、雷、电”等形象的象征意义,理解抒情主人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分析:了解剧情、把握屈原主要精神品德是解答这道题目的关键。
    在七国纷争、战乱频仍的时代,屈原看透了秦国侵吞六国的野心,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前途命运,他力劝楚怀王联齐抗秦。然而,一向光明磊落的屈原根本没有料到南后之流仅仅为了自己固宠求荣,竟然不惜取媚侵略势力,与秦国暗相勾结,采取极其卑鄙无耻的手段,横加以“淫乱宫廷”的罪名。在含冤莫白的情形下,他仍拳拳关注祖国和人民,而置个人的利害得失于不顾,他冲破一切思想束缚去进行英勇的斗争。他沉痛地劝戒楚怀王,愤怒地斥责南后,恨她危害了祖国。昏庸专横的楚怀王不听屈原的一再忠告,粗暴地撕毁楚齐盟约,转而依附秦国,走上妥协投降的道路,屈原也遭到囚禁。面对正在沉入黑暗的祖国,失去自由的诗人满腔忧愤,以《雷电颂》的形式无比猛烈地迸发出来。
    屈原的主要性格特征是具有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他呼唤着咆哮的风,去“吹掉这比铁还沉重的眼前的黑暗”;他呼唤着轰隆隆的雷,把他载到“那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地方去;他呼唤着闪电,要“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诗人以火一般炽烈的语言以及雷霆万钧的气势,表达了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解答:“风、雷、电”等形象象征了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达了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解题方法链接:1、 这段独白是全剧的灵魂和高潮,是整部戏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要放在整个剧情中进行理解;2、
    抓住关键句子,理解诗歌内容。从主人公呼唤“风雷电”的关键句中体察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3、
    要根据剧情展开联想和想象,在加强诵读的基础上,把握 “风雷电”形象,揣摩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范例3:如何理解《日》中“飞蛾”,《月》中“姮娥”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自古以来,日都是光明、希望的象征,巴金在日中也写到:“没有了光和日,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但巴金写《日》却不是为了歌颂太阳,他在文章开篇首先写的是飞蛾,一种渺小并不美丽的生物,但是它“为着追求光和日,,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在这里,飞蛾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生物,巴金重新赋予了他们一个新的内涵。人应该“为着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虽然“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这就是作者塑造的敢于追求,勇于牺牲,一往无前的战士的形象,就是作者所要追求的理想人生。
    同样,作者的《月》也不是为着写“月”。在文中,“月”“冷得很”,“月的光是死的光”。“但是为什么还有姮娥奔月的传说呢?”她是为了改变月光的冰冷,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这里的姮娥和飞蛾、夸父是相似的,为了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不惜牺牲生命。
    解答:《日》中“飞蛾”,《月》中“姮娥”都是作者塑造的敢于追求,勇于牺牲,一往无前的勇士的形象。他们为了追求光明,为了“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表达了作者对“飞蛾”和“姮娥”由衷的赞美、歌颂之情,寄托了自己为了光明和理想而不惜牺牲的崇高的人格理想。
    解题方法链接
    1、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把握关键的语句,理解文章主要思想内容;2、 要注意结合写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理想追求;3、
    要注意文章的表现手法。
    范例4:作者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海燕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理解这个问题必须了解《海燕》创作的时代背景。本文写于1901年,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工人运动不断,动摇着沙皇统治的根基。来自社会底层、深谙底层人民疾苦的高尔基,触摸到刚刚开始跳动的新时代脉搏以敏锐的艺术感悟力创造出了“海燕”的艺术形象,来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因此,“海燕”这个艺术形象有着深广的政治意义和象征内涵。
    作者是把海燕放在典型环境中进行刻画的:暴风雨来临前的几个场景。“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当暴风雨在酝酿之中时,海燕早已按捺不住对暴风雨的渴望和欢乐,冲击于阴云和海浪之间,勇猛地叫喊。这和别的海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海鸥、海鸭、企鹅视暴风雨为灭顶之灾,惊恐万状,而海燕却在热切地迎接新生;当暴风雨逼近,阴云直压下来时,海燕仍然有如“黑色的闪电”,离弦的箭,在风吼雷鸣中飞舞着,欢笑着,号叫着,像“暴风雨中的精灵”;当电闪雷鸣、山呼海啸,暴风雨即将爆发时,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终于发出了疾呼——“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是时代的战斗的宣言,它预示着暴风雨即将来临,鼓舞人们积极行动起来,去迎接伟大的战斗,表现了一种坚强无畏的革命理想主义精神。
    解答:海燕是勇猛坚强、乐观自信、富有献身精神的无产阶级先驱者的形象。作者在文中赞美的是像“海燕”一样的无产阶级战士,鞭挞的是“海鸥“海鸭”“企鹅”等形形色色自私、怯懦的不革命者,以及“乌云”“狂风”等反革命势力,表现了作者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
    解题方法链接
    1. 抓住描写海燕的关键语句,理解其性格特点;2. 注意象征手法运用的特点,把握形象内涵;3.
    联系写作背景,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范例5:分析《组歌》中所塑造的“浪”和“雨”的形象,说说这两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分析:《浪之歌》中的“海浪”是海岸的“情人”,她对海岸一往情深,爱得热烈,爱得深沉。无论是清晨还是傍晚,无论是潮涨还是潮落,这个热恋中的“少女”在周而复始的律动中与爱人难分难舍。不仅如此,她还是一个人间世界的守护者:“夜阑人静,万物都在梦乡里沉睡,惟有我彻夜不眠”,在星空、美人鱼、礁石和情人组成的画面中,它发出永恒的共鸣,“时而歌唱,时而叹息”。
    在这里,海浪的爱情已不只是对海岸,而是蕴涵着对世间万物满腹的情爱。最后,海浪的形象已幻化为诗人自己,成为这个世界种种事物的和谐和美的守护者。
    结合作者的坎坷的人生经历以及对祖国甚至对全人类的赤子情怀,我们就不难理解作者借助海浪与海岸这对热恋者的形象,曲折表达了他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情感和火热的衷肠。
    《雨之歌》采用第一人称,用拟人化的手法,借助丰富的想象,艺术地描绘了“雨”的生活,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雨之歌》蕴涵丰富的哲理,但是它并不是以得出某种哲理、教谕为目标,它最终形成的是一个具有丰富感性内容的,难以被化约为简单的道理的形象。
    “雨”首先是作为一个奉献者的形象出现的,它滋润万物,装点大地。“雨”还是“传情的信使”,把相距遥远的情侣联结起来。“我”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电闪雷鸣,终结于悄无声息的“青天彩虹”。“我”追寻着“美丽的园林”,“我”敲击着窗户的玻璃。“我”是“大海的叹息”,因为大海是“我”曾经的家;“我”是“天空的泪水”,因为“我”从天穹洒落;“我”是“田野的微笑”,因为“我”滋润了田野。“我”不正像那多情善感、感人至深的爱情吗?
    解答:我们主张对散文诗作个性化的解读。同学们可以展开充分的联想和想象,参照以上分析进行解答。
    解题方法链接
    这两首散文诗塑造的形象不易把握,因为在这里“海浪”和“雨”不是机械的、简单的形象,而是有着丰富内涵和哲理的和谐世界。把握形象一定要注意从整体上感知,同时还应关注作者的相关情况。
    难点问题2、品味关键语句,理解文章内涵
    生:老师,前面在讨论散文诗塑造的形象时,主要采用的是整体感知的方法,但是你也多次提醒我们要注意关键语句,你能说说这两者的关系吗?
    师:阅读文章的一般规律是由语言形式到文章内容(因文解道),再由文章内容到语言形式(因道解文),循环往复,逐步加深理解。"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文章阅读的一个重要的原则。任何语言片断都是有特定的语言环境的;任何问题都是有语言背景的。从阅读行为看,经过对各部分的感知、辨认、理解,才有可能理解各部分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以至更完整、深刻地理解文章全貌。也就是说,整体感知和揣摩品位关键语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细致品味关键语句能够促进我们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生:那么,文章中哪些句子是关键语句?
    师:笼统地讲,提纲挈领、概括中心的句子是关键句;描写生动、小中见大的细节是关键句;含义深刻、内涵丰富的句子是关键句;修辞运用新颖独特,语言精练富于表现力的句子也是关键句。当然,阅读是一项创造性的学习活动,阅读主体对于文本有着很大的创造空间。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些契合你心境,引人深思的句子当然也是关键句。
    生:揣摩品味关键句的方法是什么呢?
    师:并无什么绝对的方法。总体来说,读书应该养成细心揣摩品味的习惯。要注意关键句在全文中的位置,要注意语言环境,有时还要结合时代背景,作者的语言风格思考玩索。特别是文学作品,更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我想提醒同学们注意的是,语言文字的斟酌实际上就是思想和情感的揣摩。作者思想透彻、情感凝练,他的文章就精彩,语句就精练,文字就工稳。因此我们在品味关键语句时要注意揣摩文句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下面的一句名言,供同学们参考——
    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 ——朱 熹
    相关链接:朱光潜先生《谈作文》节选
    文章是可以练习的吗?迷信天才的人须依靠语言的渲染。福楼拜对他的学生莫泊桑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这说的正是同样的道理。我看古今中外,在文学语言的运用上,都不能离开这一条:刻苦的追求和严格的选择。
    范例1:体味语言风格,理解句子含义: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
    分析:这个句子是描写朔方的雪的关键句。作者以简洁、短促、峻急、坚决的语言形象准确地描写出朔方的雪的特点。在描写完江南的雪之后,用了一个峻急的“但是”,转入对“朔方的雪”的描述。字面上看这里并不需要转折,可加上了“但是”之后,情感的倾向性就更加明显了。“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在形、质、态三个方面写出了作者眼中的朔方的雪的基本特质,为下文进一步深入描写“朔方的雪”的“蓬勃地奋飞”、“灿灿地生光”、“旋转而且升腾”提供了依据。
    解答:这一句的语言特点是简洁、短促、峻急、坚决,体现了准确、精练、冷峻的语言风格。这句话写出了朔方的雪“如粉,如沙,决不粘连”的特点,揭示了朔方的雪独立,坚强,决不妥协的精神特质。
    解题方法链接
    1、
    理解语言风格要从把握基本语言特点入手,可以通过朗读、揣摩、比较等方法体味该句语言与众不同的特点,结合作者一贯的语言习惯进行思考分析。2、
    理解句子的含义首先要把握该句的主要内容,然后结合前后文的内容进行分析。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范例2:举例说明《雷电颂》在修辞手法运用方面的特点。
    分析:这段独白是一首激越澎湃的抒情散文诗,是“生之颤动,灵之喊叫”,波澜壮阔,气势磅礴,撼动人心,是全剧的灵魂和高潮。好的作品必须做到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这段抒情独白之所以能产生如此震撼人心的效果,就是因为运用了与之相应的修辞手法。特别是呼告和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大大增强了这段独白的感染力。
    解答:本文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增强语句的气势和情感色彩,达到了最大限度的抒情效果,以火一般的激情直接感染观众。
    本文通篇运用拟人、呼告的修辞手法。如:“风,你咆哮吧!咆哮吧!”“你们风,你们雷,你们电”,“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等等,热切地呼告和歌颂风、雷、电;而“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等语句,无比愤怒地斥责恶神。这样,就直接有力地表达了爱憎的感情,增强了语句的气势和表达效果。
    其次,运用了反复、排比等方法,也增强了整个独白的抒情效果,有力地表达了爱憎的感情,又具有诗的形式美,回环往复,荡气回肠,朗朗上口,铿锵有力。
    解题方法链接:运用修辞的目的是为了增强表达效果,因此,分析修辞手法的重点是通过反复朗读揣摩,从表达效果的角度理解修辞的作用。
    范例3:在《月》中作者是如何写出对“月”的那种“冰冷”的感受的?
    分析:巴金建国前的散文,都有质朴、清新、流畅、抒情的特点。但像《日》、《月》这类的散文则是带有鲜明的浪漫象征色彩的散文,主要是他内心世界的真实表现,是他思想感情的升华和象征,有着独特的思想深度和艺术魅力。其自然景物的描写是和理性思考紧密结合的,因此同学们要善于从略显零散的描述中抽绎出文章的情感脉络。
    解答: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受是“冰冷”。文中多处提到,如“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望着明月,总觉寒光冷气浸入我的身子”,
    “月光冷得很”,“月的光是死的光”等等。作者就是通过这些既总括又具体的表述,把不同地点(“海上,山间,园内,街中”,“都市”),特定的环境里(“冬季的深夜”,“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主观感受,在主旨的统帅下反复表现出来,蕴涵着对严冷寒夜的憎恶,暗示了对光和热的向往。
    解题方法链接
    找到相关的句子,把零散的表述贯串起来看,这样就能抽绎出文章的感情脉络。这也是准确理解这类文章的关键所在。
    范例4:举例说明作者是如何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增强《海燕》的艺术表现力的?
    分析: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极大地增强了《海燕》的艺术性,使之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同学们要从表情达意的效果方面分析体会修辞手法的作用。
    解答示例:
    ① 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比喻和拟人。“黑色的闪电”准确传神地展现了海燕矫健、勇猛的雄姿;“高傲”赋予海燕以人的性格,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海燕藐视一切反动势力的精神风貌。
    ② 风紧紧抱着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拟人。连用“抱”“甩”“摔”几个动词,还有“恶狠狠”,赋予狂风人的性格和行为,写出了风的猖狂的气焰。
    ③ 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比喻、拟人和反复。“敏感的精灵”,“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显示了海燕的勇敢和智慧,说明无产阶级革命者的高度的预见性和敏锐的洞察力。“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运用反复,语气肯定,表达了坚定不移的必胜信念。
    解题方法链接:1、 准确指认修辞方法;2、 反复体味,深入分析;3、 要从表情达意的效果的角度进行分析。
    范例5:《雨之歌》在拟人手法运用方面有什么特点?
    分析:这首散文诗在拟人手法运用方面很有特色。以第一人称使“雨”有了属于自己的系统的生命历程;并由“我哭”引出与此相关的一系列的意象的拟人化;不仅有具体事物的拟人,作者还将一些抽象的事物拟人化,如“清晨的女儿”、“死神”等等。
    拟人手法的运用把世间万物统一在“人”的世界里,雷电云霓,山河湖海,特别是对窗户的轻轻敲击,无不充满着灵性,无不感动着我们,启示着人们。
    解答:(仅供参考,可结合分析进行具体阐述。)这首散文诗通过拟人手法的运用把自然和人的世界紧密和谐地联系在一起,宽广浩大的自然世界成为一个“人之境”。本诗的拟人化手法运用呈现系统性,多样性,灵活性。
    解题方法链接
    拟人手法能够化静为动,使各种事物带上人的思想感情,具有生动感人的表达效果。本诗在拟人手法的运用方面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同学们应该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分析其特点。
    难点问题3:联系社会生活,培育人文精神
    师:散文诗有着散文自由优美的形式,也有着诗歌精练含蓄的内质。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要加强朗读,认真体味。
    生:老师,学了这几篇课文,我们觉得很有收获。这几首散文诗不仅文笔优美,文采斐然,读来有一种艺术的享受;而且内涵丰富,思想深刻,读后受到很大的启发。
    师:很好。你们能说得更具体些吗?
    生1:朔方的雪独立、勇敢、坚贞不屈;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敢于斗争,百折不挠,崇高的人格可与日月争辉。这些形象让我热血沸腾。
    生2:高傲地飞翔的海燕搏击长空,乐观自信,英勇无畏;逐日的夸父、灯下的飞蛾、奔月的姮娥不怕牺牲,一往无前。这种对理想的执著不正是我们所应具备的优秀品质吗?
    生3:我特别欣赏的是《浪之歌》中对海岸一往情深的海浪,还有被誉为奉献使者的春雨:深情,浪漫,博爱,无私。
    师:是的。我们读书学习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学一些语言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这个单元的名篇佳作有着深厚的人文内涵,联系社会生活,认真学习、思考,对于提升我们的文化品位大有裨益。
    阅读下面这段话,与同学们共勉——
    读书,不仅仅是一条获取知识的途径,更是一个自由的空间。这个空间允许你作个性的思考,深度的探索;允许你在古今中外睿智的思想中畅行。读书锤炼你的思想,也敏锐着你的语言,促成你成功的自我表达和社会交流。书籍具有无穷的超透力。它高乎电脑、电视、流行文化之上的是其明确的主体独立,即使在潮起潮落的消费热浪中也不至于随波逐流,迷失自我。一句话,读书提高的不仅仅是作文档次、语文水平,更多的是思想和认识能力,是“人”的品质。
    相关链接:读书的作用
    阅读所有的优秀名著就像与过去时代那些最高尚的人物进行交谈。而且是一种经过精心准备的谈话。这些伟人在谈话中向我们展示的不是别的,那都是他们思想中的精华。 ——(法)笛卡尔《方法谈》有时,一本适时的好书能够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或者成为他的指路明星,确定他终生的理想。 ——(前苏联)米哈尔科夫《一切从童年开始》
    范例1:课文《雪》中,作者细致生动地描写了江南的雪景与北方的雪景,你更喜欢哪种雪景,为什么?
    分析:作者在文中以满怀感情的笔触写出了晶莹娟秀、绚丽多姿的江南雪景。“滋润美艳”概括了江南雪的特质,“隐约着青春的气息”、“极健壮的处子的皮肤”两个比喻令人产生无限遐思,轻柔和缓的江南雪怎不让人万分怜爱?而在雪野中——一片洁白的背景下,点缀着宝珠山茶的血红,单瓣梅花的浅青,蜡梅花的深黄色和杂草的冷绿,仿佛还有蜜蜂忙碌地飞,翁嗡地闹,好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在作者眼中,江南的雪还和孩子们的欢乐联系在一起,雪天虽然将孩子们的手冻得通红,但也给他们带来了快乐的游戏。塑雪罗汉其乐无穷,“洁白”、“明艳”“闪闪生光”的雪罗汉带来多少美好的回忆!江南的雪,透露出盎然的生机,孕育着生命。
    那么,北方的雪呢?它是以孤独不妥协的姿态向世界宣告他的存在的。它“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在孤独寂寞之中,北方的雪谱写了一曲最为动人的乐章:“凛冽的天宇”下,北方的雪俨然是一个斗士,它“蓬勃地奋飞”,弥漫于太空中,“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像是一个奔放的挑战者。
    解答提示:题目问更喜欢哪种雪景,这个答案不唯一。不过要答好这道题应该从作者所描写的景物的特点和自己的喜好两个方面考虑。
    当然,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可供参考。作者对北方的雪情有独钟,不仅有性格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和黑暗、反动势力斗争须要这种独立、勇敢、决不屈服的斗争精神。而对江南的雪的深情回忆不也寄予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某种向往吗?

    解题方法链接
    1、 先弄清楚作者描绘了怎样的江南雪景和北方雪景。要反复朗读,细细揣摩,借助联想想象,准确把握景物特点;2、
    结合文章本身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体验;3、 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审美情趣有条理地表述。
    范例2:结合课文,搜集资料,了解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谈谈自己的感受。
    分析:首先,通过学习课文,我们了解到屈原是有着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的伟大的政治家兼诗人。他的深广的忧愤,炽烈的爱国情怀,对光明未来热烈的追求,顽强的战斗精神,与黑暗势力决斗到底的浩然正气,无不深深地打动我们,强烈地感染我们。要想进一步了解屈原,我们还应该走进图书馆,走进网络,广泛搜集资料,去读他的作品,去感受他的精神、情感,了解他对后世甚至对整个中华民族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
    屈原(前339?~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交加,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此外,《卜居》、《渔父》等篇是否为屈原所作,学术界尚有争议。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据《续齐谐记》和《隋书·地理志》载,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投江自尽。中国民间五月五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解题方法链接:屈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他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他开创的浪漫主义诗歌的优良传统都是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财富。作为一名中学生,应该结合课文,以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广泛搜集资料,了解屈原,走进心灵,感受其崇高的情怀和伟大的精神。
    范例3:联系写作背景,理解《日》、《月》中作者所寄托的理想和人生追求。
    分析:这两篇作品写于抗日战争的1942年,其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作者以飞蛾、夸父的追求光和热,以姮娥为使已死的星球再生,象征志士仁人的为祖国轰轰烈烈献身,实际上赞美飞蛾,赞美姮娥,就是赞美抗日将士,就是赞美那些为了理想而不惜牺牲生命的勇士们。
    在《日》中,作者以“飞蛾”“扑向灯火”的壮举赞扬了飞蛾敢于追求,一往无前,勇于牺牲的精神。进而联想到夸父逐日的神话,阐述了为着人类生存和理想社会的实现而百折不挠地追求斗争,乃至牺牲自己的生命是无上光荣的。最后,作者“甘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哪怕“化作一阵烟,一撮灰”,也心甘情愿,在所不惜。表达了自己为着追求光明愿意牺牲一切的崇高理想。
    解答:在《日》中,作者塑造的“飞蛾”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生物,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月》中的姮娥也表达了作者相同的理想追求。在国难当头的时刻,作者借这两篇散文诗表达了为了追求光明和理想社会,要百折不挠、顽强斗争甚至献出生命的崇高的人生追求。这对于青少年学生有着极大的教育意义,将激励我们为了祖国人民,为了理想而努力奉献,不懈奋斗。
    解题方法链接
    读书要“知人论世”,才能把握要义。结合写作背景,了解时代风云有利于准确理解文章内涵。同时我们还要联系自身实际,学有所得。这对于健全我们的人格,丰富自己的思想是非常重要的。
    范例4:结合自己实际,想一想,《海燕》给我们生活带来什么有益的启示?
    分析:《海燕》虽然是特定时期的特定产物,“海燕”这个艺术形象有着深广的政治意义和象征内涵。但是即使我们撇开这个背景,《海燕》仍能给我们生活带来有益的启示。因为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既有温煦的爱的阳光照耀,也有各种各样的“暴风雨”的考验。面临生活的“暴风雨”,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从勇敢的海燕身上不是可以找到答案吗?
    解答提示:(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胆地发表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面对“暴风雨”,海燕不是畏惧,而是勇敢地迎接挑战。它勇猛坚强,乐观自信,以大无畏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心搏击“暴风雨”。它是“胜利的预言家”。
    那么当我们有了“暴风雨”考验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像海燕那样勇敢地面对困难,充满自信,坚强勇猛地和困难作斗争,这样就一定能克服困难,取得最后的胜利。
    解题方法链接:解答这种开放性的题目,主要目的是让同学们开动脑筋,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而且答案并不唯一。解题的关键就是把握形象,展开联想、想象,然后作出有条理的分析。
    范例5:读完《组歌》,你有什么收获?可以从思想内容方面阐述,也可以从文学鉴赏的角度交流。
    分析:像这样文约意丰的散文诗,留给读者的思想启迪和审美愉悦都是非同一般的。其丰厚的人文内涵正是同学们赖以提高审美素养的极佳载体。同学们应该展开联想想象,细读品味。
    总的来说,从思想内容方面看,《浪之歌》塑造的“浪”对爱情,实际上是对祖国无比忠诚,执著、热烈;不仅“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而且始终保持着理性的“清醒”。这种健康完美的人格精神不深深感召着我们吗?《雨之歌》中的“雨”无私奉献自己,装点大地,滋润万物;“雨”还是“传情的信使”,解除“田野”的干渴,医治“云彩”的相思,启迪敏感的心灵。这种和谐美好的境界,博爱广施的的精神不也深深震撼着我们的心灵吗?
    从文学鉴赏的角度看,简练优美的文笔,虔诚纯真的情感,丰富深广的画面,蕴涵深刻的哲理,以及对和谐美好的向往、对社会人生的彻悟,使读者所得远不止于一般的审美愉悦。具体地讲,比如在拟人手法灵活多变的运用,第一人称的使用所产生的真切感人的效果等方面都可以作出阐述。
    解答提示:这道题答案应该丰富多彩。同学们可参照以上分析,结合课文进行具体的个性化的解答。
    解题方法链接
    读书可“不求甚解”地泛读,亦可“咬文嚼字”地精读,这要结合文章的特点和阅读主体的兴趣爱好。一般来讲,像这样文质兼美的散文诗宜展开联想和想象,反复诵读,“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品味深思才会有所得,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文学审美修养。
    综合开放课堂
    【随堂热身】
    一、基础知识:
    1、 下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朔(shù)方       磬(qìng)口   凛(lǐn)冽       雪霁(jì)
    B.脂粉奁(lían )     眷(juàn)念   稽(qí)首        姮(héng)娥
    C.蜿(wān)蜒       胆怯(qiè)    翡翠(chuì)        真谛(dì)
    D.执拗(liù)         憔(qiáo)悴   璀璨(càn)         镶嵌(qiàn)
    2、 下列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海誓山盟         盛气临人         长吁短叹         馈赠
    B.千山万壑         拖泥带水         铿锵有力         忏诲
    C.自私自利         雷霆万均         挺身而出         虐待
    D.浩浩荡荡         踌躇满志         土偶木梗         迸射
    3、 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盛气凌人:傲慢的气势逼人。       眷念:想念。       
    B.长吁短叹:因伤感、烦闷、痛苦等不住地唉声叹气。 酷肖:酷似。                
    C.祈祷: 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彷徨: 走来走去,犹豫不决。
    D.睥睨:眼睛往前看,形容自卑的样子。            踌躇:犹豫。  
    4、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3分)
    ①那是还在     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②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     地飞翔。
    ③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     。
    ④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他们      在自己的深渊里。
    A.隐藏    高傲    争鸣     掐灭       B.隐约    骄傲    争斗    熄灭
    C.隐约    高傲    争鸣     熄灭       D.隐藏    骄傲    争斗    掐灭
    5、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他处理事情十分果断,从不拖泥带水。
    B.北京电视台的几个经济类节目都办得栩栩如生,显现出编导很有水平。
    C.我以后要变本加厉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努力取得优良的成绩。
    D.同学们热情友好,领导和老师的关怀更是无所不至。
    6、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嬉笑。
    B.雷?你那轰隆隆的,是你车轮子滚动的声音?
    C.夜阑人静,万物都在梦乡里沉睡,惟有我彻夜不眠;时而歌唱。时而叹息。
    D.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
    7、下列各句中所用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3分)
    A.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健壮的处子的皮肤。
    B.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
    C.圆月有如一面明镜,高悬在蓝空。
    D.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
    8、下列文学常识搭配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海燕》----高尔基----俄国
     B.《浪之歌》----纪伯伦----黎巴嫩
    C.《雪》----鲁迅----《野草》
    D.《雷电颂》----郭沫若----《屈原》
    E.《日》——巴金——《原野》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底,向海面直压下来,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雷声轰响。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沫。
    9.用连线搭配:(3分)
    (1)暗        写色彩       写出云块浓重
    (2)低        写高度       乌云直逼海面
    (3)压        写动作       写出乌云凶残
    10.第一段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3分)
                        
              
    11.分别摘出写波浪\狂风的一些关键词,然后分析各表现了什么。(4分)
    (1) 波浪              
                     
      表现了               
            
    (2) 狂风              
            
      表现了               
              
    12.如果说这两段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图画的话,可以概括成               
     (3分)           
    三、读下面的故事,回答下面的问题。
    严冬的一天,北风呼啸,鹅毛大雪漫天飞舞。谢安和侄儿谢朗、侄女谢道韫一起围座炉边,欣赏着窗外雪景。谢安心中十分高兴,便兴致勃勃地说:“雪后窗外雪景很美,你两各作一句诗,吟咏眼前之景,看看谁作的好,怎么样?”
    谢朗知道叔叔有意考他们,他怕自己落后,便抢先吟了一句:
    “撒盐空中差可拟。”
    谢安听了,笑着摇头说:“                      
      。”
    谢朗听叔叔说得有理,便不在作声。过了一会儿,谢道韫吟道:
    “未若柳絮因风起。”
    谢安听了,十分欣赏。谢朗听了也十分佩服,说:“           
           
                        
       。”
    后来人们把这位女诗人称为“咏絮才”。
    13.分别解释“撒盐空中差可拟” 和“未若柳絮因风起” 。(3分)
                        
                   
                        
       
    14.谢安可能说了什么?谢朗又可能说了什么?(3分)
                        
                   
                        
       
                        
                   
                        
       
    15.请写出含“雪”的成语五个。(3分)
                        
                   
                        
       
    16.请写出五句写“雪”的古诗。(3分)
                        
                   
                        
       
                        
                   
                        
                  
    ¨
    17.根据下列情景,扩展成两句话,各不少于50 字。(6分)
    (1)学校操场    八年级(2)班    冬天    雪
                        
                   
                        
       
                        
                   
    (2)课堂上    晨光文学社    夏天    雨
                        
                   
                        
       
                        
                   
    四、下面这段话中划线的语句有不妥之处,请予改正。(5分)
    18.昨天下午,在争夺我校初三年级男子篮球冠亚军的决赛中,我班代表队奋不顾身
                       ①              
          ②
    地与对手拼搏,终于荣获冠军。赛后,我班还开了庆功会,许多同学都纷纷上台表演
                        
    ③
    节目,男生的小品幽默生动,女生的独唱娓娓动听,大家都沉湎于欢乐之中。
    ④      ⑤
    五、作文(40分)
    19.自然界的寻常之物常常能激起我们的心灵之声,雪花的灵动,春雨的多情,飞蛾的执著,海燕的勇敢,……这一切无不触动我们的心灵、引发我们的想象,让我们感动、振奋。请以一自然之物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有细致的描写,不少于500字。
    【课后充电】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7题。
    夹竹桃
    季羡林
     (1)夹竹桃虽不是名贵和最美丽的花,但对我说来,她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2)记得我们家大门内的影壁墙下就有两盘夹竹桃,一盆是红色的,一盆是白色的。红色的花朵让我想到火,白色的花朵让我想到雪。火与雪是不相容的;但是这两盆花却融洽地开在一起,宛如火上有雪,或雪上有火。我小的时候,天天都是从她们下面走出走进。看到她们,小小的心灵里就觉得十分奇妙,十分有趣。
    (3)我们家里一向是喜欢花的;院子里虽然没有什么非常名贵的花,但是常见的花却是应有尽有。每年春天,迎春花首先开出黄色的小花,报告春的消息。以后接着来的是桃花、杏花、海棠等,开得花团锦簇。到了夏天,满院的凤仙花、石竹花和鸡冠花,葳蕤缤纷,美不胜收。直到秋天,玉簪花带来凄清的寒意,菊花报告花事的结束。总之,一年三季,花开花落,没有间歇;情景虽美,变化亦多。
    [(4)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静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开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弄姿,从春天到秋天,从迎春花到菊花,无不奉陪。]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形成一个强烈的对照吗?但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我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你站在她下面,花朵是一团模糊;但香气却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她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的展现出一个小池塘。夜峨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意变成活画了。有这样的韧性,能这样引起我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5)好多年里,我就在这样的夹竹桃下面走出走进。长大后,我离开了家。许多年里,我也曾在不同的地方看到过夹竹桃,但是都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
    (6)两年前,我访问了缅甸古城蒲甘。虽然城中草木都还是绿的,但时令究竟是冬天了,一片萧瑟荒寒的气象。然而就在我们住的大楼前,我却意外地发现了老朋友夹竹桃。一株株都跟一层楼差不多高,以至我最初竟没有认出她们来。花色比国内的要多,除了红色的和白色的,记得还有黄色的。叶子比我以前看到的更绿,花朵开在高高的枝头,更像片片的红霞、团团的白雪、朵朵的黄云。苍郁繁茂,浓翠逼人,同荒寒的古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7)我每天就在这样的夹竹桃下走出走进。晚上同缅甸朋友们在楼上凭栏闲眺,畅谈各种
    各样的问题,谈中缅文化的交流,谈中缅两国人民的友谊。在这时候,远处的古塔渐渐隐入暮蔼中。我伸手到栏外,就可以抓到夹竹桃的顶枝。花香也一阵一阵地从下面飘上楼来,仿佛把中缅友谊熏得更加芬芳。
    (8)就这样,在对于夹竹桃的婉美动人的回忆上,又涂上了一层绚烂夺目的中缅人民友谊 的色彩。我从此更爱夹竹桃。
    1.从语言表达的角度来看,如果将第(2)自然段第一句中“一盘是红色的”和“一盆是白色的”的前后位置调换一下有什么不好?(3分)
    答:            
    2.第(3)自然没写庭院中各种花卉,却只字未提夹竹桃,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3分) 答:    
                            
    3.第(4)自然段中的画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主要有哪两种?(2分)
     答:           
    4、找出第(4)自然段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一个句子。(3分)
     答:                 
              
    5.文中作者对夹竹桃的感情变化过程的特点是怎样的?(答案不超过10个字)(3分)答:      
             
    6.本文写夹竹桃详略得当。文章详写了哪两个地方的夹竹桃?找出一句属于略写另外
    一些地方的夹竹桃的句子。这样处理详略的用意是什么?(3分)
     答:                 
             
                        
                
                        
                    
    7.作者在文章开头写道:“‘但对我说来,她(夹竹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联系全文看,作者这样说的理由主要有哪些?(3分)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8-16题。
    生命、生命!
    ①    
    有一年夏天的下午,我一连在山上割了几小时柴草,最后决定坐下来弄点吃的。我坐在一根圆木上,拿出一块三明治,眺望那美丽的山野和清澈的湖水。

       
    ②要不是一只围着我嗡嗡直转的蜜蜂,我的闲暇心情不会被打扰的。那是一只普普通通的,但却能使野餐者感到厌烦的蜜蜂。不用说,我立即将它赶走了。

       
    ③蜜蜂一点儿也没有被吓住,它很快飞了回来,又围着我嗡嗡直叫。哟,这下我可失去了耐心。我一下将它拍打在地,随后一脚踩入沙土里。

       
    ④没过多久,那一堆沙土鼓了起来。我不由地吃了一惊,这个受到我报复的小东西顽强地抖着翅膀出现了。我毫不犹豫地站立起来,又一次把它踩入沙土里。

       
    ⑤我再一次坐下来吃晚餐,几分钟以后,我发现脚边的那堆沙土又动了起来。一只受了伤,但还没有死的蜜蜂虚弱地从沙土里钻了出来。
       
    ⑥重新出现的蜜蜂引起我的内疚和关注,我弯下身子察看它的伤势。它右翅还比较完整,但主翅却皱得像一团纸。然而,它仍然慢慢地一上一下抖动着翅膀,仿佛在估测自己的伤势。它又开始梳理那沾满沙的胸部和腹部。

       
    ⑦这蜜蜂很快就把目标集中在塔皱的左翅上。它伸出腿来,飞快地将着翅膀。每捞一次,它就拍打几下翅膀,似乎在估量自己的飞翔能力。哦,这可怜的瘸手瘸脚的小东西以为自己还能飞起来!

       
    ⑧我垂下双手,跪在地上。以便能更清晰地观察它那注定是徒劳的努力。我凑近看了看。心中想到,这蜜蜂想必完了——它肯定完了。作为一个飞行员,我对翅膀大了解了。

        ⑨然而,蜜蜂毫不理会我对它小生命作出的自以为是超级智慧的判断。继续整理着            
    翅膀,并似乎慢慢恢复了力量。它振翅的速度加快了,那薄纱似的,因把皱而不灵活的翅膀现在几乎已被抚平。
       
    ⑩蜜蜂终于感到自己已恢复了力量,可以试着飞一飞了。随着一声嗡嗡的声音,它离开了困住了它的地面,从沙地上飞了起来,但还没能飞三英寸远。这个生灵摔得那么可怜,它在地上挣扎着。然而,接下来是更有力地持翅和扑翅。

        
    (11)蜜蜂再一次飞起来,这一次飞出了六英寸远,最后撞在一个小土堆上。很显然,这蜜蜂已经能够起飞,但还没能恢复控制方向的能力,正如一个飞行员在摸索一架陌生飞机的特性;它遭受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每一次坠落后,它都努力去纠正那新发现的失误。

         
    (12)蜜蜂又飞起来了,这一次它飞过了几个沙滩,笔直地向一棵树飞去。它仔细地避开树身,控制着飞行,然后慢慢飞向明镜似的湖面。仿佛去欣赏自己的英姿。当这蜜蜂消失后,我才发现,自己还跪在地上,已跪了好久好久。

     8.结合语境,理解文中加横线的词语。(2分)
    (1)       内疚                      
                  
    (2)       徒劳                      
                  
     9.我两次把小蜜蜂踩人沙土的原因是               
                         (2分)
     10.作者详细描写了蜜蜂两次从沙土里爬出来以及梳理自己的翅膀的情景,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2分)
     11.文中有两个称呼小蜜蜂的词语,表现出作者对小蜜蜂态度的变化,这两个词语是        、
               。 (2分)
    12.文章前后作者对小蜜蜂的态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13.文章第(8)段写到:“我凑近看了看,心中想到,这蜜蜂想必完了——它肯定完了。”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含义? (2分)
    14.文章结尾句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心态? (2分)
    15.从文中对蜜蜂的描述,可用哪些词汇来赞美它? (2分)
    16.文章用“生命、生命!”作标题有什么含义? (2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7-23题。
    草 莓
    时值九月,但夏意正浓。天气反常地暖和,树上也见不到一片黄叶。葱茏茂密的枝柯之间,也许个别地方略见疏落,也许这儿或那儿有一片叶子颜色稍淡;但它并不起眼,不去仔细寻找便难以发现。天空像蓝宝石一样晶莹璀璨,挺拔的槲树生意□□
    ,充满了对未来的信念。农村到处是欢歌笑语。秋收已顺利结束,挖土豆的季节正碰上艳阳天。地里新翻的玫瑰红土块,有如一堆堆深色的珠子,又如野果一般的妖艳。我们许多人一起去散步,兴味□□。自从我们五月来到乡下以来,一切基本上都没有变,□□是那样碧绿的树,湛蓝的天,欢快的心田。
    我们漫步田野。在林间草地上我意外地发现了一颗晚熟的硕大的草莓。我把它含在嘴里,它是那样的香,那样的甜,真是一种稀世的佳品!它那沁人心脾的气味,在我的嘴角唇边久久地不曾消逝。这番甜把我的思绪引向了六月,那是草莓最盛的时光。
    此刻我才察觉到早已不是六月。每一月,每一周,甚至每一天都有它自己独特的色调。我以为一切都没有变,其实只不过是一种幻觉!草莓的香味形象使我想起,几个月前跟眼下是多么不一般。那时,树木是另一种模样,我们的欢笑是另一番滋味,太阳和天空也不同于今天。就连空气也不一样,因为那时送来的是六月的芬芳。而今已是九月,这一点无论如何也不能隐瞒。树木是绿的,但只须吹第一阵寒风,顷刻之间就会枯黄;天空是蔚蓝的,但不久就会变得灰惨惨;鸟儿尚没有飞走,只不过是由于天气异常的温暖。空气中已弥漫着一股秋的气息,这是翻耕了的土地、马铃薯和向日葵散发出的芳香。还有一会儿,还有一天,也许两天……
    我们常以为自己还是妙龄十八的青年,还像那时一样戴着桃色眼镜观察世界,还有着同那时一样的爱好,一样的思想,一样的情感。一切都没有发生任何的突变。简而言之,一切都如花似锦,韶华灿烂。大凡已成为我们的禀赋的东西都经得起各种变化和时间的考验。
    但是,只须去重读一下青年时代的书信,我们就会相信,这种想法是何其荒诞。从信的宇里行间飘散出的青春时代呼吸的空气,与今天我们呼吸的已大不一般。直到那时我们才察觉我们度过的每一天时光,都赋予了我们不同的色彩和形态。每日朝霞变幻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心性和容颜,似水流年彻底再造了我们的思想和情感。有所剥夺,也的所增添。当然,今天我们还很年轻--但只不过是"还很年轻"!还有许多的事情在前面等着我们去办。激动不安,若明若暗的青春岁月之后,到来的是成年期成熟的思虑,是从容不迫的有节奏的生活,是日益丰富的经验,是一座内心的信仰和理性的大厦的落成。
    然而,六月的气息已经一去不返了。它虽然曾经使我们惴惴不安,却漫进了一种不可取代的香味,真正的六月草莓的那种妙龄十八的馨香。
    17.根据语境,将"依然""酣然""盎然"分别填入第1段的空格中。(3分)
    18.文章第1段描写了秋天的景色,作者笔下的秋天有什么特点?(3分)
    答:                  
              
    19.从行文思路看,第1段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 。(3分)
    20.文章第2段中有一个由写草莓到写季节更替的过渡句,这个句子是"
    "。(3分)
    21.有四个含"草莓"的句子,请选出"草莓"的含义有别于其他三项的一项。(3分)
    A.在林间草地上我意外地发现了一颗晚熟的硕大的草莓。
    B.这香甜把我的思绪引向了六月,那是草莓最盛的时光。
    C.草莓的香味形象使我想起,几个月前跟眼下是多么不一般。
    D.它虽然曾经使我们惴惴不安,却浸透了一种不可取代的香味,真正的六月草莓的那种妙龄十八的馨香。
    答[ ]
    22.请根据上下文,具体说明第5段中"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的内容。(4分)
    "有所剥夺"的是            
            
    "有所增添"的是            
              
    23.文末说"六月的气息已经一去不返了",这里"六月的气息"是指               
    。(3分)
    (四)作文(40分)
    24.美丽的春天已经来临,我们怎能不被这充满生机的春天的气息所感染呢?请以“我爱春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自我评价]
    甲:120分以内(   )乙:121-150分之间(   )丙:(151-180)之间(   )丁:180分以上(   )
    [园丁指路]
    甲:语文基本功不够扎实,抒情文的阅读理解能力不强。建议好好读课文,熟读成诵,读出作者的思路,读出文章的语路,读出全篇的思想感情。在老师指导下理清文章线索,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注意揣摩关键语句,注意积累词语。作文要注意条理,要有细节描写,要写出景物的特征。
    乙:,语文基本功较为扎实,有一定的阅读理解抒情文的能力。建议加强朗读,读出自己独特的感悟和理解。要注意理清线索,深入思考,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要养成留心关键语句、积累丽词佳句的意识和习惯;作文要注意感悟思考生活,要注意观察,要有细节描写,写出景物的特征。
    丙:语文基本功扎实,抒情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强。建议加强诵读,对关键语句进行分析品评,增加理解的深度;要通过对语言文字品味揣摩来感悟作品的内涵、情趣,以培养语感。作文要注意写出自己独特的感悟,争取写得新颖深刻些。
    丁:语文基本功很扎实,抒情文的阅读理解能力非常强。建议加强课外阅读,读出属于自己的独特感悟,多作一些读书笔记。作文要生动形象,争取形成自己的风格。
    [合作交流]
    学习这几篇课文,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要加强朗读,做到熟读成诵。读了之后,就要把文章的思想内容、篇章结构、语言文字印在脑子里。而且举一反三,连及他篇。
    2. 要加强积累,积累佳词丽句,积累精彩语段,积累文章的表现手法,这样积累多了,阅读水平高了,整个语文素养也提高了。
    3. 加强合作探究,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深刻领会课文的意境、情趣,养成互相讨论、广泛交流的好习惯。
    4.  积极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感悟自然,提高审美修养,培养人文精神。
    自我总结归纳
    本单元重点:            
    本单元难点:            
    修辞方面有:           
    品味人生方面有                       
    把握要旨方面有                       
    作文方面有:           
    加强方向:             
    心得体会:

    八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学案与检测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