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教教案:
幼教语文教案 幼教数学教案 幼教英语教案 幼教常识教案 幼教音乐教案 幼教体育教案 幼教美术教案 幼儿园教案 小班教案 中班教案 大班教案
> 小学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英语教案 小学自然教案 小学音乐教案 小学体育教案 小学美术教案 小学信息技术 小学说课稿 小学主题班会
> 初中教案:
初中语文教案 初中数学教案 初中英语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 初中化学教案 初中历史教案 初中地理教案 初中生物教案 初中政治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 高中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 高中数学教案 高中英语教案 高中物理教案 高中化学教案 高中历史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高中政治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 其他教案:
评课稿 说课稿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课堂实录 学生评语 班级管理 班任挚友 教学参考 教学相关 国旗下讲话 信息技术教案 主题班会教案

桃 花 源 记2

时间:2015-01-22 09:37来源:乐学堂点击:字体:[ ]
教学目的:
1、 了解本文的叙事线索,学习其曲折回环、悬念迭起的写作特点。
2、 正确评价《桃花源记》的社会意义。
教学重(难)点:
1、 本文的叙事线索。
2、 曲折回环、悬念迭起的写作特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
第  一  课  时
内容:
过程:
一、导语 。
大家一定听说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谁能解释一下?(对,比喻与外界隔绝的幽静美好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它出自什么文章呢?(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世外桃源”的“桃源”就是现在我们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的一个重要游览胜地。那儿风景优美,民风淳朴,学习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你一定会更加向往,很想去“世外桃源”走一遭吧。
二、简介作者与本文写作背景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生于东晋末年,出生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博学能文。但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不愿“为五斗米折腰”,41岁愤然辞官回乡,从此过着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疾病一起折磨着他,63岁过世。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大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优美的自然,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交往而不愿和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有57岁了。他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社会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桃花源诗》。

三、放录音带,听课文朗读带。
四、学生自读课文
指名学生分段朗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豁(huò)然         俨(yǎn)然       阡陌(qiān  mò)   垂髫(tiáo)
要同“邀”(yāo)      诣(yì)          骥(jì)            遂(sùi)

五、学生联系以往所学知识和书下注释,疏通词句。
1、 学生自己翻译课文。
2、 教师逐句指名学生翻译。
3、 教师归纳。

六、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
七、布置作业 :翻译课文(笔译)一遍,熟读课文。
第  二  课  时
教学内容:总结重要文言词句的用法;
            分析课文结构、内容。
教学过程 :
一、听写词语。
垂髫      诣     豁然    骥     俨然    阡陌     遂    邑人     缤纷

二、总结文言词句的用法。
1、 注意文中文言词句的意思。
 (1)、缘溪行           缘:沿        行:指船行。
 (2)、忽逢桃花林       忽:说明是偶然的;     逢:遇见
 (3)、才通人           才:仅。
 (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类(东西)、
 (5)、阡陌交通         阡陌:田间小路         交通:交错相通
 (6)、怡然自乐           :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7)、具答之           具:通“俱”,全、都。
 (8)、率妻子           妻子:妻子、儿女。
 (9)、此中人语云       语:yù   ,告诉。
 (10)、处处志之        志:同     ,做标记。
 (11)、诣太守          诣:到……去。
 (12)、未果,寻病终    未果:没有实现。       寻:不久。

2、 注意文中几个古今异义的词。
             古义:交错相通。   (两个词)
(1)、交通    
             今义:交通运输     (一个词)

             古义:妻子和儿女。  (两个词)
(2)、妻子
             今义:男方的配偶。  (一个词)

             古义:不要说,不用说。(两个词)
(3)、无论
             今义:连词           (一个词)

             古义:像这样         (两个词)
(4)、如此
             今义:如此,这样     (一个词)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一个词)
(5)、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一个词)

三、学生课堂练习:完成P119第二题。
四、学生反复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
     抄写课文,熟读课文。


第  三  课  时
内容:
过程:
一、学生齐读课文,明确课文结构。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渔人捕渔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开端)
第二部分(2~3段):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发展)
第三部分(4~5段):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讨桃源未果的情形。(结局和尾声)
二、分析第一部分:
提问: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
明确:这段景物描写点神秘色彩,暗示将出现“奇境”给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的美好出现作了铺垫。

三、分析第二部分。
1、 学生齐读第二部分。
2、 提问:文中是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景象的?
明确:“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 提问: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明确: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源这个地方,扰乱和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定生活。

四、分析第三部分
提问: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是什么?
明确: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

五、课堂讨论:P120第四题。

六、学生背诵课文,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的曲折、悬念。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2、基础训练。

板书设计 :

桃    花    源     记
                                                  
陶渊明
               中无杂树
发现桃花源     芳草鲜美                              (开端)   
落英缤纷
          良田美池桑竹
  所见                        
进入桃花源             怡然自乐                      (发展)
  所闻:  避秦时乱,来此绝境。
  所历: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离开、再访桃花源          遂迷、  不复得路          (结局和尾声)


    桃 花 源 记2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