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教教案:
幼教语文教案 幼教数学教案 幼教英语教案 幼教常识教案 幼教音乐教案 幼教体育教案 幼教美术教案 幼儿园教案 小班教案 中班教案 大班教案
> 小学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英语教案 小学自然教案 小学音乐教案 小学体育教案 小学美术教案 小学信息技术 小学说课稿 小学主题班会
> 初中教案:
初中语文教案 初中数学教案 初中英语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 初中化学教案 初中历史教案 初中地理教案 初中生物教案 初中政治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 高中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 高中数学教案 高中英语教案 高中物理教案 高中化学教案 高中历史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高中政治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 其他教案:
评课稿 说课稿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课堂实录 学生评语 班级管理 班任挚友 教学参考 教学相关 国旗下讲话 信息技术教案 主题班会教案

语文教学“活”论(教师中心稿)

时间:2014-04-15 10:59来源:网络整理点击:字体:[ ]

                                  内容提要   活,就实质言,指学生主体作用与教师主导作用的统一,学习内因与外因的统一。一、以厚求活:语文有两翼,一翼指生活,一翼指课外读书。二、以实求活:实指实践,实在,落实。三、以和谐求活:和谐首先指学习气氛的和谐。(一)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二)自由的治学风气。其次指学生身心发展的和谐。特别重视知能情意美的和谐发展。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四、以启求活:要重视“愤”和“悱”。设疑是启发思想的核心,是活的关键。(一)何处设疑是要先考虑的。大处,小处;疑处,无疑处;文眼处,切入点处。(二)抓住学生心理,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这是设疑启发的出发点和归宿。设疑的形式要新;多设求异之疑,开放之疑。五、以变求活:不要怕变。只要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有所发展,怎么变都可以。因教材而变。最重要的是课课有变。因学生而变。备课准备要细,运用要粗。善导的老师也可跟着学生走走。 
总之,“厚”为活之本源,“实”为活之基础,“和谐”为活之气脉,“启”为活之核心,“变”为活之保证。以此五者求之,语文教学当活。 
关键词     语文     教学     活 

什么样的语文教学才称得上“活”?就实质言,当指学生主体作用与教师主导作用的统一,学习内因与外因的统一。单就学生表现而言,当指这样的状态:学得主动灵活,巧于联系,善于运用;读、写、听、说、思同步提高,知、能、情、意、美协调发展。如何能活?本文拟从“以厚求活”、“以实求活”、“以和谐求活”、“以启求活”、“以变求活”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以厚求活 
语文教学要活起来,离不开两翼,一翼指生活,一翼指课外读书。这两翼是活之源的问题。 
语文教学之活在生活中。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泉,刘国正先生说,语文教学联系生活是活的根本所在。生活中大量存在的真善美对学生人格升华、感情丰富、气质脱俗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俄国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时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①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一是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其素质,二是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其求知,三是提高学生能力,发展其智力,四是活跃学生思想,充实其生活。 
语文教学之活在课外读书中。2000年秋季全国通用的高语新教材有配套使用的语文读本,新大纲更明确指定了二十部中学生必读书,规定了阅读总量,这是完全合乎学生学习需要的。 
生活体验多、读书多的学生总表现出这样的特点:视野开阔,思想深刻,情感丰富,语言鲜活,有较深的文化底蕴。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三点。 
首先、鼓励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博览群书。告诉他们要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要“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此方为语文之本。 
其次、立足课堂,面向社会,面向课外读书。要让课堂成为社会生活和课外读书的聚散点。 
广泛地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使课内外衔接起来,就是一种较好的形式。叶圣陶先生说“善读未写书,不守图书馆。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②对课外活动,要做到长流水、不断线。宜昌市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其课内外衔接经验已在上海、南京等地推广。诸如“从交往中学语文”、“社会调查”(仅社会用语调查就大有可为)、“收听新闻”、“看节目”、“演讲、辩论、朗诵”、“文学社”、“手抄报”、“读书笔记展”等都实在、管用。 
生活的底子厚了,读书的底子厚了,则积水也厚,负大舟也有力,才恢恢乎游刃有余。水土肥沃,语文教学之树才充满生机,四季常青。反之,必是板滞的,枯竭的,如断源取水,折木求花,了无生机和活力。 
二、以实求活 
刘国正先生认为,语文教学应是实与活的统一,并有专论。 
对这个问题我有三个方面的理解。 
(一)实指实践。语文系技能,当从实践中获得,没有大量的实践,语文不可能学好,“活”更无从谈起。刘国正先生更在《灯火阑珊》一文中强调,应继承“多读多写”的合理内核。但这种实践正如张志公先生所说,实践是把听说读写融合在一起,丰富多样的,面向实际应用的,密切结合生活、学习和工作实际的,因而是生动的,饶有兴趣的,而不是滥做试卷那类的机械训练。如此,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语文可活。 
(二)实指实在。特别是在作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时,要力求实在、有用。判断是搞形式主义,还是切实可行,就看这一设计或组织,是否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并学有所得。切忌表面热闹,内里冷清。现今很多地方搞教学比武,重形式,轻内容,教者“做课”,学生茫然。这实在是语文教学的一大误区。 
(三)实指落实。读书要老实,字要规规矩矩地写,话要清清楚楚地说,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练习要踏踏实实地做,作文要认认真真地完成。高语新教材强调学生要大量背诵古诗文,教师在这一方面对学生不能放松要求,该背的一定要督促学生背好、记牢。必要的“死”是“活”的前提,语文学习存在一个先“死”后“活”的道理。 
一言以蔽之,实,才能活。实是活的基础、条件、保证。 
三、以和谐求活 
语文教学有一股活气,这股活气存在于和谐之中。 
和谐首先指学习气氛的和谐。(一)提倡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师道尊严俯瞰式的处理师生关系,只能给学生以威压,要知道,学生心灵上是独立的,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学应反对专制,提倡民主。因为,在教学过程 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在教学活动中收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效果。才能造成趣味、欢快、轻松和舒适的教学气氛,甚至能“消除心理上、生理上的无谓示动,把自我控制的力量导向不会产生疲劳的事情上”。(二)提倡开放自由的治学风气。语文最讲究个性,教师应在教学中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于阅读最忌一千个读者只一个哈姆雷特,于写作最忌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应多求异,少求同,求过程,轻结果,求多样的开放,忌单一的闭塞。 
和谐其次指学生身心发展的和谐。这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指读写听说思的同步提高,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不赘述。一指知能情意美的和谐发展,这个问题值得重视。因为应试的影响,教学中普遍重知能,轻情意美,造成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平衡。这首先要解决一个为什么而教的问题。为应试而教还是为发展人而教,我认为语文教育,乃致整个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和谐发展的社会新人,“以人为本”是全世界政治、经济及各领域的一个新理念,反映在教育上就是追求学生的和谐发展。和谐发展的学生当具备健康的思想道德素质、必要的科学文化素质、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 
“目中无人”的教师对课文则进行肢解,将文章的情感、韵味阉割殆尽,对学生则进行单调、重复枯燥的机械训练,在这里学生不是活生生的人,而是工具,不是全面发展的人而是偏狭的人。所以于漪高扬人文旗帜,李镇西强调立足课堂,面向社会,深入心灵,并特别指出“深入心灵”是前两者要共同达到的目标,甚至应该说是语文教育要达到的目标。③这正是矫正时弊的思想。如此学生身心和谐发展,语文既教书又育人,灵动而充满情味,生机郁勃,鲜活无比。 
四、以启求活 
教师不能灌,不能唱独角戏,要善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欧阳黛娜老师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堂上每一秒时间,每一个最小的环节来进行启发式教学,这是语文教学艺术求活的契机”。④ 
有老师抱怨启而不发,我以为多是启不得法。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⑤宋代朱熹对此注解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⑥通常,我们注意了“启”与“发”,却常常忽略了“愤”与“悱”。作为老师,怎样才能启而得法呢? 
首先要使学生进入“愤”“悱”的状态,关键在善引。引而不发跃如也。引,要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如提供资料,如事前的方法指导,如必要的暗示启发。 
其次,营造好一种氛围。如老师的情绪感染,如课前的有意布置,如展开竞争,如故意反激。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设疑,这是启发思想的核心。此处联系初高中教学课例来谈。 
(一)何处设疑是先要考虑的,这较多的着眼于教材。 
1、可从大处设疑,如课题与材料的关系,如主旨,如思路。例如《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一文,可这样问:(1)江泽民于哪一年发表了这一讲话?文章涉及的时间上溯到哪一年,下沿到何时?(2)文章写到了哪些内容?当中哪些内容看来无关乎北大?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这样两个方面的问题,从整体着眼,易于使学生把握内容,理清思路。 
2、也可小处设疑,关乎一字一句。如钱梦龙老师为了讲“孀妻”的“孀”,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个小小的孩子跟老愚公一起去移山,他爸爸肯让他去吗?”这个问题既有趣味性,又有曲折性,令人拍案叫绝。 
3、于疑处设疑是必然,更应从无疑处设疑。无疑处不是指无关痛痒之处,当是学生容易忽视,教学又需要点拨之处。如《七根火柴》一课,写无名战士腋下的火柴,用了修饰语“干燥”,学生粗粗读过,老师便当点出。又如,《项脊轩志》中写亡妻,偏写枇杷“亭亭如盖”,这是何意?学生便当明白,这些貌似无关紧要处文字,实则大有干系。 
4、从文眼处设疑,常能收以小见大、以简驭繁、以少胜多之效,能激活课堂,教活课文。 
教《荷塘月色》,抓“不宁静”三字,这样设疑:“不宁静”的心情表现在哪些方面?这种心情是怎样产生的?怎样排遣这种不宁静的心情? 
教《杜鹃枝上杜鹃啼》,抓“杜鹃啼”三字,这样设疑:中国人怎样看待杜鹃啼?外国人怎样看待杜鹃啼?对同一种自然现象为什么会有不同看法?这三个问题,简单清晰,却帮助学生理清“东拉西扯文”的内容,摸清“委婉含蓄文”的感情。 
5、如果没有明显的文眼,则可选好教学的切入点,从切入点处设疑,以振起全篇,带活一课。比方教《触龙说赵太后》可这样设计:赵太后对触龙游说的态度是怎样一步步变化的?为何如此?从赵太后表现入手,反观触龙游说艺术,此为设计之巧。 
总之,从文眼处、从切入点处设疑,可收到纲举目张、条理畅达的较果。最能事半功倍。 
(二)抓住学生心理,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这是设疑启发的出发点和归宿。这较多的着眼于学生。 
1、设疑形式应新。如教《皇帝的新装》,设计一:皇帝的性格特点是怎样的?设计二:填充“         的皇帝”这一偏正短语,使之成为文章的副标题。又如教《勇气》。设计一:这篇文章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设计二:作文忌重复,可《勇气》却偏用重复来结构文章,这是为什么?又如讲《愚公移山》中“年且九十”中“且”字之意,设计一:直问“且”字何意。设计二:愚公多大年纪了?这是曲问,学生可能一答为九十岁了,二答为快要九十岁了,就此明白且字之意。 
比较三课的前后设计,后者因其新颖,更能激发学生兴趣。 
2、多设求异之疑,开放之疑。回答是多样的,不求统一,如此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活跃的,课堂也能活起来。如教《项链》一文,可设此一问:小说的结尾,玛蒂尔德在明了假项链这一真相后,会有什么反映? 
五、以变求活 
万物变则活。语文教学要善变,突破了陈旧的模式,因袭的套路,才可变中求活。 
不要怕变。只要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有所发展,怎么变都可以,什么都可以变。 
如何变,这里谈两点。 
(一)先谈因教材而变,拟以实验本高一册第一单元为例。 
这个单元的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要抓大放小,抓住这个重点,而不面面俱到,则能有别于其它单元。单元内一二课得法,三四课用法,当有教读自读之变。更重要的是,要抓住各课特点,课课有变。 
就“整体感知”而言,《荷塘月色》可以从思路入手。《杜鹃枝上杜鹃啼》可从课眼“杜鹃啼”三字入手,具体方法如第四部分所述。《拿来主义》则可从题目入手设计三问:什么叫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怎样实行拿来主义?《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则从关键段即第二段入手把握内容。 
就“揣摩语言”言,虽都需联系语境,但也应讲出《荷》之美,《拿》之形象化,《在》之得体,《杜》之含蓄。 
既教给普通的方法,又教给各课的特色,正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二)再谈因学生而变 
一切教学设计,着眼教材的同时更要着眼于学生。教学要因学生而变,它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原则。这里重点谈课堂组织教学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学生而变。即学生不总是被老师“巧妙”地牵着鼻子走,善导的老师也要跟着学生走走。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好的教师不是教,而是教学,教学生学”,“如果让教的法子自然根据学的法子,那时先生就费力少而成功多,学生一方面也就乐学了”。⑦ 
这首先涉及到如何看待备课的问题。我认为准备要细,运用要粗。 
准备要细,特别要多设想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但运用要粗。因为教学的推进主要靠学生。老师应得课前设计之神髓,略其形迹。这神髓最关键处指教学目的,其次当指方法,指教学的思路和层次。得此神髓,原设计便因学生而变,可增可减,可调可换,这样的课堂才能活。否则,学生跟老师,老师跟教案,不能活。 
尊重学生在教学推进中的主体作用,还可提两点。 
其一,可研究这样一种课型。生质疑;筛选合并疑问,组成“主题板块”;解决一到两个板块。课堂教学真是依学生而动,但老师要胸有成竹。 
其二,善以学生回答中的“亮点”为契机,因势利导,推进教学。 
如教《触龙说赵太后》一课,学生说出“触龙说话是为了引起赵太后同感”的句子,我感到“同感”二字可能是教活这一课的契机,于是板书“同感”二字,让学生顺势讨论触龙是如何引起赵太后同感的,解决了如“入而徐趋”“谈饮食”“谈令补黑衣之数”等问题。 
如此,投学生之机,取教学之巧,教活一课。 

语文教学当求活,如何求活。以“厚”为活之本源,以“实”为活之基础,以“和谐”为活之气脉,以“启”为活之核心,以“变”为活之保证。以此五者求之,语文教学当活。 

参考文献: 
①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周扬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第  6页。 
②李兆群:《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研究》,常德师院中文系,2001,第  7页。 
③《语文教学通讯》,2000,第  5期,第   4页。 
④戴江潜主编:《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艺术与研究丛书--欧阳代娜中学语文教学艺术初探》,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第 65页。 
⑤《论语·述而》 
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⑦刘赤符:《中学语文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常德师院中文系,2001,第 30页。 

 

                              

    语文教学“活”论(教师中心稿)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