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教教案:
幼教语文教案 幼教数学教案 幼教英语教案 幼教常识教案 幼教音乐教案 幼教体育教案 幼教美术教案 幼儿园教案 小班教案 中班教案 大班教案
> 小学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英语教案 小学自然教案 小学音乐教案 小学体育教案 小学美术教案 小学信息技术 小学说课稿 小学主题班会
> 初中教案:
初中语文教案 初中数学教案 初中英语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 初中化学教案 初中历史教案 初中地理教案 初中生物教案 初中政治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 高中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 高中数学教案 高中英语教案 高中物理教案 高中化学教案 高中历史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高中政治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 其他教案:
评课稿 说课稿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课堂实录 学生评语 班级管理 班任挚友 教学参考 教学相关 国旗下讲话 信息技术教案 主题班会教案

必修1传记单元教案

时间:2012-12-06 12:39来源:教学指导点击:字体:[ ]
                  粤教版必修1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 传记
  
   一 单元说明
   1.单元教学目标 与要求
   本单元在内容上承续着“认识自我”而来。在确定自我意识的思考过程中,在规划自己的人生目标和道路的时候,我们应该学会借鉴他人的成败教训。阅读学习传记作品有助于我们开阔自己的人生视野,较为细致深入地走进他人的生命世界,并由此反省自己,尝试用文字记录自己的过去,理性的分析自己的长短,从而更有效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是:(1)了解传主的生活经历,思考传主的生命价值,从中汲取人生的教益;(2)了解不同的传记文体的特点,学会写传记文。
   2.单元的内容与结构
   (1)阅读的两个层次
   本单元包括三篇“基本阅读”课文:《“布衣总统”孙中山》、《华罗庚》、《罗曼?罗兰》;另有两篇“扩展阅读”文章:描写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和爱因斯坦的《我的回顾》。这几篇传记文的传主有着不同的国籍、身份、精神品性和历史成就。从文体上说,这些文章包括了“他传”和“自传”,每篇传记文都有着不同的写作特点。教学时,可以把重点放在三篇“基本阅读”课文上,将两篇“扩展阅读”文章的写作特点进行补充说明。
   (2)表达交流活动
   本单元的活动课是“人物访谈,学写传记”和“关注自我,学写自传”。这是根据传记文的课堂学习需要而展开的活动。同学们在课文里所学到的传记文的不同观察角度和多种写法,可以作为描写现实生活人物的指导和借鉴,以便为不同个性特征的人选择不同的传记写法,或者尝试着为同一个人采取不同的写作方式。同学们在体悟教科书所选的传记文中传主的精神品行和历史成就时,可以反观自我,可以评说他人,从而深化个人的思考,磨练自己的眼力。
   已知宇宙里最为丰富的世界是人的世界,最为复杂的生命是人的生命。一个人生活的最高目标之一,是尽可能地开掘个人的生命价值。传记是直接、多层面、显性和隐性地表现人的世界、人的生命的最基本的方式之一,是求索人类价值的最重要的形式之一。传记文的阅读、学习和写作,应该是非常重要的、与人们终生相关的活动。因此,应该鼓励学生在可能的条件下,在允许的范围里,更多地阅读一些优秀的传记作品,尽可能采用多种有效的方式完成本单元的活动。
   (3)点击链接短文
   本单元“点击链接”了传记文的一些基本知识。《放言述说平生事》介绍了传记文体的特点和写好传记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问题。教学时,可以先把这些知识灵活地贯穿在具体的课文中,然后,在指导学生“学写传记”时再进行总括,使学生对传记文体既能获得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又能在实践活动中有所借鉴和有所选择。
   《读书“三到”始知书》主要谈论了“眼到、心到、手到,是我们读好书的前提和基础”。毫无疑问,读好传记作品,也必须要“三到”。
  
   二 课文教学
  
   4 “布衣总统”孙中山(节选)
   1.课文解读
   ⑴作者简介
   陈廷一,当代传记文学作家,先后出版了《皇天后土》、《孙中山大传》(上下卷)、《许世友传奇》三部曲、《贺氏三姐妹》、《宋氏三姐妹》、《宋氏三兄弟》、《孔祥熙大传》、《宋庆龄全传》、《宋美龄全传》、《宋霭龄全传》、《宋氏家族全书》(上下卷)、《民国岳父》、《青年孙中山》等报告文学和纪实文学。
   ⑵基本解读
   孙中山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影响卓著的政治家和革命家,他以民众为核心的“三民主义”思想以及他领导的推翻中国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对于中国的政治历史和中国民众的生活,产生了极其巨大深远的影响。本篇节选的《“布衣总统”孙中山》,出自陈廷一的长篇传记文学作品《世纪伟人——孙中山》。
   这篇文章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通过描写传主孙中山的日常生活细节,使得传主的个性丰满而鲜活,同时,这些日常生活所显示出的孙中山个性又与他的政治理念人生理想方向相一致,从而有力地凸现了传主的基本思想特征。要书写一个具有丰富思想内涵和复杂行为历程的人物对象,既可以展示传主自身的重要的政治观念或重大的社会活动,也可以像这篇文章一样,通过传主的日常生活细节,折射出传主的思想观点,保持传主基本思想的整体性,又多方面多角度地展现出传主的情感个性特征,使传主的生命历程更富有光彩。同时这样的传记写法还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这篇文章首先讲述了孙中山被冠以“布衣总统”的一段有趣故事:年青时的孙中山平凡为一介布衣时却怀有“傲王侯”之大志;然后,从孙中山的居住 、衣着、饮食、出行等一些生活细节,多方面地展示出,孙中山虽然贵为中华民国大总统却仍然保持着“布衣”的特点,的确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布衣总统”,而他的“布衣”特点恰恰符合了他的“民主”、“平等”、“权利”、“博爱”等政治理想,从而写出了这个总统的独特性。
   2.习题解说
   ⑴第一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甘于淡泊”是孙中山作为“布衣总统”的突出特点。此题命题意图是,在把握课文主题、掌握这篇传记文基本写法的基础上,联系当代生活和个人认识,进一步予以思考。
   参考答案:对“甘于淡泊”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可以赞成,也可以不赞成,也可以是部分的赞成或否定,重要的是引发大家对于现实、文明社会发展、个人价值标准等问题的思考。
   ⑵第二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此题意在引发学生从民众的角度来理解传主孙中山的思想意义,同时对当时民众的热情又予以现代反思。
   参考答案 希望学生回到课文中再次细读此段情景的描写来理解“大总统万岁”的群众呼声。(1)孙中山基本的政治主张“三民主义”是以民众为核心的,“民主”、“平等”、“权利”等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帝制,而且提高了广大民众的社会地位和政治素质。因此,孙中山受到了民众的爱戴和拥护。(2)孙中山身体力行着自己的民本思想,遇事首先想着百姓,避免惊扰百姓。孙中山尊重民众,同时也受到了民众的欢迎和支持。(3)“大总统万岁”的口号,在今天看来,也有其不妥的地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中国百姓的个人崇拜、将孙中山与中国古代帝王将相类比的封建时代的思想倾向。
   ⑶第三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此题意在强化学生的语感,以理解文章的生动性。
   参考答案 “警钟一鸣森森森,睡狮齐猛醒”运用了两种修辞手法:比拟(拟声),比喻。“睡狮”的比喻意义,参见相关资料的解释。
   3.相关资料
   (1)孙中山
   孙中山(1866~1925),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逸仙;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曾化名中山樵。广东香山(今中山市)翠亨村人。
   光绪五年(1879),孙中山随母赴檀香山。当时他的长兄孙眉为该地华侨资本家,资助孙中山先后在檀香山、广州、香港等地比较系统地接受西方式的近代教育。1883~1885年的中法战争,激起了孙中山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热情。他目睹清政府的卖国、专制和腐败,开始产生反清和以资产阶级政治方案改造中国的思想,经常发表反清言论,同时与早期的改良主义者何启、郑观应等有所交往。1892年,孙中山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随后在澳门、广州等地一面行医,一面联络有志之士,准备创立革命团体。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改革主张,但未被接受。1894年11月,孙中山从上海去檀香山,组织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1895年2月,建立香港兴中会。同年10月,兴中会密谋在广州起义,事泄失败。孙中山被迫亡命海外。1896年10月,在英国伦敦曾被清公使馆诱捕,经英国友人营救脱险。此后,孙中山详细考察欧美各国的经济政治状况,研究了多种流派的政治学说,并与欧美各国进步人士接触,产生了具有特色的民生主义理论,三民主义思想由此初步形成。1897年,孙中山由英国经加拿大转赴日本,结交其朝野人士。戊戌变法以后,因日本友好人士的活动,孙中山与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曾商谈过合作问题,但因改良派坚持保皇、反对革命,合作未能实现。1904年孙中山在日本、檀香山、越南、暹罗(今泰国)、美国等地对华侨及留学生宣传革命,1905年在比、德、法等国的留学生中建立了革命团体,在此期间也与国内的革命团体和革命志士建立了联系。
   1905年8月,孙中山与黄兴等人,以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为基础,在日本东京创建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他所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宗旨被采纳为同盟会纲领。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同盟会的成立,有力地促进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他派人到国内外各地发展组织、宣传革命。他自己也向华侨宣传和募集经费,在一些地方创立同盟会的支部。孙中山成为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他领导的对改良派的批判,为辛亥革命的爆发作了有力的思想准备。从1906~1911年,同盟会在华南各地组织多次武装起义,孙中山为起义制定战略方针,并在海外奔走,为起义筹募经费。各次起义都因缺乏群众基础、组织不够严密而失败,但革命党人前仆后继,英勇战斗,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给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特别是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黄花岗之役,在全国引起了巨大震动。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孙中山在美国得知消息后,于12月下旬回国,即被17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布就职,组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2年2月12日,清朝宣统帝(溥仪)被迫宣布退位。中国结束长达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国。3月11日,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强大压力与革命党本身的涣散无力,孙中山被迫于1912年2月13日辞去临时大总统职,让位于袁世凯,4月1日正式解职。此后一年多,孙中山积极宣传民生主义,但因政权落在袁世凯手中,孙中山的努力并未取得成果。1912年8月,同盟会改组成国民党,孙中山被推举为理事长。1913年3月,袁世凯刺杀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孙中山主张武力讨袁;7月发动二次革命,失败后再度出亡日本。1914年6月,孙中山在东京组织中华革命党。1915年5月初回到国内,继续为捍卫共和制度而斗争。旋又返日,10月25日在东京与宋庆龄结婚。1917年7月,因段祺瑞为首领的北洋军阀解散国会和废弃《临时约法》,孙中山联合西南军阀在广州建立军政府,9月被推举为大元帅,进行护法战争。但孙中山在军政府内备受军阀、政客的排挤,不得不于1918年5月辞去大元帅职务,经日本赴上海。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孙中山于1918年夏致电列宁和苏维埃政府祝贺俄国革命。1919年的五四运动,给予他以很大的鼓舞。孙中山从1920年开始与苏俄人士接触,1921年12月在桂林会见共产国际代表G.马林。1922年4月,又在广州与苏俄的全权代表会见。1919年10月,宣布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1920年8月,孙中山指示驻闽粤军回师广东,驱逐了桂系军阀。11月,孙中山回到广州,重举护法旗帜。1921年5月,在广州就任非常国会推举的非常大总统,接着消灭了陆荣廷的势力,准备以两广为根据地北伐。掌握广东军队统率权的陈炯明,于1922年6月发动叛乱。孙中山脱险后率海军反击叛军,因待援无望,被迫离开广州赴上海。陈炯明的叛变使孙中山陷于极为困难的境地,他决心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欢迎李大钊等共产党人以个人身分加入中国国民党。1923年1月,与苏联代表А.А.越飞发表《孙文越飞宣言》,奠定了联俄政策的基础,随即派廖仲恺赴日与越飞谈判。1923年2月,孙中山从上海回到广州重建陆海军大本营,以大元帅名义统率各军,综理政务。与此同时,逐步加紧改组中国国民党的准备工作。8月,派出以蒋介石为首的“孙逸仙博士代表团”到苏联考察政治、党务和军事。10月,聘请苏联派来的М.М.鲍罗廷为顾问。接着,委任廖仲恺、谭平山等组成新的中国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负责筹备国民党的改组工作。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孙中山主持了大会。大会通过新的党纲、党章,在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选出有中国共产党人参加的中央领导机构。在大会通过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孙中山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充实了反帝反封建的内容。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和革命事业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长州岛创立陆军军官学校,为建立革命军队打下基础。
   孙中山在斗争中认识到,要争取中国独立富强就必须努力推翻帝国主义。1923年12月,帝国主义各国因广东革命政府截留粤海关关余和要求收回海关主权,集中大批军舰到广州河面对孙中山进行恫吓。孙中山在关余事件中态度果断坚决,迫使帝国主义各国在1924年5月应允照付广东政府应得的关余。1924年10月,孙中山镇压广州商团发动的武装叛乱。1924年10月,奉系军阀的张作霖和直系将领冯玉祥联合推翻曹锟为总统的直系军阀政府。冯玉祥、段祺瑞、张作霖先后电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孙中山接受邀请,11月,离广州北上。12月底,扶病到达北京。1925年3月12日,因患肝癌在北京逝世。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在政治上也为后继者留下珍贵遗产。他的主要著作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等。其著述在逝世后多次被结集出版,有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的11卷本《孙中山全集》,台北出版的《国父全集》等。
   (2)布衣
   我国是文明古国,是世界上最早生产纺织品的国家之一。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已经采集野生的葛、麻、蚕丝等纺织原料,并且利用猎获的鸟兽毛羽,经搓、绩、编、织成为粗陋的衣服,以取代蔽体防寒的草叶和兽皮。随着农、牧业的发展,逐步学会了种麻萦缕、养羊剪毛和育蚕抽丝等人工生产的纺织原料的方法,并利用手工及简单的工具开始了手工纺织业,形成了各种纺织品。但主要原料和纺织品均为麻和丝的织品。由于封建王朝等级森严,贵族和平民百姓在衣着上有严格的区别,即使做官的贵族也有三六九等,体现了他们的权力和地位。《礼记》上记载:“治其麻丝,以为布帛”。用麻织出来的是布,用丝织出来的是帛。“布”与“帛”相比,前者质粗而价低,后者质精而价高。《史记?李斯列传》载:“夫斯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盐铁论?散不足》上说:“古者庶人耄老而后衣丝,其余则麻而已,故命曰布衣”。由于古代贵族穿帛衣服的居多,庶人穿不起帛而只能穿布的,所以“布衣”就成了平民百姓的代称。后来多以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我们在古代不得志的文人文章里常常见到这一称呼。除了用麻织出来的质粗而价低的“布衣(麻布)”之外,还有一种最劣等的衣服,即称“褐”或“短褐”,是用粗毛或粗麻织成的,为穷人所穿用。《孟子?公孙丑上》载:“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淮南子?主术训》上说:“使言这而是,虽在褐夫刍荛,犹不可弃也”。所以,“褐衣”或“褐夫”便成为穿粗布衣服的穷人的代称。由此可见,在古代封建社会里,普通平民百姓和穷人是没有地位的,成为最次最差纺织品的代名词,是对劳动人民的污辱,这是历史的见证。
   邢声远《“布衣”和“褐衣”的诠释》(出处?)
   (3)剪辫
   《孝经》上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至也。”明代以前,汉族人都是留满发,不剪也不剃。小孩出生,便任其头发自然生长。到了上学的时候,把头发挽结成髻,“束发受书”。隋唐以前有“髡(kun)刑”,“削发受辱”是惩罚罪犯的一种手段。《三国演义》里有这样一个故事:曹操兵临南阳,座马惊奔,踏坏了禾苗,触犯了他自己规定的“践苗者斩”的禁令,于是,“削发权代首”。1644年,满清王朝取代了明朝,要求汉人一律剃发留辫。满族的祖先女真、东胡、鞑靼族,自古以来,是把脑袋周围的头发剃掉,前面露出脑心,后面稍加剃修,而把大脑覆盖处的头发编成辫子。辛亥革命的一个重要行为标志是剪辫子。剪辫子在这时期,成为反对满清、推翻帝国、追求共和、倡导民主的一种行为象征。
   (4)睡狮
   拿破仑说,狮子睡着了,苍蝇都敢落到它的脸上叫几声;中国一旦被惊醒,世界会为之震动。
   1793年(清乾隆五十八年),英国国王派遣马戛尔尼带着使团访问中国,急欲打开中国的贸易门户。但是他们的通商要求遭到中国乾隆皇帝的拒绝。
   1816年(清嘉庆十一年)2月8日,英国国王再次派阿美士德率使团来华商谈贸易问题。使团团长阿美士德是英国著名的外交家,他曾担任印度总督,所带的使团成员不仅汉语水平挺高,而且大多是东印度公司的成员。1816年7月28日,阿美士德一行抵达天津口外。此时嘉庆皇帝对英使访华的意图有所了解,他直截了当地要求地方官员“勿事铺张”,“如要求开通商口岸,严辞驳斥,筵宴遣回,不使其入京”。
   1817年,不受欢迎的阿美士德踏上归路。他准备回国后向议会和英王上书,用武力敲开中国对外通商的大门。
   就在阿美士德访问中国前后,欧洲大陆发生了重大事件。不可一世的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在1814年被欧洲反法联军击败后,东山再起,于1815年组织30万大军向欧洲反法联军发动进攻,结果在滑铁卢遭到惨败。6月22日,拿破仑被迫退位,不久被英国军队押送到遥远的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岛监禁起来。在他被监禁的第三个年头,阿美士德垂头丧气地从中国返回。在回国途中,他正好经过圣赫勒拿岛。当阿美士德听说这里正关押着名震世界的拿破仑一世时,很想见一见他,听听这位传奇人物对中国问题的看法。在征得小岛总督同意后,阿美士德见到了这位昔日的皇帝。阿美士德讲了自己在中国的经历,认为只有通过战争敲开中国的大门,才能使中国专制统治者明白打开国门对双方都有好处的道理。当时,拿破仑对英国的做法充满了蔑视,他对于英国用战争解决问题的提法发表评论说:“要同这个幅员广大、物产丰富的帝国作战是世上最大的蠢事。”他接着说:“开始你们可能会成功,你们会夺取他们的船只,破坏他们的军事和商业设施,但你们也会让他们明白他们自己的力量。他们会思考;他们会建造船只,用火炮把自己装备起来。他们会把炮手从法国、美国甚至伦敦请来,建造一支舰队,把你们打败。”阿美士德反驳说:“中国在表面强大的背后是泥足巨人,很软弱。”但拿破仑认为,中国并不软弱,它只不过是一只睡眠中的狮子。“以今天看来,狮子睡着了连苍蝇都敢落到它的脸上叫几声。”拿破仑接着说:“中国一旦被惊醒,世界会为之震动。”这句话出自拿破仑之口后,产生了极强的轰动效应,“一只睡着的狮子———中国”迅速传遍了欧洲和世界。
   ——?史鸿轩《拿破仑的“中国睡狮论”怎么来的 》
  
   5 华 罗 庚
  
   1.课文解读
   ⑴作者简介
   顾迈南,新华社记者,著有大量科学家传记作品,如《中国当代科学家的奋斗之路》、《华罗庚传》、《丁肇中:故国情深》、《李政道》等。
   ⑵基本解读
   这篇传记作品的描述对象,是中国现代杰出的数学家华罗庚。与《“布衣总统”孙中山》主要通过生活细节突出传主某一方面的精神特性的写法不同,这篇文章较为完整的介绍概括了传主华罗庚一生的生活经历。但是,一个人的一生是漫长的,有许多生活事实可能是芜杂的,要通过有限的文字给人物做传,也只能抓住最能凸现人物特征的某些材料,来为人物进行文字画像。这篇文章突出了华罗庚三方面的特征:(1)华罗庚艰难曲折的求学、治学经历;(2)华罗庚在数学领域里杰出的成就;(3)华罗庚作为一个新旧中国交替时代的科学家所特有的爱国情怀。
   这篇文章在写法上也有三个突出特点。第一,以时间流变为线索,勾勒传主的基本生命历程,概括性地描绘出较为完整的华罗庚形象。文章涉猎传主的事实虽多,但这些内容全部编制在时间的年轮中,组合在华罗庚生命的转变中,所以,文章的脉络仍然非常清晰,材料多而不乱。这种写法,是传记文最常用、同时也可以非常灵活变化着来运用的一种写作形式。第二,这篇文章嵌入了多首华罗庚的诗词,使得这篇科学家的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来。第三,作者仍然有意识的讲述了一些小故事,增加了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具有生动的可读性。
   文章首先讲述了一个“伯乐识马”的小故事:1930年,北京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通过一篇论文看出华罗庚“真不简单”,建议“应该请他到清华来”。这个小故事具有多重意义。(1)在描写传主形象方面,这个故事表明了19岁的华罗庚非同寻常的数学才分以及他命运的一个重要转折,突出了传主的基本特性。(2)华罗庚的数学才能被熊庆来发现,命运发生转变,后来他自己也成为新的“伯乐”,发现和扶持了陈景润等年轻学者。这个故事为后文埋下伏笔。文章的这种写法有内韵。(3)在时间叙述上,从华罗庚“出名”时起笔,是一个倒叙,并由此引出他“他已经走过了相当坎坷的生活道路”。这样的开头,避免了平铺直叙和波澜不兴。
   在《艰苦自学的青年时代》,文章又讲述了几个小故事:“物不知其数”算题、“罗呆子”的绰号、可怕的伤寒症等,以此来展现华罗庚青少年时期的数学天分、艰苦自学的情形以及选择数学为人生目标的过程。其中,华罗庚选择数学当作自己人生目标的故事特别令人感慨。年青的华罗庚染上了瘟疫,病好之后,却落下了终身残疾。“我选中数学,是因为它只需要一支笔、一张纸——道具简单。”华罗庚作出了最适合自己的生命选择,心无旁骛,专攻数学,有效地利用和发挥了自己的才分。祸福相倚,华罗庚的生命又一次应验了中国古语。
   《研究数论得出华氏定理》和《致力于中国的数学研究和教育事业》两部分,主要以时间顺序为线索,一面简要的描述华罗庚的生活变迁,一面用大量具体翔实的资料,说明华罗庚的数学研究成就。用大量文字描写华罗庚的数学研究成就,凸现了传主作为一个数学科学家的伟大之处。文章着重谈到的华罗庚数学成就有:(1)研究堆垒素数论。堆垒素数论涉及到把整数分解成某些别的整数的和,华林问题、哥德巴赫问题等都是这个学科中的著名问题,华罗庚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的研究成果将他的欧洲同事的工作包罗殆尽,得出了著名的“华氏定理”。1941年,他完成了第一部著作《堆垒素数论》的手稿,1946年由苏联科学院出版。其中有些结果,现在还被认为是经典的。(2)多复变函数论的研究,特别是典型域方面的研究,是华罗庚对数学的突出贡献之一,他的《数论引论》受到高度评价。(建议:关于华罗庚的数学成就本身,不必花太多的课堂时间进行讲述,但是,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来,有利于梳理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结构,也可以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
   在描写华罗庚作为一个杰出的数学家的同时,文章还特别写到了他的爱国情怀。对于华罗庚爱国情怀的表现,文章也是在时间顺序的框架之中、在华罗庚生平经历的延展之中来表现的,这样,就写出了华罗庚作为一个新旧中国交替时代的科学家所特有的一种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1)、国家受辱的抗战时期,在西南联大任教的华罗庚对“金瓯半缺时”的国破家亡现状和“狐虎满街走,鹰鸇铺地飞”现实的愤慨和忧虑。(2)、新中国成立,华罗庚放弃美国大学终身教授的职务,带领全家回国,他说,为了国家民族、为了为人民服务、为了个人出路,“我们应当回去”。(3)数学下乡。1958年以后,华罗庚开始研究把优选法和运筹学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习题解说
   ⑴第一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此题意在领会华罗庚为学为人以及他取得科学成就的关键点。
   参考答案 在几十年从事数学研究的生涯中,华罗庚最深的体会是:“科学的根本是实”。“树老易空,人老易松”是古稀之年的华罗庚利用比喻对于自己的警戒。课文运用了大量材料,谈到华罗庚成功道路中“实”的作用:科学研究的态度、研究过程、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的运用等。
   ⑵第二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引用华罗庚的诗词来描述他的生活经历表达其人生感受,是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之一。此题希望学生能够领会文章的这一写作特点。
   参考答案 文章嵌入了多首华罗庚的诗词,使得这篇科学家的传记,在大量理性的、抽象的数字描述中,又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情趣来。文章主要选择了华罗庚的四首诗,第一首是写在《从孙子的神奇妙算谈起》的扉页上,既表明了华罗庚对于中国古代算数的天才般的理解和发挥运用,又说明了华罗庚特别强调勤奋:“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是第一。勤能补拙是良训,一份辛苦一分才。”第二首诗表现了华罗庚在抗战时期国破家亡时代的思想情绪。第三首诗形容了华罗庚将研究室里的数学运用于工厂田间后的喜悦心情。第四首词表达了华罗庚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的兴奋情绪和对自己人生目标的规划。这些诗词,既从不同侧面烘托和丰富了传主的思想精神,表现了华罗庚作为一个数学家的文学兴趣和古文修养,又使文章具有一种古雅的韵味。
   ⑶第三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此题意在使学生掌握传记文章的一个基本描写手法:按时间顺序来组织相关材料,记叙人物生平,为人物做传。特别要注意的是,对显示传主重要生平事件、命运转折、至关紧要的思想精神活动的那些时间,应该重点标注出来。当然,为了流利顺畅地叙述传主的生活,一般性的衔接事件的那些时间也不妨有选择性的交代清楚。建议:在指导学生阅读此篇传记文章时,可以教学生先标注出一些重要的时间,这样便于他们迅速理清文章脉路,把握传主的主要生活历程。
   参考答案 ①1930年
   ②1932年秋天
   ③华罗庚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
   ④华罗庚完成了第一部著作《堆垒素数论》手稿
   ⑤1950年
   ⑥华罗庚获得国家科学奖励一等奖
   ⑦1958年
   3、相关资料
   (1)华罗庚简介
   华罗庚,中国现代数学家.1910年11月12日生于江苏省金坛县,1985年6月12日在日本东京逝世。
   华罗庚1924年初中毕业后,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习不到一年,因家贫辍学,他刻苦自修数学,1930年在《科学》上发表了关于代数方程式解法的文章,受到了数学家熊庆来的重视,被邀到清华大学工作,开始了数论的研究.1934年成为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研究员.1936年作为访问学者去英国剑桥大学工作.1938年回国,受聘为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6年应苏联科学院邀请去苏联访问.同年,应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邀请任研究员,并在普林斯顿大学执教.1948年开始,他为伊利诺伊大学教授.1950年回国,先后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华罗庚还是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政协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华罗庚是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数学家.他在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等广泛数学领域中都作出卓越贡献.由于他的贡献,有许多定理、引理、不等式与方法等都用他的名字命名.为了推广优选法,华罗庚亲自带领小分队去二十七个省市普及应用数学方法达二十年之久,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我国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2)一些著名数学家对华罗庚的评价
   华裔旅美数学家(Filds 奖得主) 丘成桐在《数学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中说:“中国近代数学能超越西方或与之并驾齐驱的主要有三个; ……一个是陈省身教授在示性类方面的工作;一个是华罗庚在多复变函数方面的工作;一个是冯康在有限元计算方面的工作……华先生在数论方面的贡献是大的,可是华先生在数论方面的工作不能左右全世界在数论方面的发展,他在这方面的工作基本上是从外面引进来的观点和方法,可是他在多复变函数方面的贡献比西方至少早了十年,海外的数学家都很尊重华先生在这方面的成就。
   Halhenstam说,华罗庚系统地研究了所谓“华林一哥德巴赫(Waring-Goldbach) 问题”。他的研究成果总结在他的著名专著《堆垒素数论》中。华罗庚的数论论文实际是二十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数论舞台上重要活动的索引。从这个背景看,华罗庚的兴趣是如何特殊的广泛,他对当时的数论技巧掌握得是何等之深,他的活跃思想是何等重要。到1945 年,华罗庚已明显是那时的数论学家领袖家之一。(《数学译林》1987年第1期)
   贝特曼(P.Batman)说:“判断一个数学家应该看他的研究成就,而不是看他得到的学位的数目,对于华罗庚来说,他有很多成就,却没有一个学位,华罗庚的研究领域遍及数论、代数、矩阵几何学、典型群、多个复变函数论、调和分析与应用数学……总之华罗庚的学术成就达到很高的水平,他可以被选为任何学术团体的成员或任何科学院院士。”(吴文俊主编《世界著名科学家传记》
   王元在《我心目中的华罗庚》里说,中国的数学在古代曾经很先进,但是到了13世纪以后,就开始落后了。当时西方已经开始有了微积分,而中国人还在搞古典数学。虽然后来有传教士传进来一些近代数学,但是都很零零碎碎。中国近代数学的真正起步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当时中国有一批留学生到美国、欧洲和日本留学,学习了近代数学的知识再回到国内教学生。所以中国的数学起步晚,水平不高。真正使中国的数学走向世界的,是两位中国数学家,一位是华罗庚,一位是陈省身。他们是两位奇才,他们当时的工作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王元说,从数学领域来说,大致分为两个:一个是分析,一个是代数。绝大多数的数学家一般只在其中一个领域里做出贡献,但华罗庚却在两方面都有很大的贡献;另外一方面,数学又分成纯粹数学和应用数学,华罗庚也是同时在这两方面都有很大贡献。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科技馆的数学馆里,用不锈钢镌刻着当代最杰出的数学家们的名字,共选了88名,其中就有华罗庚的名字。此外,华罗庚是美国科学院和德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国外许多大学的名誉教授。在中国内地工作的数学家里,华罗庚是最伟大的。
   (3)华罗庚的哲学
   华罗庚一生都是在国难中挣扎。他常说他的一生中曾遭遇三大劫难。先是在他童年时,家贫,失学,患重病,腿残废。第二次劫难是抗日战争期间,孤立闭塞,资料图书缺乏。第三次劫难是“文化大革命”,家被查抄,手槁散失,禁止他去图书馆,将他的助手与学生分配到外地等。在这等恶劣的环境下,要坚持工作,做出成就,需付出何等努力,需怎样坚强的毅力是可想而知的.
   早在40年代,华罗庚已是世界数论界的领袖数学家之一。但他不满足,不停步,宁肯另起炉灶,离开数论,去研究他不熟悉的代数与复分析,这又需要何等的毅力与勇气!
   华罗庚善于用几句形象化的语言将深刻的道理说出来。这些语言简意深,富于哲理,令人难忘。早在 30年代,他就提出“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 华罗庚虽然聪明过人,但从不提及自己的天分,而把比聪明重要得多的“勤奋”与“积累”作为成功的钥匙,反复教育年青人,要他们学数学做到“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经常锻炼自己。50年代中期,针对当时数学研究所有些青年,做出一些成果后,产生自满情绪,或在同一水平上不断写论文的倾问,华罗庚及时提出:“要有速度,还要有加速度。”所谓“速度”就是要出成果,所谓“加速度”就是成果的质量要不断提高。“文化大革命”刚结束的,一些人,特别是青年人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某些部门,急于求成,频繁地要求报成绩、评奖金等不符合科学规律的做法,导致了学风败坏,表现在粗制滥造,争名夺利,任意吹嘘。 1978年他在中国数学会成都会议上语重心长地提出:“早发表,晚评价。”后来又进一步提出:“努力在我,评价在人。”这实际上提出了科学发展及评价科学工作的客观规律,即科学工作要经过历史检验才能逐步确定其真实价值,这是不依赖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华罗庚从不隐讳自己的弱点,只要能求得学问, 他宁肯暴露弱点。在他古稀之年去英国访问时,他把成语“不要班门弄斧”改成“弄斧必到班门”来鼓励自己。华罗庚每到一个大学,是讲别人专长的东西,从而得到帮助呢,还是对别人不专长的,把讲学变成形式主义走过场?华罗庚选择前者,也就是“弄斧必到班门”。早在50年代,华罗庚在《数论导引》的序言里就把搞数学比作下棋,号召大家找高手下,即与大数学家较量。中国象棋有个规则,那就是“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1981年,在淮南煤矿的一次演讲中,华罗康指出:“观棋不语非君子,互相帮助;落子有悔大丈夫,改正缺点。”意思是当你见到别人搞的东西有毛病时,一定要说,另一方面,当你发现自己搞的东西有毛病时,一定要修正。这才是“君子”与“丈夫”。针对一些人遇到困难就退缩,缺乏坚持到底的精神,华罗庚在给金坛中学写的条幅中写道:“人说不到黄河心不死,我说到了黄河心更坚。”
   人老了,精力要衰退,这是自然规律。华罗庚深知年龄是不饶人的。1979年在英国时,他指出:“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戒之以空,戒之以松,我愿一辈子从实以终。”这也可以说是他以最大的决心向自己的衰老作抗衡的“决心书”,以此鞭策他自己。华罗庚第二次心肌梗塞发病时,在医院中他仍坚持工作。他指出:“我的哲学不是生命尽量延长,而是尽多做工作。”生病就该听医生的话,好好休息。但他这种顽强的精神还是可贵的。
   总之,华罗庚的一切论述都贯穿一个总的精神,就是不断拼搏,不断奋进。
   选自《青年科学向导》总11期
   (4)华罗庚的有关故事
   ● 华罗庚因病左腿残疾后,走路要左腿先画一个大圆圈,右腿再迈上一小步。对于这种奇特而费力的步履,他曾幽默地戏称为“圆与切线的运动”。在逆境中,他顽强地与命运抗争,誓言是:“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凭着这种精神,他终于从一个只有初中毕业文凭的青年成长为一代数学大师。华罗庚一生硕果累累,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导函数论等方面的研究者和创始人,其著作《堆垒素数论》更成为20世纪数学论著的经典。
   ● 从“五四”运动开始,古老的华夏大地就响起了要求科学、民主的呼声。但在反动统治下,政治的黑暗使一大批才华横溢的科学家无用武之地,他们不得不远涉重洋到国外去寻求发展。华罗庚经过顽强自学终于成为数学名家时,也由于同样原因心怀惆怅地到了海外。
   华罗庚在美国当教授时,年薪高达两万美元(按当时购买力相当于现在币值的5倍),有小洋楼和汽车。但他常说:“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他一直希望“回国和苦兄弟们在一起,把祖国建设好”。当华罗庚闻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时,便毅然回到国内从头开始。一名美国教授后来评论他:“华罗庚若能留在美国,本来可以对数学做出更多的贡献。但他回国对中国数学也是十分重要的。很难想象,如果他不回国,中国数学会怎么样。”
   ● 由于青年时代受到过“伯乐”的知遇之恩,华罗庚对于人才的培养格外重视,他发现和培养陈景润的故事更是数学界的一段佳话。在他亲自关心和过问下,陈景润从厦门大学被调到中科院数学研究所,最终在攻克哥德巴赫猜想方面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绩。此外,万哲元、陆启铿、王元、潘承洞、段学复等人也是在华罗庚的悉心培育下成长起来的。华罗庚还是我国中学生数学竞赛的首创者,从1956年到1978年间,他亲自担任竞赛委员会主任,还写了大量中学生课外数学读物和学习方法书,为培养优秀数学人才倾注了大量心血。
   ● 华罗庚是中国最早把数学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并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1964年,华罗庚曾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建议在生产实践中推广优选法和统筹法,认为可以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毛泽东的回信是十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其中称赞他的想法“壮志凌云,可喜可贺”。受此巨大鼓舞,他在近二十年间走遍祖国的山山水水,深入到工厂、矿山,冒酷暑、顶严寒,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向工人和农民介绍优选法和统筹法。毛泽东后来又一次给华罗庚复信说:“你不为个人而为人民服务,十分欢迎。”
   ● 华罗庚才华横溢,除数学外,诗文俱佳,演说才思敏捷且幽默风趣。他读唐诗“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发现有常识性错误,并随口成诗指出:“北方大雪时,群雁早南归,月黑天高处,怎得见雁飞?”这四句诗不但显示出华罗庚精于推理的特点,其诗文功底也可见一斑。
   ● 1985年6月12日,华罗庚应邀到日本东京大学作学术报告。他先中文,后改用英语演讲。日本学者被他精彩的演说深深吸引,原定45分钟的报告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被延长到一个多小时。当他满头大汗结束讲话时,突然心脏病发作倒在讲台上。他用行动实践了自己的诺言:“最大的希望就是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北京青年报》 2001年6月29日
  
   6 罗曼?罗兰(节选)
  
   1.课文解读
   ⑴作者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曼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二十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1942年在孤寂与感觉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
   茨威格在诗、短论、小说、戏剧和人物传记写作方面均有过人的造诣,尤以小说和人物传记见长。代表作有小说《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恐惧》、《感觉的混乱》、《人的命运转折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危险的怜悯》等;传记《三位大师》、《同精灵的斗争》、《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等。茨威格对心理学与弗洛伊德学说感兴趣,作品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以及对奇特命运下个人遭遇和心灵的热情的描摹。
   ⑵基本解读
   这篇作品的描写对象罗曼?罗兰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史学家、社会活动家。罗曼?罗兰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与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所受的教育等因素密切相关。本文节选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所写的《罗曼?罗兰传》,主要截取了罗曼?罗兰在法国高等师范学校时期的生活历程。为了追溯传主思想情感形成原因,为了给罗曼罗兰日后成就的描写作铺垫,这篇作品描写了罗曼?罗兰求学的高师的教育特点、他与同窗好友的共性、当时的文化风气等外在因素,同时,作品还写到在当时的文化环境中,罗曼罗兰个人自己的人生向往、爱好才能与生命选择。这样,作品将传主的客观生存环境与传主个人的主动性因素有机的结合起来,以传主的思想情感发展为主线,深刻而丰富地刻绘了青年罗曼?罗兰的一段生命形象。
   ①高师的教育特点
   A 这里的学生与外界隔绝,远离实际生活,以便更好地领会历史生活。
   B 这里的教育富有成效地结合了传统精神和经过检验的方法。
   C 这是一所严格的学校,要求学生有不知疲倦的勤勉精神。
   D 这里致力于全面教育,容许学生享有有限度的自由。
   E 这里曾经培养出法国最渊博的学者。
   ②罗曼?罗兰在高师的学习
   A 选定历史和地理作为主要学科。这一选择,使他获得了较大的思想自由,对他后来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他建立了自己的基本历史观,一种发展的历史观,以此来观察事物的深度和广度:
   “他第一次学会了把世界史看作是各个时代的涨潮与退潮的永恒活动;对于各个时代来说,昨天、今天和明天是一个活的统一体。”
   这种历史观的核心是,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有其内在的逻辑联系,各个时代的更替流变犹如一个有着内在因果关系的生命体。
   B 罗曼罗兰在高师获得了无可比拟的工作能力。他有着一个历史解剖家善于解剖现代文化的本领,他在一切领域具有扎实的有系统的实际知识基础。
   ③罗曼?罗兰在高师的同窗好友
   法国理想主义新艺术创作流派的三位伟大代表克洛岱尔、休阿列斯、贝济,恰好在有着决定意义的求学时代都是罗曼罗兰的同窗好友。
   A他们在彼此神秘热情的交谈中,产生了新的思想境界。他们的思想在当时是超前的。
   B他们充满对人生奔放的热情和对世界极其严肃的理解。
   C他们有着自觉的使命感和生命追求:“用创作和生动的语言恢复人民失去的信心,即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D 他们有着一些共同的爱好。他们迷恋莎士比亚,他们推崇开阔的英雄般的生活,对托尔斯泰倾注了仰慕之情,把他当作剖析自己一生和牺牲自己一生的偶像。
   ④罗曼?罗兰的个人才华和人生选择
   A 罗曼罗兰被认为在描述历史方面有着巨大的才能。他特别醉心于文化史的描述。
   B 他逐渐形成着自己的世界观:“我思故世界在”:永远忠于自己对于生活的认识,自己的思考眼界是广阔的世界而不仅仅是狭小的自我。
   C 他对一切知识充满兴趣,如饥似渴地学习,他暗暗地写诗作曲。他还梦想写一部长篇小说,一部受生活磨难的真正艺术家的传记,这就是后来成为他创作生活中第一缕霞光的《约翰?克利斯朵夫》。
   总结:
   这篇传记从多个角度写出了罗兰思想成长的历史,令人信服地说明了罗兰日后获得成就的多重原因。从罗曼?罗兰在法国高等师范学校所接受的教育、他当时志同道合的同学朋友、当时社会的思想情形等方面——罗曼罗兰身处的文化环境来看,罗曼罗兰是时代的产儿,是时代文化培养和造就了罗兰。但是,离开了个人的主观因素,罗曼罗兰也不会是后来成就斐然、有独创性的罗曼罗兰。这篇传记在描述外在因素的同时,处处结合了罗兰自己的志向、兴趣、才华等。正是这两者有机结合、互相渗透的描写,作者茨威格生动而深刻、细致而丰富地刻绘了传主形象:一个有着崇高的生命理想、受过严格的高等教育、醉心于文学艺术、擅长于描述文化历史的罗曼罗兰。
   2.习题解说
   ⑴第一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此题意在理解罗曼?罗兰思想成长的外在要素。
   参考答案 见前文的分析。
   作为一个伟大的作家,运用怎样的世界观来观察历史,运用怎样的人生态度来安排自己的生活,其世界观和人生观又是怎样形成的,其艺术才华表现在哪些方面,后来在其作品中又是如何表现的,这些元素,在为一个作家(同时也包括其他行当的人)做传时,如果剖析精要而得当,可以大大地提高传记作品的价值。
   ⑵第二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此题可以激发学生的一些个人联想。
   参考答案 不拘一格。可以同时向学生介绍罗曼罗兰所写的一些人物传记作品,如《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等,并由这些传记作品中传主的思想品质与罗曼罗兰本人进行某些对照。
   ⑶第三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此题在于较为深入地理解罗曼?罗兰的基本历史观。
   参考答案 参见前文。
   ⑷第四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了解这篇传记作品的写作技法之一:利用与传主关系密切者的相关资料来突出传主的形象。
   参考答案 A 罗兰的同窗好友。 B 罗兰与托尔斯泰。
   3.相关资料
   ⑴罗曼?罗兰生平
   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1.29—1944.12.30),法国小说家、剧作家和随笔作家。出生于法国中部高原上一个小市镇克拉姆西,母亲是一位深具音乐素养的女性。罗曼?罗兰的童年是沉闷忧郁的。故居面临运河,家中禁止孩子出去乱跑,除了上学,不许出门,他就常常俯身在矮墙上,长时间凝视运河上污浊停滞的水和航行缓慢的驳船。沉闷的生活使罗兰很早就向书本寻求乐趣。14岁时,他进入了巴黎圣路一中学理科班,1886年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他顺利通过了中学教师就业考试,旋即去设在罗马的法国考古学校当了两年研究生,是罗马法国文学院的杰出才子。1895年过艺术博士学位。同年回到法国,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讲授美术史,并抽暇从事创作。
   罗兰的第一期创作全是剧本,其中多数取材于1789年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史实,有1895年完稿的《圣路易》,1898年完稿的《哀尔帝》、《群狼》,1899年完稿的《理性的胜利》,1900年完稿的《丹东》,1902年完稿的《7月14日》等,这些剧本在那个年代很少能在刊物上发表,上演的机会更少,因此遭到家人,尤其是出身名门的夫人(语言学专家伯雷亚教授的女儿)的反对,最终导致1901年5月两人的离婚。9年共同生活的结束是罗兰一生中的重要转折点,他决心脱离上流社会,到文学艺术中间去寻找归宿,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人文主义。他在20世纪头一个10年连续写了三部“英雄”传记:1903年的《贝多芬传》,1906年的《米开朗基罗传》,1911年的《托尔斯泰传》。
   从1904年到1913年的10年中,罗兰以每年一卷的速度,完成了使他名垂史册的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是他利用执教之余的假期写成的。这部作品欲与诗意,描述一位很有创造才能的艺术家所面临的一连串危机。这位德国血统的音乐天才约翰?克利斯朵夫,一半像贝多芬,一半像作者自己,对生活的热爱激励着他勇往直前,即使在逆境中也不甘屈服。作品表现的深刻主题和新颖独特的艺术风格,是罗兰艺术和思想发展的里程碑,奠定了他的大文豪地位。1913年,法兰西学院颁予他最高文学奖。
   1914年7月底,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正在瑞士度假的罗曼?罗兰和母亲一起决定定居日内瓦,参加了设在瑞士国际红十字会的“战俘通讯处”的工作,义务服务了9个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罗兰多次写文章反对战争,反对民族沙文主义,最著名的是1914年9月刊登在《日内瓦日报》上的《超乎混战之上》和同年12月发表的《打倒偶像,解放灵魂》二文。
   1915年,瑞典学院决定把本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这位人道主义作家,罗兰把奖金全部赠给国际红十字会和法国难民组织,他在日记中写道,“如果这个荣誉有助于传播使法国在全世界受到热爱的各种思想,我将感到幸福”。由于战争,颁奖典礼没有举行。为了表示谢忱,罗兰将《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原稿赠送给了瑞典学院。虽然这部体积庞大的稿子今天存放于二次大战后落成的巴黎“罗曼?罗兰纪念馆”,但它的所有权仍属于瑞典学院。
   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罗兰对此表示拥护和同情,宣称布尔什维克从事的是“宏伟的社会事件”,1918年10月,苏联科学院聘请他为科学院院士。
   从1914年至1938年这24年中,罗兰一直隐居于日内瓦湖畔的一个小镇上,不辍写作,从1922年至1933年,他创作了继《约翰?克利斯朵夫》后又一部多卷本(7卷)长篇小说《母与子》(又译《欣慰的灵魂》)。小说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转折点,着重刻画了安乃德母子在反法西斯斗争中的成长过程。20年代,他研究了印度的甘地主义,于1924年发表《甘地传》,向西方解释印度的神秘哲学。
   1935年,罗兰访问苏联,受到斯大林的两次接见,并下榻于高尔基家。他的作品,他在创办国际性刊物《欧罗巴》(1923年)中的作用以及他的苏联之行,使它称为“左派”领导人。他还当选了国际反法西斯委员会主席,是1932年阿姆斯特丹国际和平大会的执行主席之一。
   1938年5月罗兰返回故乡,继续写他的《回忆录》(发表于1956年),同时创作了《罗伯斯庇尔》。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罗兰再一次发表了他支持反法西斯战斗的信念。德军入侵法国后,他被纳粹党严密监视,直到希特勒下台。1944年11月7日,他抱病来到巴黎,参加十月革命纪念运动。1944年12月30日,他逝世于克拉姆西镇。
   (2)罗曼?罗兰与《贝多芬传》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 当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在世风的日益颓靡中, 颓废文学在西欧泛滥开来。正是对社会的责任感, 促使罗兰拿起笔来开始了文学创作, 他要“吹起冲锋的号角, 向政治的谎言和文明的罪恶进攻”, 他把变革现实的希望寄托于“英雄”人物的力量, 他不断地创作歌颂英雄的剧本, 以求“重新燃起民族信念”, 其间创作了《圣路易》(1897)、《阿埃特》(1898) 等历史剧。
   作为一位伟大的传记文学作家, 罗曼?罗兰早年即有志于名人传记的写作。那是在1902年, 其时罗曼?罗兰正在写作《贝多芬传》, 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因病丧失了听觉, 他在痛苦的煎熬中, 从古希腊传记家布吕达克的《名人并比传记》中找到了战胜痛苦超脱痛苦的精神安慰。罗曼?罗兰正是由此得到了启发, 逐渐形成了一系列“名人传”的庞大的创作计划。他要写作包括欧许将军, 托马斯?潘纳, 米开朗琪罗、席勒、加里巴尔底、玛克尼?弥莱等大人物的传记,“对于那些伟大的个性, 都要给以最高的评价”,以安慰和鼓励“世上不幸的人们”, 使他们超拔于苦难之上, 同艰苦的命运斗争, 努力做一个“无愧于人的人”。他曾在1902 年10 月致玛尔维达的信中说, 他将依照布吕达克的格式来介绍现代英雄的事迹, 强调他们的道德品格, 而且, 他将从贝多芬开始。
   这个宏大的传记创作计划, 并没有完全得以实现, 而按照原定计划创作的“名人传”只有两种, 即《贝多芬传》和《米开朗琪罗传》。《名人传》, 正是在那个特定时代的艺术之壤中绽放出的奇葩。那是20 世纪初, 当罗曼?罗兰那颗敏锐的心灵日益感受到世风的颓靡, 当这个高尔基所谓的“资产阶级的叛逆者”,“在悲观主义的重压之下”对“狭窄的铁笼里的生活”濒于绝望之际, 罗曼?罗兰就把变革现实的希望寄予了人类“英雄”人物的力量。他认为, 人类仿佛是一阕交响乐, 正是由伟大的灵魂所谱成, 那些人类的英雄们正如一棵棵大树, 他们的根扎在最深邃的泥土中, 枝桠在崇高的欢跃中伸向穹苍, 放射出夺目的精神之光, 在这个风云莫测的世界上, 对于人类的灵魂来说, 这精神的光明比温暖的阳光更可宝贵。诚如罗曼?罗兰所言, 那些年他毫不间断地从一切国家中自由的心灵和被迫害的人们那里汲取最珍贵的滋养, 这最珍贵的滋养不仅深刻地反映了在这个尘世间英雄们不受勒束的性灵与那些“脱僵野马似的偏激狂、暴力和虚伪”之间的搏斗, 而且冷静而明晰地记录了罗曼?罗兰在人生的斗争中所闪烁出的思想的火光。其时, 他决意要为那些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树碑立传, 让世人“呼吸到英雄的气息”。《贝多芬传》是“名人传”的第一部。在所有的英雄传记中, 罗曼?罗兰“把首席给予坚强与纯洁的贝多芬”, 罗曼?罗兰1917 年1 月在《献给马克辛?高尔基》的颂词中谈到,“在精神自由到处受到摧残的日子”, 那位敢于替那些被迫害、被箝制, 被奴役的大众主持正义的高尔基,曾于1916 年12 月致信罗曼?罗兰。高尔基在信中说:“在当前, 没有比青年一代更需要我们关切的了, 我们这些行将就木的成人们正在留给我们的子孙一宗可怜的遗产, 传给他们一种可悲的生活, 这场愚蠢的战争惊人地证明了我们精神的贫弱和文明的腐朽”。高尔基热切地呼吁说:“让我们提醒孩子们吧, 人类并非一直像我们这样孱弱与恶劣。在一切民族中, 曾经有过而且现在还有伟大的人和美好的心灵”。高尔基想通过当今主要作家们的帮助, 出版一套给儿童看的书, 包括几个人类领袖的传记。高尔基向他所谓的“继续珍爱着人类最优秀的原则”的大作家罗曼?罗兰发出了诚挚的请求:“我的亲爱的罗曼?罗兰, 我恳求你写这篇贝多芬传记, 因为我确信没有人比你写得更好了??”。正像由于罗曼?罗兰决意要在“摧残艺术杰作和毒害人类精神的恶毒暴政”下勇敢地担荷起保卫“千百年来艺术和思想的神圣方舟”的重任, 正是由于他对于“所有音乐家之上的音乐家”贝多芬的热爱, 正是由于大文豪高尔基热切而诚恳的吁求, 罗曼?罗兰于1917 年1 月底给高尔基回信, 正式担受了这一创作《贝多芬传》的大任。
   贝多芬的一生, 是为了音乐而生, 他君临于痛苦的深渊之上, 以令人赞叹的坚韧与刚毅讴歌着欢乐; 贝多芬的一生, 又是一个天才的作曲家为了完成他的艺术使命, 也就是通过他的乐曲表达他那颗“伟大的心”, 因而和世俗不断地矛盾冲突、不断地斗争的一生。
   《贝多芬传》从这位作曲家的童年写起, 他出身于波恩城一个贫寒的艺人之家, 童年时代生活困苦, 音乐天赋被父亲发现之后, 便常常在粗暴的威胁与毒打下学琴, 并过早地担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贝多芬23 岁离家投奔当时中欧封建政治与文化的中心维也纳, 在那里度过了几尽一生的时光, 并陆续创作出许多杰出的乐章而获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他还未到30 岁听觉已开始失灵, 虽多方医治而无济于事, 晚年生活窘迫而至“为每天的面包发愁”。《贝多芬传》着重描述了这位音乐家在悲剧的一生中与肉体的痼疾及不幸的命运所进行的不屈的抗争, 他怀着被压迫被践踏的人民大众的反抗激情, 在他的作品中表现了和“命运”, 和人生的苦难斗争到底的勇敢顽强、撼天动地的气魄和力量。罗曼?罗兰在《贝多芬传》中总是在刻意描画贝多芬的肉体与精神的磨难, 这就更加真切地凸显出贝多芬英雄的品格, 展现出他为至爱的艺术而“受苦、奋斗、为善”的闪光的一生。如关于1882 年《菲贷里奥》预奏会的“惨痛的记述”, 那使“他心坎里受了伤”, 至死也不曾忘却的可怕的一幕。
   罗曼?罗兰细腻地描绘了贝多芬的心理和思想感情, 使作品具有浓郁的抒情格调, 具有瑰丽宏伟的音乐性。诚如罗曼?罗兰所坦言:“在心灵的天地中有着节奏和旋律, 这就是我的思想致力于达到的图景。”在传记中, 贝多芬的生活与创作, 生命与作品已经水乳交融为一体, 罗曼?罗兰将贝多芬“通过痛苦, 取得欢乐”的一生, 谱成了一曲撼人心魄的人与命运搏斗的生命交响, 贝多芬一生的悲欢离合, 有如交响乐中高低轻重的各种音调, 错综交织, 形成了壮美的旋律的洪流, 生动地展示出一个性灵的伟大与崇高。
   罗曼?罗兰作为音乐艺术史教授, 优秀的钢琴家, 音乐评论家和为许多音乐家树碑立传的传记大师, 他以对于音乐的广博涉猎与深睿参悟将对贝多芬作品精当的音乐评鉴融入传记之中, 更加鲜明地表现出贝多芬作为作曲家的伟大。罗曼?罗兰还将贝多芬的书信、笔记、遗嘱等生平材料融入传记之中, 不但对主人公的性格进行了更细致深入的展示, 而且使传记更加真实、生动, 大大增强了传记这种逆时性文体的可信度。
   正如罗曼?罗兰在《贝多芬传?原序》中所言, 他的这部《贝多芬传》绝非是以严格的史学方法写作的渊博的学术著作, 而是“受伤而窒息的心灵的一支歌, 在苏生与振作之后感谢救主的”。正像罗曼?罗兰所希望的那样, 在人生的考验中, 贝多芬已经成为我们一个坚强而忠实的朋友, 成为一个良伴和向导, 使我们心中都有一股生与爱的欢乐, 使我们能不顾一切地去生活, 去爱。《贝多芬传》是一部具有丰厚思想底蕴与旺盛生命力的经典之作, 是罗曼?罗兰追求人类进步与和谐的博爱心胸中吟咏出的一支歌, 它以其特有的激越的旋律震撼了世界, 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海中掀起狂涛, 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罗兰以其丰厚的创作, 发展了传记文学这种文学体裁, 他的传记作品视野开阔, 思想深刻, 形象鲜明, 激情的诗意、哲理的探求和对现实的反映交织在一起, 构成多彩的历史画卷, 成为20 世纪上半叶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段圣玉《罗曼?罗兰〈贝多芬传〉艺术特色评析》
   (3)罗曼?罗兰与托尔斯泰
   自现代以来,流行连篇累牍的传记。传记作者们拼命发掘一切可以搜罗的资料,力图再现笔下人物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而古代的人们不是这样。古罗马普鲁塔克的〈名人传〉,司马迁的〈史记〉中每一篇传记不过几千字。古代的作者们相信,一个人一生中只有创造出伟大功业的片段值得详细记叙,其余吃喝拉撒睡的日常生活与常人无异,所以大可以略去不写。
   我曾经痴迷于俄罗斯这苦难大地上的文学,尤其是陀斯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传记很难找,托尔斯泰的传记却搜集了不少。里面有莫罗夫妇写的洋洋两大卷的〈托尔斯泰传〉,有托翁的小女儿写〈天地有正义〉,也有苏联作家以及国人写的零星的传记。最终我确信罗曼.罗兰写的《托尔斯泰传》是所有托传里面写的最好的。
   罗曼.罗兰的托传不拘泥于托翁的生活细节,直接打开通向托翁心灵的大门。
   “俄罗斯的伟大的心魂,百年前在大地上发着光焰的,对于我的一代,曾经是照耀我们青春时代的精纯的光彩。在十九世纪终了时阴霾重重的黄昏,他是一颗抚慰人间的巨星……”
   “托尔斯泰并不向那些思想上的特权者说话,他只说给普通人听。——他是我们的良知。他说出我们这些普通人所共有的思想,为我们不敢在自己心中加以正视的。而他之于我们,亦非一个骄傲的大师,如那些坐在他们的艺术与智慧的宝座上,威临着人类的高傲的天才一般。他是——如他在信中自称的,那个在一切名称中最美,最甜蜜的一个——“我们的兄弟。”
   这就是这部传记的开头和结尾。罗曼罗兰对于托翁的评价中肯、实际,比如,他说“《战争与和平》是我们的时代最伟大的史诗,是近代的《伊里亚特》。”可谓盖棺论定的评价。
   我读过莫罗的传记,知道托尔斯泰也有很多的缺点,比如年轻时生活略失检点,脾气暴躁等。但是世界上不曾有过一位象他一样心地善良、纯洁,对自己道德批判到近乎残酷的地步。当他犁地、做木工活、自己补鞋子,编民间故事和识字课本的时候,我们知道他并不是在浪费时间。如果他不这样去做,我们就看不到他那些伟大的作品了,因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的发展有其特定的规律。
   终于有一天,俄罗斯的良心,这苦难大地上的儿子,毅然离家出走,逃向苍天。高尔基曾说过,托尔斯泰哪怕多活一天也是这世的财富。
   让我们都来倾听一下这英雄的声音,尽管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英雄的时代。
   王佩《罗曼?罗兰的〈托尔斯泰传〉》
  
   7 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千秋祭
  
   1.课文解读
   ⑴作者简介
   卞毓方,江苏盐城人。1944年生。著名散文作家、教授、高级记者。现供职于人民日报文艺部。197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东方语言系日语专业,1982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国际新闻专业。已出版《雪冠》、《岁月游虹》等多部作品。近年来在散文界长啸而出,独树一帜。
   ⑵基本解读
   这篇传记作品描写的是南宋著名爱国英雄文天祥。作品主要着墨于文天祥被捕后的情形,通过他所遭遇到的攻心之术的诱降、物质生活的折磨以及他自己志向思想行为,来描画
   文天祥非同寻常的伟大人格和崇高品性,凸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养吾浩然之气”的铮铮硬骨头精神。在写法上不同于前面几篇的一个突出点是,这篇作品采用了评传体式。作品不仅仅在选择和陈述着文天祥被捕前后的客观事实本身,同时还以一个现时代的“我”去想象、理解、评说一个七百多年前的古人,“我”对文天祥的崇仰、敬重、对其意义价值的认识,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在字里行间。另外,作品还着重以文天祥的诗歌为线索,说明文天祥的思想情感,用文学性的想象和电影技法来塑造这一传主形象,语言文白嵌合,气韵生动,富有气势。这些多样化手法的巧妙运用,既栩栩如生地描绘了文天祥最后的生命情形,又鲜明地突出了文天祥的历史意义及其对现代人的启示。
   第一部分 文章以简洁明快的笔触,交代了南宋末年的政治情形以及文天祥兵败被俘的历史事实。文章起语不凡,总领全篇,定位文天祥在历史上的意义。末尾嘎然而止,将叙述的重心聚焦到文天祥求死不得、欲逃不能、被押送到元大都燕京的镜框里。
   第二部分 元人对文天祥采取的“比杀头更严峻”地考验一个人人格的三次诱降,以及文天祥艰苦的囚禁生活。文章进行了生动细腻的场景描写。
   第三部分 文天祥的绝笔之作《正气歌》的创作过程。文章采用了电影镜头的描绘技法,运用了合理的文学想象,将文天祥创作《正气歌》的过程描写的惊心动魄,光彩耀人,悲凉慷慨。
   2.习题解说
   ⑴第一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是促使学生对文章取材和描写重点的把握。
   参考答案 这篇给文天祥做传的作品,在取材上,和一般作品有所不同。它描写文天祥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刚硬不屈的精神品性,主要聚焦于文天祥被捕之后所受到的更严峻的人生考验上。“文天祥未完成的使命”的具体含义,可以参见文章末尾:“文天祥可以‘求仁得仁’、从容捐躯的了,他已经完成在尘世的使命。”
   ⑵第二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在对这篇传记作品的“评传”性质的理解。传记作者在作品中加入自己对于传主的评论,有助于开掘传主的生命价值,突出传主的独特意义,将传主生活事实的平面叙述升华到立体述评的层面。
   参考答案
   ①表明文天祥面对更为复杂的诱降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品性之难能可贵和他所采取的对策之高明。
   ②两个反问句式、两组比喻,对比了文天祥的爱国情怀和留梦炎等的卖国投降行径,突出了文天祥的崇高形象。
   ③元世祖忽必烈深知,最能帮他巩固蒙人统治秩序的,当属文天祥无疑。另外,此话具有某些哲理意义。
   ⑶第三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在理解文学创作“穷而后工”的独特现象。
   参考答案 希望同学能够贴近自己对文学的理解和自己的生活经历感受来回答这个问题。课文中也提供了一些例证,如但丁及其《神曲》、马可波罗及其游记叙述、司马迁和李煜。
   3.相关资料
   (1)文天祥生平
   文天祥(1236──1283) 字宋瑞,一字履善,号文山,南宋庐陵(今吉安)人。
   南宋末年,朝廷偏安江南,国势弱小,北方蒙古族于1271年结束了内部争夺皇位的自相残杀局面,建立了元朝,接着把侵略矛头直指南宋。1273年,丞相伯颜统20万大军攻下襄、樊,以此为突破口,顺江而下,两年不到,便后临南宋首都临安的近郊。蒙古兵所过之处,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农田荒废,百业凋敝,这是一场空前残暴的野蛮的侵略战争,南宋面临着亡国灭种的严重威胁,文天祥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出现的抗击侵略的伟大民族英雄。
   南宋朝廷长期为投降派所把持。还在1259年,宰相贾似道便以称臣、割江北地区和岁纳银绢各20万两匹为条件,暗中屈膝求和。伯颜却意在灭宋,并不停止南侵。1275年,将贾似道十三万大军消灭,朝廷便再无可用之兵。此时宋恭帝在位,年仅四岁,太皇太后谢氏临朝听政,不得不发出“哀痛诏”,号召天下四方迅速举兵“勤王”。文天祥当时正担任赣州知府,他“捧诏涕泣”,并立即行动,在两三个月内便组织了第一支“勤王”队伍近万人,几经周折,赶到了临安。而在成千上万大小地方官中,带兵勤王的只不过他和张世杰三人而已,这个政权腐朽到什么程度,可见一斑。1276年正月十八日,伯颜兵临皋亭山,左相留梦炎早已投降叛变。其他大臣或已投降。伯颜虽愿受降,却要右相陈宜中去元营洽谈,陈哪有这个勇气?当天晚上便逃之夭夭。谢太后唯珂派人只剩下一个文天祥。他毅然临危受命,但不是去投降,他考虑是“战、守、迁皆不及施”,“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他甚至借此机会观察一下敌营的虚实以谋“救国之策”。但是他没有想到,正当他指斥伯颜扣押不能返回宋营,他的义兵则在同时被投降派命令解散。敌人的凶残不曾使文天祥受困,昏庸的朝廷和无耻的投降派却使他遭到了第一次严重的挫折。
   1276年二月初九日,文天祥被押送去大都(今北京),行至京口(今镇江),在义士的帮助下,逃脱了虎口,据他在《指南录后序》所记,至少有十六次幸免于死,经过千辛万苦,于四月初八日逃到了温州,此时他听说度宗的两个儿子(即恭帝的两个兄弟)已逃到福州,于是立即上表劝进。不久,被诏至福州,任右丞相兼枢密院事,后又命为同都督。七月,文天祥便在南剑州(今福建南平)打起帅旗,号召四方英雄豪杰,各各起兵,民复失地。1277年三月,文天祥统兵进军江西,收复南部数十州县,同时围困赣州,湖南、湖北皆起而响应,震撼了江南,鼓舞了人民的反侵略意志,使元统治者大为惊慌。元忙调40万大军来解赣州之围,另派兵五万追 击文天祥。文部不过五千余人,这年八月,空坑一战,遂致大败,部将数人牺牲,文妻及子女皆被俘,赵时尝在紧急中假扮文天祥,吸引了元军,文才得乘间逃脱。赵随即被杀。这是文天祥在一年多时间内所遭到的第二次重大挫折。
   但是文天祥并没有灰心丧气,他下定决心抗元到底。1278年11月,他收拾残军,加以扩充,移兵广东潮阳,不幸于十二月二十日兵败五坡岭,文天祥自度难以逃出重围,当即吞服随带的冰片,以求一死,免遭污辱,但他并未死,而在昏迷中被俘了。这是他遭遇的最后一次严重的挫折。从此以后,文天祥便再也不能统领义军在战场上与元军拼杀。
   文天祥被俘后,打定主意,只求义死而不求苟生。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还在伯颜将他扣押北营时,他便明白地告诉对手:“宋状元……所欠一死报国耳,宋存与存,宋亡与亡,刀锯在前,鼎镬在后,非所惧也,何怖我?“1279年十月,元平章阿合马来文天祥囚所劝降,文天祥长揖就坐,不把他放在眼里,阿合马却要他下跪,文天祥说:”南朝宰相见北朝宰相,何跪?“阿合马以胜利者自居,傲慢地说:“你何以至此?”文天祥嘲讽地说,南朝若早用我为相,你去不了南方,我也不会到你这里来,你有什么可神气的。阿合马用威胁口气对左右说:“此人生死尚由我。”文天祥正义凛然道:“亡国之人,要杀便杀,道甚由不由你。”阿合马自讨没趣,灰溜溜地走了。同年年底,元丞相孛罗审问文天祥。孛罗一来就摆威风,要文跪下,遭到文拒绝,左右便用武力强使文天祥作跪拜状,文凛然说道:“天下事,有兴有废,自古帝王以及将相,灭亡诛戮,何代无之?天祥今日……至于此,幸早施行。”临刑前夕,皇帝忽必烈亲自出马劝降,以宰相之职作为诱饵,妄图使文天祥投降,但遭文天祥严厉拒绝。忽必烈只好问他,那你究竟要什么呢?文天祥回答说:“愿以一死足矣!”文天祥这种以身殉国,视死如归的的伟大精神使得敌人束手无策,一筹莫展。这实际上等于宣布了反侵略战争的胜利,是正义的胜利和他自己所赞颂的“正气”的胜利。也等于宣布侵略者的失败,是一切投降派和卖国贼的失败。
   在国家民族危亡紧急时刻,文天祥无时无刻不把国家民族利益看作最高的利益,对投降派和*佞之徒从不留情。1259年,元军渡江围鄂州,皇帝宠幸的内侍董宋臣怂勇宋帝迁都,文天祥勇敢地上疏,乞斩董宋臣。1275年,朝廷追封投降元军大将吕文德为和义郡王,又提拔他的侄子吕师孟为后部尚书,投降气氛一时弥漫京城,文天祥又上书乞斩吕师孟,以稳军心。文天祥被俘后,留梦炎一班降贼都曾硬着头皮来劝降,文一律唾骂之置,就连先已投敌的宋恭帝前来劝降时,也被置之不理。文天祥明确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他并不对帝王愚忠,而只无条件地忠于国家和民族。
   1283年1月9日,文天祥在大都柴市口英勇就义。他死后留下了大量诗文,其中如《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狱中所作的《正气歌》以及死后从其衣带中 发现的“衣带诏”(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都已成为光照日月、气壮山河的绝唱,成为民族精神财富的宝贵部分。文天祥也因此成为永垂不朽的民族英雄。
   丁午南《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出处?)
   (2)文天祥《过零丁洋》诗的文本说明
   本文引用了该诗,但文字与通行的一些选本不尽相同。刘乃昌选注《宋诗三百首评注》(齐鲁书社2004年1月第1版)选录该诗,内云:“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抛絮,身世飘摇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卞毓方所引文字与此评注所选版本文字完全相同。
  
   8 我的回顾
  
   1.课文解读
   ⑴作者简介
   爱因斯坦是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1879年3月14日生于德国的乌尔姆,1955年4月18日卒于美国的普林斯顿。爱因斯坦1900年毕业于瑞士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毕业后即失业。在朋友的帮助下,才在瑞士联邦专利局找到工作。1905年获苏黎世大学博士学位。1909年任苏黎世大学理论物理学副教授,1911年任布拉格大学教授,两年后任德国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所长、柏林大学教授,当选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1932年受希特勒迫害离开德国,1933年10月定居美国。爱因斯坦在物理学的许多领域都有贡献,比如研究毛细现象、阐明布朗运动、建立狭义相对论并推广为广义相对论、提出光的量子概念,并以量子理论完满地解释光电效应、辐射过程、固体比热,发展了量子统计。他于1921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⑵基本解读
   本文是当代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晚年回忆录,是一篇自传体式的作品。爱因斯坦并没有按照自己生长的时间顺序全面的叙述自己的一生,而是以自己科学观的形成和科学道路的选择发展为核心,将回忆与感受、自己生活的叙述和对于科学学科的哲理认识结合起来,生动而深入地坦陈了自己所经历过的科学之路和人生观念。传记以第一人称手法写出,叙述活泼流畅,用语朴素。某些比喻、反语的修辞手法,增加了文章的趣味。
   文章起首交代了自叙传的写作体式。
   爱因斯坦接着说:“当我还是一个相当早熟的少年的时候,我就已经深刻地意识到,大多数人无休止地追逐的那些希望和努力是毫无价值的。”但是,作者并没有对这句话本身进行详细的到位的解释。要理解这句话,必须结合整篇课文,读者还可以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关资料来解读。通读全篇文章,可以发现,这句话是爱因斯坦科学人生道路的一个思想基点和出发点。(1)在当时,宗教观念通过传统的教育机关灌输给每个人,大多数人崇奉的是有定论宗教观念,并由此可能束缚他们的创造力,陷入到“被愿望、希望和原始感情所支配的生活中”。爱因斯坦成功的一个根本前提,是摆脱宗教的影响,对所有权威、任何社会里存在的信念抱一种怀疑态度。(2)爱因斯坦成功的一个重要做法是,“学会了识别出那种能导致深邃知识的东西,而把其他许多东西撇开不管,把许多充塞脑袋、并使它偏离主要目标的东西撇开不管。”但很多人为了考试,把所有的废物塞进自己的脑袋,窒息了科学创造的动力。
   爱因斯坦说,自己在12岁那年,突然中止了宗教信仰。因为,(1)由于读了通俗的科学书籍,他相信《圣经》里的故事有许多不可能是真实的。(2)他的脑海中充溢了一种狂热的自由主义思想。(3)怀疑所有权威,对任何社会环境里都会存在的信念完全抱一种怀疑态度。爱因斯坦相信,“在我们之外有一个巨大的世界,它离开我们人类而独立存在,它在我们面前就象一个伟大而永恒的谜,然而至少部分地是我们的观察和思维所能及的。”“从思想上掌握这个在个人以外的世界,总是作为一个最高目标而有意无意地浮现在我的心目中。”也就是说,爱因斯坦在摆脱了宗教定论的观念之后,走上了一条冲破狭小自我、研究宇宙万物发展演变规律的科学思索之路。
   爱因斯坦描述了自己的科学研究道路的轨迹:12岁到16岁,熟悉了基础数学,包括微积分原理,还从一部卓越的通俗读物中知道了整个自然科学领域里的主要成果和方法。在苏黎世工业大学,爱因斯坦没有深造数学,而把大部分时间用于物理实验室的工作,后来,他认识到,通入更深入的基本知识的物理学研究道路是同最精密的数学方法联系着的,不久还学会了识别出那种“能导致深邃知识的东西”,追踪“主要目标”,撇开其他许多东西。回顾自己的道路,爱因斯坦深有感慨,人们为了考试,强制性地把很多废物知识塞进脑袋,窒息了科学创造的动力,扼杀了研究问题的神圣好奇心。正是在上述理解的前提下,爱因斯坦认为,选择从事什么研究的自由,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研究问题的神圣好奇心“这株脆弱的小苗”,“除了需要鼓励以外,主要需要自由;要是没有自由,它不可避免地会夭折。认为用强制和责任感就能增进观察和探索的乐趣,那是一种严重的错误。”
   2.习题解说
   三个习题的用意,均在于引导学生较为切实地理解爱因斯坦科学观念。答案见前文。第三题应该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3.相关资料
   (1)爱因斯坦生平
   爱因斯坦是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他热爱物理学,把毕生献给了物理学的理论研究。人们称他为20世纪的哥白尼、20世纪的牛顿。
   爱因斯坦生长在物理学急剧变革的时期,通过以他为代表的一代物理学家的努力,物理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由伽利略和牛顿建立的古典物理学理论体系,经历了将近200年的发展,到19世纪中叶,由于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发现,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的建立,特别是由于法拉第和麦克斯韦在电磁学上的发现,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些成就,使得当时不少物理学家认为,物理学领域中原则性的理论问题都已经解决了,留给后人的,只是在细节方面的补充和发展。可是,历史的进程恰恰相反,接踵而来的却是一系列古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新现象:以太漂移实验、元素的放射性、电子运动、黑体辐射、光电效应等等。在这个新形势面前,物理学家一般企图以在旧理论框架内部进行修补的办法来解决矛盾,但是,年轻的爱因斯坦则不为旧传统所束缚,在洛伦兹等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对空间和时间这样一些基本概念作了本质上的变革。这一理论上的根本性突破,开辟了物理学的新纪元。
   爱因斯坦一生中最重要的贡献是相对论。1905年他发表了题为《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的论文,提出了狭义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建立了狭义相对论。这一理论把牛顿力学作为低速运动理论的特殊情形包括在内。它揭示了作为物质存在形式的空间和时间在本质上的统一性,深刻揭露了力学运动和电磁运动在运动学上的统一性,而且还进一步揭示了物质和运动的统一性(质量和能量的相当性),发展了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原理,并且为原子能的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随后,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1915年他又建立了广义相对论,进一步揭示了四维空时同物质的统一关系,指出空时不可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空间的结构和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分布,它并不是平坦的欧几里得空间,而是弯曲的黎曼空间。根据广义相对论的引力论,他推断光在引力场中不沿着直线而会沿着曲线传播。这一理论预见,在1919年由英国天文学家在日蚀观察中得到证实,当时全世界都为之轰动。1938年,他在广义相对论的运动问题上取得重大进展,即从场方程推导出物体运动方程,由此更深一步地揭示了空时、物质、运动和引力之间的统一性。广义相对论和引力论的研究,60年代以来,由于实验技术和天文学的巨大发展受到重视。
   另外,爱因斯坦对宇宙学、用引力和电磁的统一场论、量子论的研究都为物理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一个富有哲学探索精神的杰出的思想家,同时又是一个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正直的人。他先后生活在西方政治漩涡中心的德国和美国,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他深刻体会到一个科学工作者的劳动成果对社会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一个知识分子要对社会负怎样的责任。
   爱因斯坦一心希望科学造福于人类,但他却目睹了科学技术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所造成的巨大破坏,因此,他认为战争与和平的问题是当代的首要问题,他一生中发表得最多的也是这方面的言论。他对政治问题第一次公开表态,就是1914年签署的一个反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声明。他对政治问题的最后一次发言,即1955年4月签署的“罗素—爱因斯坦宣言”,也仍然是呼吁人们团结起来,防止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在20世纪思想家的画廊中,爱因斯坦,就是公正、善良、真理的化身。他的品格与天地日月相争辉,他的科学贡献,人类将万世景仰。
   (2)爱因斯坦的故事
   ●爱因斯坦小时候并不活泼,三岁多还不会讲话,父母很担心他是哑巴,曾带他去给医生检查。还好小爱因斯坦不是哑巴,可是直到九岁时讲话还不很通畅,所讲的每一句话都必须经过吃力但认真的思考。
   爱因斯坦在念小学和中学时,功课属平常。由于他举止缓慢,不爱同人交往,老师和同学都不喜欢他。教他希腊文和拉丁文的老师对他更是厌恶,曾经公开骂他:“爱因斯坦,你长大后肯定不会成器。”而且因为怕他在课堂上会影响其他学生,竟想把他赶出校门。
   ●爱因斯坦的叔叔雅各布在电器工厂里专门负责技术方面的事务,爱因斯坦的父亲则负责商业的往来。雅各布是一个工程师,自己就非常喜爱数学,当小爱因斯坦来找他问问题时,他总是用很浅显通俗的语言把数学知识介绍给他。在叔父的影响下,爱因斯坦较早的受到了科学和哲学的启蒙。
   ●1900年,爱因斯坦从苏黎世工业大学毕业。由于他对某些功课不热心,以及对老师态度冷漠,被拒绝留校。他找不到工作,*做家庭教师和代课教师过活。在失业一年半以后,关心并了解他才能的同学马塞尔?格罗斯曼向他伸出了援助的手。格罗斯曼设法说服自己的父亲把爱因斯坦介绍到瑞士专利局去作一个技术员。
   ●1905年6月,爱因斯坦完成了开创物理学新纪元的长论文《论运体的电动力学》,完整的提出了狭义相对论。这是爱因斯坦10年酝酿和探索的结果,它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19世纪末出现的古典物理学的危机,改变了牛顿力学的时空观念,揭露了物质和能量的相当性,创立了一个全新的物理学世界,是近代物理学领域最伟大的革命。
   狭义相对论不但可以解释经典物理学所能解释的全部现象,还可以解释一些经典物理学所不能解释的物理现象,并且预言了不少新的效应。狭义相对论最重要的结论是质量守恒原理失去了独立性,他和能量守恒定律融合在一起,质量和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其他还有比较常讲到的钟慢尺缩、光速不变、光子的静止质量是零等等。而古典力学就成为了相对论力学在低速运动时的一种极限情况。这样,力学和电磁学也就在运动学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此后,爱因斯坦又进行了广义相对论的探索。1917年,爱因斯坦用广义相对论的结果来研究宇宙的时空结构,发表了开创性的论文《根据广义相对论对宇宙所做的考察》。论文分析了“宇宙在空间上是无限的”这一传统观念,指出它同牛顿引力理论和广义相对论都是不协调的。他认为,可能的出路是把宇宙看作是一个具有有限空间体积的自身闭合的连续区,以科学论据推论宇宙在空间上是有限无边的,这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个大胆的创举,使宇宙学摆脱了纯粹猜想的思辨,进入现代科学领域。1937年,在两个助手合作下,他从广义相对论的引力场方程推导出运动方程,进一步揭示了空间——时间、物质、运动之间的统一性,这是广义相对论的重大发展,也是爱因斯坦在科学创造活动中所取得的最后一个重大成果。
   ● 广义相对论建成后,爱因斯坦依然感到不满足,要把广义相对论再加以推广,使它不仅包括引力场,也包括电磁场。他认为这是相对论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即统一场论。1925年~1955年这30年中,除了关于量子力学的完备性问题、引力波以及广义相对论的运动问题以外,爱因斯坦几乎把他全部的科学创造精力都用于统一场论的探索。
   在同一场理论方面,他始终没有成功,他从不气馁,每次都满怀信心底从头开始。由于他远离了当时物理学研究的主流,独自去进攻当时没有条件解决的难题,因此,同20年代的处境相反,他晚年在物理学界非常孤立。可是他依然无所畏惧,毫不动摇地走他自己所认定的道路,直到临终前一天,他还在病床上准备继续他的统一场理论的数学计算。
   ●作为物理学革命中的伟大科学巨匠,爱因斯坦从来没有自认为是一个超人。他认识到,自己所走的道路是前人走过的道路的延伸,科学的新时代是在前人工作基础上的合理发展,因此他总是抱着感激和敬仰的心情赞赏前人的贡献。
   在谈到相对论的创立时,他说:“相对论实在可以说是对麦克思韦和洛伦兹的伟大构思画了最后一笔,因为它力图把场物理学扩充到包括引力在内的一切现象。”爱因斯坦曾几次在信中对赞扬他的成就的朋友写道:“我完全知道我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兴趣、专一、顽强工作,以及自我批评使我达到我想要达到的理想境界。”
   ●少年时代的爱因斯坦在瑞士生活时,过的是穷学生的生活,他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有一碟意大利面条加上一点酱他就感到很满意。成名后,成为教授以及后来为了躲避纳粹的迫害移民美国,他是有条件过很好的物质享受的,但是他仍保留像穷学生那样简朴无华的生活。
   爱因斯坦对自己的衣着也是不注意的,长年披着一件黑色皮上衣,不穿袜子,不结领带,裤子有时既没有绑皮带也没有吊带,他和人在黑板前讨论问题时,一面写黑板,一面要把那像要滑下的裤子用手拉住,这种情形是有些滑稽,而他的头发却留得长长的,不加修饰。这对当年“贵族学府”普林斯顿大学的学生来说是惊异的事,难怪他们要希望上帝叫他把头发剪掉。
   ●有一次,一个美国记者问爱因斯坦关于他成功的秘决。他回答:“早在1901年,我还是二十二岁的青年时,我已经发现了成功的公式。我可以把这公式的秘密告诉你,那就是A=X+Y+Z! A就是成功,X就是努力工作,Y是懂得休息,Z是少说废话!这公式对我有用,我想对许多人也是一样有用。”
   (3)爱因斯坦的名言
   ◎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
   ◎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
   ◎不管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风尚怎样,人总可以凭着自己高贵的品质,超脱时代和社会,走自己正确的道路。现在,大家都为了电冰箱、汽车、房子而奔波、追逐、竞争,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了。但是也还有不少人,他们不追求这些物质的东西,他们追求理想和真理,得到了内心的自由和安宁。
   ◎我从来不把安逸和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他猪栏的理想。在真理的认识方面,任何以权威者自居的人,必将在上帝的嬉笑中垮台。
   ◎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它一切统统抛掉,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和会把自己诱离要点的一切。
   ◎科学研究好像钻木板。有人喜欢钻薄的;而我喜欢钻厚的。
   ◎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
   ◎凡在小事上对真理持轻率态度的人,在大事上也是不足信的。
   ◎ 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
  
   三 表达交流活动
  
   本单元的“表达交流活动”是“人物访谈,学写传记”和“关注自我,学写自传”这两项有很多联系又有些区别的内容。该活动要求以传记单元所学习的三篇“基本阅读”课文和两篇“扩展阅读”课文为指导,通过体会课文所介绍的传记文章各自不同的特点,学会为写传记而开展对他人的访谈活动和为写自传而开展的反观自我的内省活动。进行这两项活动,请细读教材“表达交流活动”中的《展现七彩人生》和“点击链接”中的《放言述说平生事》。以下再提供一些相关建议。
   第一,细致而有效地做好访谈的事务性工作,如,选择和约请好访谈对象,安排好时间地点,准备好录音设备,还可以带上相机。如果希望访谈对象最后过目传记文章的,也需要约妥。如果是写自传,要根据自己生活安排,留出特定的时间,来自我反省,自我思考,或者适当地请他人来评说自己,以作为自传的材料。
   第二,为写传记,采访前后要做好相关的文字资料性工作,如,访谈前应该尽可能多地掌握访谈对象的材料,设计好采访方案,做好采访的文字记录,整理采访记录,等。
   第三,传记文章的写作。老师可以把五篇传记课文的不同写法再向同学做一个简要的归纳,任学生采取最适合访谈对象或表达自我的写法,鼓励学生把以前的写作方法渗入到传记写作中,提倡学生写作的富于个性的自由创造。
   传记写作指导资料:
   1.要注重传主的个性特征。
   “传记要紧的是写出这个人与别人的不同之处。”“凡记人的文学,唯一职务在描写出那个人的个性。”(梁启超《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个性”(Personity)这一概念来自于希腊文Persona,原指希腊悲剧演出时演员戴的面具,心理学借用这个术语,证明每个人在人生舞台上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又不同于他人的、属于自己的精神面貌。传记文学作品的核心要素,是写出传主的个性,包括性格、气质、兴趣、爱好、情感、情操、思想、理念、憧憬乃至无意识表现的独特特征。
   “新的传记,就是记述一个人活泼泼的一生,记述他的思想与言行,记述他与时代的关系。……若要写出新的有文学价值的传记,我们应当将他外面的起伏事实与内心的变化过程同时写出来,长处短处,公生活与私生活,一颦一笑,一生一死,择其要者,尽量写来,才可以见得真,说得像。”(郁达夫《什么是传记文学》)
   2.传记必须真实,要善于选择富有意义的真实材料。
   传记首先要求内容材料的真实性。真实是传记文学的生命和灵魂,违背了真实,传记文学就失去了生命力。写传记作品,要尽可能多地掌握真实的生活和历史材料。美国作家贝克尔应邀为威尔逊总统做传时,美国陆军部派7辆装甲车运送有关资料给贝克尔。但这并不是说,只要内容真实,就能写出好的传记作品。真实的内容必须具有意义,必须准确生动活泼地显现出传主的个性特征。因此,我们要在大量掌握与传主相关的材料基础上,学会选择提取最能恰切表现传主思想情感特性的真实材料。歌德说:“我们生活中的事实,不是当它是真实的,而是当它有意义的时候,它才是重要的。”(歌德《诗与真》)
   3.传记应该将生活和历史的真实性与文学的艺术性结合起来。
   历史的真实,只能是相对的真实。任何已经成为过去的历史,是不可能原生态的全面复现的,任何对历史的叙述,也只能是相对真实的描述。同时,写传记还可能遇到历史匮乏、人物经历断裂的情况。为了最大程度的接近历史本体,传记可以根据作者自己对于历史的认识和对于生活地理解,去填补人物生平的空白,续接失落的历史链条,以人物的主要史实为依据,对个别细节进行虚构,对某些场景进行符合时代环境清理的有限度的夸张想象,以丰富生动地描绘人物,凸现人物特性。
   4.注意传记的写作风格。
   不同的传记对象,可以采取不同的写作技法,也应该有意识的选择符合人物个性的语言。但传记的写作风格仍然是可以多样化的。譬如,自然科学家的传记,如果要较多地介绍其科学成就,不妨采用朴素平实的语言;但为了要描述科学家的多种才能和生活情趣,也可以补缀一些文雅诙谐的表述。
   5.应该明白,要写好一篇传记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英国作家吴尔夫说:“如果我们认为事实的真相,应该向花岗石一般坚实,千古不变,人物性格倒要象彩虹一样的变化多端,而传记则是要将这两者融合为一个天衣无缝的整体,那我们就不得不承认,这实在是一个艰难无比的问题。”
   “写作传记文学不像写小说那样随心所欲,天马行空,它要求作者花大力气搜集传主的大量材料,然后又在此基础上来构思、选材、描写、注意细节、材料的准确,达到人物的历史真实性和表现的艺术性的统一,也就是说,传记文学要求作者既有学者的治学方法,也要有哲学家的高超智慧,还要有文学家的写人叙事的艺术技巧和想象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传记文学是文学艺术形式中难度较大、受限制较多的一种。”(郭久麟《传记文学的写作与鉴赏》)

    必修1传记单元教案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