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教教案:
幼教语文教案 幼教数学教案 幼教英语教案 幼教常识教案 幼教音乐教案 幼教体育教案 幼教美术教案 幼儿园教案 小班教案 中班教案 大班教案
> 小学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英语教案 小学自然教案 小学音乐教案 小学体育教案 小学美术教案 小学信息技术 小学说课稿 小学主题班会
> 初中教案:
初中语文教案 初中数学教案 初中英语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 初中化学教案 初中历史教案 初中地理教案 初中生物教案 初中政治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 高中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 高中数学教案 高中英语教案 高中物理教案 高中化学教案 高中历史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高中政治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 其他教案:
评课稿 说课稿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课堂实录 学生评语 班级管理 班任挚友 教学参考 教学相关 国旗下讲话 信息技术教案 主题班会教案

新课程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四单元备课说明

时间:2012-11-03 09:11来源:中小教案点击:字体:[ ]

提示:

一、主题

文化与精神

文化与符号

二、内容

备课要点

自主学习的一些方法:如何选上课文 / 学生自主学习――自改和自评

三、讲解的构思

对整个单元的理解

备课中的难点:关注一些具体语句(从文本出发)

结合实践,学习自主学习的一些方法:口语练习(找一篇课文写成一个教案)

提供一些参考资料

第三单元要求

文化与精神

《邓稼先》

一、我的解读

邓稼先的人生经历和他的道德取向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如鲁迅先生所言“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在这一个特殊的年代中,邓稼先等一大批献身核弹事业的知识分子用埋头苦干的脊梁精神构筑起新中国国防安全的脊梁。

杨振宁,对邓稼先的评价有着特殊的意义。美籍华人的特殊身份使他对邓稼先的审视融合了东西方两种价值观,在两种价值观比较中更能凸现邓稼先身上传统的士的精神。

二、难点

辩证地评价人物

时代背景的理解

三、教学目标 

表现人物的一个方法:比较法

评价:我眼中的邓稼先

四、阅读思考(设置三个层面的思考)

(1)从文中几个语句思考

1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长期以来”和“鲜为人知”是对邓稼先的工作最忠实的概括,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细节证实,并补充一定的资料。

2“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没有彷徨,没有矛盾”

具体讨论他的“方向”和“意识”是什么?“没有彷徨”和“没有矛盾”表达了作者对邓稼先的什么评价?

3思考“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文化与精神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的意义,谈谈自己的理解。

(2)综合性阅读思考―――
1、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放在一起比较,除了说明他们不同的个性之处,对表现邓稼先乃至中国的导弹事业有什么作用?

2、“民族感情?友情”一节里,邓稼先向作者证实原子弹建造基本上是由中国人自主完成这一件事有何作用?

(3)拓展性思考―――

1讲一个关于核弹建设的故事,收集相关的资料(教师可以提供相应的网址)

2开一个小型交流会,题目为制造核武器与国家安全的关系(鉴于初中生的实际思辩能力,可以把演讲或辩论的形式简单化――提出一个观点,至少讲一个理由)

3把交流会中的观点和理由收集起来,以此为资料,写一篇作文。作文设计了两种练习法:“我眼中的邓稼先”;拟一个新闻稿,内容为“邓稼先事迹展览在我校举行”。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一、我的解读:

闻一多先生是一个学者,一个治学严谨的学者;一名战士,争取民主的战士。

这两者的关系是融为一体的,但在语言上又似乎是矛盾的。这个表达上看似矛盾的地方,正是深入理解的突破口。

传统的知识分子是“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这一点在闻一多先生身上恰恰并不印证。作者要赞扬闻先生的正是一个知识分子在当时环境下显示出来的“匹夫之责”。

二、教学目标 :

认识一种表现人物的方法:从多个方面去表现人物,并且让这几个方面能有机地统一

认识闻一多先生的精神

三、教学过程 :

(这篇文章的语言表达较为简明,故不作讲读。本课设计了一个口语练习)

1教师设计几个题目请学生复述

例:(1)闻一多,一个严谨的学者 (2)闻一多,一位勇敢的民主战士

(3)闻一多,一个贪吃精神食粮的人(4)闻一多,做了不说或做了再说的人

(5)闻一多,不仅说,而且做

2学生抽签,选定题目

3口述的要求

根据题目要求从课文中找到相关的材料,组成一事一题的小记叙文进行口述

4根据学生的口述表现,教师进行评点

四、练习

1从网上收寻一些资料,写一篇关于闻一多先生的传记(以局部的人生经历作为传记的内容,而不是完整的从出生到去世的传记。比如截取闻一多先生的一段经历,取题为:闻一多先生在昆明)

2在网络不发达的地区,可以充分使用过去的教参(是指教参上资料性的东西)印发给学生

3传记以过程清楚为主要目标,尽可能做到事情翔实

《音乐巨人贝多芬》

一、我的解读

依本人之见,这篇文章并不能鲜明地表现出贝多芬的性格。人物的刻画缺乏特征性的内容。推荐学生课外阅读罗曼罗兰的作品《约翰克利斯多夫》和《巨人三传――贝多芬传》。本文以自读为主。

二、自读中的几点提示

1从佣人那里得知贝多芬的房间非常凌乱,这个情节对表现贝多芬有什么作用?

2贝多芬的外貌给人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选择欣赏贝多芬的音乐作品

交响乐作品: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第九交响曲(合唱)

其他音乐作品:春天(小提琴和钢琴协奏),月光(钢琴),热情(钢琴)

四、制作一张贝多芬专辑的剪报(可以包括音乐作品介绍,后人写的贝多芬传记,贝多芬的生平资料等)。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由学生自行创意。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一、我的解读

福楼拜的作品就像一架精密仪器,各个部分间总是存在着着某种设置。他的写作思想和风格对莫泊桑有较大的影响。据说莫泊桑向福楼拜请教之后,经过努力写出了本篇文章,得到福楼拜的赞赏。这篇文章,与其说是莫泊桑的,倒不如说是福楼拜的。

这是一幅用语言进行素描的非常有趣的人物画集。虽然是小品,但能一下子抓住了人物特征性的东西去表现。

文章的第一段是一个谜,在现实主义的作品中,解读第一段是很有意思的工作。这里面看似漫不经心的叙述或描写,实际上有作者很多潜台词。这些潜台词就像一条条秘密的小路,通向文章的中心。

二、教学目标 

观察并抓住人物的特征

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人物特征

第一段的潜台词(即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三、阅读思考过程

(1)阅读第一段。请学生利用这有限的文本信息去猜想居室主人的身份和相关情况。

例:这是一个简陋的居室

主人公未婚或者妻子不在身边

主人公是写作的

联系下文:有许多客人来访

这个屋子使人想起了刘禹锡在《陋室铭》里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这是一个很好的聚会场所,显得随意亲切。

这里的聚会者一定和写作有关的。

(2)出示福楼拜的生平简介,进行印证。同时可以了解福楼拜的基本情况。

(3)启发学生思考并归纳出人物描写的种类(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

(4)以列表格的方式进行比较

(5)穿插四位作家的一些生平情况(学生能够在课前收集四位作家的相关资料则更好),使学生对文中的描写有更深的印象。

四、拓展练习

1以这篇课文为剧本,排演一个戏剧小品(要求参演的同学能吃透剧本,注意细节。比如:五个作家的舞台位置)

2介绍莫泊桑的写作风格及作品

《孙权劝学》

介绍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第四单元的要求:

文化与符号

我对单元的解读:

这里似乎涉及到美学里文化与符号的关系,因此在选文中提炼出符号意象,分析符号,根据自己的经验,结合与他人的讨论,对文化与符号的关系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我的选择:

《社戏》和《竹影》作为重点分析课文,阅读中迁移。

《社戏》

一、我的解读

作者缅怀社戏可谓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戏是令“我”渴慕的,但是戏又是令“我”和其他伙伴失望的,然而“我”却说那夜是好戏。那么,戏到底好在哪里?我们是否能体会其中的隐语?本文作过删节,但本人以为这个做法值得商榷。因为删节中交代了作者怀念社戏的原因。以现有的“节选本”去阅读,容易造成简单化的理解。

鲁迅对家乡有着强烈的情结,因为他四处奔波,后半生没有再踏上家乡之土。而更重要的是他在现实中不断遭受冷箭和挫折,精神上不断受到疮痛,孤独彷徨的鲁迅,唯有心中的家乡情结能予以自慰,尽管本文出自《呐喊》,但本人以为它和《朝花夕拾》有着某种相似之处。其表现出来的情绪是借天真无邪的童年往事,恬静明丽的家乡风情来抚慰自己孤寂的灵魂,这如同一个斗士于征战间隙显露出英雄柔情一样,鲁迅的这种情结表面似乎与其一贯的猛士精神不一致,但深入细读,方才觉得两者是互为联系的,从而融成一个真正的“人”的鲁迅。

二、教学目标 

1理解什么是社戏,社戏和江南水乡

2水乡里的人物,一群淳朴的人

3鲁迅的情结

三、阅读思考

(1)风情解读

讨论1:社戏是一种怎样的艺术?社戏的环境中有哪些江南特色?

(借助一些图片资料效果更佳)

讨论2:作者描写了平桥村里哪些人物?表现出他们什么样的性格?综合起来,平桥村

从课文对社戏的描写出发,给学生一个初步的印象,然后结合课外收集的素材使之完整。从文中的有关资料中去寻找相关的细节,从这些细节中去体会社戏本身所具有的江南水乡的地域风情

(2)作者对社戏态度矛盾的解读。

讨论方向1:我“第一盼望”的是到赵庄看戏,但是文章中对看戏的描写表明,我去看的那次社戏并不精彩,但是在文章的结尾处却说“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是为什么?

(在文学作品中,表面意义发生冲突的地方往往蕴含了微妙的变化,它是人物形象和故事主题在一瞬间显山露水之处)

计论方向2:社戏本身着墨不多,为何题目不改为《平桥村的一夜》

(3)鲁迅的“朝花夕拾”情结

讨论方向1:比较一下《百草园》和本文的开篇

“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了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从这两个相似的语句中,我们可以探究平桥村和百草园给“我”的快乐有什么共同点。

讨论方向2:在作者感情强烈的回忆中,我们能看到鲁迅向往(寻求)着童年的哪些东西。

(收集一些鲁迅二十年代初的相关资料,认识彷徨中的鲁迅。从上述补充材料中找到鲁迅怀念社戏的一些原因)

四、结构分析

1因为本文较长,可以分几个段落述讲

商量看戏/看戏/看戏回来

2作者特别留意的那一段过程?(根据详略来判断)

(文章的妙处在于用儿童的眼光来表现。(找出几个细节加以分析)

整个偷豆的过程表现得非常生动。既表现出小孩子颇有心计,又不时地流露出天真)

五、练习

讨论鲁迅的作品(主题:鲁迅作品中的地域风味,鲁迅作品中的某个人物)

《安塞腰鼓》

一、我的解读

安塞腰鼓传递了一股来自黄土高原的力量。在这鼓声中,透出浓浓的土地情,展现了黄河流域孕育出的一种文明精神,脸朝黄土背朝天,在四大文明古国的滥觞中,黄河流域的人承载了更多的负荷,在这个接近北纬40度的地方(自然条件比其他文明流域恶劣),当地的人们以特有的勇气和精神生存着,发展着。安塞腰鼓的磅礴力量,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文明强劲有力的脉搏。

二、教学难点 
   1、对本文地域背景的了解和认识。
   2、深层理解本文演讲后产生的意义及其影响。

三、教学目标 

1修辞(主要是排比和反复)的作用,诗化语言的气势

2欣赏西域的风土人情

3感受中华传统文明的精神力量

四、参考方法

1通过反复朗读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

建议在朗读中增加其他媒介的配合,比如配乐朗读或配画朗读,激发学生的感情,提高朗读的质量。

2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的资料,直观地感受安塞要鼓。请学生述说对安塞腰鼓的印象。可以拟两个小作文题:我眼中的安塞腰鼓,我心中的安塞腰鼓。

可以采用口头作文的形式来完成这项练习

3课外阅读相关的资料,如《中国国家地理杂志》

五、两个切入点(选择一个):

1展示安塞要鼓的图片或影视片断,请学生说说对安塞要鼓的初步印象。

介绍安塞要鼓的文化背景,展现出秦晋文化为主流的西北地域风情。

2一个语句的突破:(从全文中找出一句牵动中心或主题的句子,由此展开层层讨论)

“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为什么安塞要鼓在江南打不得?这句话的意味是什么?

六、阅读和思考:

讨论1

1/1对安塞要鼓的第一次描写(即“看――!”的后面段落)中有五个排比句,分别描述了哪些对象?(鼓点,流苏,脚步,瞳仁,风姿)

1/2请学生在不看课本前提下,口述一段关于安塞腰鼓的描写,要求上面的五个名词包括进去。

1/3为什么要抓住这五个对象来写?

(诗歌是高度艺术化的语言,在凝炼的表述中,抓住主要特征,展开一个生动的形象)

如果我们去描写一个事物,应当怎样抓特征而写?

讨论2

2/1文中反复提到“好一个安塞腰鼓”,从写作角度讲,对同一个对象的叙述一般是不重复的,试讨论本文对安塞腰鼓描写议论从哪些角度展开,分别表现出安塞腰鼓的什么特点?

2/2各节对安塞腰鼓的描述,用一个词概括

如:奔放火烈,声浪震天,力势逼人

讨论3

3/1排比和反复的作用。从文中找出相应的例子反复诵读,中体会激情飞扬、气势磅礴的语言色彩

  3/2请学生在课外收集一些运用上述修辞的诗句,进行交流

七、拓展练习

感受西北风土人情的交流会

形式:1演讲 2作一期剪报

《竹影》

一、我的解读

这个意味深长的美学话题居然是在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中展开,闲聊之中逢真知。从写作的角度去看,这也是一篇观察中有心得的典型文章。

涉及一个审美理念。中国的很多艺术在形式上是虚化的,不求细节精确逼真之效但有神似写意之功。国画的艺术表现便是一个典例。

这种理念潜藏于我们的生活。审视我们的一些生活形态和内容,体会悠远而精深的东方文化。

美学的命题:艺术与符号。艺术的表现往往凭借符号得以实现。生活到艺术,就是在生活中找到这样的符号。

二、难点

1任课老师在美术方面的知识粗浅,学生审美知识的缺乏

2缺少相关的国画材料

三、教学目标 

1怎样从生活中去感悟

2美学的讨论(自拟一个主题,例1:从国画的布局说开去;例2: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之间的关系)

四、参考方法

可以采用类比的方法。用自己熟悉的事物内容进行类比,从而解释其中一些的美学原理。

可以考虑和美术老师合作一堂教学课,和学生进行一场艺术的对话

提炼出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

五、阅读和讨论

1先从课内找出一些问题来导引学生思考

例:竹子为什么以难画?

画竹子为什么不用绿的颜料?

(请学生不看书概述地回答)

2教师从中概括出一个美学方面的问题(见教学目标 中的主题),并提供一些美学方面的知识

3请学生思考并讨论生活中的相关例子

六、拓展研究

1电脑为什么在国际象棋中能战胜顶级大师卡斯帕罗夫,但是在围棋中却不能战胜一个学棋三月,棋力不到三级的人?(围棋中意的思维即形象思维是电脑所不具备的)

2简单讨论汉语言和英语在语法的表现(可以和英语老师合作)

参考书籍:

《黑白世界》

《观舞记》

一、我的解读:

对表演艺术进行描写,具有相当的难度(这类描写易犯的毛病:因为追求细腻而陷于冗长,因为寻求简练而不能鲜明)。

本文的讨论不必拘泥于文章本身的细节,可以自读为主。

可以拿《水浒传》和金庸的武侠小说作材料,但是我更偏爱《水浒传》里的精练描写

二、难点

怎样有形地表现文中的语言描写,使学生在直观中理解

三、教学目标 

阅读讨论:文章是如何体现舞蹈“飞动的美”

写作讨论:如何抓住特点描写事物,如何描述一个行为过程中的事物(例:描写武打)

尝试表达对某种艺术的感受

简单评述冰心的语言风格

四、参考方法

1过去的教材中,叶君健先生的《看戏》和刘鹗《明湖居听书》中有相似的描写,可以作比较阅读。

2结合音像资料,认识印度舞。也可以找一段杨丽萍的孔雀舞影像资料让学生体会。

3请学生收集一些类似的描写,如白居易的《琵琶行》,朗读体会。

4迁移:讨论古典小说和武侠小说中的武打场面,如《水浒传》里面的武打场面

五、练习

写作练习:

1播放一段动作性的影视资料,如体育比赛,对画面作文字说明(也可以采用体育解说的方式,测试学生的口才)

2给出几幅在情节上相连的画,请学生作文字注说(类似于连环画中的文字说明)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教学方法建议(见PPT中的文言文)

三步法

听记句子

《社戏》补上删节:

我在倒数上去的二十年中,只看过两回中国戏,前十年是绝不看,因为没有看戏的意思

和机会,那两回全在后十年,然而都没有看出什么来就走了。

    第一回是民国元年我初到北京的时候,当时一个朋友对我说,北京戏最好,你不去见见

世面么?我想,看戏是有味的,而况在北京呢。于是都兴致勃勃的跑到什么园,戏文已经开

    我们退到后面,一个辫子很光的却来领我们到了侧面,指出一个地位来。这所谓地位

者,原来是一条长凳,然而他那坐板比我的上腿要狭到四分之三,他的脚比我的下腿要长过三。走了许多路,忽听得我的朋友的声音道,“究竟怎的?”我回过脸去,原来他也被我带出来了。他很诧异的说,“怎么总是走,不答应?”我说,“朋友,对不起,我耳朵只在冬

后来我每一想到,便很以为奇怪,似乎这戏太不好,——否则便是我近来在戏台下不适于生存了。

    第二回忘记了那一年,总之是募集湖北水灾捐而谭叫天⑵还没有死。捐法是两元钱买一张戏票,可以到第一舞台去看戏,扮演的多是名角,其一就是小叫天。我买了一张票,本是

我向来没有这样忍耐的等待过什么事物,而况这身边的胖绅士的吁吁的喘气,这台上的冬冬皇皇的敲打,红红绿绿的晃荡,加之以十二点,忽而使我省误到在这里不适于生存了。

    然而夜气很清爽,真所谓“沁人心脾”,我在北京遇着这样的好空气,仿佛这是第一遭

了。

    这一夜,就是我对于中国戏告了别的一夜,此后再没有想到他,即使偶而经过戏园,我

们也漠不相关,精神上早已一在天之南一在地之北了。

    但是前几天,我忽在无意之中看到一本日本文的书,可惜忘记了书名和著者,总之是关于中国戏的。其中有一篇,大意仿佛说,中国戏是大敲,大叫,大跳,使看客头昏脑眩,很

至于我看好戏的时候,却实在已经是“远哉遥遥”的了,其时恐怕我还不过十一二岁。

    新课程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四单元备课说明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