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教教案:
幼教语文教案 幼教数学教案 幼教英语教案 幼教常识教案 幼教音乐教案 幼教体育教案 幼教美术教案 幼儿园教案 小班教案 中班教案 大班教案
> 小学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英语教案 小学自然教案 小学音乐教案 小学体育教案 小学美术教案 小学信息技术 小学说课稿 小学主题班会
> 初中教案:
初中语文教案 初中数学教案 初中英语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 初中化学教案 初中历史教案 初中地理教案 初中生物教案 初中政治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 高中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 高中数学教案 高中英语教案 高中物理教案 高中化学教案 高中历史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高中政治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 其他教案:
评课稿 说课稿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课堂实录 学生评语 班级管理 班任挚友 教学参考 教学相关 国旗下讲话 信息技术教案 主题班会教案

周恩来(节选)

时间:2012-10-09 15:54来源:教学设计点击:字体:[ ]

一、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结合剧本阅读领略蒙太奇手法的奇妙之处。

2.感悟周恩来在生命的最后岁月为国家日理万机所体现的高尚的人格扭力。

二、教学设想:

1.故事片《周恩来》以人民总理周恩来一生中最后阶段的斗争经历为主线,塑造了一代伟人鞠躬尽瘁、死后而已的感人形象。课文节选了其中的三个片段,从几个不同侧面表现了周恩来的精神风范和人格魅力。

2.安排二课时。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周恩来简介:

周恩来是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中 华人民共和国总理(1949 ~1976)。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淮安。1917年在天津南开学校毕业后赴日本求学。1919年回国,9月入南开大学,在五四运动中成为天津学生界的领导人,并与运动中的其他活动分子共同组织进步团体觉悟社。1920年去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22年和赵世炎(后来是党的前期重要领导人之一)等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翌年改名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后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书记、中共旅欧支部领导人。

1924年秋回国后,曾任广东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第一军副党代表等职,并先后任中共广东区委员会委员长、常委兼军事部长。1927年3月在北伐的国民革命军临近上海的情况下,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赶走了驻守上海的北洋军阀部队。5月在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在五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7月任中共中央政治局临时常务委员会委员(共5人)。国共全面分裂后,他同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一起于8月1日在江西南昌领导武装起义(见南昌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1928年在中共六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政治局常委,后任中央组织部长、中央军委书记。当时中共中央在上海处于秘密状态下工作。他为保证中共中央的安全,为联系和指导各地区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为发展在国民党统治区的革命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这一阶段的大部分时间内,他实际上是中共中央的主要主持者。

1931年后,历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委员兼第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33年春和朱德一起领导和指挥红军战胜了国民党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四次“围剿”。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5年1月在贵州省遵义县城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上,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继续被选为中央主要军事领导人之一。1936年12月,当时驻在陕西西安的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由于反对蒋介石拒绝抵抗日本侵略而集中全力反共,发动了武力拘禁蒋介石的西安事变。周恩来任中共全权代表与秦邦宪、叶剑英等去西安同蒋介石谈判,和张、杨一起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促使团结抗日局面在中国出现。

抗日战争期间,周恩来代表中共长期在重庆及国民党控制的其他地区做统一战线工作,努力团结各方面主张抗日救国的力量,并先后领导中共中央长江局、南方局的工作。他坚持国共合作,积极团结民主党派、进步知识分子、爱国人士和国际友好人士,制止反共逆流,克服对日投降的危险。在1945年的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抗日战争胜利后,为制止内战他率中共代表团同国民党谈判。1946年夏全面内战爆发。此后他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代总参谋长,协助毛泽东组织和指挥解放战争,同时指导国民党统治区的革命运动。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一直任政府总理,曾兼任外交部长,并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主席,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他担负着处理党和国家日常工作的繁重任务。中国发展国民经济的头几个五年计划,都是他主持制定和组织实施的。他主张经济建设必须积极稳妥,综合平衡。他对社会主义时期的统一战线工作、知识分子工作和科学文化工作给予特殊的关注,指导这些工作取得了重大成绩。他参与制定和亲自执行重大的外交决策。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这次会议解决了印度支那问题,使越南(除南方外)、老挝、柬埔寨三国的独立获得国际承认。他代表中国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与国间关系的准则。1955年在亚非29国淮安故居在印度尼西亚举行的万隆会议上主张和平共处,反对殖民主义,提倡求同存异、协商一致。他先后访问过欧、亚、非几十个国家,接待过大量来自世界各国的领导人和友好人士,增进了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友谊。

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同林彪、江青集团的破坏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斗争。在非常困难的处境中为使党和国家还能进行许多必要的工作,为尽量减少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损失,为保护大批党内外干部作了坚持不懈的努力。他为实现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和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作出了卓越贡献。1972年患膀胱癌后,仍然坚持工作。在1975年的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代表中国共产党提出在中国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号召。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主要著作收入《周恩来选集》。周恩来在20年代与邓颖超结婚,无子女。

(二)词语解释:

寒暄xuān:问寒问暖。今多泛指宾主见面时谈天气冷暖之类的应酬话(暄:温暖)。

沟壑hè:溪谷,山涧。

敬仰:敬重仰慕。

哽gěng咽:不能痛快的出声哭。

风尘仆仆:风尘;旅途中所受的辛苦。仆仆:疲劳的样子。形容奔波劳苦的样子。

安详:从容自如;稳重。

山塬yuán:中国西北部黄土高原地区因冲刷而形成的高地,四边陡,顶上平。

黯àn淡:昏暗不光明的样子。

附和:随着别人说或做。

辗转zhǎnzhuǎn反侧:形容心中有事,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地不能入睡。

(三)介绍影片《周恩来》:

影片《周恩来》(上、下集)以“文革”十年中周恩来鞠躬尽瘁、忍辱负重、排除种种干扰破坏、维护党和人民利益的动人事迹为主干,辅之以其革命生涯中许多闪光的片段,在银幕上树起了周总理崇高形象的丰碑。这部影片在结构上采用现在时(文化大革命)和过去时(历史)交错、呼应的叙事手法。所有的情节的发展,以周思来的主观情绪、心理轨迹为贯穿,这不仅使剧作内容十分紧凑、丰富,更在于借此极为确切地开掘出了这位伟人的精神世界、人格力量和感情天地,相当完整、生动地传达出他晚年矢志不渝的精神状态和忧国忧民的痛苦心境。影片融文献性、纪实性、典型性为一体,交响着凝重与深沉、悲论与崇高的历史诗情,是这一时期传记影片的不可多得的精品。

影片《周思来》感人至深,同其独特的选材、构思是分不开的。

周恩来多方面的品德和个性是半个世纪烈火般激烈斗争的锻炼造就的,他这些光辉的、令人目眩的人格唯力,是通过他与各式各样人的交往中表现出来的,剧本将其归纳成几条主线:

1.周恩来与毛泽东代表的共产党内部(包括军队)诸人物;

2.周恩来与蒋介石代表的国民党内(包括军队)诸人物;

3.周恩来与邓颖超;

4.周恩来与美国、苏联宫方代表的国际外交事务;

5.周思来与第三世界各国及日本民间代表的国际外交事务;

6.周恩来与“四人帮”;

7.周恩来与围绕着他工作生活的医务人员、勤务人员、秘书人员、服务人员;

8.周恩来与国内普通劳动者(包括文化、科技、卫生,工人、农民、宗教人土、少数民族)。

《周恩来》整个剧本,就是由以上几条关系线索组成的关系网,1至3条贯穿全片,而其他线索,则时断时续,“呼之即出,挥之即去”,以非完整的形态出现,完全服从于周恩来人物刻画的要求。

从以上的归纳可以看出编剧的构思用意,就是集中中国半个世纪的历史来展现周恩来这一伟大的光辉形象。

(四)阅读课文,了解大意。

课文节选了其中的三个片段,分别再现了新中国外交史上的奇迹——“乒乓外交”的历史;总理回到延安的一场戏则表现了人民的总理与人民心连心的水乳交融的深厚感情;病重期间对罗长青的嘱咐既表现了总理始终把祖国统一大业挂在心头,同时也直接展现了总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生活图景,充分表现了周总理的伟大的人格风范。

第二课时

(一)讲析课文:

上集的第五章共有41小节,可分为四个场景来欣赏。

第一个场景(第1~23小节):展现了周思来在人民大会堂接见部分国家的乒乓球代表团时的情景。

首先交代“乒乓外交”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及与美国的冷冻关系。

与美联社记者罗德里克的谈话,从肯定美国代表团来华访问的角度,表明了中国政府的欢迎态度,这一片段塑造的是一个机敏、聪慧、有远见的外交家的形象。

回答美国球员科思的问题,总理巧妙地用玩笑的方式使气氛有些严肃的会场再度活跃起来,然后用一分为二的辩证法肯定了媛皮土的探索精神,同时也表达了青年要和社会相容的观点。在这段情节中,作者着力塑造的是一个反应敏捷、对答如流的长者形象。

第二个场景(第24~25小节):作者运用蒙太奇的手法,用一束鲜花来反映总理谈话的积极的影响,来进一步衬托总理的光辉形象。我们可以看到,外交家的形象与智慧长者的形象结合得是那样和谐,使人肃然起敬。

第三个场景(第26~31小节):写周恩来与毛泽东的谈话。这一段,留给了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畅笑声”暗示谈话气氛和谐,两人见解一致。“你要注意休息”一句告诉读者,总理付出了很多的精力。而“请主席放心,我会安排好的”一句既表现了总理为国家操劳的性格,还为情节的发展设下了悬念。安排什么呢?读者自然会这样发问。

这一场景从侧面展现了一个日理万机,为国操劳、为毛主席分忧的共和国总理日常生活、工作时的倩景。

第四个场景(第32~41小节):正面描写周总理工作时的情景。作者安排了两个细节来体现总理工作的细致。一是为美国球员安排去故宫参观;二是推敲《人民日报》关于此新闻事件的报道的措辞。这一场景主要体现总理细致的工作作风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这一片段通过“乒乓外交”的史实,塑造了一个有远见的睿智的外交家形象。

第二个片段选自下集的第三章。共有48小节。可分为三个场景欣赏。

第一个场景(第1~10小节):写总理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延安。在这幕场景中有一段抬车的情节,可说是“一石几鸟”。其一,形象地表现了百姓对总理的爱,人民的总理人民爱;其二,表现了总理和人民心连心,人民的总理爱人民;其三,为后面总理的愧疚埋下了伏笔,解放这么多年了,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汽车还要“抬”才能进来,可见其贫穷、落后。

第二个场景(第11~38小节):写总理对百姓们的愧疚和期待。总理耳闻目睹延安的落后面貌,感到了自身的责任,他对乡亲们说的那番话,又何尝不是许多喝延河水、吃小米饭成长的人共同的心声呢?这段话情深意切。

周总理的讲话很有时代特色。第一是以总理的身份提出的要求,第二、第三则更多地流露了个人的情感,“如果我不死”一句暗示总理已感到自己的身体有些力不从心,“如果我不犯错误”一句则是总理内心0情的不经意的反映,如履薄冰之感更增添了人物的真实可信度,使人感到了他的“委曲求全”之中包含的那种“顾全大局”,那是一种“韧”性的坚强。

第三个场景(第39~48小节):回忆1935年秋来到延安时的情景。

锣鼓声巧妙地把总理的思绪拉向了1935年秋。这段回忆的意义在于说明,总理的心中永远不会忘记是人民养育了他,他永远是中国人民的儿子。这幕场景交代了对人民的爱是总理忘我工作的精力永远不竭的源泉。

这个片段通过总理回延安的情景揭示了总理和人民群众深厚的感情,塑造了一个人民的好总理和人民心连心的光辉形象。

第三个片段选自下集第七章。共有41小节。可分成三个场景。

第一个场景(第1~16小节):总理病重期间约见罗青长部长。总理病重了,却睡不着。什么原因呢?他要约见罗青长部长。从卫士小高俯下身子听总理讲话,我们可以看到总理的病情已经相当严重。然后是邓小平的电话,邓颖超对罗青长部长的嘱咐,都表明总理病重。

第二个场景(第17~39小节):总理和罗青长部长谈台湾问题。总理拖着病躯要谈的是什么话题呢?原来是台湾问题。总理谈话的内容是两个,一个是台湾总有一天会回归,表达了对祖国统一的坚定的信念;第二就是要保持和台湾友人的联系,这是嘱咐人们要继续坚持对台工作方针和政策,确保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

这幕场景塑造了一个为国家呕心沥血的好总理形象。还是那样细致,还是那样操心……

第三个场景(第40~41小节):总理病危。

总理睡着了。总理为国家、为人民操心了一辈子,也该歇歇了。但是,还有多少事情在等待他去做呵!晨雾笼罩着北京人民大会堂,更笼罩在亿万人民的心中。

最后一句话一语双关,既以天气的恶劣暗示了总理病情危急,又暗示了当时国家政治局势处于不稳定、不明朗的阶段,还暗示了当时普通百姓对总理病倩的关心和焦虑。作者把万千思绪都浓缩在这两句话中了。

这一个片段正面塑造了总理为国家操劳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形象。

(二)分析写作特色:

剧本的又一独特之处是蒙太奇手法的大量运用。

周恩来一生奋斗的历程涉及各个领域,建立的功绩浩繁博大,怎么将他历史风貌的精髓之处,在有限的银幕时空中真实地再现?面面俱到地铺陈主要经历显然不行,只有选取某一历史阶段或某些重大事件,来展现他历史风貌中最动人心魄的精神之魂。现在的影片以周总理在“文革”十年最后岁月为主线,把“文革”作为现实叙事时空,并用闪回插入过去的时空片段或瞬间,这样的开掘题材敏锐地捕捉到了周恩来独特历史经历所特有的东西。周恩来一生感人至深的精神、品德、人格和作风,在“文革”灾难的特殊处境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和集中。现在这样处理,对表现周恩来的一生来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然而,仅以一段历史导出一个人物的传记总有局限,厚度不够,于是剧本辅之以八处各历史时期的闪回场面。从气氛来看,这些延伸增强了再现人物历史风貌的纵深感,大部分的闪回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使人物形象多了几分历史的积淀感。

(三)课堂练习(课后练习):

1.本题引导学生体会电影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参考答案:蒙太奇手法在课文中出现过两次。第一次是科思的母亲给周思来总理送鲜花,英语画外音与花的组接,由花做触媒,音、画、时、空的组合,补充说明了乒乓外交的效果。第二次是周恩来总理回到延安老区探望乡亲时,对第一次回延安时的情景的回忆,由锣鼓做触媒,是时空对接,以深人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总理对人民的深厚感情。

2.本题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对话的作用。参考答案:

美国球员科恩向总理的提问不仅仅是对婚皮士式的人生观的认识问题,还包含着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认识问题,实际上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看你这个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总理怎么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很难回答。不能简单地肯定,因为,美国好皮士中有很多人有无政府主义的倾向;也不能简单地否定,因为其中又包含着一些积极的因素。这两种回答,前者容易造成美国政府的误解,后者则很可能立即造成与部分球员的僵局。总理巧妙地用玩笑的方式使气氛有些严肃的会场再度活跃起来,然后用一分为二的辩证法肯定了搞皮土的探索精神,同时也表达了青年要和社会相容的观点。在这段情节中,作者着力塑造的是一个反应敏捷、对答如流的长者形象。科恩的母亲感谢周总理对科恩的人生观的正确引导,使之能够客观地、正确地对待社会,对待人生,对待自己。

3.本题引导学生注意体会电影的修辞手法。参考答案:

电影剧本的画面,本来是要求明确,不能有歧义的。但有时在剧本中,为了把思想表达得更含蓄而深刻,耐人寻味,可以采用双关的修辞手段。例如:“总理安详的睡态”一句,既有画面的描述,又有着良好的祝愿,总理为国操劳,太累了,该好好休息一下了。“晨雾笼罩着北京人民大会堂”一句,既是自然环境的如实描述,又是社会环境的真实写照,揭示了当时“四人帮”一伙祸国殃民的表现,同时也暗示人们,晨雾最终一定会散去,太阳一定会驱散晨雾。

有关资料

影片《周恩来》(上、下集)所获奖项

第十五届百花奖最佳男演员(1992)

第十五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1992)

华表奖优秀故事片(1991)

第十二届金鸡奖最佳男主角(1992)

第十二届金鸡奖最佳化妆(1992)

第十二届金鸡奖特别奖(199)

第十一届金鸡奖最佳纪录片(1991)

  
  
  

    周恩来(节选)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