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教教案:
幼教语文教案 幼教数学教案 幼教英语教案 幼教常识教案 幼教音乐教案 幼教体育教案 幼教美术教案 幼儿园教案 小班教案 中班教案 大班教案
> 小学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英语教案 小学自然教案 小学音乐教案 小学体育教案 小学美术教案 小学信息技术 小学说课稿 小学主题班会
> 初中教案:
初中语文教案 初中数学教案 初中英语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 初中化学教案 初中历史教案 初中地理教案 初中生物教案 初中政治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 高中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 高中数学教案 高中英语教案 高中物理教案 高中化学教案 高中历史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高中政治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 其他教案:
评课稿 说课稿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课堂实录 学生评语 班级管理 班任挚友 教学参考 教学相关 国旗下讲话 信息技术教案 主题班会教案

《议论文整体阅读》教案

时间:2012-07-15 11:05来源:教学辅导点击:字体:[ ]


教学目的:
学习议论文阅读的一般方法,整体提高学生议论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今天有这么多的领导和老师来我们班级指导工作,你们的心里肯定有很深的感触。
下面哪位同学能自觉的站起来,把你现在的内心感受表达出来?(学生回答)哪么,你能否说一下,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
刚才这几位同学讲的都不错。其实,你们的感受,在议论文中就叫论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这就是论据。
今天,我就针对议论文阅读难的问题,与同学们一起进行研究和探讨。
二、新授:
A、同学们过去都阅读过不少的议论文字,也做过不少的议论文阅读题,哪位同学能再一次站出来,说一下你平时是怎样阅读议论文,又是怎样做议论文阅读题的呢?(学生回答)
刚才,这几位同学讲的也不错,但是你们还没有完全掌握议论文阅读的方法。
根据对近几年中考试题的分析,以及几年来语文教学的经验积累,我认为,要快速、有效的进行议论文阅读,首先应理清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
(一)把握中心——即中心论点(如:刚才同学讲的感受)
(二)找准论据——1、事实论据(如:马克思写《资本论》、歌德写《浮士德》、司马迁著《史记》等等)2、理论论据(如:公理、定理、公式、名言、警句等等)
(注:议论文中的事实论据不同于记叙文中的叙事,不能详细记叙,要作到概括、精炼。)
(三)分析论证——议论文中的论证方法具体的有:1、例证法、2、喻证法、3、引证法、4、对比论证法、5、道理论证。(注:要确定论证方法,应具体分析,仔细对待)
(四)理清结构——1、提出问题(引论)2、分析问题(本论)3、解决问题(结论)
(五)注重方式——1、立论    2、驳论(1)直接驳论点(2)通过驳论据来驳倒敌人论点(3)通过驳论证来驳倒敌人论点
(六)理解语言特点——准确、严密
B、通过刚才的分析,大家明确了,只有在把握论点、找准论据、分析论证、理清结构、注重方式、理解语言特点的基础上,地才能成功的阅读一篇议论性文字。
俗话说的好:说出来道出来,从腰掏出来,你们是否真正的掌握了这些内容,下面我们还是通过实际的阅读来检验一下:
(注:对于阅读一,细致的进行讲解分析与引导;对于阅读二,由学生自己进行讨论完成。)
三、归纳小结:通过前面的分析与阅读,我们应该认识到,阅读一篇或一段议论性的文字,必须做到:把握论点、找准论据、分析论证、理清结构、注重方式,并理解其语言特点(出示幻灯片),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注意把握、注意运用。
四、作业 :自己分析完成提纲上的阅读三和阅读四
附:阅读练习题
一.阅读《怀疑与学问》选段,回答下列问题
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①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②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③只有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④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⑤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⑥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⑦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⑧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的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的书中的学说辨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⑨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⑩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⑾
⒈写出本段文字的论点。
⒉指出文中⑨——⑾句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⒊请用“‖”把②~⑧分成两个层次。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⒋举戴震幼时喜疑读书一事直接证明了哪句话?
⒌概括②③句、④⑤句各自阐述的道理。
二.阅读下面文段,注意思考完成下面问题。
①我们往往只注意文字的学习,而不注意甚至不理会语言(口语)的学习。也就是说,尽管我们天天讲“语文”教学,实际上我们教和学的都仅仅是“文”并不包括“语”,我们的语文教学是半身不遂的。
②这种情况自然不难从历史上找到解释。半个世纪以前, 那是文言的时代,文言是没法子当作活语言来教的,自然只有文字的教学,没有口语的教学。文章要写好,说话不妨乱七八糟。而文字的教学也只能依靠“目治”,不能从口语得到多大帮助。
③时代不同了,可是人们有惰性。现代的儿童学习的是白话,是普通话,是活的语言。活语言的教学应该是耳目并用,并且先耳后目。可是我们的教学法并没有根本性的改革,基本上还是“目治”,还只是抓书面作业 ,不从口语训练入手。
④在当今时代,口语表达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好像不用强调大家也会承认,可是语文教学上并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撇开口语训练本身的用处不说,光从书面语训练来说,口语训练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一个人一天不知道要说多少话,可是一年不一定能写上几封信、几篇文章;一个学生一天上好几堂课,要答问,要讨论,而作文只有两星期一次。抓住口语这个环节,让学生受到应有的训练,说直起话来有条有理,有头有尾,不重复,不脱节,不颠倒,句式有变化,字眼有讲究,还愁他不会作文?放过这个环节,让他说话随随便便,乱七八糟,只在两星期一次的作文课上才要求他立意谋篇,字斟句酌,那就是一曝十寒,怎么精批细改也不容易提高作文的水平。
⑤总之,口语是书面语的基础。语文教学从口语训练入手,是顺乎自然,事半而功倍。放过口语训练,孤立的教学书面语,是违背自然,事倍而功半。
⒈本文是针对什么现象发表议论的?
答:
⒉用横线在第④段中画出能体现“事半而功倍”这一短语具体含义的语句。
⒊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第④段的主要意思。
答:
⒋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论证,试从文中举一个例子加以说明。
答:
⒌请用简洁的文字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答:
三.不怕“跌”
走路时,偶然跌一跤是常有的;刚起来,又跌一跤,虽不多见,也不足奇。可是我们不能因为起来还可能摔跤就不起来了。我们应该不怕“跌”——不怕犯错误,永远向前。
在工作中,失败和犯错误是常有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由片面到全面,由现象到本质。人们往往是经过千百次的“跌”,才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谚语就深刻地指明了成功的必由之路。
爱迪生发明电灯就有不怕“跌”的精神。他经过几年的努力,试验六千多次,终于找到了最为理想的灯丝——“钨丝”。在科学事业上,百折不挠的精神是多么可贵呀!
今天,培养不怕“跌”的精神,对青年来说不更为重要吗?我们青年是国家的栋梁、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希望。鲁迅曾经说过:“我每看运动会时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朋友们,让我们发扬不怕“跌”的精神永远前进吧!
⒈请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⒉为什么说“在工作中,失败和犯错误是常有的?”在文中用括号标明。
⒊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
答:⑴                                      ;  ⑵                                      。
⒋文中高度概括并赞扬爱迪生精神的成语是:                      
⒌议论文中往往也使用记叙的表达方式,与记叙文中的记叙相比较,本文画横线记叙语句的作用是证明论点;其特点是什么?
四.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⑴有一句著名的格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格言本身,也是真理。
⑵人们总是很尊敬发现真理的人,以为只有天才才能发现真理。其实,要发现真理,说难也不难,说容易也不容易。真理常常就在你的身边,能不能发现它,就看你有没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有没有一个善于思考的脑子,有没有敢于坚持探求真理的勇气。
⑶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了问题,追根求源,终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⑷就拿洗澡来说,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然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系主任谢皮罗教授,却敏锐的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1962年他发表了论文,认为这种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如果地球停止旋转,就不会产生这种漩涡;由于地球不停的自西向东旋转,而美国处于北半球,便使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北半球的台风所以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其道理与洗澡水的漩涡是一样的。他还断言,如果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涡将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他的这种见解,引起各国科学家的莫大兴趣,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结论完全正确。
⑸无独有偶。在60多年前,一位名叫密卡尔逊的生物学家,发现美国东海岸和欧洲西海岸都同纬度的地区都有一种蚯蚓,而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这是为什么?这个疑问,引起了当时正在研究大陆和海洋起源问题的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魏格纳认为,那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有限,无法跨越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情况,正好说明欧洲大陆和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分成了两个洲。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为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大陆和海洋的起源》一书。
⑹最有趣的是一位奥地利医生。他看到儿子睡觉时,忽然眼珠子转动起来。他感到奇怪,连忙叫醒了儿子,儿子说他刚才做了个梦。这位医生想,眼珠子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于是他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直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写出论文,指出当人的眼珠子转动时,表示睡者正在做梦。如今,人们研究梦的生理学,便用眼珠子转动的次数、转动的时间,测量人做梦的次数、梦的长短。
⑺洗澡水的漩涡、蚯蚓的分布、做梦,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⑻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岂止三个?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那么,当你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必能发现真理。
⒈请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答:                                                                                            
⒉按议论文的引论、本论和结论,把文章分成三个部分,并概括第二部分的段意。
答:(1)层次:
(2)第二层层意:
⒊议论文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对比论证法。请指出本文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
答:                                                                                           
⒋本文谈到的发现真理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是:
⑴                                                                                              
⑵                                                                                              
⑶                                                                                              
⒌根据第⑶自然段的内容回答问题。
⑴文中加“·”的“发现者”、“创立者”的位置能否互换,为什么?
答:                                                                                            
⑵文中加“·”的语句的意思是什么?
答:                                                                                            
⑶这段文字中画“——”的语句在含义上与文章第⑻自然段中的一个词相照应,这个词是:                   。

    《议论文整体阅读》教案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