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家长 > 家教有方 > 正文

爱心,也需要教育

  • 日期:2011-12-07 09:26
  • 来源: 学网整理
  • 浏览:
  • 字体:[ ]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

爱心,也需要教育
       在一个城市的街头,一个穿着时髦的妈妈领着一个五六岁、穿着漂亮公主裙的小女孩在人行道上走着。

  走着走着,一个七八岁的小乞丐引起了小女孩的注意。

  只听她大声说:“妈妈,妈妈,快看,前面有个小乞丐。”

  这位妈妈看了一眼,没说什么。

  也许是小女孩的话引起了那个小乞丐的注意,他抬头看了小女孩一眼。

  小女孩正好走到这个乞丐的面前,只见这个小乞丐的脸脏兮兮的,头发乱糟糟的,穿的衣服也很脏很破。

  看到小乞丐看自己,小女孩居然捂起了鼻子,并且大声说:“好臭好臭,你是不是从来都不洗澡啊,你看你的脸上都可以刮下一层灰了。”

  然后就跑开了。

  对于女儿的行为,这位妈妈始终没有说一句话,并且还厌恶地看了看这个小乞丐。

  在法兰克福,有一个孩子粗暴地将一位上门乞食的流浪者驱赶出了自己的家门,父母看到孩子的这种行为,特意为此召开了家庭会议。大人严肃、耐心地启发这个孩子:“对于流浪者来说,他们尽管穿着邋遢,然而同样享有人的尊严。”父母的教育使孩子明白了一个道理:仰慕强者可能是人之常情,而同情弱者更是美好情感的一种体现。后来,孩子建议邀请那位受自己侮辱的流浪者来家中做客,大人们则毫无保留地支持。

  上面所讲的,同样是两个不懂事的孩子,同样是为人父母,面对孩子对弱者的嘲笑,中国的一些父母无动于衷,认为那些弱者不值得人们去同情。然而许多德国的父母却耐心地启发孩子,让孩子认识到如此做法是错误的,从而培养孩子从小同情弱者的意识。

  同情、帮助弱小者可以说已经成了德国人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成人社会的大力倡导与鼓励之下,孩子们帮助盲人、老人过马路早已蔚然成风,为身有残疾的同学排忧解难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同情是人类一种美好的感情,也是人际交往过程中应该具备的,人与人之间只有相互同情、相互关心,家庭才会充满温馨和关爱,社会才能融合成为一个和谐的大集体。

  同情是在爱的基础上上形成的,对于孩子的同情心尤其要保护与培植。孩子还不懂得同情的含义,安慰是一种模仿关爱的行为。也许孩子的家人常会对周围的人表示同情,别人遇到麻烦与困难时乐意给予帮助。孩子从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教育,他就会模仿成人的行为表示同情。就像有的孩子看到别的孩子在哭,也会跟着哭是一样的道理。而有些父母根本就不理解这一点,甚至不欣赏孩子的同情行为,往往还会怪他多管闲事,如此一来,就会扼杀孩子同情心的幼芽。也有的父母本来对人就没有同情心,在别人遇到困难与不幸的时候从来就无动于衷,生长在这样家庭中的孩子因缺乏同情的榜样,对人自然会比较冷漠。这样的人在人际交往过程当中感受不到人间珍贵的友情与同情,同时也不可能友好地与人相处。所以,如何培养孩子的同情心,是一个必须引起父母关注的问题。

  一个孩子,面对弱者,如果连最起码的同情心都没有,长大以后,将会变成一个冷漠的人,一个没有爱心的人。这样的人,将如何与他人相处,将如何立足于社会呢?


[来源:中国家庭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