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家长 > 家教有方 > 正文

第三个分离:与家的分离

  • 日期:2011-09-27 09:10
  • 来源: 中学生
  • 浏览:
  • 字体:[ ]

 

这一过程从幼儿园开始直到我们成人才结束

“与家的分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荣玮龄说,“它从进入幼儿园开始,一直到变成成人才基本结束。当然,有些人一辈子都完不成这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初期亲子关系造成的模式开始发挥显示威力。

我在北京做电话心理咨询时认识的一个打工仔,他上初中时仍每天晚上回家和妈妈睡在一张床上。那个学校全是住宿生,唯独他例外。他的村庄离学校2.5公里,每天晚上,他都要步行回家,一早又步行去学校。因老被同学笑话,他最后退学了。

直到他长得五大三粗时,妈妈才拒绝和他睡一张床,但这未免太晚了,他对妈妈的依赖已严重到病态,因为想妈妈,他每天都要哭,每个星期都要给妈妈打三次以上的电话。在他的倾诉中,他说妈妈并不情愿和他睡一张床,不知有多少次赶他了,但他一死皮赖脸地求妈妈,妈妈就会心软下来。

这是孩子不想与妈妈分离,但也有另一种情形,妈妈无法完成与孩子的分离,她甚至会主动破坏这种分离。

派克在他的著作《邪恶人性》中讲到了一个故事:

安吉拉的妈妈不能接受安吉拉有任何的自主性,她的寝室永远不能关门,妈妈任何时候都有权利走进她的房间。她11岁,妈妈心血来潮,想把安吉拉的头发染成金黄色,但安吉拉喜欢自己乌黑的头发,不喜欢金黄色的头发。结果,无论安吉拉怎么反抗都没有用,妈妈最后还是将她的头发染成了金黄色。安吉拉讲话的时候,妈妈说不定什么时候会命令她闭嘴。但一心血来潮,妈妈又会拼命去挖掘安吉拉的内心世界,问她想什么。

结果,到了30岁的时候,安吉拉不能说话了。她是一名教师,本来可以流畅地讲课,但忽然有一天,她说不出话来了。

派克分析说,与妈妈的关系让安吉拉形成一种潜意识的模式:关系越亲密,她就越没有自己的空间,而她维护自己空间的唯一方式就是不说话。因为无论妈妈怎么侵扰她的个人空间,但她只要不开口,妈妈就一点办法都没有。在这种潜意识模式的影响下,安吉拉生活中的任何一个关系,当从疏远变成亲密时,她就会“失语”。这种“失语”只是为了捍卫她的隐私空间。

像这样的父母并非少数。派克说,一些父母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将孩子当成了一个“物”,而不是人。他们认为自己有权力去支配这个自己生养的“物”。在这种情况下,无论父母倾注的是善意还是恶意,这个孩子的自主性都不会得到尊重。

不过,无论父母怎么样,孩子都不可能再像小时候那样黏父母。因为,父母在孩子心中已从“无所不能的神”还原为有很多缺点的普通人。这时,孩子需要新的“神”。他们需要找到新的偶像去认同,从偶像的人格中吸取养料,以成为自己。这些偶像可能是老师、同学等身边的人,也可能是遥不可及的明星、科学家、政治家等大人物。

这时,有拒绝分离模式的孩子很容易受到伤害,因为他们遇到的认同对象经常与他们是不一样的。如果认同对象是单纯分离模式,那么对象会主动远离他。如果认同对象是拒绝分离模式,那么两个人会腻在一起,但这并不甜蜜,因为两个人的成长速度都会因为亲密而慢下来,新的亲密关系不仅没有促进他成长,反而会成了累赘。

  与家的三种分离模式

成熟分离:爱家,但又喜欢独立。

拒绝分离:恋家,无法独立。

单纯分离:逃离家庭,拒绝与家庭继续保持联系。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