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频道

竭尽全力 告别“三闲”——写给高三同学的第19封信(2)

  • 日期:2012-10-11 09:54
  • 来源: 自学习
  • 浏览:
  • 字体:[ ]


  另一类闲思则是有害的。如学习、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或考试成绩不理想,就忧虑就担心同学们怎么议论自己,父母怎样批评自己,邻居又会如何瞧不起自己。结果越陷烦恼越深,越不能平心静气地分析失误的原因,更谈不上采取积极有效的纠正失误的措施了。这样便形成了恶性循环链:考试失误情绪低落无心纠正成绩更差。不少后进同学就是沿着这条恶性循环链,使自己从中等甚至上等的位置,滑到了最底层。这类闲思尤难控制。

  由自己,我想到学生经受挫折时,产生的闲思一定多于我,倘不有效地控制,确实贻害无穷。

  引导学生控制“三闲”,就使学生较明确地将无用有害的言、行、思和有用有利的言、行、思区别开来。一旦有了区别,下意识和潜意识就会起作用,不知不觉地对其加以限制。区别之后,又提出千方百计控制,虽不至于完全控制住,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控制比不控制要好得多,“三闲”数量一定要少得多,学生的言、行、思要理智得多。

  一位同学从别的中学转到我班,到这以后须写日记和统计“三闲”,我看他刚来时的日记最后一行写道,今日“三闲”数量:闲话280句,闲事13件,闲思3?郾5小时。能有这么多吗?据我观察,他实际“三闲”数量,只会比这多,不会比这少。

  过了半年,我再看他的日记,确实写得比过去好多了,看他写的《自我教育计划》,感到他想问题较全面,一个月中自己德、智、体、美、劳几方面都有较明确的追求目标。

  谈到控制“三闲”中闲话这个细目时,这位同学这样写道:“这个月我要努力把自己的闲话控制住,目标是每天控制在52句以内。”我从来没要求他具体规定自己闲话的句数,没想到他竟提出了这样的目标,便问他:“这52句是怎么回事?”他回答:“经过控制,我闲话比以前减少了一半多,但和同学们比仍然比较多,要全部去掉,显然不可能。我计算了一下,自习和上课我能控制住自己不说闲话,但在家里和校内课间活动时,还不知不觉说些使别人不痛快的闲话。每堂课间6句便是36句,早晚还有那么长时间,不由自主地各说8句便是16句,合计52句。”我听了,没说好,也没说不可以,只是说你可以试一试。效果好,就继续试。

  又过了一个月,我再看他的日记本,这位同学在本月《自我教育计划》谈到闲话这一项时写道:“经过上月努力,我已达到了把闲话控制在52句以内的目标,本月要继续努力,把闲话控制在每天39句以内。”

  一年以后这位同学纪律明显好转,基本控制住了自己的闲话,成了全校书法和美术活动小组的尖子学生。

  有的同学在日记中写道:“一个能够控制‘三闲’的人,不管在什么岗位上都能是一个幸福的人,快乐的人,有所作为的人。”

  控制“三闲”要注意,一定要引导学生弄清“三闲”的概念,个别同学以为学习以外,特别是学习课本知识以外的所有言、行、思都是无用的。这是偏见,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这种偏见的学生甚至不愿参加社会公益劳动,不愿参加体育锻炼,拒绝参加课外活动小组。这种思维方式本身就是一种有害的闲思,倘不加以控制,学生长大以后将难以在信息多元化、交往广泛化的现代社会生存。

  具体控制“三闲”的办法应当有几十种、上百种,每位同学都应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不同的方法。我感觉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便是尽可能多地做实事,明确做什么事,做几件,用多长时间做一件。心情不好时,做喜欢做的、难度小的事。实事做多了,形成较牢固持久的兴奋中心了,“三闲”便不容易侵扰了。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