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

(新梳理更实用)初高中课本古代文化常识及梳理之选修

  • 日期:2017-06-23 11:26
  • 来源: 未知
  • 浏览:
  • 字体:[ ]


选修《中国民俗文化》

第一单元

《北京的春节》(老舍)

1、春节,这一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历来被列为我国三大传统节日之首,古时也称“元旦”。关于“元旦”,我国古代早就有了“四始”之说了:“正月旦,岁之始,时之始,月之始,日之始。”就是说正月里的第一天是一年的开始,因而人们将这一天作为节日来庆贺,人们在充满欢乐的气氛中,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留下自己的希望与祝愿。

2春节风俗

(1)家家户户都要为新年的来到而做各色各样的准备,备齐各色吃穿用的“年货”,大人小孩都要准备好新年穿的新衣服,所谓“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同时,腊月里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各家各户还要进行扫尘、贴春联、挂年画、祭灶等。如宋人吴自牧《攀粱录》中已经有这样的记载了:“十二月尽……不论大小户,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目的是“以祈新岁之安”,这种扫尘风俗一直保存到今天,也反映了我国人民讲卫生的好传统。语文月刊

(2)春节前家家都贴春联、挂年画,这些最初都与传说中的怪物“年”有关,人们贴于门上的对联,是为了镇住“年”,将它吓跑。久而久之,春节贴春联、挂年画,变成了一种喜庆的象征。

(3)腊月十十三,民间有许多地方都有祭灶的习俗。因为相传腊月二十四,灶神将要回天界向玉皇大帝复命去,百姓为了让灶神“上天言好事”,都要举行祭灶仪式。这时人们就要在灶神像前放上年糕、糖、瓜果等供品,意谓使灶神吃了以后不再讲人间坏话。有的地方在祭毕后还要将灶神像烧掉,意谓升天。而有的地方则让小孩拣细秫秸,扎成马与狗的形状,意谓让灶王乘坐上天。

(4)迎新年之俗,当以除夕为最重。除夕,是指夏历十二月的最后一日,意谓旧的一年至此夕而除。人们为了表达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就格外看重这一天。此日一入夜,家家户户便围坐在摆满丰盛菜肴的桌前,举杯互祝,共吃团圆饭(年夜饭)。

(5)除夕之夜守岁、辞岁,当是全国各地都有的风俗。辞岁,意谓辞别旧岁。除夕之夜,全国各地还有一些比较普遍的风俗,如给压岁钱,迎新灶,烧秦桧等。

(6)压岁线,亦称“压祟钱”。除夕年夜饭后,由尊长向晚辈分赠钱币,并以戏线穿成串,挂于小孩胸前,谓能压邪驱鬼,此俗从汉代开始就有了。语文月刊

(7)迎新灶之俗,都于除夕夜举行,相传灶神腊月二十四上天复命,除夕之一天返回,故民间都于此日在厨房内贴上新的灶神像,像前摆上供品,并焚香燃烛。

(8)春节放鞭炮已有几千年历史,这一传统更多的是为了表达人们喜悦的心情,以及对新一年的祝福,在图吉利的同时,更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9)新春佳节,特别是正月初一一早,人们一见面,都要作揖道喜,互相祝福,这就是“拜年”。拜年是主要的春节风俗之一,人们互道平安,互道吉祥,共享节日的喜悦。

中国地域广大,民俗风情各有不同,各地风俗都有一些地区的特点。大多数的风俗,都是当时人们生活的一种现实反映,它们表达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愿望与企盼,有的是为了讨个口彩,有的是为了图个吉利,求得心理上的平衡。

(10)正月初一到初五,南方许多地方都有点岁灯的风俗。正月初二,全国的许多地方都有“回门”的习俗,即出嫁的女儿要与丈夫一起回到娘家拜年。

(11)新年中的祭祀活动则更是少不了的,除祭祖以外,许多地方都有迎新灶,祭财神、拜星君、拜玉皇大帝的风俗。

 

《过节和观灯》

1、端午:粽子、蚕豆、雄黄酒与炒五毒(韭菏茭草、木耳、银鱼、虾米等,以这几种菜象征蟾蜍、蜥蜴、蜘蛛、蛇、蜈蚣等五毒)、菖蒲、艾叶、佩饰(以五毒为题材的香袋、绣荷包)、白娘子的故事、龙船

2、元宵节庆:

(1)张灯结彩,所以元宵节也叫灯节。

(2)闹元宵:元宵节突出的特点是“闹”,而且是晚上“闹”。众多群众游乐内容,都在“闹”中取乐,以“闹”逗人。有乐舞锣鼓为主体的。

(3)耍龙灯:也称舞龙或龙舞等。舞龙之所以又称舞龙灯,是因为舞友和花灯是分不开的。

 

《虎丘记》(袁宏道

1、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明代公安人。万历二十年进士。曾任吴县知县、顺天府教授等职,与其史宗道(字伯修)、弟中道(字小修),都以文学见长,时号“三袁”,被称为“公安派”,其中以袁宏道的成就最高,曾为文反对复古,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2、此文是对虎丘中秋月夜的盛况的描写。写了中秋月夜下竞歌场景。

3、几尽一刻:一刻,比喻歌声的悠长。古时用漏壶计时,一昼夜共一百刻。语文月刊

 

相关链接:

1、送灶(上面有讲述)

2、新年(上面有讲述)

3、财神日:农历正月初五日,叫做财神日,店家开门发利市。

4、春节写对联

5、红红火火闹元宵:元宵节是春节过后我国第一大传统节日,也称“上元节”“元夕节”,时为正月十五日,因为此也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就称“元宵节”。全国大多以张灯为主,以观赏灯会来庆贺这一节日,所以民间也有将它称为“灯节”的。

6、中秋

 

第二单元

因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也会表现出不同的特色,并构成异彩纷呈的民俗文化。

《更衣记》(张爱玲)写出服装的“近代史”,从不同时期的服饰特点与变化来揭示当时的生活观念,文化氛围和社会心理,时而古今对照,中西勾联。

《老北京的四合院》(邓云乡)北京的传统民居——四合院,是天人合一文化内涵的物质化体现。语文月刊

四合院的民居建筑,完全称得上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代建筑,它不是北京独有的,在中原地区非常普遍,甚至江南的民居虽不是四合院的建筑形式但也具备四合院的性质。四合院的建筑历史,非常悠久,甚至可以追溯到周代的“明堂”。据历史记载,“明堂”是周代皇帝居住的地方,不同于一般百姓的居住建筑,它是把四方、四季、十二月等都纳为具体建筑符号的建筑,当为民居四合院的“前身”。北京四合院,之所以更有特色,是因为北京长其是封建帝王的都城,聚积着达官显贵和能工巧匠,丰富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使得北京四合院建筑非同寻常。

四合院反映着天人合一的文化主题。它的设计,不仅要满足居住的实用功能和便利的生活功能,还要能承载人与天地自然互相亲近、互相交融的文化功能。“四合院之好,在于它有房子、有院子、有大门、有房门。关上大门,自成一统;走出房门,顶天立地;四顾环绕,中间舒展;廊栏曲折,有露有藏。”“北京四合院好在其合,贵在其敞。合便于保存自我的天地;敞则更容易观赏广阔的空间,视野更大,无坐井观天这弊”。

四合院适于居住者人文气质的养成。

四合院的春夏秋冬呈现出人与自然的生命对话。“四合”本是指东南西北四方的空间,与春夏秋冬之四时,是一一对应的。

 

我国南北民居选编

1、平遥古城民居:平遥古城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明清时期的中国古代县城的原型,是这一时期中国汉民族中原地区县城建筑体系的典型代表。

2、同里民居:同里位于江苏吴江东北。

3、黎族船形屋:黎族是居住在海南岛五指山区的一个少数民族。

 

相关链接:

一、古代衣食住行

当衣与裳并举时,衣指上衣。短上衣叫襦。襦有长襦短襦之分。长襦称褂,僮仆的长襦叫裋(shù)。短襦又叫腰襦。但是在古代作品里一般都只称襦,不分长短。

古代上衣也有单、夹之分。

贴身穿的上衣又称为“亵衣”。

衫出现比较晚,衣服博大穿着轻松,没有袖端,穿着方便。

古代的上衣还有“裆”,也写作当;又称两当。类似今天的北心、马甲。语文月刊

裳,在《说文》为“常”的异体字。

 

古代的酒一般都黍、秫煮烂后加上酒母酿成的,成酒的过程很短,而且没有经过蒸馏,其所含酒精量远无不能跟“老窖”“二锅头”比。

 

我们的祖先,最早是穴居。

古代内室有床,但与现代的床不同,较矮,较小,主要是供人坐的。但床偶尔也当卧具,特别是不在房里住宿时。

从东汉末年起出现了一种“胡床”,大约是北方游牧民族为迁徒方便而创制的,中原地区在民族交往中引进,因为跟中原所习用的床是有异的,所以加胡字以示区别。

古书上还常提到榻。榻跟床差不多,可坐,可卧。古人坐时两膝着地,两脚的脚背朝下,臀部落在脚踵上。如果将臀部抬起,上身挺直,就叫长跪,又叫跽。这是将要站起身的准备姿势,也是对别人尊敬的表示。

古人还有一种“不规矩”的坐法,叫箕踞。其姿势为两腿平伸,上身与腿成直角,形似簸箕。语文月刊

古人在室内很讲究坐次。在室内以坐西向东的位置为最尊,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向北,坐东向西的位置是最卑。

 

第三单元

民间艺术

唐代百工:隋唐时期无论官营私营的手工业都门类全、分工细,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官方手工制造业主要由少府监和将作监负责,少府监总管百工,其下又有详细分工,如少府监的尚署负责各种乘舆器玩、中宫服饰等制作,左尚署负责制造车辇、器仗、驽戟、蜡烛等。强梁署负责皇宫以及百官的完冕,掌治署负责冶炼熔铸铜铁器物,铸钱监负责熔铸钱币。

第四单元

男女结婚是喜事,高寿的人病逝叫喜丧,统称红白喜事,有时也说红白事。这是中华民族一种重要的生命曲礼。结婚时用红色作为张扬生命的底色,象征喜庆。红双喜字、红盖头、红嫁妆,中国式婚礼一派红红火火、热热闹闹。丧事则以白、黑二色为基本色调。白孝服、白灵堂、黑挽幛,哀伤肃穆。红、白二色,代表着婚、丧两件人生大事,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第五单元

生活中的礼节习俗是人类文明的一面镜子。我国自古就称“礼仪之邦”。了解传统生活礼俗的文化含义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变迁,吸收其积极内容,有助于我们做一个有修养的文明的现代公民。

寒暄问答分谦敬

客套话:久仰久仰、幸会幸会,这就是寒暄。

古人习惯于在见面时间询问对方的起居寒暖或者家人康泰与否,如同现代人见面的“今天天气真好”“今天有点凉”或者“您老身体好吗”之类的话,这就是“寒暄”一词的由来。“寒”的本意指冬天,“暄”的本意指夏天,用现在的话说,“寒暄”就是祝愿对方四季平安。

与人初次见面寒暄时往往要请教尊姓台甫,即询问对方姓氏、表字。古人除了姓名外还有字、号。“号”又叫“别号”,是名、字以外的自称。所以称呼人的字含有敬重对方道德高尚的意思,而直呼其姓名则为失礼。因为这个原因,与人初交时要问字、号而忌问名。

所谓尊姓台甫,台甫即尊字、大号。“台”原意为供望远、游览的高而平的建筑物,有位在高处的意思,所以用做对官吏的尊称、如抚台、藩台、学台,也引申为对人的敬称,如台端、兄台。“甫”为古代男子的美称,多附缀于表字之后,如孔子字仲尼,尊称为尼甫。

中国传统礼俗形成了称对方要用敬称,说自己要用谦称的礼貌惯例,例如称对方父亲为“令尊”,称自己父亲说“家父”。

常用的尊称词有(要记的):

,对男子的尊称,贵族、平民都可用。

,对男子的美称,如孔子、孟子、韩非子。也指老师,如北宋的程颐尊称为程子,其子弟(即学生)则称其为“子程子”。

先生,称师长、老人,或有德行的人。现在一般通称男子为先生,妇女有时称自己的丈夫或别人的丈夫为先生。

长者,有德行受尊敬的人。如《史记·项羽本纪》:“陈婴者,故东阳令史,居县中,素信谨,称为长者。”

阁下,对人的尊称。“阁”本是中央官署,即中央高官办公的地方。因为下级对上级不能直呼其名或字、号,所以以告诉他自己是在阁下的侍从者代其称呼。语文月刊

足下,对同辈人的尊称。

仁兄,对同辈友人的获称。按中国的传统,称“仁兄”不一定对方比自己年龄大,年长者也可以“仁兄”称呼年幼的同辈人,以表示敬重对方。同样称对方为“兄”,也不一定对方年龄大于自己。

贤兄,与称“仁兄”含义相同。

仁弟,对同辈中年龄小于自己者的敬称。亦可称“贤弟”。但是长辈对于小辈,师长对于学生也可以称“仁弟”,以表示对小辈,对学生的爱意和敬重。

对于对方亲属的尊称,通行的习惯是加“令”字,古文中“令”有善、美的含义

令尊,对方的父亲。也可尊称为“尊公”、“尊大人”。

令堂,对方的母亲。“堂”即“北堂”,古代士大夫家的主妇常居住在北堂。因此用“堂”作母亲的代称。

令兄、令弟,分别指对方的兄弟。

令郎,对方的儿子,原为“令郎君”。

令爱,亦称“令媛”,对方的女儿。

令正,对方的嫡妻。古代以嫡妻为正室。

令坦,对方的女婿。后人称人婿为“令坦”“东床”

 

说自己要用谦辞,常用的谦辞有:

晚生,旧时文人对前辈谦称自己。

小可,宋元时期民间自称的谦辞,其他年代少见。

小生,对自己的谦称。

小子,子弟晚辈在父兄尊长面前的自谦辞。

不肖,男子自谦辞。

不才,没有才能,借以对自己的谦称。

卑人,卑末,卑职,都是自谦辞。“卑人”指自己地位低下。“卑末”指自己职位低微。“卑职”,下级官吏对上级官吏的自谦。

,自谦辞,如愚见,愚意。

,亦称“奴仆”,下级对上级,年幼对年长者的自谦辞。

,古代妇女的自谦辞。男子也可自谦“奴”,明清时下级官吏对上级常自称“奴才”。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