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

2017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二模标杆文

  • 日期:2017-06-21 13:19
  • 来源: 未知
  • 浏览:
  • 字体:[ ]

 2017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二模标杆文

【原题回放】①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在一所著名高校的自主招生面试中,考官向前来应试的高中生问了一个相同的问题:你未来想做什么?

很多学生回答:想上贵校。

考官又问:上了我们这所学校后,你想做什么?

很多学生坦言还没去想这个问题。

考官提示道:你难道没有想过未来要成为一名科学家、宇航员、机械师、厨师、演员、运动员、教师、军人……?

很多学生回答:那是小时候想的事了,都记不得了。

上面这段考官与学生关于“未来做什么”的对话,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未来不需明确 1号文 一类中 46

现今的社会,“理想”这个词汇仿若担万钧之重,从小到大坚守的对未来的畅想沦为了成功学的准则,诚然,我们谈起朗朗从四岁行走的钢琴之路,我们看朱自清侃侃而谈儿时成为画家梦想的实现,似乎只有有一份理想,并在未来道路坚定不移,才能触到炙热的成功。而那些对未来不甚明晰的人,往往被视为愚钝空虚随波逐流的蜉蝣。

我想,未来并不必须明确。

你不必明确自己的未来,因为你不知道自己天赋何处。30岁以前,村上春树从未萌生过写作的念头,他执着于经营商业,在这条路上坚守不移,在不温不火的生计中沉浮落拓。而当他在某次球赛中闪现写故事的念头,初次投稿的作品《且听风吟》即收获3奖项与好评。他转战文坛,中旬到发挥才思的地方,在灵光迸现的中年之后,村上终成一代名家,多次提名诺贝尔文学奖。至于曾执着的企业与学生时代读过的商科,有谁会记得呢?年轻时代詹妄的理想,并非对自我最妥帖的认识,往往将我们局困于此,反遮盖住熠熠生辉的天赋所在。

你不必明确自己的未来,因为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大潜力。人们常因自我认识而将自己的未来囹圄于方寸之地,对外围一切抵触畏惧。钱伟强中学时代文史成绩极佳,而大学时期数理竟曾交白卷。从兴趣与天赋看,他总该梦想与文学,将国文作为过往与将来的坚守,定能有所造诣。然而,为发展祖国的科技,他毅然弃文从理。从零分到大科学家,难以置信的逾越,钱伟强放弃儿时的理想,全力以赴做到了。潜力无穷,从来与天赋兴趣无关。

你不必明确自己的未来,因为世事难料。人的生命轨迹不断随环境改变,坚守不移往往不切实际。鲁迅先生少年时代想学习物理,制造武器,后来赴日本学习,渴望救人性命,取代愚弄人们的中医。然而他最终为之奉献一生的,也在社会掀起轩然大波的,是他弃医从文后锋芒尽显的笔尖,是他深锐洞悉后凝练有力的文字。人的处境因环境变更,人们对未来的考量故也如此。

事实上,变更理想获得成功的人远多于那些坚守幼时萌生的理想的人。不去明确未来,往往给予了自己更宽广的选择空间,更广阔的生活天地,然而,要能在“随波逐流”中成为一直坚固的船只,我们需要有所准备。

村上的成功源于他灵感迸发后的坚持,《奇鸟行状录》的文字技巧已不可和带给他一点名声的处女作同日而语。钱伟强与鲁迅的伟大,源于从一而终替代理想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灵魂精神的丰厚让他们荣耀。

你不需明确自己的未来,但你需要拥有为未来拼搏,为信念奋斗的勇气与毅力。

2

“未来做什么”≠“理想” 2号文 一类上 48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对每个青年学子而言,世界充满了未知的精彩,涌动着无限创造的可能。然而,是否必须怀有“理想”,才能体会这万千精彩?抑或者,理想是否必须明确到“未来做什么”,才能称之为青年学子的理想?

考官对诸多学子“未来做什么”的发问,似乎是对广大学生“伟大理想”的试探与暗示。而一时语塞或坦然回答不知的学生,似乎要被扣上“只知学习,胸无大志”的帽子。可殊不知,考官的出发点是在于对本校各专业招生情况的预见了解,而个人的“理想”未必就需要“未来做什么”来展现。周总理当年初上学堂,教书先生同样问了“你们为何而读书”的问题。在座同学不乏有识之士,对自己“未来做什么”有清晰的了解,“为做官而读书”,“为父母而读书”,“为温饱而读书”。按照今天的评价标准,他们可算得上对人生有清晰目标,可当周总理说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人们哑然了。这一刻,你认为谁的目标可以称之为“理想”呢?周总理一席钪锵有力的肺腑之言,无关乎个人利益前程,甚至没有任何“未来做什么”的清晰指向。可就在这简短有力的话语中,我么窥见了这位少年充盈着博爱的爱国情坏与有志于千里的伟岸胸襟。正是因为思考的远大与精神的丰富,这一句无关实际的理想反而比任何具体到“未来做什么”的目标更具有对人深远的启发,指引着个体生命前行不失。因此,“未来做什么”未必就展现着个人理想,而真正伟大的理想也未必包含着深刻的精神。

虽然可以不明确到“未来做什么”,但青年学子也一定要有理想。因为这种“抽象的理想”是个体对生活热爱的凝聚,更是个体生命为社会,世界创造价值的前提。来自耶鲁大学的本科毕业生秦玥飞,在名校光环与丰厚薪水环绕下,让所有人讶然的决定——回到祖国,在国家一级贫困县做一名大学生村官。简朴的生活,低到忽略不计的薪水,秦玥飞一呆就是六年,这让许多中国家长倍感惋惜,甚至质疑这个人究竟有没有人生理想?殊不知,在这六年间,秦玥飞带领乡众开发了十几个农业自主品牌,跑遍了大小企业拉来上百万的赞助,创设了“黑土麦田”这一公益项目,发动更多中国名校毕业生深入贫困县,为当地带来发展。采访时,他以清澈坚定的目光,告诉人们,用自己的知识与能力改变一方天地,造福一块水土,便是最真切的理想。数年前,如果他想考官宣称自己要当一名村官,是否会遭到嘲笑与鄙视是?可就是在这种脱离了小我,将目光投向无尽远方的大我情怀中,秦玥飞微不足道的理想放射出了巨大的光芒,而他的胸怀与志向,又怎会不比“未来做什么”远大厚重呢?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理想是对个体生命的珍视,更是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对为世界创造价值的渴望。在明确“未来做什么”之前,不妨先扪心自问,我是否拥有“理想”。

3

梦破碎的声音 3号文 一类上 48

小时候,我们用稚嫩的声音喊出自己的梦想:“我要当科学家!”“我要当医生!”……可是到了面试现场,我只想着考上一所好大学。童年时为人类做贡献的梦想消失于无数的试卷中。说来可笑,高校面试官们惊异于学生们没有了梦想,却不曾想过让他们梦想破碎的却是他们自己。

成年人抱怨着现在的学生失去了远大的梦想,却没有想到正是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消失了一切梦的光点。从小学开始,不管我们的梦想究竟是什么,我们被拉去上奥数课、钢琴课、英语课……数不胜数的课外班剥夺了孩子睡觉的权利,也剥夺了他们“做梦”的权利。在课外班上,我们懂得了“分数就是一切”,“如果不能战胜他人,你就只能当肥胖的分母。”我们学到的是竞争的快感,是“与人斗其乐无穷”。一次次分班考试中,我们心中小小的梦想被扎眼的成绩扯来扯去。谁都不敢再说自己小时候的梦想,只把头转向堆积如山的教辅资料中。

小时候的我们不受成人世界的污染侵染,那是的理想大多是只想对人类的贡献。通过科学造福人类,利用双手解救病痛中的人们,没想到我们从小便有这对于人类的关怀。可是,到了上学的路上,我们的视野变得狭窄。我们被告知考上重点大学你的人生就将一帆风顺,几乎所有人的目光都转向了“高考”这条独木桥。到了高三的“百日誓师”,同学们喊出的是:“我要上……大学。”可不曾再有人喊出自己童年时的梦想。我们追求的目标是好大学的名声,是那“清华”、“北大”的标签,不再是为人类做出自己的贡献,也不是为他人的幸福生活而努力。如此一来,面试官怎么会得到除了“想上贵校”之外的回答呢?

正因对“著名大学”的盲目追求才让我们沉醉于互相竞争。而在竞争中,小时偶的梦想远不及一个好看的成绩单重要。,从而被抛弃。成人抱怨学校培养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但连梦都是去了的人又怎么不利己呢?

“我们成年再次聚会,酒杯碰在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请让这样的叹息之声减少吧。还给孩子们一个能做梦的童年;能筑梦的青年;能圆梦的成年。来自童年的梦想正是这个社会渴求的对人性的关怀。

4

未来做什么 4号文 二类上 40

孩童的时代是一个深信梦想可以成真的时代,是一个怎样做梦都不过分的年纪。孩童时代的我们,可以大大方方地说出理想与愿景。然而相同的理想再告知现今的自己,多数时候,我们却仅会为年少的懵懂无知而发笑。在成长过程中我们的阅历不断丰富,而“未来做什么”这样的疑问倒成为一个深刻而难解的问题。我想真正是因为这样的“成熟”,使得青少年在生涯规划的路径中感到迷茫。

儿童时代是在被呵护中成长的。因为不知世事险恶,不用面临许多复杂的思量,孩子可以脱口而出自己的想法和向往。而如今的青少年则被过多灌输了很多“丰功伟绩”的理想城就,他们开始明白,人作为集体的一部分活在世上,需要承担很多责任,需要照顾亲人,为自己的生活与生计做打算。无论是成绩上的较量,还是家长在思想上的教育,都逐渐地培养出一种现实的习气,及所有决定于考量只关注当下,只关心自我,只做有意义的。就像这些直招面试的学生,“专注”地走好眼前的路。

但是如此务实的传统和教育方式并未促成一种严谨的思维逻辑和科学理想,反而脱胎出一股急功近利的习气来。青少年在日后的规划中往往局限于“小我”,或为“钱”或为名而庸碌一生。在这样的现象中,识物辨机,待人处事,无一不讲究求物值,重量化,要求立竿见影,追求速效速成……渐渐地,中国当代青年都成为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远的不说,当下的资源的采掘,消耗,建设的规划开发……哪个不短视短效的惊人?要知道,这些开发商,老板也曾是一代青年,而对未来的迷惘与局限目光则多由基础教育引起。

我们应当思量,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应当予以孩子怎样的引导,是告诉他们名利的重要,还是教导他们心中有大爱。前苏联流亡诗人,诺贝尔奖得主布罗茨基曾在致捷克前总统哈维尔的一封信中建议:“你处于一个很好的位置上,你不仅要将你的知识授予你的人民,同时还要帮助他们成为像你这样的人,通过向他们介绍普鲁斯特,卡夫卡,福克纳,加缪或乔伊斯,至少你可以在欧洲的中心将一个国家变成一个有教养的民族,那我们的青年应被告于怎样的人呢?家财成贯的富豪?私生活混乱的影星?还是忠于职守,守国土一方的将士?这将指引他们成为怎样的人,指引他们在被问及“未来”的时候,能有自己的信仰。

未来很辽远,我们置身其中,应在为“小我”考虑的同时,将目光放远,从而拥有“大我”。放下应试与考卷,诗与远方往往会教我们真正成为怎样的人,一撇一那屹立着的人。而这时,萨特口中“对它不能忍受,同时又与它相处的不错的人中,一定没有中国青年的身影。

5

梦想与现实 5号文 一类上 49

现如今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大谈梦想”的时代。大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小到中小学进行的理想主题教育活动。似乎人人都必须拥有梦想。

然而事实并非完全如此。高校自招面试中考生面对“未来想做什么”的问题,大都坦言自己未曾思考过。那些儿时“天真烂漫”的理想,在刚刚迈过成年门槛的他们心中,俨然变得幼稚可笑,抑或早已被忘却。于是乎许多人对此心生隐忧:青年无理想,国家怎有未来?都要上大学了,还没有明确的人生规划怎么行?

我觉得,这种担忧是无意义的。

没有人生规划不代表没有追求,而高谈理想的人也未必真正信念坚定,脚踏实地。私以为,在经历了十余载生活的磨练后,18岁的我们从“梦想”走向“现实”是无可厚非的。我所谓“现实”,不是把世故当成熟,把精明当智慧,把怯懦当稳健的“利己主义”,而是对周围世界和自身局限的清醒认知。小时候的我们可能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宏大高远的梦想,但成长中的种种困难与挑战,让我们逐渐意识到自己是不自由的。这种不自由,既来源于自身的局限,也来源于客观条件的羁绊。因而我们不再放眼无尽的未来,将对明天的憧憬转化为“想上贵校”这一具体实在的目标的不懈努力。

“大学的目标、分数的目标,决不应与世俗功利划上等号。”“一个不想上好大学的学生不是好学生。”为眼下的理想拼搏奋斗、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才是真正“有梦想的人”。这种务实而理性的选择,让我们为自己负责,争取未来更多的话语权与主动权。

人生是一张永远也成不了画的草图,既然如此,我们何必徒作拘谨的工整,渴求虚妄的圆满呢?太过明确的人生规划,也许可能成为生活的束缚。毕竟命运难以捉摸,我们永远也无法预知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人生永远都是“进行时”,因而走好当下之路,留下一个个坚定的步伐,也许比高谈梦想、规划未来更重要。上大学时不知晓自己的职业目标又怎样?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以在变化的现实中不断认识自我,发现自我的潜能,找到自己的真实需求,在此基础上做出的判断与选择,也许更加理性,也更加适应自我的发展需要。

梦想与现实不可偏废。但梦想如若没有切实的努力相随,梦想只会让我们在日后回首前尘时泪满衣襟,成为啼笑皆非的幻梦。个人如此,国家亦然。

那么,不如从现在起,专注当下,脚踏实地。

6

躁动的时代中更需要思考未来 7号文 一类下 42分

我们生活在一个社会分工日益明确的年代:每个人各司其职,各有各的眼下要务,学生学习,职员上班……而这种现象所带来的结果便是:功利地忙于眼前事务者多,静下心来思考未来者少,正如材料中那些面对“未来”不知所措的学生所表现的那样,不得不说这是现代社会的一大憾事。因为一个人只有经过对未来的憧憬和求思,才能成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既知当下事务又有长远之计,乃至在浮躁的社会中有些追求理想的定力的人,而非日夜沉醉于眼前的小利,一步步被时代的潮流所裹挟。

我想起诗人北岛,在黑暗的文革中保持着创作的理想,最终在阳光再次升起,文化之冰河解冻之后发出了时代的最强音;还有那用黑暗给他的黑色眼睛寻找光明的顾城;还有那位《相信未来》的作者;乃至于无数在浩劫中不放弃学习,终于等来了高考制度恢复,知识价值重新得到评估的77级考生们。是什么使他们在动乱的年代务于处心积虑的政治钻营,有利可图的“斗争”?除了对个人品格的坚守,还应该有对未来的透彻思考,和它所带来的对理想的执着吧。倘若没有一个理想以供,没有对未来的深思熟虑,他们又如何能够在黑暗的年代里看到未来的曙光呢?对未来的执念给人以面对种种现实的定力,这是那个年代的事例告诉我们的道理,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当今也应可以适用。

试问当今社会的浮躁气氛从何而来?是对自身现状的不满,还是一种世态繁纷给人带来的眼花缭乱,不知所措之感?兼而有之吧。这并不奇怪,毕竟在一个人人务于眼下繁冗的事务而无暇他顾的时代,如果你愿意稍稍思考,追问自己日夜工作的意义,你很有可能就会有这样的困惑与烦扰。这种情况下对未来的思考就会成为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也许这种思考会告诉你,你今天的劳苦究竟是为了明天什么价值的实现。有了这样的信念你才能在工作中保持恒心,不轻易被外界事物所扰;要么它告诉你你今天的工作并非你真正想要的,那么你大可以有勇气把这一切推倒重来,追寻那种真正的未来理想。只有这种思考能让你安静下来,通过思考未来“反求诸己”,以此指导自己以后的作为。

在躁动的时代中我们需要一种定力:这也就是在当下思考未来的意义所在。

7

未来的选择 8号文 一类下 42

即将升入大学的我们好像来到了一个共同的问题面前:未来想做什么?不仅仅是出自在自主招生面试中可能被问及的问题,这是当下的高三学生们不得不给出一个答案的时候了:再过一个月我们就要面对高考,在这之后就要填报志愿,决定自己大学的专业,而一个人最终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在这方面取得怎样的成就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专业的选择。到了做出决断的时候了。

同学们在这时开始犹豫不决,仿佛要在极短的时间内从零开始思考,给出这个可能影响自己一生的答案。事实上,他们中间的大多数并非从未想过这个问题,而是“那是小时候想的事了,都不记得了”。或许他们在小时候曾经梦想过要成为科学家、宇航员、厨师、教师……而由于一些原因,“忘了”自己曾经的梦想职业。我想,从分析梦想的丧失原因出发,或许能对面临选择难题的同学们给出有助的建议。

当问到“为什么忘记了当初对自己未来的计划”时。得到的最多的答案就是“一直以来太忙了,很久没有想过了。”的确,从初中算起,一个中国学生的学习生活可谓一个“忙”字,作业、补习、考试占据着学生们思考的空间,学生们躺在床上时想到的内容从“太空的风景”、“自己创造的菜品”逐渐变成了三角函数与解析几何。渐渐地,曾经的梦想职业开始被忘记了。

还有一层原因或许是因为所谓的“现实”,“就业”,“预期收入”,“发展前景”一类词汇动摇着学生们对未来职业的规划。据一位北大的老师称,大部分“光华”的学生并不对经济管理有兴趣,应填报志愿时只是考虑着可能的好的就业前景,他们在“光华”的学习生活并不快乐,或许也难以取得预期之中的成功。

由以上两点看来,现在的我们面临抉择之时,有必要重新考虑自己曾经梦想过的那些职业了,它们是能让人在工作中灵魂燃烧的特定几个。在放下书本以后,我们应把更多的时间放到思考“我们究竟想要做什么”之中,即使“决战在即”而忙碌,也应更多的去想了,因为这是决定方向的。更为重要的事。除了就业,收入之外,“我是否真正喜欢这方面内容”更应是考虑的重点。回想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业吧!跟随内心的声音,去选择自己真正的梦想的方向,不要因追逐“现实”而让自己处于长久的遗憾之中。

8

舍得 9号文 三类上 32

很多人一定在小时候会被问起“你长大了想做什么”,而我们的回答也往往花样百出:医生、律师、科学家……可当同样的问题问在中学生、大学生的身上,得到的回答却微妙的统一了—“要找到一所好大学(好企业)”。

很多人怒斥这是人格的退化,是想象力和志向的缺失,但我认为并不是。

再来看看另一个相似的例子。在黑板上画一个圈,幼儿园的孩子们会七嘴八舌,给出各种天马行空的答案,而中学生则会异口同声:“这是一个圆。”是我们的想象力退化了吗?其实并不是。这是一种“定义性语言”的进步,使我们在描述一样东西时能给以准确的答案,而避免了可能的误解和差错。我们长大了,我们也的确失去了充满想象的回答,但却并不代表着失去了想象的能力。试问,有哪位科学家是受到孩子回答的启发而发明出什么东西的吗?真正的想象力,不仅需要打破常规的思维,更需要以缜密的逻辑、丰富的经验作为基础。否则,单靠毫无目的的乱想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

这也正是“舍得”的体现。也许我们看似舍弃了一些东西,但我们所收获的往往会更多,而且那些所失去的也会蕴藏在我们的收获之中。如果苏轼没有失去一身功名,伤痕累累地来到黄州,那他又怎能体会到世间人情冷暖、自然的终极奥秘?肉体和心灵的双重痛苦,让苏轼真正认识到了创作的意义和人生的意义,让他变得达观,让《赤壁赋》等惊世名作得以横空出世,给后人留下一个雄伟的身影。苏轼“舍”的是官场上的功名利禄。却“得”了“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豪迈与豁达。让他的名字超越当世君王,为后人所铭记。

很多人怀念失去的童年,但其实他们只是在怀念什么事情都不用自己做,只需尽情享乐的“不负责任”的日子罢了。真正的童年印记。早已深深地刻在我们的心中,默默地给我们以支持。

人生,就是一段不短“舍得”的过程。我们的目标的确从“做一个警察”变成了“考上一个好大学”,可这样的改变让我们能更清晰、具体地去执行我们的目标,也不意味着我们没有自己的人生规划。所以,勇于“舍”,我们才能“得”。“舍得”的另一个名字,就叫做成长。

9

追逐高校的背后 10号文 二类中 36分

在我初三参加中考的前夕父亲曾对我说,“考上某某重点高中,你未来就保险了。”

我问,“为什么?”

父亲说,“好学校教不出差生。”

我当时默然,以为仅是父亲的认识偏激。知道后来的时间不断有人过问“你理想的大学是哪?”“你高考想考多少分?”我才渐渐意识到,我和父亲的对话仅是现当代社会对追求高校热潮兴起的一个缩影。

而这场热潮兴起的背后,我想盲从心理扮演了很大的角色。

当所欲高校都以高分录取线而家喻户晓,当所有重点均以其“985”、“211”的头目面对考生,试问谁还会关注那些专注于培养宇航员、机械师等某一领域的名校呢?大家会一股脑地被那些头目和花环牵了鼻子,从而失去了自己对自己孩子未来本身的判断,从而盲目的信服“好校出好生”的理论推导,丧失了对个性化的要求。这种不顾三七二十一只追求与社会上同步的心理便是盲从。

但这盲从现象的背后推波助澜的,我想并不是孩子们的纯真亦不是家长锱铢必较的要求分数的心理,而是社会的舆论导向。

政府诚然点明了“985”、“211”等项目的推进,但何以使其影响扩大化?是舆论。学府诚然出了好学生,诚然培养出了人才,但何以使这成果公诸于世?是舆论。学校的校风好素质诚然存在,但何以使其闻世著名?还是舆论。社会背景下,舆论使人心所向过分的偏从高校的风潮,追求分数的卓越,冠冕堂皇的名分,从而使学生丧失了对个性的追求,只心许“著名大学”四字箴言。自古便有“潜移默化”之说,试想一个学生自小便被提问“你以后想成为什么?想专注于什么领域?”而非“你想考什么大学”,他何能不多花心思于考虑自己未来的志向所在?他何能不时时刻刻记得他儿时的梦想并时时扪心自问为之努力?

是社会舆论误领了这误盲从高校的不正之风,也误导了一个时代青少年的目标所在,我想这也是为何自招时被问及志向只言高校不言理想的原因。

我希望下回父亲可以问我,“你以后想学什么?”

10

现实的磨损 11号文 二类文37

一次去表姐家串门,和她一起看小时候的照片,肉嘟嘟,圆滚滚,与眼前的窈窕淑女简直判若两人。表姐调侃道:“是现实磨掉了我这一身肉。”她说,虽然从小被教导不可以以貌取人,重要的是内涵,但无数次找工作面试碰壁、恋爱失败,经验告诉她有时不得不接受现实,而渐渐没了自己爱吃的天性。

其实我想,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的成长,被现实磨损的东西还有很多:信任、志气、梦想……如村上春树在《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中所说,这些东西并不是丢失了,只是简单的磨损。

可是,是什么导致了这些磨损呢?我们终有走出童话世界的一天,当每一个朝气蓬勃的灵魂刚刚抬眼看着纷杂的世界时,胸中无不含着一腔热血,可渐渐地,周围人融着血与泪的经理与痛苦,自己的觉醒、现实的冲击……我们一次次与这世界碰撞,便自然而然发生了磨损,放弃便在不知不觉中上演。

这样似乎注定的命运听上去总有些可悲和令人不甘,难道我们真的无能为力吗?追随本心,找到自己所爱并为之不懈奋斗其实就是抗争与出路。打破单人不间断航行北冰洋东北航线世界记录的郭川并不是航海出身,偶然的机会让他发现并爱上这项在中国几乎零基础的运动。没有赞助、不被世人看好,苦行僧一般的训练对他无疑是打击,可正如他所说“我努力过,挣扎过,绝望过,却从未放弃过。”这样对现实的顽强抗争让他包有了自己一颗有志气与理想的心,即使这颗心已在这抗争中不再跳动。中国第一代摇滚人侯牧人曾蓄着长发在舞台上嘶吼“我爱你中国”,赢得台下一片疯狂,如今却因患癌症而只能在病房中练习发音bpmf。可他仍在满是年轻小伙的健身房中大汗淋漓地做复健,仍说“摇滚就是活着。”年轻时是对外界条条框框的抗争,老了便内化为对生命的抗争——人的本能总有着超越现实的力量,不论这现实想要磨损的是你的意志还是生命。

木心先生曾说:“如欲相见,我在所有悲喜交集处,能做的只有长途跋涉的归真反璞。”这大概是最不济的情况:已造成磨损,可即使是如此,我们仍能回到最初,只要不惜将铁鞋踏破。

11

中国教育之殇 12号文 一类上 42

当向高中应届毕业生问及有关未来的问题时,他们的回答总令人感到隐隐担忧。他们的梦想是考上名校,可再细问理想的专业,回答多半是“不知道”,这怎能不令人反思中国的教育事业究竟出了怎样的问题!

大学是高等教育平台,是由基础学科向专业领域的改变,是向学科前沿发展。每一个上大学的学子都应有自己的理想专业与前途规划,如此方能不枉大学四载光阴。可如今的学生是怎样的急功近利,考名校为什么,不为优良的教育资源与浓厚的学习氛围,为的是一纸文凭,那些要学的知识反而不重要,仿佛拿到文凭未来就有了保障。可看看社会上的案例吧,在师范学院读书的马云成了网络公司的总裁,清华学生毕业后在小区当保安,未来的工作与所学格格不入,那这四年的教育又有何意义可言。

失去价值的高等教育,我想是源于九年义务教育的定位错误。义务教育,更多地被人们诟病为应试教育。学生从小被灌输的是要考好大学的思想,为了这一目的,各种补习班、速成班,以及海量的题目席卷而来,苦海中挣扎的学生迷失了方向,忘记了天真年少时曾梦想的事业,变成一台台刷题的机器,如此重压之下,多少迷茫的学子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又有多少和睦的家庭变得气氛紧张,更有多少青年失去了独立自主生活的能力,除了做题一无是处。难道这些还不值得反思吗?这些血淋林的事实还不足以证明教育的畸形吗?

别再以国情所致搪塞责任,别再以那仅剩的公平继续维持这一生产出机器的制度。教育需要改革,强有力的改革,回到它本来的样子。教人以知识,育人以思想。不妨回溯两千年前,被我们称为中国第一位老师的孔子,“温故而知新”,他教人以方法,“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他教人何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教人何以做人。孔子从来不曾鼓励学生一味追求功名,正如他哂笑子由的治国理想。不想两千年后,中国的教育已变成一种功利的教育,形式的教育。离开学校,走入社会的学子们,知识没有留下,思想与品德不见提高,只有一颗功利而世故,麻木着的心,苟且于生计,苟且于金钱与地位,为此我感到痛心。

中国教育,需要拯救。

12

论目标 13号文 三类中 30分

在一所高校的自主招生面试中许多学生对未来做什么都没有任何概念,这不禁让人心惊,因为目标对于我们来说必不可少,而现在的年轻一代却又恰恰缺少目标。

目标是联接我们的现实与未来的纽带。人们都说要把握当下。但是当下要做些什么,付出多大的努力,又要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这都是由我们的目标决定的。就拿我们现在举例,高三学生的当下似乎是只要好好学习,但是在一个月以后呢,是要每日沉浸在网络电视中,还是对自己的未来有些规划为未来做好准备。是要在公布分数后根据家长的安排随波逐流,还是要随从内心有所作为。前者与后者的最大区别在于目标。可见,要把握当下,面向未来就必须要有自己的目标。

目标是支持我们坚守自我的支柱,且不说当今日新月异的时代,就单单回首一百年前新文化运动时期。军阀混战,复辟之乱,中国一片风声鹤唳。而胡适这位自由主义的代表人却能在乱世中坚守自我不世故,不过火,不油腻,不庸俗。我看见他在尊孔复古的潮流中提出了男子的“三从四德”,我看见与蒋介石合照时摆着二郎腿的随性之风,我看见他在北大面对不同学派争吵时的坦然一笑。这一份坦然随性源于他对国家复兴,救亡图存的目标。这位傲气的文人用他坚守的一生告诉了我们目标对坚守自我的重要性。

目标更是我们在走向成功的不动力。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我国的中国特色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在1991年,我国经济下行,苏联解体打破多少人的富国梦。就在此时邓小平在1992年南巡在十四大上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结果可想而知,较1991年7%的GDP增长率相比我国在1992年创下了25%的GDP增长的奇迹。

从此之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震惊了世界。试问,若是没有十四大的目标,我们失去了发展经济的动力,中国的未来又会怎样。

历朝历代的人都需要目标,当今的我们更需要目标。时代的复杂性决定了我们生活的个性化和多样化,此时如果我们没有自己的目标就不能面向未来坚守自我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又怎么活出一片属于自己的精彩。

愿大家都能树立自己的目标,为自己创出一片天地。

13

时间磨灭了朝气 14号文 三类中30分

从“为赋新词强说愁”到“却道天凉好个秋”,从少年意气风发到终识得了“愁滋味”,时间偷偷做了什么?

我说,时间磨灭了人的朝气。

为何高中生对于“未来做什么”坦言感到迷茫?为何小时候那些“科学家”、“宇航员”的梦想早已幻灭?是了,在这成长的漫漫时光中,我们不再“天真幼稚”,被现实一次次地击败,而后臣服,我们告诉自己不再做那些看起来遥不可及的梦。

时间磨灭了人的朝气,有人说这是好事,使人成熟。“看呐!经历‘乌台诗案’的苏轼,经过几年的牢狱之灾的东坡,难道没有心胸更加开阔、思想更加超脱!”可是你又何尝为这“加速成熟”背后的艰辛心酸过?我多想见一见意气风发、少年才俊的才子东坡,由着他尽情挥洒朝气,别被时间的猎猎大风吹得满目沧桑,别用释怀超然的朗声长笑掩去嘴角眉梢的风霜苦涩!

这份朝气究竟是什么?我想,那是对万物怀有最初的热忱。

一如李白,一如川端康成。

世人只道李白放浪不羁,却不言这份几经波折却仍活力四射的朝气令人感怀不已。

少年仗剑出游,大呼“我辈岂是蓬蒿人”;满腹才华,不论朝廷那一套规矩,只道自己要“一匡天下,历抵卿相”;为着诗情豪迈,不惜得罪权贵,“力士脱靴”,只因他不屑于“摧眉折腰事权贵”,毁了一时的好兴致。这,就是朝气。

如李白一般,我知川端康成也是为他的朝气所吸引。

“凌晨四点钟,看到海棠花未眠”。

这是一位成熟的诗人对生命的欣喜,对美好最真实的向往和诉求。我相信在他的心中,一定仍保留着儿时那些热血的,充满朝气的梦,时间对他很宽容。

“欲买桂花同载洒,终不似,少年游。”

【原题回放】

②以“透明”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立意自定;有细节,有描写。

透明 1号文 一类下 43

潘小姐是个普普通通的小姑娘。中等的身材,中等的相貌,中等的成绩 ,再加上内向的性格,使她无论在哪里都会“泯然众人”,除了一个地方——网络。

潘小姐心中一直藏着个大秘密。在某韩星的粉丝贴吧里,她可是个呼风唤雨的大人物。在一场与其他明星的网络骂战中,她一战成名。激烈的态度、辛辣的言辞,外加一点轻傲与不屑,使她赢得了众吧友的敬畏与爱戴。

看着屏幕上粉丝数量的飞涨,潘小姐的心里乐开了花。她热爱这种网络特有的不透明感。网络仿佛一场盛大的化妆舞会,每个人都戴着面具,看不清彼此的脸。在这层不透明的面具下,一切言论都可以随心所欲、无拘无束。她沉溺于这种不透明带来的自由,无法自拔。

然而好景不长,身为网络世界中女王存在的潘小姐突然变得完全透明,并惊恐地发现自己置身于风口浪尖。

在发表过一次不恰当言论后,潘小姐显然触犯了众怒。被骂的人们扬言要“让她火”,还说什么“人肉搜索”,潘小姐感到有点发怵。果不其然,一篇累述潘小姐“罪状”的声讨檄文将她的个人信息全部曝光。一时间,她的照片、手机号与家庭住址在网络上风传。这下子好了,潘小姐成了个完完全全的透明人。

作为透明人的感觉可真不好过。恐吓电话打到家里,使一家人的生活惴惴不安;陌生男子在校门口围追堵截,吓得潘小姐夜深人静时才偷偷回家;同学们纷纷用难以置信的眼光看她,仿佛在欣赏什么稀有物种。最后,事情越闹越大,校长不得不做出决定——勒令潘小姐退学!

潘小姐这下傻眼了,她没想到“透明人”的代价会那么大。当一个人成为“透明人”——他的隐私被毫无保留地向公众开放,人便异化为物,无异于超市里的商品,任人随意指摘。但潘小姐可想不了那么深——她才十五岁,她得活命!

X年X月,一段潘小姐痛哭流涕认错的视频在网上不胫而走。人们纷纷拍手称快,赞美人肉搜索者的正义,对利用网络不透明性为所欲为的人,只要把他的隐私抖露出来,正义便得到了声张。人们所没想到的是,在网络隐私缺乏保障的今天,每个人都有变成“透明人”的可能。

潘小姐的日常渐渐归于平静。她时常回想起自己的遭遇,觉得自己是“咎由自取”。但是惩罚是否太过沉重了,这样无视他人隐私,使他们变得“透明”的所谓的正义真的合理吗?她想不清楚,便索性不去想它,烦恼便也烟消云散了。

2

透明 2号文 二类上 39

你站住。

你听到我的叫喊,惊愕地停下前行的步伐,也不由自主的慌张起来。那是我与你第一次接触。你开始四处张望,可窄小的楼梯间中只有我与你二人。你大概会想,我在叫谁?

我的确是在叫你,我的农民工邻居。我当时着实有些不解,你为何会产生那种惊愕的反应?难道你真的视自己为透明?

我大概已经忘了那天交谈的具体内容,也无非是一些小区琐事,但你的反应,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海之中。

我不得不承认,我对不少农民工有着不浅的看法,他们行走于城市之中,多多出现在建筑工地,工程现场。每每想到他们,便总会联想起当头烈日的炙烤,随风扬尘的沙尘,以及常常伴有的刺啦刺啦作响的电锯声和哐当哐当的机械操作声。他们工作条件实在谈不上优质,沙尘作伴。关注他们工作情况的同时,我也在慢慢的发现,他们身上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受,他们似乎不愿与不是农民工身份的人打交道。他们极力避免,本生活在一个城市之中,却想把自己变得透明,不愿参与到这个城市之中。

前些日子,城中老母的新家准备装修,我找到你,请你刷墙,我还记得你惊异的脸,不知我如何知道你是一名粉刷工人,但也颇为喜悦,满口答应来,定好日子带工具前往。

粉刷的那天我也在,一个客厅,一间卧室,但你也整整干了一天,从早上八点干到晚上七点。母亲请你坐下喝杯茶休息,你却善意的笑笑,掏出自己的水杯,水杯中是如啤酒一般泛起白沫的自泡茶。

我听你讲你的家庭,你有一位同为农民工的妻子,你们带你们的儿子一起来北京闯荡,挣生活。讲起你的儿子,你从钱包里拿出一张照片,开心也自豪的给我和母亲看,脸上满是阳光而不见疲惫。

我意识到你同我都是孩子的父亲,都肩负着自己的家庭,我们只是职业上的不同,我是教师,你是农民工而已,别无他出不同。

农民工兄弟,你们为北京的城建不知付出多少努力,但为何不愿参与到北京的生活中,友好地与邻居问候,自信地在街上行走时抬起头呢?农民工不过是职业,而非地位的标志,愿你在你付出不少的城市中不在自我透明化。

今天将这段文字和三张电影票交付于你,你想你认同自己的存在,和我们一同生活与城市之中。把自己透明的念头,在这座包容的城市中不再需要。

祝一切顺利。

3

透明 3号文 二类上 39

我渐渐发现,你在我眼里已经越来越透明了。透明到了似乎不折射一丝光线,而我,也渐渐忽视了你。

我开始专注于静止的物体,去数那些棱角的个数,我开始执迷于旋转的物体,时常自己把铅笔转起,看着铅笔旋转成的圆形轮廓,发呆,静立,不说话,一沉默就是几个小时。

起初,你会按时把饭送来,催我吃饭,而我却全当沉浸在静立或旋转的物体里,对你视而不见。直到那一天,你从手中夺走旋转的铅笔,将我硬生生地按在心理医生的座椅前,我听见从医生的嘴里传出“重度抑郁症”五个字,我听见了你呼天抢地的哭泣,而我,仍旧沉迷于桌子的棱角。

你开始带着我奔赴各大医院,路上,你常拉着我的手,跟我絮叨着:“孩子,你跟妈妈说说话好不好?”我向来沉默,默不作声,踢着路上的石子,在看它们旋转起的弧度。

每次我坐在诊椅上,都听你帮我冲医生诉说着病症。“我儿子他得了重度抑郁症,医生,你能不能帮帮他。我不奢求他能康复,拜托你能让他开口说说话,他不能总把我当成透明人啊……”

每次医生都是看了看我的指标,摇摇头,而我,又会被你带着,奔赴下一个城市,下一个诊所。

“这里有一种新药,是用来针对这种后天抑郁症的。它可以缓解您儿子暂时失语的症状,但可能会使病人易躁,产生副作用。”一个医生简单的介绍着,我听见你兴奋的声音传来,“要!就要这个!”

后来,我服下了那苦口的药丸,陷入沉睡。醒来后的我第一次发现自己不在痴迷于那根旋转的铅笔,我下床,走到你面前。

“妈,我要吃饭。”

我看见,那一瞬间,你泪如雨下。

我虽不再视你为透明,对你不再理睬,但药物的副作用时常来的令人措手不及。我时常嚎啕大哭,用手捶着墙,你用力地抱住我,我就反过身去抓你的头发,一把一把。

而你,却总是抱着我,忍受着疼痛,轻声说着:“没事,没事,只要你能不在当妈是透明人,妈什么都依你。”

后来的一天,当我情绪好转的片刻,我清晰地看见你被我拔的一块块斑秃的头皮,所剩无几的头发也都被摧残成了白发。回望犯病这些年,之所以能不在把你当透明人,我想,或许都源于你浓重色彩的爱吧。

我看着你的白发,是时候学会管理情绪了。

那晚,我睡得很熟。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是你,冰河也是你。

4

透明 4号文 一类下 42分

一个颇负盛名的工艺家有一天突发奇想,想要雕刻一位玻璃姑娘。他很快选好材料开始工作。他选择用蓝水晶作为姑娘明亮的双眼,那双蓝眼睛在灯光的照耀下耀耀生辉,为玻璃姑娘增添了一抹忧郁的气质。姑娘的嘴唇是选取最娇艳的花瓣染成的,那甜美的颜色和菱形的唇瓣让人忍不住想一亲芳泽。小巧的鼻子让鹅蛋形的脸蛋更显秀气。当工艺家完成所有的雕刻为姑娘装上一双眼后,姑娘动了。工艺家激动得语无伦次,他把玻璃姑娘视为他最伟大的作品,他的女儿。玻璃姑娘所有的衣服都是丝绸织成的,她的床单被罩也由蚕丝织就,工艺家甚至送她上学,去一所久负盛名的贵族学校。

校长亲自接待了工艺家,亲自护送玻璃姑娘到最好的班级,嘱托老师照顾好她。同学们好奇的盯着玻璃姑娘,她拥有完美的身材和面孔,校服穿在她身上无比的合适,将她衬托的如公主一般。但最吸引大家的并不是她的外表,而是透过玻璃姑娘身上没有衣服的地方,能清楚的看到她身后的景物。

玻璃姑娘成了整个学校的宠儿,人们争相来玻璃姑娘的班级来观赏她。玻璃姑娘的椅子上附着丝绸作面的刺绣软垫,桌子上垫着蕾丝桌布,就连她的食物—玻璃制的花朵,都有无数人买来越来越精致的花朵供她食用,她成为了这个学校的公主。只要她动一下就有人询问她需要什么,她出行上下楼梯都有人搀扶,男生们各个对她大献殷勤,女生们也以与她说话为荣。渐渐地,她认为自己是一位真正的公主,心安理得的享受人们对她的追捧与奉献。

有一天早上,玻璃姑娘起床后照镜子,发现镜中是一张有血有肉的真实的面孔!玻璃姑娘变成了人!玻璃姑娘非常兴奋,她急匆匆的出了门,赶往学校,想让大家看到她的变化,给她更多的赞美。然而出乎玻璃姑娘意料的是,同学们看到她的模样一点反应都没有,甚至没有人再向她打招呼,更别说献殷勤了。玻璃姑娘呆住了,不明白发生了什么。而她再想指使同学帮她干事时,一个女生大声嘲讽她:“别开玩笑了,之前你是玻璃做的的时候,大家觉得稀奇才纵容你,如今你连给我们提鞋都不配。”

从那天以后,学校里的人都把玻璃姑娘当“透明”的看待,没有人再搭理她,老师们对她的态度也恶劣极了,甚至回到家,她的父亲—那个工艺家,也改变了对她的态度。她的衣服,被子都变成了亚麻的,也不能再去上学,厨房的工作都由她完成。巨大的落差让玻璃姑娘的心碎了—她虽变成了,她的心还是玻璃的,心碎了,人也碎了。玻璃姑娘变成了粉末,随风消散了。

5

透明 5号文 二类下 33

天透明的蓝,水透明的绿,红墙,金瓦,灰黑色的石椅,灰白色的头发,以及两个老人清亮的眸子—一切是那么透明。唯有不远处绿荫下上下翻飞的小旗带着黑压压的大队人马闯进这近乎透明的画中—这是今天最后一波游客了。

“这是北京难得的好天呵!”一个老人道。

“是呀,也不知怎的近来每年冬天都有这么多霾,跟个大锅盖似的,不自在。”

“你还记得我们小时候的四方天空么?白雪挨在瓦上,裹在树上,那会儿除了白得透明的雪,便只剩那透彻的碧空了!”

两人小时候是邻居,每逢雪天,是定要去彼此家里堆雪人的。每个下午都是那样飞快,但每个雪人却都有模有样。那时家里没那么富裕,他们便取地上的啤酒瓶盖按在“头上”作雪人的眼睛,铁片反着光,映着碧空,好似会发光呢……

吱吱呀呀的游客一下子停止了两位老人的回忆,将老人没在人海当中。黑压压的人马压得老人颇有些喘不过气来。游人去,地上多了不少垃圾。

好在不一会游客尽散去了,眼前的是映着红墙黄瓦的水。

“你还记得我们在护城河里钓鱼的故事吗?那水叫一个清,比现在的浓汤子好得不知到哪里去!”

“赶上今天的自来‘饮用’水啦。”

“能饮用就是清吗?”

两个老人都知道,自来水对于河水而言才是真正的乡下人,河水的水有“灵气”,按老人们的话说。

夜来了,星斗在透明的空中依稀可见,透明的水中,红墙黄瓦似乎正是儿时的墙,儿时的瓦。

忽然一位老人忆起当年的诗词朗诵大赛,站起身来:“你可曾记得这个?”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

颇有些嘹亮的声音穿过透明的时空,唤起了无尽的透明的梦。

6

透明 6号文 一类中 45分

“姜总,请问是什么让您大胆地决定将‘后厨’搬至前方,采用全开放、全透明的方式向每一位顾客展示呢?是因为看到了‘食品安全’这个消费热点吗?”

这个访谈问题好像一下将我带回十年前那个半地下的小饭馆。大哥拍着我的肩说:“兄弟,咱们明年就能开连锁店了,加油干!”我带着一身油烟味擦着汗,笑个不停。

后来我们搬进了明亮开阔的大店面,改头换面的是餐馆,不是人。我们兄弟几个依然劳累辛苦,老顾客也都纷纷赶来。“老板,您这厨房虽然不像以前一样挤在前头透明开放了,但我们这么多年吃着就是放心!”掌勺期间我乐意听见这样信任的话,大哥也总笑着回一句:“放心,老人手,老配方,干净!”

连锁店如期开业了。我跟大哥说我想做主店面厨师长时他却跟我说:“兄弟,现在跟以前不同了,咱们那个做法速度跟不上了,厨房也不用那么开放透明了……大多食材我都联系了厂子做成半成的,现在这行都这样干……你做总经理吧。”我一直看着他,他却不直视我。我懂了,然后笑得跟以前一样,说好。

树大招风,小道新闻随即爆出多家餐饮店半加工式处理,且加工厂为延长保质期用料惊人隐蔽且脏,我在曝光名单下看见了我们的店名,我眼眶发热,想问问大哥我们到底有没有……一通电话打入,说他突然病倒了,病的很重。

我坐在他的病床前,看着新闻底下增涨的评论,我感觉那么多年最苦的日子换来的最宝贵的东西就这么碎了。但我忽然看见一条热度不高的新评论:“其他家不说,老姜家的菜肯定没问题!这么多年口味没变,肯定和当年一样干净!”我抬头看见大哥灰白着脸,看着我说:“兄弟,信我不?”我哭了。

从那日起,我和大哥就有了一个新的计划,但他没等到今日,就太累了,去了。我带着兄弟们顶着舆论的压力挺到今日,终于完成了他的心愿。

“全透明,开放的厨房,的确是每一位都希望看到的,我们也顶住了很大的压力。但我大哥曾对我说过,做生意、做菜,要透明的是做菜的人,是良心。消费热点?因为每个人都知道珍惜问心无愧!”

大哥,我们做到了。

7

梦,总应该有的 6号文 三类上 30分

梦,总应该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材料中的学生虽都是尖子生,但却缺少对未来的规划,甚至连小时候的梦,大多都忘记了。

没有梦,人不就是那最普通的芦苇了吗?

寒窗苦读十余载,难道你的目标,仅仅停留在卷面上不断上升的数字吗?仅仅是为了在高考或者SAT中砍下令人羡慕的高分吗?学习与一切努力不应为此。

学习与一切努力,还应是为了梦想。

梦想是照亮理想与现实之间食物明灯,你对梦想的实现愈向往,那灯也会愈亮,愈能照亮前行的路。有了梦,你才不会因学习间的一刻休息,便对自己的学习目标而感到茫然。

在殿堂与田垄选择了后者的外国留学生,在师范毕业后毅然奔赴西部的教师,还有无数的事例可以列举,若不是出于梦想,又有几人会这样的选择?

梦,是开始的地方。有了梦,便有了前行的动力,便有了战胜艰难险阻的勇气与信心,便有了通往成功的道路。

所以,梦,总应该有的。

大概是由于现在的社会与网络中无穷无尽的消息,与数不清的新兴行业,才使得这些高中生对未来的方向一片茫然。但是正因如此,我们才更应在这信息的海洋中坚定自己的梦,找到自己的梦。

无论纵横传统行业的地产大亨王健林,亦或是新兴行业的领头人马云,他们在自己的行业中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或许才是他们真正实现梦的时候,不是有了无尽的财富与权力,而是有了实现梦的力量。

若是那位留洋大学生,在大学前投身乡村,他能做的也许和其他年迈的村支书是一样的,但是在他有了那不尽的知识后,他才能真正的实现梦想,去改变,去创造新的乡村。

可见,梦的实现,是建立在实力的基础上,有了梦。便有了方向,有了动力,才能激励自己前行。

梦,总应该有的,路,也会随之有的,理想,终归是会随之实现的。

少年,正应是追梦的季节。

8

透明 8号文 一类上49

作为一名资历深远的法官,我相信,我的公正石,必将永远透明。

那是一块未经雕饰,清澈透明的璞玉,相传开凿于诚山,是有灵性的——当其遇到纯洁美好,公正的人心,其会纯净透明,反之,如若有不公正之事,便会掺入杂质,失去光润之感。

它被迫放置于法院的中央,每当登上高耸威严的数级台阶,在国徽下许下誓言,我都会见到它,仿佛一下被那纯粹感染。我用手轻触,从而坚定自己的公正信念,开始一天的工作。

然而,一天,我遇到了一件棘手之事。带着手铐的是一位父亲,低着头,沉默不语。他为了让孩子吃上一顿饱饭,竟去便利店偷盗。不料,却被发现而羞辱。情急之下,他竟举起了身边的铁棍……

案件清晰明了,正当我宣读判决书,一阵哭声深深地刺入我心。那是一个尚未满2岁,瘦得皮包骨的婴儿。那位父亲回身安慰:“小杰,长大后千万不要跟爸爸一样。”说罢,便躬身掩面,不能自拔。

当这位父亲的眼泪滴落,在地上迸裂的一瞬间,我的心如万根针扎。也许是感同身受,或是其它原因,我坐在位子上,热泪盈眶。

尽管其他几位法官百般劝诫,作为主法官的我仍将其从死刑改为无期,然而心中公正石所寄予的力量当然无存。

那一夜,我走得很晚。法院已然灭灯,漆黑的一片,我走向大厅。然而,却仍旧漆黑。在平时,那清澈的公正石会泛出雪白月光,而今却死气沉沉。

走近公正石,我如五雷轰顶,跌了下去。原本的透明已无影无踪,换来的,是细碎的杂质与硕大的裂痕。璞玉与正常的石头别无两样。

从那以后,我便尽心竭力判好每一件案子,公正对待每一个人,妄图弥补公正石的陨落,使其再度透明,却于事无补。直到我退休,再次触碰此石,才发现其略有缓解,而往日的记忆痕迹清晰可见。

作为一名法官,掌人生死,掌事兴衰,需要的,是一颗如公正石一般透明、纯净的心。然而一旦失去了心中的透明,就如阴霾笼罩,久久不可散去。人民审判官的名赋予我,是让为正好人之名,除恶人之声,维世间公正与透明,其中不容私心与情感。

我愿用一生去唤回公正石的清澈,去唤回内心的透明。

9

透明 9号文 一类上49

“真的什么愿望都可以吗?”我犹疑不定地问道。

“当然,我是神,可以满足你的一切愿望。”神回答。

“那——我希望可以看透别人的心事,希望他们的心都变成透明的。”

“为什么?”神问,“身边的人对你不好吗?”

“不!”我忙否认,“朋友们都很善良、友好,只是……我觉得我不了解他们。我觉得每个人都像戴了面具,是不真实的。”

“……如你所愿。”神沉默许久,终于说道。

等第二天醒来,我便觉得脑子格外清醒,是真的有了看透心事的特意功能,心中十分欢喜,到了学校,第一个笑着走来迎接我的,是我的朋友阿瑜。

望着她明媚得仿佛无忧无虑的笑容,我没有犹豫,用意念开启了眼中那个神秘机关。须臾,面前的阿瑜变得透明了,她的心理活动转化为文字输入我脑中。我读着读着,忽然,其中的一条让我瞬间僵在原地。

阿瑜竟然暗恋我喜欢的男生!我与我最好的朋友竟然喜欢同一个人!

我不可置信地望着阿瑜,看见她眼中的不解,我强忍住惊怒,转向座位。

我的同桌是文静的小瑾。看着她专心伏案学习的样子,我迟疑许久,仍是慢慢启动了开关,小瑾的心于是也变得透明,我小心翼翼地读着那些数据。惊讶地发现,腼腆却温柔的小瑾,竟然是一个父母双亡的孤儿。而她家中的事,她生活的重担,她竟从未与我谈起。

原来,原来,那些天天对着我说着“我爱你”的好友,竟都有这么多我不知道的事!那些笑容,那些关怀,那些情感,又有几分真几分假呢?

于是,我变得越来越自闭,我希望人心都是澄澈透明的水晶,而不是半真半假的情意。

渐渐地,我没有朋友了。

我习惯了一个人的生活,却也时常忍不住想起阿瑜她们的好。当我看着阳光底下,几个姑娘聚在一起说笑,树荫在他们身上筛下点点碎金时,我忍不住想起生病时小瑾默默放在我书桌上的药片,我伤心时阿瑜的熊抱,不知不觉间,我已泪流满面。

“不。”我忽然明白,“不是人心一定要透明得不掺杂质才算真诚,也不是人有自己的秘密就算虚假。每一个笑容,每一分情感,只要源自真心,都值得珍藏。”

我下定决心,今晚,就请神收回我特异功能。

我希望,明天,还能看到阿瑜明亮的笑容。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