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调查:关于青春的记忆(组图)(2)

  • 日期:2013-09-05 10:23
  • 来源: 乐学
  • 浏览:
  • 字体:[ ]

  记者:那你们的力量有多大呢?

  杨华:胡耀邦接见我们,当时胡耀邦就问我说,你需要多少人,我说我们的能力有限,你是不是先给我们60人,胡耀邦同意了。

  解说:1955年的8月30日,团中央为杨华带领的第一批垦荒队员召开了场面宏大的欢送会。

  杨华:就是欢送我们的时候,我就说我们的决心,有一条困难我们克服一条,有两条克服两条,有一千条克服一千条,有一万条克服一万条,就是这样表的态。我们有一支歌,就是垦荒队之歌,告别了母亲,背起行装,踏上征途,远离故乡,穿过那无边的原野,越过那重重的山冈,高举起垦荒的旗帜,奔向遥远的地方。

  解说:杨华带着北京的名青年奔赴东北垦荒,他们也向全国的青年发出了倡议,在向荒原要粮食的日子里,垦荒队员付出了血的代价和满腔的激情。

  记者:当时到了萝北是个什么情况啊?

  杨华:到黑龙江江沿上,我们使温度表一试,零下44度,一个叫周俊的,他把脚丫子冻疼了,冻僵了,已经冻白了。完了以后呢,放在那儿那个大铁炉子上烤,这一烤不要紧呐,这么一脱鞋,这么一脱袜子,把十个脚趾头盖儿全脱掉了。我就跟周俊说,我说周俊,今天你把鞭子交给我,我赶着车,你把脚包上,拿皮袄包上。你坐着车,站在那儿看着我,看了我半天,完了以后问我说,杨华你说话算数不算数,我说算数,他说你在团中央的欢送大会上你替我们怎么表示的决心。我说记得,我说有一条克服一条,有一千条克服一千条,有一万条克服一万条。他告诉我杨华,我这不是才一条吗。拿鞭子一摇,把车赶走了。

  记者:为什么当时大家这么大的决心啊?

  杨华:为人民解决粮食短缺问题,这种指导思想。

  解说:在杨华带领下的北京垦荒队,第一年就开垦农田30多公顷,后来又陆续有青年从四面八方赶来加入垦荒队伍,共青农场的事业越来越壮大。在北京垦荒队的倡议下,上海、温州等全国的很多地方的青年都走向了荒原的战场。青年垦荒队为国家建国初期缓解粮食短缺的压力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城市的青年也在用火热的才情参与新中国的建设,“青年突击队”成为那个时代与“青年垦荒队”同样闪亮的群体,在新中国的初期建设中,那个时代的青年勇敢挑起了对于国家责任和担当。

  隔断

  解说:这是1963年,演员黄宗英发表的一篇报告文学,《特别的姑娘》,说的是北京姑娘侯隽得故事,这篇文章让她成为60年代家喻户晓的人物。

  记者:为什么叫您特别的姑娘呢?

  侯隽:那一代人呢,我觉得都是非常有理想的那么一代人,但是毕竟城市的青年能够到农村去当农民的还是很少很少的,所以还是在那时候也是比较特别的。

  解说:侯隽是知识青年的代表, 60年代,广大知识青年响应组织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不仅参与农业生产,还用知识改变了农村的面貌。下乡前,侯隽原本是北京良乡中学的高材生。

  侯隽:我一直是想考大学的,而且我挺狂.除了北大呀,人大呀,别处我还不念呢,但就是我毕业,复习功课准备高考的时候,我们校长给我们做了一次形势报告。

  解说:侯隽高中毕业时,国家还处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毕业前,校长作的国民经济形势的报告让侯隽放弃了原本要考大学的想法。

  侯隽:并没有动员城市的青年去下乡,但是我觉得农村青年有责任,我们城市青年一样有责任,我说他们可以回乡,我也可以下乡。

  记者:心里当时就没有一点动摇啊?

  侯隽:后来有的人说你可以考啊,我们老师也说你该考考嘛,你考上了你也可以不念嘛,我说我要考上了,也没准儿就舍不得不念了,所以就是不考了。

  解说:放弃了大学梦想的侯隽来到天津宝坻的窦家桥村,当上了一个地道的农民。从一个单纯的学生,到一个决心改天换地的农民,侯隽开始了不一样的人生。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