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家长 > 家有考生 > 正文

高考后的心理辅导工作(2)

  • 日期:2012-01-17 10:38
  • 来源: 学友共享
  • 浏览:
  • 字体:[ ]

  每个高三学生在考前都处于一种应激状态,他们全力以赴向着自己梦想的高等学府日夜挺进。希望、恐惧、焦虑、担心、压抑是他们这个阶段的主旋律。考生多数是担心成绩不好,对不起家长、老师,而产生内疚心理,出现头晕、头痛、失眠多梦等症状。

  经过让家长、老师、学生倍感煎熬的等待,让人欢喜让人忧的分数终于出来了,有的如愿以偿,有的尚合人意,有的令人失望。考生主要出现两大类考后心理。

  1、高考过后的“过激补偿心理”

  每年一次的高考之战偃旗息鼓、鸣锣收金之后,几乎所有考生都有一种心身如释重负的感觉,终于迎来了久违的“自由”。从心理学角度看,刚刚走出考场的考生们,身心负荷没有完全放下,还没有走出“应激状态”之中,一些考生犹如困在笼中的小鸟,那种十几年终见天日,仰天大笑,蒙头大睡有之;大功告成,一醉方休者有之;不管不顾地邀同学吃饭,深夜网游拼杀,漫画图书恶补,失度的玩乐使这种从长期压力到蓦然松弛的巨大心理反差,引发多种问题发生。家长和考生一定要警惕这种过激补偿心理,注重精神调节,变“消极休息”为“积极休息”。

  2、高考后的“焦虑、受挫心理”

  高考虽已结束,但对考试不理想的考生来说,并没有放下紧绷的心弦。有的考生发挥失常,估分不够理想,出现烦躁不安,情绪低落,悲观泄气等等。接下来的填报志愿也让考生们郁闷不已,这种失衡心理如果在较短时间平复还好,如果长期沉重就不利于身心健康了,还有可能成为心理障碍。

  高考发榜以后,一部分考得不理想的学生将面临许多压力,有可能陷入自怨自艾的状态,整天愁眉苦脸,唉声叹气,甚至出现“自闭症”现象,整天把自己关在家中,不敢见人。这些考生如果不及时调整心态,很有可能由于长期心境低落引发抑郁症。

  对于考试发挥比较理想的考生,也不能完全放开,那样他们有可能陷入一种过度放松的状态,觉得高考总算结束了,自己的任务也完成了,反而失去了追求的目标。于是天天上网、睡觉、甚至无节制的聚会喝酒,一些男生还会吸烟。网瘾、烟瘾,酒瘾乘虚而入,不利于大学的适应,甚至一些出色的考生经过一个暑假反倒变得平常,甚至退步很大,难于适应高校新的学习生活。

  四、后高考心理辅导的措施

  1、三类考生指导法

  高考结束到分数出来之前,很多考生会陷入焦急的等待,有三类考生可能会陷入心理危机。第一类是从考场出来就认为自己考的不好的考生,第二类是考完就对网上流传的各种答案,结果自信心受到打击的考试,第三类是认为自己没有达到父母和老师期望的考生。

  高考分数出来之后,考生会面临考上了和没考上的两种境况,就算考上了还涉及到有没有被理想的学校录取的情况。考上了但是被调剂到自认为不理想学校的学生和考上了但是没有被调剂进入的学生,又是三类需要及时进行心理辅导的学生。

  一类考生(焦虑型心理):这类考生把高考看得很重、经常有挫败感,将高考与前途挂钩,认为高考失利就是未来前景黯淡。他们会反复回忆、寻找、品味本次高考中的不足,这种做法会放大痛苦的情绪体验,看不到自身的优点,带来较强烈的挫败感。与父母、亲戚或朋友交谈时,时常表现出不自信、懊悔的身体语言。

  对策:对于上述群体,建议家长、亲戚或朋友尽量避免在其面前问及诸如“考得怎么样?能考多少分?”之类的话,避免其再次放大“高考很重要,问题很严重”的信号。主张通过亲子活动、携友游玩、学习技能、体验工作等等来充实自己的生活,以事情来“挤占”他们“胡思乱想”的时间和空间。

  二类考生(放纵型心理):这类考生把高考看得不很重要、心理比较茫然,他们由高考前的紧张忙碌的生活一下子进入无事可做的闲散状态,其心理的不适主要表现为或失落或放纵。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