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家长 > 家教有方 > 正文

亲子关系胜过好的教育(2)

  • 日期:2011-08-29 09:15
  • 来源: 中学生
  • 浏览:
  • 字体:[ ]

  事实上,孩子在遇到问题、情绪出现困扰时,最需要的并不是一个教育家,而是能了解自己、关怀和包容自己的父母。如果孩子不愿意将在外面受到的困扰告诉我们,最可能的原因是:我们曾在听过孩子的诉说之后,并没有表现出孩子所期待的接纳,孩子的心情得不到安抚,甚至会加深创伤。

  “倾听与接纳更具有建设性和有效性,比教育更重要,因为倾听与接纳让孩子感觉到我是重要的、受尊重、有价值,才能有足够的力量去改变自己,因此获得成长。”

  王老师举了自己生活中的一例。女儿3岁时,哭着不愿意去幼儿园,她怎么说服都没用,一天孩子又在幼儿园门口哭着不愿进,她也烦了,干脆蹲下来听孩子说话,孩子说幼儿园这不好那不好,说完之后,做了个让她非常惊讶的举动:“孩子把眼泪一抹,书包一背,跟我说妈妈再见,我要进去了。其实孩子已经有了足够的理性,她所需要的只是倾听与接纳。”

  2,洞察需求比看见问题更重要。

  孩子出现各种状况时,家长很容易只看见孩子的问题,却看不见背后的需求,事实上,“问题行为”是孩子表达需求的另类方式,孩子借“问题行为”释放出被压抑的心理需求的一种方式。因此,出问题的永远是隐藏在表面背后的“需求”,而不是行为本身。

  3岁的女孩跟妈妈说:“长大后我要跟石头结婚,生一个和我一模一样的宝宝。”对此,有的家长会说小小年纪怎么想这些,但王秋英却给予孩子支持:“因为这话的背后,是孩子对自己的认可与爱,是一种自我价值感。”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处理需求的过程,与一些本质情感相连的需求的满足与否,就会产生成长喜悦、或成长创伤,这些哪怕最微小的生命经验,都可能对一个孩子的成长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即使他长大成年,遭遇到一些挫折,可能都是这些微小而重要的生命经验的再现。”

  3,管和放,哪个更重要?

  在权威与民主、管束与放纵之间,家长无时无刻不在选择:它们的平衡在哪里?市场上出现一本书《千万别管孩子》,但马上又新出一本《孩子是管出来的》,让家长无所适从。

  王秋英指出,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的任务,是有阶段性的,家庭教育的重点和方法也因此而不同。在幼儿和小学阶段,家长的目标是:建立安全感,培养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遵守规则,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她解释:让孩子小的时候就去上寄宿学校,其实有不小风险,因为安全感来源于孩子对看护者(一般是妈妈)的依恋,这是孩子形成良好性格的基础,因为母亲就是世界,这个世界是否温暖、可以依靠,决定了孩子是否能以积极健康的心态与世界互动、是否信任世界,并有勇气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孩子有了安全感之后,就能够开始学习。

  权威是否会损害孩子的自尊与安全感?王秋英认为,孩子如果没有规则,就会用各种方式去触摸世界的底线、并用各种方式去突破所谓的底线,因此出现各种任性的行为。比方说,他们伸着小手去拉灯绳,双眼却严肃地盯着你,这捣乱的行为其实是非常理智的,他严肃地看着你,因为你和你的反应(而非灯绳)才是他的目的所在。规则与权威有助于安全感的建立,一个放纵任性的孩子往往没有安全感,所以才会用各种行为去试探。

  要让孩子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给孩子打开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并让他们学习承担责任,接受并反省自己的行为带来的后果,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也可以从自己的错误中吸取教训。

  进入中学、尤其是高中后,是一个“做自己”的时期,孩子独立的自我意识正在形成,并建立起大致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开始观察社会,渴望了解人生,所有的理想与对未来的憧憬只有一个核心:我在社会的位置。这时,父母的教育重点在于:如何理解自我与社会的关系,给孩子社会性的引导。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