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升小频道

家有宅童 家长如何是好?(2)

  • 日期:2013-04-06 10:52
  • 来源: 自学习
  • 浏览:
  • 字体:[ ]

  其二,升学考试的沉重压力,使体育锻炼被边缘化。近年来,有的地方已经注意到这一问题,为引起学校、家长和学生对体育运动的重视,将体育纳入中、高考,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体育也存在“应试化”。一方面,家长和学生看重的是分数,而不是健身;另一方面,有的地方考体育,变为“纸上谈兵”。比如,回答足球场、篮球场的长和宽是多少,描述某一运动的特征等等。在不少老师、家长看来,孩子花那么多时间锻炼,太浪费时间,应该争分夺秒地学习,语、数、外等科目的分数高,才是硬道理。

  改变孩子从改变父母做起——

  给孩子报课外班应首选体育类,培养锻炼习惯当从6岁开始。爱运动的父母是孩子的榜样,每天和孩子运动1小时

  “对于明智的父母,给孩子报课外班应首选体育类——让身体好成为教育的起点。”孙云晓说,学校、教师、家长要教育一个孩子培养顽强精神,很难;可是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一切教育都会潜移默化。

  据介绍,日本几乎所有的中小学都开展远足活动。比如爬一座2000多米的高山,早上5点出发,晚上7点多回家,除了中途吃饭1小时,13个小时都在运动。孩子的体质、毅力等同时都得到了锻炼。

  “真正能激发孩子积极运动的是父亲。”北京科学健身专家讲师团秘书长赵之心认为,0—6岁是儿童运动需要家长引领的阶段,和爸爸一起游戏,儿童会放开来玩,更有活力。在国外,儿童阶段多是父亲带着孩子出去跑跑玩玩,而中国存在父教缺失问题,很多父亲不管孩子,自己平时不注重体育锻炼,更少有时间陪伴或督促孩子运动,多数孩子是和妈妈玩。

  “改变孩子从改变父母做起。要想让孩子动起来,必须先让爸爸动起来,每天和孩子运动1小时。”赵之心说,身教胜于言教,爱运动的父母是孩子的榜样,没有身体力行的父母,孩子很难对运动感兴趣。

  为鼓励孩子锻炼,应当大力开发家庭体育。赵之心表示,倡导父母、其他家庭成员或朋友与儿童一起运动,建立完善的家庭运动组织机构及服务体系,如成立社区家庭体育协会或委员会、组织家庭开展社区家庭体育运动会、设立家庭体育的服务咨询处以及咨询电话、由专人设计适合不同类型家庭的运动游戏等。

  “培养锻炼习惯当从6岁开始。此时,儿童的大脑发育已基本成熟,能够清楚地辨别方向并体会团队合作精神。”赵之心强调,儿童运动要杂不要专,要抱着游戏的心态,多玩一些花样,如滑雪、滑冰、踢足球、跳绳、跑步等,选择他们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强度方面,让孩子运动到产生少许劳累的感觉,但为可接受的程度。每次运动时间不少于30分钟。运动频率每周5至7次。这种行为重复21天就会养成初步的锻炼习惯,坚持90天就成为一个稳定的锻炼习惯。

  “美国对学生的评价指标,引导学生们普遍重视运动,这种理念值得我国借鉴。”熊丙奇建议改革国内学生评价体系。在美国大学入学实行的多元评价体系中,一名在中学运动队有优异表现的学生,获得的评分可能达40分,而一名高考满分者得到的评分只有25分,可见美国大学对体育的重视程度。美国对学生的评价,注重过程评价、真正的运动能力以及与大学培养目标的结合,所以学生们在中学里都参加某个运动队。

  【高分小编心语】让幼儿从小养成运动的好习惯,要了解宝宝其实更多地是需要参与到户外或者是社交活动中来的,不能只呆在家里边。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