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教教案:
幼教语文教案 幼教数学教案 幼教英语教案 幼教常识教案 幼教音乐教案 幼教体育教案 幼教美术教案 幼儿园教案 小班教案 中班教案 大班教案
> 小学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英语教案 小学自然教案 小学音乐教案 小学体育教案 小学美术教案 小学信息技术 小学说课稿 小学主题班会
> 初中教案:
初中语文教案 初中数学教案 初中英语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 初中化学教案 初中历史教案 初中地理教案 初中生物教案 初中政治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 高中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 高中数学教案 高中英语教案 高中物理教案 高中化学教案 高中历史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高中政治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 其他教案:
评课稿 说课稿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课堂实录 学生评语 班级管理 班任挚友 教学参考 教学相关 国旗下讲话 信息技术教案 主题班会教案

谈谈散文

时间:2012-10-09 15:49来源:教学设计点击:字体:[ ]

佘树森

这里说的散文,是狭义的散文,一般称作抒情散文;五四时期,曾有“美文”“小品文”之称;近年又有人称之为“艺术散文”。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它的独特的美质就在于:能够让我们通过一个十分精粹、亲切的形式,读到作者对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阅读和欣赏散文,既要细心领会作者对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又要认真分析作者用以表达这种感悟的形式。

先说感悟。作者的主观感悟,是散文的思想、意味之本。从散文里我们看到:作者不论是写人生还是写自然,不论是说“自家事”还是说“人家事”,无不是从自我感悟出发。这种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这种发现,不仅是观察和思索的结果,也是感觉的结果。事实上,感悟经常是观察、思索、感觉的综合的思维活动。有作者的深思妙悟,才有散文中的深刻、隽永的情、理、意、味。因此,散文的选材虽说是无比的自由与广阔,但作者所写的总是自己感悟至深的生活经验的一部分。例如朱自清的《春》,写到的春天的山、水、草、花、风、雨、风筝、孩子等等,本都是常见的事物,但是,一旦融入作者的特殊感悟,一切便现出新的个性和光彩,变得令人神往。肖乾《枣核》中的几颗枣核,更是平凡微小,但是,由于作者感悟到其中蕴藏的“依恋故土”的民族感情,就能敷衍成如此感人的文章。老舍的《小麻雀》写的是一只小麻雀的“‘猫’口余生”的遭遇,却能让我们从中读出社会人生的况味,倘若作者没有那种深刻的感悟,又怎么能够从动物世界里寻找出人生的暗示呢?所以说,一篇散文,就是一杯作者用自己的人生经验酿成的酒,我们读散文,也就是在饮这杯“酒”,越是细细品尝,越能够体会出其中丰富而复杂的滋味,得到启迪。

再说形式。要以精短的篇幅,写出对人生或自然的感悟,而且写得坦诚、亲切、优美、隽永,既有一箭中的那样的准确有力,又有“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那样的含蓄有味,这便是散文对形式的要求。这一要求,决定了散文形式创造的特点。

其一,在叙述方式上,散文对事物的反映都从作者的主观感受出发,以个人抒情为主。虽然也使用记叙、议论等叙述方式,但又无不融合着作者的感情,常常是将抒情、记叙、议论熔于一炉,形成一种夹叙夹议的笔法,读起来使人犹如走进作者敞开的心灵,聆听其倾诉衷情,备感亲切。

其二,在艺术表现上,散文虽不像小说、诗歌、戏剧那样有特定的要求,但也需要相当的“机智”。有人曾将散文的艺术表现比喻为“用奇兵”——出奇制胜,以少胜多。散文在艺术表现上的出奇制胜、以少胜多的“机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细处落笔,小中见大。读散文,我们常常看到作者对事物的体察与描写总是那么精细入微。作者善于抓住最富特色、足以寄寓自己思想感情的细部,寥寥几笔,便能写出十分丰富与复杂的内容,或个人情思,或人物风貌,或山水美景,或环境气氛,让人“能于极小中独见其大”。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其中对父亲过铁道、上下月台买橘子情景的描写,如同展现在我们眼前的电影特写镜头的慢动作,那么细致,那么清晰,无限的父爱以及作者对这父爱的深刻感悟,尽在其中了。二是侧面暗示。短小的散文,采取侧面的、暗示的写法,往往要比采取正面的平铺直叙,其艺术效果更佳。这不仅能为我们提供一个新颖的视角,而且能更大限度地发挥我们的想像力,从而更进一步拓宽和丰富散文描写的境界。如老舍的《小麻雀》,就带有很深刻的暗示性。作者对于社会人生的感悟,渗透在对小麻雀的描写里。“它被人毁坏了,可是还想依靠人,多么可怜!”“因为那小猫出世也才有四个来月,还没捉住过大老鼠,大概还不曾学会杀生,只是把小鸟衔来玩玩罢了。”“它不预备反抗了,可是并非全无勇气,因为它敢在猫的面前一动也不动呢。”字里行间充满作者对于被毁坏和凌辱的弱小者的同情,并寄寓着对弱小者能以抗争求生存的期望,同时还蕴含着一些发人深思的人生哲理。不过,读这类暗示的写法的作品,一定要注意根据作品的实际,认真地、仔细地思索体味,切忌牵强附会地去“发掘”作品的“言外之意”“象外之味”,以免造成误读。

其三,在结构和行文上,散文所追求的是一种“自然之节奏”。那意态,的确有点像“散步”,似“闲谈”,如“行云流水”。它所以能达到这种境界,主要是由于作者对所写的材料十分熟悉,胸有成竹,能够为散文设计出最佳的结构蓝图;同时又具有娴熟的表现技巧,能轻松自如地使那结构蓝图实现。具体情况又各自不同。就结构而言,有的比较讲求章法,精心布局,形式显得缜密、谨严,读者很容易掌握其脉络、层次,如朱自清的《春》,杨朔的《荔枝蜜》等等;有的只是围绕一个中心,牵住一条线索组织材料,控制思路,形式比较松散、自由,但脉络、层次也清晰可辨,如肖乾的《枣核》,张洁的《挖荠菜》等等;还有的,只是抒写一种心境或情绪,错综变化,全凭主观感情的暗中控制,因而在形式上显得更加随意,似乎无迹可求,如田晓菲的《十三岁的际遇》。就文体而言,散文的美,不只在一般意义上的语言文字的精练和优美,而更在那由作者个性同语言美质所共同融合成的特殊的文调。读散文,应留心:作者怎样在正确使用语言文字的前提下去积极修辞,灵活地结构和安排语句,使语言产生特殊的审美效应。我们留心这一切,归根结蒂还是为了更深细地体味出作品内含的情、理、意、味,即作者对人生或自然的特殊感悟。

有人说,散文,“是将作者思索体验的世界,只暗示于细心的注意深微的读者们”。这既道出了散文艺术的特点,也道出了散文阅读和欣赏的特点。这是作者为本书写的。

    谈谈散文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

    谈谈散文相关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