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教教案:
幼教语文教案 幼教数学教案 幼教英语教案 幼教常识教案 幼教音乐教案 幼教体育教案 幼教美术教案 幼儿园教案 小班教案 中班教案 大班教案
> 小学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英语教案 小学自然教案 小学音乐教案 小学体育教案 小学美术教案 小学信息技术 小学说课稿 小学主题班会
> 初中教案:
初中语文教案 初中数学教案 初中英语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 初中化学教案 初中历史教案 初中地理教案 初中生物教案 初中政治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 高中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 高中数学教案 高中英语教案 高中物理教案 高中化学教案 高中历史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高中政治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 其他教案:
评课稿 说课稿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课堂实录 学生评语 班级管理 班任挚友 教学参考 教学相关 国旗下讲话 信息技术教案 主题班会教案

事物发展的原因

时间:2012-08-29 09:58来源:快乐学习点击:字体:[ ]

教学目标

关于“”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内因、外因的含义,能列举事例分别说明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变化发展中的作用,并能运用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分析在个人成长中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有关现实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由于本节承担着与第二、三课衔接的任务,因此在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学,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由于本节内容的难度和容量不是很大,因而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就自己熟悉的问题发表见解,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内因外因相互关系的学习,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观点分析和解决个人成长中遇到的如主观努力与外部环境的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与全面素质;
本框题主要讲述基本原理,为下一框题的方法论、人生观教育奠定基础,但在原理和事实的分析中,蕴涵着丰富的思维教育的内容,属于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学中要针对学生思想上存在的实际问题或模糊观点及热点问题,加强教育引导,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水平。

 

教学建议

关于“”的教材分析

一、结构:第一节“”,共2框。

第一框《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直接、明确地体现了本节内容与第三课的关系,突出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的思想,具体讲述了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侧重于基本原理的教育

第二框《坚持内因外因相结合的观点》,从个人成长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个方面,分析了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观点的方法论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原因剖析]

这一问题是本框题的教学重点,也是全课教学的难点。因为,只有理解了这一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才能真正理解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才能在实践中更好地处理内外因的相互关系,促进事物的发展。

[理论剖析]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教材通过大量事例的分析,说明内因“引起”、“推动”事物的变化发展,“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和“生物多样性、适应性的形成”都是学生在生物课中学过的,对此,学生一般是能够理解和接受的。同样,单独地讲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讲外因对于事物的变化发展能够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学生理解和接受也不会感到困难。而当学生思考外因有时还会起“非常重大”的作用,特别是“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时,疑难问题就会多起来。这又是本框教学的难点。

强调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批判形而上学的外因论,决不是否认外因的作用,而是要恰当地、正确地理解外因的作用。首先,从性质上看,存在着两种外因:一种对事物发展起加速、促进的作用;另一种则起延缓、促退的作用。其次,从量的方面看,在不同情况下,外因作用的大小也不同。因此,我们不能千篇一律地去看待外因的作用。尤其是在内因根据具备,只差某种外因条件事物就能发展变化时,外因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两者的关系可用表格表示:

内因

外因

区别

含义不同

事物的内部矛盾叫内因

事物的外部矛盾叫外因

地位作用不同

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观察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对外因要给予充分的重视,要做“一分为二”的分析。

注意区分割裂内因外因辨证关系的错误倾向:忽视内因的决定作用;忽视外因的条件作用。

2、“外团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是本框题的难点。

[原因剖析]

从学以致用、增强教学效果的实效性等角度来看,搞好这一问题的教学,可以为第二框题正确对待主观努力与外部环境条件的关系、正确对待机遇等内容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

[理论剖析]

事物的发展首先是事物本身的运动和变化,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相互作用的表现和结果,而事物的矛盾运动又总是和事物外部的影响分不开的,这种影响是通过加强或削弱矛盾双方的某一方面而表现出来的,所以,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对内外因的作用及外因是否“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的问题,哲学界一直存在着争论。如:一种观点认为外因不仅是事物发展的条件,也是发展的根据,常常直接起第一位的作用。机械运动中位置的移动,物理运动中加热使水变为蒸气等就是如此。另一种观点认为内外因是相对而言的,此方的内因是彼方的外因,彼方的内因是此方的外因。如打仗,对于胜者来说,主要原因在于内部,对于败者来说,主要原因就可以说在于外部了,反之亦然。关于外因再重要也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也有人认为可以反过来说,即“内因再重要也必须通过外因起作用”,而不能一律强调内因是第一位的原因。学生提出的疑问大多是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进行思考时产生的,如主观努力与环境、条件、机遇的关系等。虽然都是具体的问题,但大致不会超出哲学界上述争论观点的范围。

教材中强调的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二者缺一不可”,并特别说明外因有时“还会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对于“外因的作用再大,也必须通过内因,而决不可能撇开内因单独地起作用”,教材通过大量的事实进行了分析。教学时,一是要把握好这一范围和限度,不必过多地展开;二是要紧紧扣住教材的观点去回答、解释学生的疑难问题。

3、在个人的成长中要学会正确地对待内因和外因。

[原因剖析]

从学生的思想状况来看,在这一问题上存在的疑点较多;从中学生的显示表现来看,许多问题的发生都与不能正确对待外部环境、条件有关,因此这一问题贴近学生实际,针对性强,既有现实的教学意义,又有长远的指导意义,是本框题的重点。

[理论剖析]

内因和外因关系决定我们在观察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要正确对待内因外因首先要重视内因的作用,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个人的成长主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其次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部环境对个人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个人的成长中外部环境既有有利的因素也有不利的因素,因此必须做“一分为二”的分析。

关于“”的教法建议


一、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1、从事例引出概念,要分析好种蛋变为小鸡的具体事例为理解原理作好铺垫,这一事例分析得好,学生对于其中所蕴含的基本原理和内因、外因的基本含义就能够比较容易地理解和接受。因为在初中和高中《生物》课上,学生已经学过卵的孵化和遗传、变异问题,因此,在自学的基础上,可以让他们自己来分析。在分析讨论中,教师应一步步地进行引导:①首先找出种蛋变为小鸡的原因是什么?(种蛋和温度)②再看两者所起的作用是否一样?(根本原因、条件)③温度的条件作用怎样才能发挥?(通过种蛋起作用)


2、突出"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不同作用"这一教学重点,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注意处理好教学内容的前后联系。分析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归纳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时,应简要分析内因外因的含义,指出:事物在各种外部条件的影响下,其内部矛盾着的双方的力量处在此消彼长的不断变化之中,一旦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便会引起双方地位的相互转化,于是新矛盾取代旧矛盾,新事物取代旧事物。上述道理,教材中虽已涉及,但未作进一步的要求,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理解水平和接受能力,适当地加以解释。
②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内因、外因的作用。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3、讲授基本原理时,尽量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受到启发和教益。教材所引郭老向高考落榜的学生书赠"蒲松龄落第自勉联"即是一例。


4、关于"想一想"、"议一议"小栏目的运用。"想一想"中的《古莲子沉睡千年之谜》是引自初中《生物》第一册(上)的"课外读"的事例。这些唐宋年代的莲子,坚实的果皮几乎是不透水的,而泥炭层中氧的含量极少,当地气温低、雨量少,以致使这些莲子得不到萌发的条件-水分、氧和适宜的温度。这一事例简单明了,用来说明仅有内因也不可能发展的道理,很有说服力。
"议一议"中孟子的话转引自三年制初中《语文》教材第二册《谈骨气》一文,孟子的这段名言,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这里虽然只要求学生能用哲学观点来加以阐释,但蕴含的教育意义也是很明显的。
(5)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取"读-议-讲"或"读-讲-议"的方法,即先自学,议论,教师最后讲解,也可以先自学,再讲解,最后就几个疑难问题集中进行讨论。应当注意的是,本框引用生物、化学学科的事例较多,尽管学生对这些知识比较熟悉,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学或议论解决问题,但教师对相关的知识有大致的了解,也是必要的。教学时,还可以借助生物课本中的插图或教学挂图。多媒体教学设施来辅助教学


二、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1、重视导入  ,引起学习兴趣。讲好弗莱明的伟大发现,启迪学生思维,引起探求答案(在第一段并没有明确的答案)的兴趣,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


2、本课重点教学内容的分析一定要密切联系实际。无论是正确对待内因还是外因,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是否能抓准学生的思想脉搏,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①抓住主线。关于"要重视内因的作用",着重讲了三个问题,其中第一个问题"个人的成长首先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是贯穿其他问题的主线。明确了这一观点,其他问题也就不难理解了。
课文中引用的《伤仲永》一文,引自初中《语文》第六册;1995年第4期《民主与法制》杂志以《一个"天才"的夭折》为题,介绍了山东省莒县的李尊省由一个被视为"神童"和"天才"而最后沦为罪犯的故事,发人深思。方仲永和李尊省的事例,能够比较好地说明内因和外因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富有教育意义。李尊省是个早熟的人才,最终却变成了阶下囚。怪谁呢?怪这个社会不识才吗?不是。怪领导和同事排挤他吗?也不是。关键是他不能善待"贫穷"二字。其心理发展水平是不健康的,社会适应能力也很低。他多疑,气量小,心胸狭窄,性格脆弱,经不住一点挫折,缺乏明确的、一贯的奋斗方向。尽管他并不是贫穷到无法忍受的程度,然而还是经常为金钱而自卑,最后终于断送了自己的前程。对于类似这样的例子,教师教学中应善于引用,通过学生自己探究获得结论,要比教师的讲解来得深刻。
②善于启发。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和存在的问题,要善于启发诱导,使他们真懂真信,才能收到教学实效。如关于正确对待机遇的问题,教材第7段的三个反问句,就是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的。特别第三句,现实感、说服力更强。经过启发,学生完全可以举一反三,得出正确的结论。
需要注意的是,机遇是指好的机会、好的境遇,可以说是一种幸运,但决不是什么"命运"。机遇虽然有很大的偶然性,但偶然之中又有必然。抓住机遇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具有抓住机遇的准备和穷追不舍的精神;丰富的想象力和开拓进取精神;更重要的是要有广博的知识和聪明才智。不具备这些条件,即使千百次地遇到良机也无济于事。古往今来,抓住机遇获得成功和失去机遇悔之莫及的事例,都不少见,如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虽然机遇使他当上了赵国大将,但在与秦国的长平之战中,仍逃脱不了全军覆没的结局。教材中的漫画(机遇为什么总是擦身而过?),就生动地说明了这个道理,教师可多加利用。
③正反对照。教学实践证明,采用正反比较对照的方法去分析问题、说明道理,会给学生留下较深刻的印象,有助于学生更透彻的理解和接受。
④搞好分析。要使学生对方法论要求懂、信、会、用,必须进行细致、透彻的分析。如本框教学难点是教育学生正确对待个人成长中的外部环境问题,教材中首先把外部条件分为不能自由选择的和可以自由选择的两大类,然后讲要对这些外部条件?quot;一分为二"的分析。前者是大同中的小异,如家庭、学校条件的差别问题,仍属于正确对待顺境逆境的问题;而后者则涉及择友、交往和选择学习榜样的问题,学生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较多,应联系实际搞好分析。教材中设置了"议一议"栏目,可以作为突破难点的辅助手段。


3、处理好深化改革、坚持自力更生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系问题,没有作为教学重点来处理,并不是说不重要,而是从中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进行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的现实针对性出发来考虑的。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坚持对外开放的关系,是我们长期坚持的方针,也是哲学教学中传统的内容。应当注意的是,新教材中突出了两点:一是突出了深化改革和坚持自力更生的一致性;二是突出“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的观点。教材中引用了邓小平的两段语录,说明处理好深化改革、坚持自力更生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系,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江泽民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中,也把它作为十二个重大关系之一,作了精辟的论述。


4、关于教学方法。讲个人成长中的问题时,可采用讨论法,以便于交流和启发,机动灵活地解答疑难问题;讲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扩大开放的关系时,可采用讲读法,以便于学生理清思路,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加深理解。


关于“坚持内因外因相结合的观点”的教学设计示例

复习提问

内因和外因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分别起什么作用?

(媒体显示)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图

导入  新课

(媒体显示)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的照片

哪位同学能把袁隆平先生的事迹介绍一下?

成功后的袁隆平在介绍“成材经”时说,和艺术家一样,科学家也需要灵感。所谓灵感并不神秘,它是在知识、经验和思索结合后,由外界因素诱发而形成的创造性思维。我培养灵感有四个字:就是知识+汗水。由此可见,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因和外因是同时存在,缺一不可的。我们在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时,就要既看到内因,又看到外因,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二)、坚持内因外因相结合的观点(板书)

讲授新课

现在请大家听说说一个真实的故事:神童的沦落(教师教学用书152页)

1981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什么是真正的理想幸福》为题征稿,在应征的2万余篇高见中被采用的只有16篇,作者年龄最小的李尊省是初中一年级学生,一个普通农民的孩子,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吸收为编外记者。然而在他以作文全县第一、总分全镇第八的优异成绩被重点高中录取时,由于哥哥因第二次高考落榜导致精神分裂症死了,母亲坚决不让他去上学的情况下,他放弃了学业……工作后的李尊省出众的才能受到了人们的赞赏,可是受到“大款”亲戚的嘲讽后,回家养蘑菇,分文没赚,想去学开车,却没有学费,最后,他在连续几十次盗窃后被抓获……

这则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学生讨论)

一、在个人成长过程中,要学会正确地对待内因和外因(板书)

与李尊省相反的是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

(媒体显示)

弗莱明与青霉素

弗莱明(1881一1955),英国细菌学家,曾任伦敦大学细菌学教授和瑞特·弗莱明研究所所长。1922年发现溶菌酶,1928年发现青霉素。 l945年获诺贝尔奖。

弗莱明19O6年开始做细菌学研究工作。1928年发现青霉素。但由于难于提取和生产,一直未能用于医学。直到1935年,他的助手钱恩和佛罗理也参加了研制,最后终于在美国姑娘丽找到的烂甜瓜上采到了青霉素。

自从发现和提取出青霉素之后,人类掌握了杀死葡萄球菌、链状球菌等多种病菌的有力武器。据统计,那时每年有近2000万人患肺炎,而给他们注射食霉素之后,很快就可以康复。另外,用青霉素治疗转染性脑膜炎、白喉、腥红热等也非常有效。往常战场上的伤员伤口化脓发烧之后,护士们总是赶紧拿来纸笔,叫他们给亲人留下遗言。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青霉素的出现,不知挽救了多少伤兵的性命。

(媒体显示) 青霉素的发现是不是纯属"偶然"?弗莱明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

l、要重视内因的作用。(板书)

袁隆平、弗莱明正是正确地看待了自己所处的环境,坚持不懈努力,取得今天的成就的,而李尊省却不能善待自己的贫穷,走上邪路,因此,

①个人的成长首先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板书)

一个人的成长进步过程中如何充分重视内因的作用?大家先说说一个人进步的内因有哪些?

(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归纳)一个人进步过程中的内因主要是指本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具体表现在理想、志向、进取精神、意志、毅力、勤奋、战胜困难。挫折、逆境的勇气等。一个人的进步快慢和程度主要取决于本人的主观努力。在相同的条件下,个人主观努力的程度不同,所取得的成绩和做出的贡献就会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即内在动力,才能不断进步,取得更大的成绩。即使是孪生兄弟在同一个学校同一个班级里学习,外因虽相同,但进步的情况也会有所不同,进步有先有后,有快有慢,成绩有好有差。其关键就在于每个人的基础、动力、进取精神、努力程度等内因不同。所以,我们必须充分重视内因。

(媒体显示)想一想: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说的,"机遇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生活中也确实有这样一些强者,他们把握住了某一稍纵即逝的机会,或者说是“机遇”,从而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试想,弗莱明如果不是一个细菌学专家或他对葡萄球菌没有经历数年的研究,或者他粗心大意把发了霉的培养液随手倒掉了,那他还能成为青霉素的伟大发现者吗?因此,能否把握机遇,往往成为能否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重要一环。但是,机遇毕竟只是事物发展的外因,它在事物发展中不起支配和主导作用。主观努力才是内因,只有通过长期的主观努力,才能培养和具备善于捕捉和利用机遇的能力。机遇的出现对于我们任何一个人来讲都是非常公正的,关键是我们能不能把握住。在牛顿之前不知有多少人看见苹果落地,却没有发明万有引力定律;鲁班之前不知有多少人被草割破了手指却没有发明锯子。正如教材所分析的那样,假如诺贝尔不是一个不怕炸死的人,为了驯服裂性炸药曾数十次和死神擦身而过,他能获得成功并被人们誉为炸药工业之父吗?在现实生活中,当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时,有的人能够挺身而出,不伯流血牺牲成为见义勇为的英雄,而有的人却退避三舍明哲保身,这难道能仅仅归结于英雄的外部机遇吗?因此,机遇只是外因,主观努力才是内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我们要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把握住一切机会,以取得学习和事业的成功。

②正确看待机遇,善于捕捉和把握(板书)

人生道路上,顺利的境遇能为个人成长提供良好的条件,逆境会给个人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那么,如何正确对待顺境和逆境,能不能把自己的成功和失败都归结为顺境和逆境的作用、影响呢?

(设置情景,媒体显示)

小明的成绩在原来的学校是数一数二的,长期以来,他习惯了老师的赞扬、家长的宠同学们的羡慕,因而对自己一直有着较高的评价。进入重点高中以后,小明才发现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同学们的成绩都不比他差,有的甚至还比他好。由原来的学校尖子变成默默无闻之辈,这种学习位置的变换造成小明内心极大的落差,上课不专心听课,下课就和所谓的“游戏高手”在网吧留恋忘返,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期中考试6门有4门不及格,小明认为这次是自己“运气”不好,同桌劝小明不要跟那些“游戏高手”交往就能提高学习成绩……

请大家议一议:你能帮助小明找出他这次考得不好的原因吗?

假如下次小明的“运气”真的到来了,你认为小明能把握它,考出好成绩吗?

你认为同桌劝小明不要跟那些“游戏高手”交往就能提高学习成绩的说法有道理吗?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顺境、逆境都是外因。把自己的成功和失败都归结为顺境和逆境的作用属于外因论。外因论完全到事物的外部去找原因,是完全错误的。关于外因论的错误,我们可以用地理环境决定论为例来说明。

(媒体显示)

地理环境决定论主张,地理环境(包括气候、土壤、地形、水源、矿藏等)直接决定人类的体质、心理和道德,决定人口的分布、种族的优劣、文化的高低、经济的盛衰、国家的强弱,并由此决定各国社会制度的性质和变化。

沙俄时代的一位学者叫做列夫·梅尼科夫的就曾经说:"水是历史的动力"。

其实不管是水,还是气候,还是资源,任何地理环境都不可能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原因。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国家的地理环境差不多一样,但有的是社会主义国家,有的是资本主义国家,有的经济发达,有的不发达,差别非常大,用地理环境是无法解释这种差别的。就在同一个国家,社会的变化是几千年、几百年、甚至几年或几个月就很显著的,而地理位置的显著变化却需要若干万年。在若干万年内没有多大变化的地理环境,怎么能解释很短时间内的社会巨大变化呢?我国一百多年前是封建性的大清帝国,1840年后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1949年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在这短短的一百多年中,我国的地理环境没有什么重大变化,长江、黄河、珠江、黑龙江一样奔流,珠穆朗玛峰照样屹立在西藏高原上,硬说这一百多年中国社会性质的巨大变化,根本原因在于地理环境的变化,岂不是天大的谎话?因此,无论顺境或逆境,都只是一种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当身处顺境时,我们应头脑清醒,抓住有利时机争取早日成才。遇到逆境时,我们也决不能悲观、消沉,而要以坚强的毅力,去迎接各种困难的挑战,并学会扬长避短,变不利为有利,坚定地走向成功的未来。

所以,小明首先应该全面科学地分析自己,给自己一个正确的评估,然后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并为之努力不懈,这样,小明才能学好知识,为将来做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做贡献。

③正确对待顺境和逆境。(板书)

前面我们强调了在个人成长过程中要重视内因的作用,但是,外因在个人成长过程中是不是就不重要,可以忽视呢?

2、也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板书)

(媒体显示)                  咸鸭蛋的故事

据说古代有一个人,他不知道鸭蛋从何而来,别人告诉他说是鸭子生下来的。某一天,他吃到咸鸭蛋,便赶快向人说;“你知道咸鸭蛋是什么生的吗?我告诉你,那是咸鸭子生的。”

请同学们分析,这个人的思想方法有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从思想方法上说,这个人完全不考虑外因,不能理解鸭蛋可以由于外部矛盾的作用而变为咸鸭蛋,他单纯从鸭蛋的内因去考虑,所以认为咸鸭蛋是咸鸭子生的,闹出了笑话。因此,我们决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部环境对个人的成长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据统计,(媒体显示)我国每年约有16万名未成年人因违法犯罪而被公安机关查处,其中有3万多人经法院审判成为少年犯。这个数据占到犯罪总人数的14%。相当于每7个犯人中就有一个是少年犯(年满14岁尚未满18岁的犯罪分子)来自北京少管所的数据证实:在压少年犯父母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的占80%以上,少年犯们的回答“下述情况对你走向犯罪产生影响”时,回答父母吵架不和的有6%,离婚的23.6%,丧母的6.7%,继父母对其不好的2.6%,父母打骂的40%,溺爱的占19.5%。

从这些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知道,个人的成长中不能忽视外部环境的影响。

现在大家一起来再欣赏一遍“孟母三迁”的故事:

(媒体显示)

孟子的父亲早逝,母亲带着年幼的孟子守丧在坟地,孟子却学出丧人的口嚎声,无奈之下,孟子的母亲就把家搬到集市,孟子又学到摊贩的叫卖声。孟子的母亲觉得这样不好,就搬到一所学堂旁边。孟子听到读书声,就跟着读书。

"孟母三迁"这一成语包含了什么哲学寓意?是不是"近朱者必赤,近墨者必黑"?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对于外因,我们要作“一分为二”的分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是外部环境对个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决不可忽视外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作用。这方面,既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名师出高徒”等有益经验,也有“哥们义气害死人”之类的沉痛教训。因此,我们必须对周围的环境作“一分为二”的分析,看到对我们成长的有利因素,并充分发挥这种因素对我们成长的促进作用,力争做到“近朱者赤”,以便早日成才;又要看到对我们成长的不利国家,并尽量抵制、削弱其不良影响,努力做到“近墨者未必黑”。我们看待任何事物,都要把内因和外因结合起来。在个人成长过程中,要学会正确地对待内因和外因,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必须和外因结合起来。

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把内因和外因结合起来(板书)

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正确处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关系。

(视频播放)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   98年实施扩大内需的政策取得的成就录象中的内因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后教师分析)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也必须首先充分重视内因。这个内因就是始终把立足点放在我们自己力量的基点上,依靠我国各族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团结奋斗,艰苦创业,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度过难关的,所以如果我们自己不努力奋斗,再好的机遇,再有利的国际环境也是会白白错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也就只能成为一种美好愿望。

1)深化改革,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板书)

(视频播放)中国与关贸总协定   中国申请复关    中美签署入世协议

议一议:为什么中国经过十三年的艰苦谈判,都希望加入WTO?

是不是加入WTO以后,中国的发展问题就解决了?

(学生讨论后教师分析)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实现主要靠我国人民自己的团结奋斗,艰苦创业,这是决定四化大业能否实现的关键所在。但是,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不可能孤立于世界之外。当今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世界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的经济发展也离不开世界。不能把自力更生理解为闭关锁国,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我们必须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科学技术、先进的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利用国外的资金、资源、人才等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因此,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对外开放的目的是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和在国际社会中的竞争能力,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当然,在实行对外开放中还要抵制资本主义的腐朽的思想文化、生活方式等有害的东西的侵蚀。

2)扩大对外开放(板书)

邓小平同志在谈到对外开放时,总是强调“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强调“要继续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前提下,执行一系列已定的对外开放的经济政策”。上述论断深刻地揭示了坚持自力更生与实行对外开放的辩证统一关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二者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首先,自力更生是发展经济的立足点,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和前提。其次,应该清醒地看到,“从发达国家取得资金和先进技术不是容易的事情。有那么一些人还是老殖民主义者的头脑,他们企图卡住我们穷国的脖子,不愿意我们穷国得到发展。所以,我们一方面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另一方面,必须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争取外援。

3)坚持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板书)

本课小结:

学生做归纳,老师总结。(媒体展示)

板书设计:

坚持内因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一、在个人成长过程中,要学会正确地对待内因和外因

l、要重视内因的作用

1)个人的成长首先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

2)正确看待机遇,善于捕捉和把握

3)正确对待顺境和逆境

2、也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

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把内因和外因结合起来

1)深化改革,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2)扩大对外开放

3)坚持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


关于“”的设计思路

作者:蔡燕   王晓红    贾文芳

①学生的学习背景:

本框题既是对第二课发展观点的进一步具体和深化,又是在第三课矛盾分析方法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回答事物为什么变化、发展的问题,因此,与第二、三课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同时,由于本框题内容充分体现了世界观、方法论和人生观教育的有机结合,特别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的提高,因而在唯物辩证法教学中历来都受到格外重视和普遍欢迎。

教学目标的定位:

本课的学习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内因、外因的含义,能列举事例分别说明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变化发展中的作用,并能运用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分析在个人成长中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有关现实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综合分析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过程实施:

本框题的总体教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正面导入  法、正反对照法、启发法、潜移默化法。由于本框题的教学目标,包括既要求学生真正理解教学内容中的基本理论,又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基本理论分析解决重大现实问题,最终实现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的统一。因此,在教学方法上要突出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基本理论去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同时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活动,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形成认识,深化认识,逐步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在此基础上,鼓励创新思维和实践;在这一教学过程教师一定要把学生关注的目光吸引到自然界、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现实当中,激励学生思考并勇于解决现实问题,培养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

教师负责整个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贯穿在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鼓励学生通过互相讨论促进彼此的学习,引导学生对主题的深入讨论与拓展,增强教学多边活动的互动性,使学生在丰富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过程中构建知识和发展能力、创新能力。

④学习资源的组织与利用:

关于可利用的资源是非常丰富的,为了提高学生的哲学思维能力,我认真分析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根据教学需要选取分析素材,引导学生从哲学上分析已学过的语文、地理、物理、生物、历史等学科的有关内容,这样做,既有助于理解哲学观点,又加深了对以学的各学科知识的理解,促使学生多关注些自己身边的事物,多了解自己国家的国情,意识到课堂内容可以延伸到身边。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进行探索、创作和表达意愿的欲望和动机,提高对知识、技能应用程度,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爱国情操以及实践能力的目的。

此外,我还从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热点问题中选取分析素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让学生自己在分析热点问题的过程中得出结论,从而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政治觉悟,使在整个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当然,现代化教学要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是离不开现代教学手段的。我根据教学需要,制作了适合教学内容的多媒体课件,通过图形图象、视频、漫画等多种教学手段,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了较好的教学辅助作用。

 

探究活动

关于“社会就业问题”的调查探究活动

本案例对应的内容标准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提供本案例的主要目的在于:在新世纪将要到来的时刻,我们面对着严峻的挑战,更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和大好时机,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技术进步、经济结构调整,人员流动和职工下岗是难以避免的,这会给一部分职工带来暂时的困难,但从根本上说,有利于经济发展,符合工人阶级的长远利益。近年来,就业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不同的地区、部门都采取很多措施,广开渠道增加就业的机会和岗位,青年学生是未来就业的主力军,通过进行“社会就业问题”实践的调查,缩短学生与社会的距离,让学生尝试运用课本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能做出判断,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促使其了解社会,明确学习的目的,树立自身努力学习的方向,以便将来可以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

目标:

1、熟悉有关的哲学原理

2、培养运用哲理说明自己观点的能力,初步掌握收集和整理材料的方法

3、理解社会就业问题和个人素质提高对于国家、个人的重要意义

教学步骤:

1、教师向学生出示本次调查所要解决的问题:

通过调查,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反映了《哲学常识》中的什么知识?

为什么会存在这些问题?

你认为应该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你认为,应该如何提高个人自身素质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业要求?

对于这次调查结果的分析,你还有什么其它的新想法?

2、引导学生根据问题设计调查内容表格:

被调查者姓名

性别

年龄

学历

工作时间

主要工作经历

社会对现职位的新要求

自身存在的差距

将来有什么计划

         
         
         
         
  3、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小组合作,利用各种渠道收集材料,了解有关情况。学生根据各自的调查结果和认识程度,选择自己的学习课题。

4、撰写探究报告和学习体会,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提出见解,并与同学交流。

教师的建议

运用各种方式使学生理解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原理,并能运用这一原理观察和分析问题

评价重点

1、学生是否对社会就业问题产生探究兴趣,并在活动中与同学合作,积极参与调查与讨论。

2、是否能有目的地收集资料,提出有事实依据的见解。

3、是否能较完整地整理、归纳探究成果。

4、是否能运用哲理对职工下岗、社会再就业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

5、是否能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提出国家、个人解决就业问题的具体措施。


    事物发展的原因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