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教教案:
幼教语文教案 幼教数学教案 幼教英语教案 幼教常识教案 幼教音乐教案 幼教体育教案 幼教美术教案 幼儿园教案 小班教案 中班教案 大班教案
> 小学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英语教案 小学自然教案 小学音乐教案 小学体育教案 小学美术教案 小学信息技术 小学说课稿 小学主题班会
> 初中教案:
初中语文教案 初中数学教案 初中英语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 初中化学教案 初中历史教案 初中地理教案 初中生物教案 初中政治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 高中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 高中数学教案 高中英语教案 高中物理教案 高中化学教案 高中历史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高中政治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 其他教案:
评课稿 说课稿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课堂实录 学生评语 班级管理 班任挚友 教学参考 教学相关 国旗下讲话 信息技术教案 主题班会教案

3 想和做①

时间:2012-07-06 08:48来源:好好学习点击:字体:[ ]

3  想和做①

胡绳

预习提示

这篇课文针对生活中常会遇到的现象提出议论的题目(论题),进而提出论点。阅读课文,要注意作者怎样联系“想”和“做”这两个相关的方面去确立论点的。为了证明提出的论点,用了哪些比喻,举了哪些事例。

掌握下列词语:

滔滔不绝  埋头苦干  投机取巧  劳而无功

(注释:①选自《胡绳全书》第五册(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选入课本时,作者做了较大改动。胡绳(1918—2000),江苏苏州人,哲学家、历史学家。)

他们一向做惯的或者别人要他们做的事。他们做事的方法只是根据自己的习惯,或者别人的命令,或一般人的通例①。自己一向这样做,别人要他们这样做,一般人都这样做,他们就“依葫芦画瓢②”,照样做去。到底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他们从来不想一想。

(注释:①〔通例〕即惯例,指一般人习惯的做法。②〔依葫芦画瓢(piáo)〕比喻呆板地照原来的样式去做,缺乏创造力。瓢,用来舀水或面粉等的器具。多用对半剖开的葫芦瓜做成,也有用木头挖成的。)

我们瞧不起前一种人,说他们是“空想家”,可是往往赞美后一种人,说他们能够“埋头苦干”。能够苦干固然是好的,但是只顾埋着头,不肯动动脑筋来想想自己做的事,其实并不值得赞美。

这种埋头做事不动脑筋的人简直是——说得不客气一点——跟牛马一样。拉磨的牛成年累月地在鞭子下绕着石磨转,永远不会想一想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能够这样想的只有人。人在劳动中不断地动脑筋,想办法,才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做这件事为什么目的,有什么意义,有什么缺点,才渐渐想出节省劳力,提高效率的方法。人类能够这样劳动,能够一面做,一面想,所以文化能够不断地进步。要不,今天的人类就只能像几万年以前的人类一样,过着最原始最简单的生活了。

一事不做,凭空设想,那是“空想”。不动脑筋,埋头苦干,那是“死做”。无论什么事情,工作也好,学习也好,“空想”和“死做”都不会得到进步。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

想和做怎样才能够联结起来呢?我们常常听说“从实际出发”这句话,这就是想和做联结起来的一条路。想的时候要从实际出发,就不能“空想”,必须去接近实际。怎样才能够接近实际?当然要观察。光靠观察还不够,还得有行动。举个例子来说,人怎样学会游泳的呢?光靠观察各种物体在水中浮沉的现象,光靠观察鱼类和水禽类的动作,那是不够的;一定要自己跳下水去试验,一次,两次,十次,几十次地试验,才学会了游泳。如果只站在水边,先是一阵子呆看,再发一阵子空想,即使能够想出一大堆“道理”来,自己还是不会游泳,对于别的游泳的人也没有好处。这样空想出来的“道理”其实并不算什么道理。真正的道理是在行动中取得经验,再根据经验想出来的。而且想出来的道理到底对不对,还得拿行动来证明:行得通的就是对的,行不通的就是错的。

一面做,一面想。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想和做是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

在学校里,有些同学很“用功”,可是不会用思想。他们学习语文,就硬读课文。因为只读不想,同一个语言文字上的道理,在这一课里老师讲明白了,出现在另一课里,他们又不理解了。他们学习数学,就硬记公式。因为只记不想,用这个公式算出了一道题,碰到同类的第二道题就又不会算了。从旧经验里得到的道理,不能应用在新事物上,这就是不会用思想的缘故。另外也有些同学,他们能想出些省力的有效的方法,拿来记住动植物的分类,弄清历史的年代。我们固然不赞成为了应付考试想出一些投机取巧的办法;但是我们承认,在学习各种功课和训练记忆力上,是可以有一些比较省力的有效的方法的。这些方法也得从学习的经验中取得。假如只是埋头苦读,不动脑筋想一想,那就得不到。除了学习功课以外,做种种课外活动,也要把想和做联结起来。例如开会,演说,办墙报,组织班会和学术团体,这些实际的行动,如果光凭一腔热情,埋头苦干,不根据已有的成绩和经验,想想怎样才能把这些事情做得更好,更有效果,那么,结果常常会劳而无功。

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怎样忙,应该抽点功夫来想一想。想什么?想他自己做过的事,想自己做事得到的经验。这样,他脑子里所有的就不是空想,他的行动也就可以不断地得到进步。

 

练习

一  一般说来,议论文有一个中心论点。对于本文的中心论点,有下边几种看法,你认为哪一种对,为什么?与同学交流一下。

1?一事不做,凭空设想,那是“空想”。不动脑筋,埋头苦干,那是“死做”。

2?无论什么事情,“空想”和“死做”都不会得到进步。“想”和“做”是两件事,但要联结起来。

3?“从实际出发”,这就是“想”和“做”联结起来的一条路。真正的道理是在行动中取得经验,再根据经验想出来的。

4?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怎样忙,都应该抽点功夫想一想,这样他就可以不断地得到进步。

二  本文第8段联系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的实例,论述学生应当学会把“想”和“做”联结起来,特别是要会动脑筋。试联系自己和同学们的实际,为课文另外补充一些事例。

三  读议论文要留心:一层意思说完了,有没有总结性的语句?哪些词语或句子标志着将转入下一层的论述?试找出课文中这两类语句,然后替全文划分段落,编写段落提纲。

四  本文选入课本时,作者对原文做了修改。将下边两段原文同课文做比较,找出修改的地方。讨论一下,为什么要那样改。

我们对于前一种人,瞧不起他们,说他们是“空想家”,可是对于后一种人,往往赞美他们,说他们能够“埋头苦干”。能够苦干本来是好的,但是只顾埋着头,不肯动动脑筋来想想自己做的事情,其实并不值得赞美。人在劳动中不断地动脑筋,想办法,才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做这件事为什么目的,有什么意义,有什么缺点,才渐渐地想出了节省劳力,增加效率的方法。人类能够这样劳动,能够一面做,一面想,所以人类的文化能够不断地进步。

    3 想和做①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