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家长 > 家教有方 > 正文

富妈妈的“特殊教育”:我让留学儿子从小受穷

  • 日期:2011-08-28 10:05
  • 来源: 快学站
  • 浏览:
  • 字体:[ ]


  海口刘女士上周看到《蓝周刊》关于小留学生的报道,主动与记者联系,讲述自己送儿子出国留学的心态和观点,她想对家长们说的是,送孩子出国留学之前,只在经济上做准备是不齐全的,无论是家长或孩子,应早早进行心理和生活习惯上的准备,最好从小就锻炼孩子自立自强,孩子走出国门后才能顺利适应全新的环境。
  刘女士与儿子相处的态度和对儿子的教育方式非常独特,刘女士从事建筑行业,在海口拥有实业和漂亮的住房,家庭条件非常优越,但她最怕的是儿子会因为财富产生优越感,一旦发现有这样的萌芽,她会立刻采取种种办法把其优越感“扼杀”于“摇篮”之中。她的儿子苏苏18岁被送往新西兰梅西大学学建筑,现已在国外学习4年,刘女士只承诺对儿子的学费进行支持,他在国外的生活费要靠他自己的双手去挣。
  记者把刘女士的一些教育经验写出来,相信会给很多家长以启迪。

  只要儿子喜欢就一定与他抢

  苏苏是刘女士唯一的儿子,在很多亲戚的眼中,刘女士“不像个做母亲的”。她一旦发现儿子喜欢吃哪种食品,一定要和他抢着吃,儿子想买的玩具,偏不给买。刘女士对自己行为的解释是,这是为避免孩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坏习惯。其成效是,苏苏很小便发扬“孔融让梨”的风格,他看到好吃的从不独享,一定会分给全家人吃,每次分水果时,他给老年人吃最大的,他自己吃最小的。

  上小学就不再接送

  一些重点学校门口,家长排队接孩子的现象司空见惯。苏苏的经历却很独特,他9岁时,转到海口市白坡里一所学校上小学四年级,刘女士只在开学的时候送过他一次,平时苏苏自己拿着车费,从海甸岛的家里坐车到东湖站点,下车后再步行走很长一段路到学校。有几次,善良的苏苏放学后在天桥上看到有乞讨的老人,把自己的车费全捐给了人家,只能走几公里路回家。

  产生优越感被送往异地求学

  刘女士的公司发展很顺利,房子、车子应有尽有。苏苏上初中一年级时,刘女士突然发现,几年来跟随自己生活的儿子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优越感,这个10多岁的孩子竟然以“老板儿子”自居,指使自己公司的员工为其做事。为避免这种优越感继续蔓延,刘女士决心让儿子“独立生活”,于是把他送到北京一家封闭式管理的私立学校读中学,并严格控制其零花钱。

  捡回别人丢弃的衣物

  在远离母亲的环境中,苏苏再一次感到自己是个“穷孩子”,变得非常节俭。初中毕业时,苏苏从北京回到海口家里,所带回的礼物居然是他从学校拣回的7件T恤衫,这些T恤衫全都是同学们不屑于穿丢弃的。为鼓励他勤俭节约的精神,刘女士号召全家人都穿他带回的T恤衫,以实际行动表示支持。没想到苏苏第二年放假回家又拣了3双鞋回来。他还对妈妈说,这些都是名牌鞋,还新着呢,别的同学竟然扔掉了,多可惜啊。他把这些鞋洗得干干净净了,一年内没再买新鞋。
  谈起苏苏的节俭,有举不完的例子,在出国前,妈妈给他400块钱,让他买那件他早已看中的棉袄,可苏苏坚持等待商场服装打折,硬撑了1个多月,直到服装打5折时才很开心地把那件棉袄买回来。他即将出国时,为方便与家里联系,有亲友借给他一只旧手机,是摩托罗拉3310款的,很大很重很老款那种。另有亲友送了只价值5000多元的三星新款手机给他,但苏苏坚决没带新款手机,他只把那只旧手机带出国,还说,“穷孩子拿那么值钱的手机干啥?”现在那只手机已坏掉了,苏苏一直没舍得再买手机。
  出国后为了节省下理发的钱,苏苏托妈妈寄来了一套理发工具,头发很长时他让同学帮忙把头剃成秃瓢,再长长时再剃。

  艰辛打工自挣生活费

  苏苏是2001年10月到新西兰留学的,2002年他先在当地上语言学校,2003年在新西兰上大学预科,2004年他顺利考上了新西兰梅西大学,学的是建筑设计专业。这所学校有将近100年的历史,是很古老的学校,离首都有100公里。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