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频道

就业警示:本科第一专业管理学出路堪忧(2)

  • 日期:2011-12-02 13:32
  • 来源: 学习论坛
  • 浏览:
  • 字体:[ ]

  听了教练的现场点评,今年刚毕业的小刘感动得热泪盈眶:“我们在大学一年的团队管理与协作课程学习,还不如团队训练现场具体与生动。”

  黎恒博士认为:“这是高校老师的弱势,他们缺少市场实践经验,也没有办法去弥补,只能‘空对空’地给学生讲理论与模式。”

  浙江恒逸集团正在建设一个大型化工项目,人才需求达六七百人之多。据项目筹建组副总杨旭透露,企业内部只调配五分之一的管理人员,其余都向社会招聘,“对于任何一家企业而言,都是希望管理人员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则胜”。

  以聚酯纺丝车间为例,管理人员不但需要熟悉化纤工艺生产流程,了解聚酯设备运行特点,而且需要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与协调能力,甚至还要有处理断丝等突发问题的思考与动手能力。杨旭说:“你可以问一问管理类毕业生,大学4年学到了什么?”

  据赵晓莉经理介绍,2005年两名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同时进入杭萧钢构工作,一个在人力资源部做职工培训,虽说学非所用但也能勉强过得去;另一个则去了企业综合计划部门,四五年时间过去了,业务上的事情至今没上手,他也感觉“非常累”。

  “管理是一种服从于业务的体系与方法。只有当企业把业务做大以后才谈得上管理,只有对业务充分理解与认知后才能真正管理”。浙江三弘集团董事长、总裁章军华表示,十多年前企业初始阶段根本不需要什么管理,十年后有了这个需求,“大学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派不上多大用场”。

  章军华眼下正在组织30多个企业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他给大家主讲持续改进产品质量问题。比方说,现在产品合格率是87%,下一阶段目标提高到99.7%。那这12%的数据怎么统计出来?其中影响产品质量的人的因素是多少,工艺流程又是多少?统计学的工具在大学都学了,可到了实践中他们却不知道怎么去统计、分析与管理,“学了也白学”。

  在合肥从事地产业的陈凤江接触过不少管理类本科毕业生。他告诉记者,“搞管理,来了后要做哪些事这些学生一问三不知,他们学的那一套纯粹是纸上谈兵”。沈铁伟副总则发现,管理类毕业生在工作中遇到了困难,不是低头、虚心向单位老人请教,而是“把书本当作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或信奉上网找答案,一抄了事”。

  “本科第一专业学管理根本没有出路”

  大学管理类专业招生历年来持续火爆,但就业市场却遇冷。章军华一语破的:“中国企业系统化管理与国外整整相差一代人,大约70%的企业不具备现代意义上的管理系统,大批学习发达国际先进管理理论的毕业生去企业能管理什么!”

  谈到这个问题,白万纲董事长分析:“越是学管理的毕业生到了企业越难以适应,他们忘不了所学管理的理论模式与共性规律,这些与企业的个性化管理,潜规则运行狭路相逢。因此,本科生第一专业学管理根本没有出路。”

  江西景德镇市华益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炜则透露,2008年企业从浙江理工大学、浙江财经学院招聘了10多名管理类毕业生,但“他们来去匆匆,纷纷改弦易辙,只有一个人坚持下来并做到部门经理”。

  管理类毕业生去企业都是带有一种先天预设去的,即“我是去管人与事,重建企业流程与规范制度”。殊不知,这是需要建立在一定资源与经验之上。当他们去了企业并发现自己只是一名普通员工,面对企业管理与流程缺陷又无力改变时,就出现半途而废的现象。

  “心中无‘剑’天地宽”。白万纲说,在没有管理实践前千万不要去做管理。采访中,企业家们不约而同地建议:首先,管理类毕业生忘掉那一套形而上学的“本本论”,放下身段从具体岗位做起;其次,正在大学管理类就读的学生最好是攻读第二学位,提倡本科先选择一个学科小方向,然后到硕士、博士阶段再去学管理;第三,改变目前高校管理类专业三年、四年一贯制的培养模式,变为“3+1”甚至是“4+1”,让管理类学生走向社会前至少有一年时间在管理一线学习实践。大力推进“企业家进课堂”等进程,给学生传授一些教授们难以涉及的实践经验。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