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春感动校园之——高中生3年5进艾滋村(2)

  • 日期:2012-02-04 11:40
  • 来源: 好好学习
  • 浏览:
  • 字体:[ ]

■为村民寻求药物援助

“我现在最希望的是能够为村里解决药物缺乏的问题。”邓贝西说。

村里治疗艾滋病采取的是“鸡尾酒疗法”,但这种药物主要针对的是前期或潜伏期的病人。一个病人每月的药费需要100多元,而村里收入最高的人每月也就能挣500元,一些病人根本没钱吃药。因为没有儿童用药,孩子们只能吃成人药物,副作用很大,更多患病儿童则因为没有药而处于危险期。

从第一次进艾滋村起,邓贝西就一对一结对帮助了一个小女孩,叫冉冉。冉冉是母婴传染,已和病魔作战了10年。第三次再去,没说几句话,一旁的冉冉爷爷眼圈就红了,爷爷告诉邓贝西,医生诊断冉冉的病已到了晚期。

回到上海后,邓贝西从媒体上了解到,“克林顿基金会”曾为中国的艾滋病儿童无偿提供过药物救助。他立刻写了封信到“克林顿基金会”,为当地儿童申请提供药物救助。同时,利用高二假期,邓贝西跑遍了上海的各大制药企业,希望能寻求到药品援助。2005年10月15日,邓贝西被授予“上海市十佳金爱心学生标兵”,颁奖典礼上,他没说其他的话,只是描述了他所看到的真实的一切,然后向在座的媒体及慈善机构说:“请帮帮那些可怜的孩子们!”

“我只是个高中生,能力有限,但我会尽我全力,不放过任何可以帮助他们的机会,否则对不起他们的信任。”邓贝西说。2006年春节期间,他第四次进入塔木村。这次和他同行的是上海“金爱心教育慈善研究会”等慈善组织的考察人员。“还不知道有没有援助方案,但至少有希望了。”邓贝西这样说。

■希望有更多人参与

邓贝西在网上注册成为艾滋病志愿者后,初期的工作是在社区、广场等人流比较密集的地方分发“防艾”宣传材料。他总忘不了那时的情景——当他微笑着把传单递给路人时,换来的却是冷冰冰的、异样的目光和害怕的躲闪。

“对艾滋病的无知和偏见,存在于广大民众身上。”邓贝西说,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身边的人消除对艾滋病的恐惧及误解,“至少不要歧视艾滋病人,要给他们一个平等的社会环境。”

2004年,邓贝西在上海中学发起成立了“同一社”,意思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希望,同一片教育蓝天”。从最初的40多名会员发展到如今的100多名会员,邓贝西很欣喜。社团定期在学校里发起募捐,为艾滋病儿童筹集物品,并帮村里建起了图书室。同学们还和艾滋村的孩子结对通上了信。

如今,村里刚新成立了一个“HIV”篮球俱乐部,俱乐部队员中有60%的人是HIV携带者,他们希望通过运动来增强体魄,抗击艾滋病,反对歧视。因为队员们都很崇拜姚明,邓贝西又开始忙着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系,希望将艾滋村民渴望健康、渴望沟通的美好愿望传达给姚明和篮协。

“3年里,我经常会碰到一些异样的目光,现在又是高三了,功课很紧张。”邓贝西坦言,“但我不会放弃。”

被安南赞为“中国抗艾第一人”的高耀洁老人说过一句话:“但愿人皆健,何妨我独贫。”邓贝西说,这句话现在已成为他的座右铭。(摘自《上海青年报》)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