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如山:8年给留学女儿写3028封信(2)

  • 日期:2011-11-11 10:08
  • 来源: 寻找学习
  • 浏览:
  • 字体:[ ]

  【对话】

  这封信,朱良俊写了近8000字,历时8小时,是他最长的一封;而女儿这“最长的一封邮件”,1000多字。

  不仅如此,他还把女儿赴德之后所有的短信都打字保存。在朱家书房,所有的父女通信、短信,均如档案成册,每两月装订一本,封面上的保管期限写着“永久”。

  采访中,朱良俊递给记者一份剪报,是上海成人仪式的新闻《感恩开始,责任起步》。朱良俊指了指标题,说他不喜欢这种说法,“父母爱孩子天经地义,不能要求感恩。我们是感恩女儿。”

  新闻视点:饮水思源是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今天做子女的,是不是还是应该知道感激?

  朱良俊:我认为要孩子感恩就带有功利性,父母的付出不强求子女明白,我付出,我快乐。如果一定要说“孝”,我也希望是子女的自觉表达。

  新闻视点:你还说,为女儿洗头发、挠痒痒,都大有学问?

  朱良俊:女儿初二时,曾很认真地对我说,班上同学讲,考前洗头可以把霉气洗掉。我虽然明白这充其量是个心理问题,但如果拒绝,恐怕她的困惑依旧。我提出为她干洗,让她坐在电视机前,把遥控器放在她手中。这下女儿开心了,紧张迅速缓解。这时我说了一句:佳佳,如果让你考一年级的数学,还有“霉气”需要洗吗?女儿觉得很对,日后不再迷信这种“洗掉霉气”的说法。不过,我倒是发现,洗头时间可以成为我们沟通的平台,之后我每周都为她洗头,还专门到理发店里揣摩别人的手艺。

  我曾给女儿拟了一副对联,上联“你的要求就是我的追求”,下联“你的高兴就是我的荣幸”,横批“双赢”。顺便提一下,在家庭中我与妻子严格分工,女儿的教育,是我的职责范围。

  有冲动帮助其他家庭“教育太有趣了”

  【信件编号:2448/3650;日期:2009/3/12星期四】

  佳佳:之前每一次沟通中,只要我一说过去的自己,佳佳十有八九会感冒“爸爸,你的意思将来我对我的孩子也这样教育咯!他(她)能有这样的感受吗?”可这次一改常态,佳佳竟然会如此容易地忘记了自己的“怨恨”,用自己昨天生活的艰辛、学习的刻苦、成绩的出众来重复教育他人……这时的我不再焦虑和放不下,相反特别地踏实和有底。

  【对话】

  如今的朱良俊,说自己踏实了,女儿长大了,“没对手了”。

  他的书桌上,有本书醒目地摆在最上面——《父性:历史、心理与文化的视野》。这本知名心理学者鲁伊基·肇嘉的著作,探究了父亲的角色以及父亲身份正面临的危机。朱良俊看这本书,已经不是为了自己的孩子,近年来他陆续考取上海市社会工作师、上海市人才中介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他的不断学习,源于“教育太有趣了,走在大街上,看到孩子与父母吵架,都有冲动想帮助这些教育不够理想的家庭。”

  新闻视点:有媒体报道说你和志愿者们开办了青浦首个面向青少年的心理咨询室?

  朱良俊:心理咨询室已经开始运作,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帮助需要帮助的家长和学生。女儿在2006年给我写过一封信,说她的很多同学和朋友都抱怨和父母不合。我自己在网上也留意到了“父母皆祸害”这个网络小组。对于孩子们的言论,我完全能理解,第一反应不会排斥、反对。

  新闻视点:可是你会容忍孩子的不正确吗?

  朱良俊:不容忍。不正确,当然要改变,但我会引导。打个比方,我们吃自助餐吃什么?肯定吃已经吃过的好吃的。父母的职责,就是把尝过的好吃的推荐给孩子,孩子觉得不好吃,下次可以换。

  新闻视点:你女儿在2005年的信中还在质疑留学的决定,对她而言,谈不上“下次可以换”吧?

  朱良俊:希望自己的孩子发展好,这是一般的父亲情,但我更思考怎样才能让女儿发展好。我始终认为出国不是坏事,这是为孩子创设更多的机会。我没法延长孩子的生命,但想尽可能增加她生命的宽度。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