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家长 > 家教有方 > 正文

做好这3件事,比你唠叨100遍还管用!现在看到还不晚

  • 日期:2017-08-07 09:06
  • 来源: 教子有方
  • 浏览:
  • 字体:[ ]

最近看到后台的留言:

 

“我家孩子3岁,每天从早到晚就跟打仗一样,不管是起床、洗刷、穿衣服还是吃饭,总给自己对着干,我行我素,说100遍,孩子也听不进去!怎么办呢?


孩子跟自己唱反调,对自己的话充耳不闻,很多父母都为此烦恼。

 

孩子为何听不进去?那么到底是孩子听不进去这些道理呢?还是我们教育的方式有问题,没有让他成为一个“听话”的孩子呢?

 

可以分别来分析。

 

01

孩子听不进去

 

孩子听不进去大人的话,很大的原因是孩子已经慢慢的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意识,开始用自己的方式探索这个未知的世界。

 

一般宝宝2岁的时候,就开始有了自我意识,从他们的说话中就可以听出,喜欢把“我”放在前面,比如“我想出去玩”、“我自己来”、“我不想起床”等等。

 

如果这件事不是他这个年龄能够完成的,不管妈妈在旁边说什么,他都无法接受,自我意识让他只想自己来做。

 

3岁的时候更是到了孩子人生的重要转折期。那个一直言听计从的宝宝开始学会了说“不”:


“来吃饭”“不”,“去睡觉”“不”,“叫叔叔”“不”...


孩子在这个年龄段会非常的敏感而且倔强,自己认为喜欢的他才会老老实实的服从。


这是他对自己长大的一种肯定,也是对自己成长的一种心理鼓励。这是好事,证明孩子长大了。


孩子天性使然,剩下的就是大人的问题了。


 

02

父母的教育方式


父母的唠叨超出了孩子的接受范围


现在的父母大多是接受过育儿教育的,至少也看过相关的文章,懂得孩子不听话,打是打不得的。


但也不能任凭孩子皮,那就说吧。于是,不断地重复又重复,直到孩子愿意听而且屈服为止。

 

然而,让人更加气愤的是,无论你重复了多少次,孩子并没有因为你的唠叨而变得听话,甚至还有些烦躁。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做超限反应”,说的是,如果外来的刺激过多、过强或者过久,就会使人感觉不耐烦,甚至产生心理逆反。


优妈读大学那会,好不容易回一次老家,刚开始和父母相处两天,觉得甚是开心,尽是亲切。


不过再呆上四五天,就想跑路了,老妈太能唠叨了,真的是不厌其烦。


道理讲100遍,孩子就是不听,还是发脾气,顶嘴,你说什么,他篇反着来,这就印证了这种心理作用。

 

 

父母一边说“不要”,一边又妥协


“不要再喝饮料啦,对身体不好。”妈妈一边警告着孩子,一边又在孩子哭闹中替孩子拧开了饮料盖。


“不要来回的跑啦,坐下好好吃饭?”爸爸一边喊着不要跑,一边又拿着饭碗追着宝宝满屋子一口一口的喂饭。


很多人嘴上说着“不要不要”,而行动上依然迁就孩子。


原因也很简单无非两点:要么事情并没有说的那么严重,大人只是衡量了孩子的能力,而随口说出的一句话;要么就是害怕孩子因为大人的阻止变得不高兴,撒泼打滚难以收场,于是就牺牲了原则换来一时的安宁。


然而,原则如果不遵守,那么威信也就随之消失。大人对孩子嘴上说“不”,行动上没有阻止,就会让孩子觉得“做了也不会有什么不好的后果”。那么孩子会变得肆无忌惮,继续我行我素。

 

乞求孩子听话

 

有些爸爸妈妈被烦透了,都会选择无奈的乞求孩子能够片刻的安静下来。


“好了好了,妈妈知道错了,别哭了”

“求求你了我滴小祖宗,老实一会吧”

“看看妈妈收拾东西多辛苦,别再把房间弄乱啦”

......

 

在孩子面前示弱,偶尔用一次还可以,但是不能经常袒露出自己的无奈。因为那样会丢失父母的威信,让孩子感觉始终在控制着大人。


孩子会发现,原来事情的主动权在我,我可以选择做,也可以选择不做,全凭我高兴。

 

时间一长,孩子会变得麻木,甚至会感到大人啰里啰嗦,唯唯诺诺的样子很烦,怎么还可能听你的话?


 

03

如何说,孩子才肯听

 

命令不是办法

 

很多妈妈喜欢数“1、2、3”,数完“1、2、3”还不怎样就会怎样来对待那个油盐不进的孩子。


开始这一招还奏效,孩子都会“乖乖”听话,收敛起自己的行为。可慢慢的,家长们会渐渐发现,这招越到后来越难用,有时只有数到最后一个数才管用。


为什么会这样?


第一次孩子在听见“数到三”的时候,大多都没有意识到是怎么回事,没想到“数到3”的后面,是紧接而来的“惩罚”(体罚、责骂、粗暴的行为)。


于是,等孩子被惩罚后再听到,一回生二回熟,会联想起来上一次的经历,为了避免被再次惩罚,于是选择妥协。

 

所以,听到家长“数到3”的时候,宝宝听见的并不只是简单的数字,而是感受到与数字同时传递出去的情绪——恐惧。

 

孩子并不能理解为什么要停止行为,而是出于本能的恐惧听从了你的建议或者命令。

 

 

给孩子选择的机会

 

睡前刷牙这件事情,是孩子的通病,优优也不例外。


当初优优很抗拒刷牙,说太疼,有些牙膏还不好吃。我知道她越是不练习越是会不小心往下咽。


于是我买了蓝莓、葡萄味的牙膏,没有问“宝贝,今天刷不刷牙?”,而是问她“宝贝,今天诗选蓝莓味的还是葡萄味的啊?”


这一招真的很管用,似乎与必须要刷牙比起来,蓝莓味的和葡萄味的就有了选择的余地。于是,她竟慢慢的养成了认真刷牙的习惯。

 

在“家长必读讲堂”做分享时曾这样总结:“被动地接受命令,会让孩子觉得听了父母的话就意味着丧失本来的乐趣,而给予孩子做选择的机会,则等于尊重了孩子的自由意志,也意味着他要为自己做出的选择承担责任。


这样自己选的牙膏,哭着也要刷完。

 

理解孩子的心情


妈妈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用同理心去对待孩子。让孩子既觉得你在尊重他,又觉得你是在认真地跟他说这事。


比如宝宝不想去幼儿园,妈妈可以把“必须去幼儿园”“宝宝就该上幼儿园”“小朋友都得上幼儿园”诸如此类的话换成:“妈妈理解你不想上幼儿园的心情,但时间到了,我们一起走吧。”


让宝宝既觉得妈妈与自己产生了共情,又感觉到了妈妈对自己上幼儿园坚定的态度。

 

 

少说多做


反反复复说同样的话,会让孩子产生一种习惯性的模糊听觉,也就是明明在听,却根本听不进去。所以,父母应该言简意赅的指导孩子,这能启发孩子独立思考,使孩子情绪稳定、心情舒畅。

 

聪明的父母从不去规定孩子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而是放手让孩子去做。如果没有做好,也会耐心地帮他分析原因,鼓励他不要灰心,尽力而为。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