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家长 > 家教有方 > 正文

不适应”锁住了孩子的双脚

  • 日期:2013-02-03 10:08
  • 来源: 学习家园
  • 浏览:
  • 字体:[ ]

编者按:

  我们讲“适者生存”,不是随波逐流,而是积极地适应不同的环境,然后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让自己脱颖而出。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一项对青少年心理障碍的实证研究发现,55%的被调查中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适应不良行为,其中中度以上的占22.01%,这一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每个人一生中所处的环境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变得更加开放,竞争更为激烈,在父母的庇护下长大的独生子女们能否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显得尤为重要。虽说“是金子就一定会发光的”,但在当今这个竞争尤为激烈的社会,埋没一个人才也是很容易的。要想在这样的时代立足,孩子就必须学会适应,必须将自己的“光”展示出来,否则就不会引起他人的注意。更严重的是,适应能力缺乏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干扰孩子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专家分析】

忆当年少年不识愁滋味

 

 

本版插图 沈苑苑 绘
  

  今天的年轻人总希望自己的人生一帆风顺,正所谓,少年不识愁滋味。当你有了一些社会经验之后,回顾自己走过的路,估计多数人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人生不会永远一帆风顺!卡耐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名言:“人在身处逆境时,适应环境的能力实在惊人。人可以忍受不幸,也可以战胜不幸,因为人有着惊人的潜力,只要立志发挥它,就一定能度过难关。”

  30多年前,我在刚刚走入社会时,还没有听说过卡耐基的这句名言,也许那时他说的这句话还没有翻译到我国吧。

  母亲眼中我是满口粗话

  有人说,生活像一条小河,青年人像刚刚放进河里的带棱角的小石子,经过岁月的冲刷,那些棱角渐渐地被磨没了,青年人变成了一个个的“鹅卵石”。

  也有人说,生活就像一个烂泥塘,看上去平平满满,可千万别掉进去,谁知它是深是浅。

  我当年是有些懵懵懂懂地走入社会的。那时常听人说,社会是个大染缸,多白的布放进去,都会被染成五颜六色。这句话的真实含义,我也是很多年以后才搞明白的。

  我刚满17岁时初入社会,在北京的一家小工厂当工人。坦率地说,那时的每一天都是让人战战兢兢的。在学校时,心目中的工人阶级应当是大公无私、乐于助人、和蔼可亲、勤勤恳恳的;到了工厂才知道,工人中也有骂大街的、爱打架的、斤斤计较的、爱占小便宜的,我不知不觉地也沾染上很多工人中的坏习气。除了不抽烟,我当时也是满口粗话,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对什么都满不在乎。这种变化,我自己并不知道,还满以为自己技术学得不错,又不抽烟,这就很不错了。大约进厂一年多的一天,母亲从山东“五七”干校回北京看我,我高高兴兴地用自己挣的工资,请母亲在海淀区的一家小饭馆吃饺子,边吃边和母亲聊天。突然,母亲放下了筷子,静静地看了我好一会儿,提醒我说:“你怎么老是随口骂人!”母亲的话让我心里一惊。我从小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就是经过了“文化大革命”,在母亲的严格教育下,我也是说话从不带脏字的。怎么?我骂人了?而且是当着母亲的面?我骂了什么?怎么一点也没有察觉到?在母亲的注视下,我惶惑不安。这时,母亲说了一句让我终生难忘的话:“人往往无法选择自己的环境,但是,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要走的路!”母亲说:“不要因为你今天在一家不知名的小工厂,就混日子,就自暴自弃!”母亲的话让我警醒。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