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升小频道

如何遵循儿童学习、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 日期:2020-12-26 21:47
  • 来源: 未知
  • 浏览:
  • 字体:[ ]

 

如何遵循儿童学习、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如何遵循儿童学习、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小孩做事拖沓怎么办?

每一对父母提起孩子的磨难,都有诉说不完的苦楚。实际上,孩子做事拖拉有很多原因,我们建议可以用以下方法来改变:

建立时间观念许多孩子对时间的概念非常模糊,在他们的心中,五分钟也许还很长。父母要教孩子看时钟,也可以买来沙漏,让孩子知道时间的长短。这会让孩子对时间有一个比较直观的印象,然后自己去把握它。

做合理的计划。家长可根据孩子的能力,为孩子制定合理的时间表,让孩子按时完成作业。每个完成的项目,都要让孩子自己在任务后面打勾。要注意的是,决不能因心急而包揽孩子的任务,培养他们的依赖性,认为拖拉也没关系,反正有人会帮自己完成。要制定合理的奖惩制度,让孩子慢慢养成习惯,以后孩子的生活也会有规律。

以明确的指示代替催促。就拿出去穿鞋子来说,与其凶骂孩子,不如换个角度对孩子说:“先去鞋架拿那双红凉鞋,然后坐在小凳子上自己穿。”帮孩子梳理思路,孩子就会更容易做到。

告知孩子迟到后果。快点和慢点的区别是什么,孩子不知道。如果孩子没有尽快完成作业,那么迟到会有怎样的后果,他将承担怎样的后果。唯有让孩子真正体会磨练带给他的烦恼,他才会珍惜。

激起儿童的兴趣父母可以采取一些能激发孩子兴趣的方法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比如,和爸爸妈妈比赛穿袜子,看看谁能更快。如果让一个孩子有了获胜的机会,他就会觉得他可以很快做到。

 

电子学中的学习软件能

代替儿童在现实场景中学习吗?

如今,孩子们的学习软件层出不穷,成为很多父母的重要教育方式,但是学习软件并不能代替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学习。

孩子们主要是通过亲身经历和探索感知来认识世界,他们积极地调动自己的感觉,在与周围环境互动中形成经验,获得知识。

软体也许有色彩丰富的动态影像,也许有设定得层出不穷的精巧程序,但在将实物抽象为符号的同时,又抽离出立体而丰富的感官体验——这些知识不能用语言描述,不能用影像描述,只有通过游戏和生活才能传达,只有通过软体才能让儿童获得。这种知识和经验对幼儿的成长非常重要,幼儿可以通过它认识物质世界,掌握语言,体察人类的交流,从而形成自我。

如果用软件交互代替人与人之间的真正陪伴,孩子在真正的关系中成长的机会就会丧失,适应未来社会人际交往的敏感时刻就会失去。

如今,我们越来越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而这些学习软件大多是推动着孩子向前,孩子被动地接受了大量的信息,却无暇形成主动思维,无暇成为积极的行为体。

以“学”为噱头的学习软件,并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孩子有意义的学习。不加思考,不加节制地把它们带给孩子,只会让孩子远离自然成长的轨道,割裂他们和赖以为生的地球的紧密联系。就文化传承和人与自然共生而言,学习软件从来就不是,也不会成为孩子真实经验的替代品。

 

学会质量和知识的技巧

哪一个比较重要

 

学识的性质不在于孩子所学的知识、技能本身,而在于孩子面对这些知识技能,即学习这些知识技能的态度、倾向。例如,一个有听力的孩子(听力很好,可以听到很细的声音,也可以听到很远的声音)并不一定是好的听众;一个听力不够好,动作也不够协调的孩子,却愿意和妈妈一起抬桌子、扫地,前一个孩子有相应的知识,但没有相应的素质,后一个孩子知识技能不强,但有相应的素质。

在教育部发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导中,提出了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渐养成积极主动、专注、不怕困难、勇于探索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的良好的学习品质。这样的学习品质,是父母、幼儿园都要着力培养的。

学术素质很重要。学识上的技能不能在以后逐渐得到,学习的品质一旦受到伤害就很难弥补。这就要求家长朋友们,不要单纯地追求知识技能,在入学准备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孩子学习的兴趣、态度、习惯、倾向。

一句古老的中国谚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怎么能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有没有认识几个字,做几道数学题,读几首唐诗?没有。幼儿在学习中表现出的学习兴趣、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挑战的学习品质,也正是中小学生所倡导的核心素养,远比知识技能本身更重要。

 

小孩为什么要“玩”?

 

和动物相比,人类有更长的童年期。也就是说,人类拥有比动物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能够应付更为复杂的生存环境。而且适应未来发展的各种能力都需要较长的童年来学习和建立。人为缩短童年期,跳过幼儿期大量感性经验的积累,提前进入较高年龄阶段的概念符号学习,会形成机械记忆式学习,丧失变通和理解的灵活性,从而难以适应未来不确定的生存环境。

幼年时期的儿童是从生活、游戏等活动中学习的,他们具有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的感性经验。这种学习方式必然要过渡到书本学习,理性思考,以间接经验为基础。但是这种转变不能过于急迫。这些道理我们都知道,拔苗助长早熟的果实是不甜的。

假如我们去看看小学的语文、数学,特别是小学中高年级,会发现其中有许多学习需要人生体验。有不少小学生不会做题,不是因为他们不识字,不会运算,而是因为他们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读不懂这个题,这个句子是什么意思。如能遵循儿童学习、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就不会出现家长在网上辅导孩子作业而自己崩溃的现象。由于看不懂、听不懂,就意味着儿童没有相应的感觉、经验,他们的理性缺乏感性基础。

 

你想给孩子报个辅导班吗?

 

入学准备过程中,经常看到家长们忙于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学拼音认识汉字,学数学练英语,这些准备真的有利于孩子将来的学习和发展吗?

中外教育学界对培养人才核心素养的定义,无不强调“学会学习”,即强调儿童学习兴趣、学习过程和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性。“乐”、“学”、“创新”、“反省”正是回归了学习的本质——儿童主动解决问题。

遵循学前儿童发展的特点,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支持儿童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等途径,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幼儿的信心和主动性,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且借助于有意义的游戏,鼓励孩子们去上中学,是最适合学前孩子们的学习方式。

虽然在短期内幼儿就能掌握一些分科知识,但这些填鸭式学习不足以支持学习能力的培养,很难为一个会学习的人打下基础,更有可能抹杀儿童的学习兴趣和信心。许多国内外的研究表明,科前预习知识的学习效果不佳,还会降低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所以,如果父母把幼小衔接简单地等同于小学各科目的知识准备,那就是目光短浅,有害无益。

在学前阶段的教育中,父母不应操之过急,而应注重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学习方式,注重儿童在游戏、生活中的学习与探究,为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提供全面、自主和可持续的有效支持。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