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升小频道

家教一言堂(27):高考状元与芬兰的无竞争教育

  • 日期:2013-05-06 10:54
  • 来源: 课堂45分钟
  • 浏览:
  • 字体:[ ]

6月28日《解放日报》报道,又是一年揭榜时,各地高考“状元”、“高分考生”们纷纷进入大众视野,成为当季最受瞩目的“明星”。然而,此前一份调查报告显示,1977年至2008年32年间的1000余位高考“状元”中,没发现一位是做学问、经商、从政等方面的顶尖人才,他们的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

这个结果可能会让有些人感到失望,我们精心培养出来的所谓“精英人才”原来只是考试的高手、暂时的成功者,根本无法在未来社会中拥有辉煌成就,无法凭借高智能闯出未来新天地。给社会带来震撼性期待。

其实,得到这个结果一点都不反常,因为社会评判一个人的标准,绝对不是看你的学历高低,而是看你的劳动和创造性智慧能否得到社会大众认同,能否给发展带来货真价实的进步。否则,再辉煌的招牌也会成为纸牌,毫无意义。

道理人人都懂,可一旦落实到教育行为中,我们总愿意用分数和竞争性评价机制来评价孩子,裁量孩子,用你争我抢的拼命竞争来强化孩子的努力程度。而且还扣上“精神大帽”:今天吃苦学习,是为了铸就明天辉煌。我们太相信“苦尽甘来”,“书山有路勤为径”了,以至于培养出的顶尖级状元屡屡无法成为“未来精英”。这是不是一种残酷的打击呢?

白热化竞争带来了成绩,更带来了心理隐患和负面情绪,比如孩子心理压力的增多,产生嫉妒、报复、亲情淡漠等行为,更为严重的还会产生“考试综合征”,杀死竞争对手等,难以拥有健康、平和宁静的心态。“要求一个自小就被视为佼佼者的孩子,在一路被捧为‘资优’的情况下,长大之后面对周遭的芸芸众生时,能产生足够的同情之心呢?”实在有点得不偿失啊。这种过分强化竞争和“分数崇拜”的教育评价机制真的值得深入思考了。

笔者郑重推荐《芬兰教育给教师和父母的45堂必修课》这本书,它讲述的是位居世界前列的芬兰教育,实施无竞争教育。看看他们的做法,成绩不是用来表扬、较劲或羞辱其他孩子的工具。芬兰教育者早就了解到,不要让孩子在幼年时期,就被大人簇拥着去一较高下,在心灵还不成熟的阶段,就学会恃宠而骄或打击他人。

赫尔辛基瑞苏中小学的校长说:“我们从来不会因为孩子的成绩是最顶尖的,而发给他奖学金,而是从不同的角度来选取。有时候,我们会从班上前五名之中来挑选,但也会依照不同的科目进步情形,或学习过程展现的特质,来分析这个学生有无实质的收获。”“如果一个孩子的分数比别人低了一些,却拥有其他人所没有的人格特质,或更好的同侪合作能力,或更佳的人缘等,老师就会很希望这位学生能得到实质的奖励。所以,我们绝不会只以学期分数或科目成绩为单一标准,去评断谁应该被鼓舞。而是希望把这些为数不多,但能让孩子们很开心的奖金,给予真正合适与需要的学生。”

芬兰教育从来不将高分学生看成优秀学生,他们所谓的好学生就是,谁能将个人特长发挥到极致。所以,芬兰人认为,国会议员不会比厨房的阿姨更了不起。大家各司其职、各有所长。这是“职业无贵贱、行行出状元”的开端,也是人人相互尊重的起点!

在这种环境下,孩子不仅得到了优秀的个人潜能的发挥,而且,从小就懂得了心态平和、充分尊重和理解他人,更能成为一个心智发展健全的和谐的人。

芬兰的教育告诉我们,教育的本质与概念,应该比赢得第一名来得更重要、更有意义!就是摆脱案牍劳形、拼死拼活,同样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但愿我们的评价机制早日汲取这种“制度营养”,大力改革教育评价制度,尊重多元人才,多发展孩子的个性特长,为教育注入和谐的发展动力。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