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

改变学生厌学的办法

  • 日期:2012-04-30 11:22
  • 来源: 网友上传
  • 浏览:
  • 字体:[ ]
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

我们常常听到或看到这样的情况:孩子不拿书本、不学习,干什么都行,非常的精神。可一旦让他(她)们学习,很快就打哈哈、流鼻涕,闹着要睡觉。有时在家长的监督之下,勉强学习,他(她)们也不是自觉自愿的,眼睛总是盯在钟表上,盼望着能早点结束,这时如果脱离了家长的监督,马上又不学习了,因此家长感觉到非常的累、操心。在课堂上,他(她)们,总是呆呆的坐着,对老师的讲解,似听非听,有时很专心的玩手里的玩具,有时很专心的看窗外的风景,写作业只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作业”,他们完成把学习当作负担。这种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能不能找到一个让学生自觉自愿学习的方法呢?

产生学生厌学的原因来源于教师对学生脑力劳动和能力做的评价:“谁能把知识储藏在记忆里,一旦教师要求,立刻就能把它‘倒出来’,那么他就被认为是有能力、有知识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语)学生的学习是为了满足教师的提问或考试,学习成了别人的事情,在这种状态下,知识好像脱离了学生的精神生活,脱离了他的智力兴趣。对于学生来说,掌握知识怎能不变成了一件令人苦恼的、讨厌的事情呢!学生当然想着尽快地摆脱。

采用的方法就是情景教学。

让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在具体的情景(或模拟情景)中得到应用,这样的知识具有积极性、生命力,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成为他(她)们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他(她)们才思想、激发他(她)们的学习的兴趣。为此我们应该做到:“使学生的知识不能成为最终目的,而要成为手段;不要让知识变成不动的、死的‘行装’,而要使它们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在集体的精神生活中、在学生的相互关系中、在精神财富交流的生动的、不断的过程中活起来,没有这种交流,就不可能设想有完满的智力的、道德的、情绪的、审美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语)

怎样在教学中做到这点呢?

可以利用多媒体再现学生生活中的场景,(最好是能够互动的)让学生置身在具体的情景中解决问题、分析各种数量之间的关系。学生就不会认为学习是枯燥的、为了满足老师提问的行为,他(她)们会积极的寻找各种方法、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可以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用眼观察、用脑思考。学生往往能够产生对周围自然界惊人的、细腻而鲜明的认识。“三角花园的中种满了各式各样的花草,一到春天,草翠花开。有的花儿红彤彤的,有的花儿洁白洁白的,有的粉粉的······花瓣里那细丝线般的花蕊娇嫩芬芳,一阵微风拂来,散满了花香。引来了翩翩起舞的蝴蝶和勤劳快乐的小蜜蜂来采蜜。”(紫玉忘舟的博客《合理利用身边资源开展作文教学》)这样的教学方法怎能使学生产生厌倦呢!他(她)们在写作时,怎能会言之无物、生编乱造呢!

因此,要想改变学生厌学,就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在具体的情景中得到应用,用所学的知识去描绘、歌唱大自然,陶冶自身情操,使他(她)们感觉到学习知识是为了提高他(她)们生存技能,而不是为了满足教师的提问,也不是为了得到一个高分,让家长高兴,是一个自觉自愿的行为。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