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

首页 > 学生 > 学生课堂 > 正文

如何在高考作文中体现思辨力?

  • 日期:2011-09-09 08:50
  • 来源: 学生论坛
  • 浏览:
  • 字体:[ ]

  单学文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

  ■大部分高考作文,取向正确,立意不偏,但深刻性和思辨性,却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对材料的分析能力,不能把不同材料之间的差异区分出来,只会用一两个笼统的概念和机械的思维方式来套用所有的材料,产生了严重的脱节

  ■高考作文大多不限文体,但认为记叙即肤浅、议论是深刻的人,比比皆是,以至于选择写议论文就是不二路径了。殊不知,形象思维也能达到深刻性,而利用抽象思维却呈现出空洞浅薄的文章不在少数

  最近看了2010年高考语文上海卷的部分优秀作文,产生了一些感触,不知能否对即将参加2011年高考的学生提供一点启发。

  2010年上海高考作文命题方式虽然延续了前一年的材料作文,但材料类型有了变化,就是将主题相似的一中一外、一古一今两则材料组合为一体。正是材料的同中有异,异中趋同,据此的作文立意,或取同,或取异,或参差对比,或互为观照,考生在尊重材料所提供的核心思想的同时,也有了多种取向的可能,并在一定范围内超越了材料作文对写作思路的制约性。

  从材料的相似性入手,首先,其蕴含的道理,是要人们不能只顾眼前小利、忽视长远的利益,不能急功近利,而要放远眼光,从长远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获得更大的收获。有考生引用毛泽东的诗句《风物长宜放眼量》来命题立意,可说是较能领会材料的整体精髓的。如果再深入一步思考,从抓大放小中抽象出一个度的原则,那么,确如有些论者所说的,可以把作文主旨确立为“对大自然的开发和索取,必须有一个‘度’,应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能否把握这个‘度’,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阶层成熟的标志。”

  从材料的相异性出发,同样是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西方人讲究的是量化的规则,是可以甚至是必须用尺子来把对象的大小界定加以精确化,从而便于依靠法律来对人的行为加以约束;但是东方人,则是用笼统的、相对的词语来描述网眼之大小,要求人们在生活中灵活掌握,更多的是借助于人自身的感悟和自觉的道德来行动。当然,需要说明的是,孟子原话的完整意思,是劝诫君王要遵循自然规律“使民养生丧死无憾”。本身就是倾向于论道的,与材料中描述丹麦人之倾向于操作,也是有区别的。说这里有相异,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特性的差异,不一定非要比较出高低来。不过也有考生据此加以发挥,提出了《咱差鱼,更差尺》的呼吁,这是在比较中,提出了个人的见解,同样值得肯定。

  从考生作文的总体情况看,取相似性入笔,把主题聚焦在中西方的共同智慧上,主张摒弃浮躁心态,把经济的、文化的长远发展作为其基本立意,仍占了多数。因为两则材料的趋同性主题,两点相交的审题指向,已经让考生感到提供的材料在理解上没有太大的障碍。但同样是反对急功近利,因个人胸襟、视野的不同,所营造的文章境界也自有差异。比如,有考生举古人拒收贿赂为例,说明他的廉洁是“让自己长远地为仕”,虽然这样说并没有错,也符合材料的大意,但这样的例证,似乎有滑落到“吃小亏占大便宜”的庸人哲学的嫌疑,幸好这样的例证只是一笔带过,不占文章的主导,但其可能隐含的一种庸人习气,总不是我们所应倡导的价值取向。相反,那种把长远落实到群体、着眼于后代的文章立意,才会让人读来为之动容,心头不禁一震,如同《请为后代去“量”》这样的标题昭示给我们的。因为,同样是把小鱼放回去的举动,毕竟有着为个人还是为群体、为自己还是为别人的动机差异。

  功利的价值观,不论这功利是切近还是长远,都是在人与鱼的相对关系中凸显的。但是当人与鱼的显而易见的功利关系被暂时抹去,当考生把小鱼作为人、作为学术甚至作为梦想的隐喻而期待充分发展时,原本相对于鱼的人,就成了社会的代名词。呼唤学术大师的《放宽网眼,让学术长大》是这样,写白先勇执着于昆曲艺术的《有一份美丽需要等待》是这样,写十年磨一剑的《卡梅隆的智慧》也是这样。当然,更多的是如《给成长一把宽松的尺》这样的源自考生切身感受的文章。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