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

首页 > 学生 > 学生资讯 > 正文

大学如何让学生心怀感念

  • 日期:2010-01-19 11:42
  • 来源: 互联网
  • 浏览:
  • 字体:[ ]

——也谈中国留学生向耶鲁捐巨款事件    

    一位中国留学生向耶鲁大学捐款800多万美元,金额创耶鲁管理学院毕业生个人捐款纪录。这条新闻刊登后,在国内引起不小震动。一些网民怀着愤慨之心,对这名捐款者展开人肉搜索;有人加以指责,“中国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高材生,竟然帮着人家发展”,有人甚至用了“忘恩负义”这样的词汇。

    其实,何必忿忿不平?中国留学生捐钱给世界名校,虽然捐的数额大一些,但不必上升到爱国与否的“高度”,否则就有狭隘之嫌了。当年,美国人司徒雷登受命在北京筹建私立燕京大学,需要大量筹款。后来,他在美国募集到大约250万美元,这笔资金成为燕京办学主要的经济来源。有中国人问他:“你们外国人为什么要给中国大学捐钱?”司徒雷登回答:“文明不是民族性的,而是世界性的。如果把各个民族的文明融合为一体,那么就能加深各民族间的相互了解。”今天,也有许多外国朋友、外资企业热心资助中国的大学和学生,或是爱心助学、或是资助建造办公楼和实验室。大学固然有其地域性和民族性,同时也担负着传承社会文明、创造新知识和新成果、造福全人类的任务,世界名校在这方面处于“领跑”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留学生捐巨资给耶鲁,是件大好事。

    不过,平心静气下来,我们还是需要反思一下。这位捐款的中国留学生,曾是某省的高考状元,考入国内一所名校就读本科,之后到耶鲁读了研究生。他捐款的一大原因是,“耶鲁改变了我的一生”。这句话让不少国人听了感觉不舒服。一名学生在国内学了16年,到国外深造才几年,就被人家改变了一生?这样的反差值得中国教育界、特别是中国大学深思。

    经常听到这样的评价,中国名牌大学的本科生源是一流的,不亚于美国排名前十位的大学。但是,中国大学却出现“一流生源,二流师资,三流管理”的现象。教师把申请科研课题、搞经费、写论文作为头等大事,教书育人是“凭责任心”做的事。平日里,在校园里很难见到大牌教授;而且,现在国内许多高校在郊区建新校园,学生要见大教授一面就更难了。美国名校的教授们也要搞科研,写论文,但教书育人依然是天职,是头等大事,教室、实验室、办公室里,处处是师生讨论问题的场景。这背后,有理念、文化、管理制度、责任心等多方面因素的作用。有些方面,相比美国大学,中国大学可能更有“人情味”,对学生实行“严进宽出”,国内名校本科生毕业率高达92%至95%;而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本科生毕业率仅48%,加州理工学院60%左右。可是,学生似乎对这份“人情味”并不买账,不经历一番打磨,顺顺当当毕业了,倒不一定记学校的“情”。

    校友捐赠率在美国是衡量大学办学成效的指标之一,一般美国名校的校友捐赠率都在30%—40%,有些学校甚至高达60%。大学怎样才能让学生心怀感念?美国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里克·博克教授在哈佛建校350周年校庆典礼上说:“哈佛最值得夸耀的,不是培养了6位美国总统,也不是造就了36位诺贝尔奖得主,而是使每一个进入校园的学生都发光。”(徐敏)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