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 > 心理健康 > 正文

自杀成我国青少年"第一杀手" 因父母要求过高

  • 日期:2013-10-04 09:05
  • 来源: 网友上传
  • 浏览:
  • 字体:[ ]

遭遇情感纠葛便挥刀自残,高考未开考就担心落榜而吞安眠药……在我国人口的死亡原因中,自杀已位列第五位,其更是15岁至34岁青少年生命终结的“第一杀手”。9月10日是第七个“世界预防自杀日”,记者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了解到,自杀人群中有63.5%患有抑郁症,但仅9%在自杀前曾到精神科或心理咨询机构就诊。

案例回放

弟弟猝死,博士后因愧疚欲轻生

2009年4月27日16:03,中华自杀救援网的热线电话响起,负责人张纯拿起了听筒。求助者杨辉(化名)是北京大学研究兵器的博士后,当天他突然接到安徽老家的噩耗——亲弟弟在出差途中突发心肌梗塞猝死。这个消息让杨辉觉得天旋地转,并迅速引发了他欲从18楼跳下的念头。

原来,杨辉功课好,又是长子,家里全心全意栽培他。从安徽小县城考到大城市的杨辉也给家里长了脸,但是高昂的学费却令父母捉襟见肘。由于兄弟俩从小亲厚,弟弟主动提出自己高中毕业后就工作挣钱。虽然按弟弟的成绩,完全可以考上本省的大学,但他却瞒着家里,并未提交志愿表。从那以后,杨辉就觉得亏欠弟弟很多,他勤工俭学,尽量不向家里要钱,可是弟弟仍时不时寄来生活费,还写信鼓励他好好念书。为了对得起弟弟和父母,杨辉学得非常努力,并考上了博士后研究生。

没想到,弟弟突然离去,杨辉感到自己甚至都没有机会报答弟弟的付出。当天晚上,他爬上了教学楼的18楼,准备了结自己的性命。然而,贫寒家庭多年来孤注一掷的付出、眼见即将一片锦绣的前程,使杨辉在生的欲望和死的焦虑中挣扎不已。在种种难言的情绪下,他拨打了中华自杀救援网的求助电话。

“我们通过他的描述、语气、行为等进行评估,判断这是一个一级危险讯息。 ”张纯说。于是他立刻联系了杨辉所在城市的警方,请求他们帮助寻找杨辉,阻止他的轻生行为。杨辉最终被救了,他事后在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回看当时的行为,也觉得过于冲动了。

【专家观点】学校缺乏生命教育

张纯表示,在学生的自杀者身上,冲动的特点非常明显。他们遇到挫折或变故,极易一下子钻进牛角尖,把挫折无限放大,眼里看不到其他,这就导致其印象中的世界变得无比灰暗、令人绝望。“这一方面和年轻人血气方刚有关,另一方面也和年轻人相对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巧有关。”张纯说道。心理专家们则呼吁,学校应加强生命教育,比起纯粹传授知识和技能,学校还应多培养学生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至少让他们知晓在遭遇困惑时该向谁求助,并要提高他们对生命的珍惜意识。

父母要求高,孩子重压下寻死

上海心潮心理咨询中心首席心理咨询师顾恺颉回忆了因父母要求过高、孩子在重压下寻死的案例。

去年夏天,18岁的薇薇(化名)刚刚考完高考,却不见一丝如释重负的表情,她总觉得自己考砸了,心情十分低落。随着分数公布的日子渐渐临近,薇薇越发忧心忡忡起来。终于,在高考成绩公布前一天,薇薇悄悄爬上了公寓楼的楼顶。幸好小区居民发现她坐在屋檐边哭泣,拨打了119,强行把这花季少女从鬼门关拉回来。

原来,薇薇的爸爸是一名博士,当时正在美国当访问学者,她的妈妈也是一名高级知识分子,夫妻俩对薇薇寄予了极高的希望。薇薇从小内向、要强,总是朝着父母设定的标准默默努力。高考前,她积压多年的委屈和郁闷并未得到释放,考前焦虑也未得到及时缓解。考完后,薇薇深感自己考得“豁边”了,担心满足不了父母的预期,自责情绪使她变得越发沉默寡言。然而,她“木知木觉”的高知父母丝毫未察觉女儿已濒临崩溃的边缘,还总是隔三差五地问她“你究竟考得怎么样啊?”、“第一志愿没问题吧?”重压之下,薇薇终于悄悄爬上了屋顶打算跳楼。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