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 > 心理健康 > 正文

数据显示我国有1亿精神病患 每年28.7万人自杀(2)

  • 日期:2012-10-11 09:49
  • 来源: 自学习
  • 浏览:
  • 字体:[ ]

  精神疾患增加:门诊“爆满”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门诊量在山西省内属于最大,据该院的精神卫生科统计,这里每月入院治疗患者高达2000人至3000人,每月新发病例约600余例。

  “前来求诊的患者可以用‘爆满’一词来形容。这说明公众对医学的求知意识正在逐步提高,也反映出精神障碍患者有急剧增多的趋势。”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全国青年委员、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精神卫生科专家徐勇在采访中表示。

  “我国精神障碍人群的发病率为15%,重性精神病患病率为1%。重性精神疾病在我国呈现高复发、高致残、高自杀率等特点。”山西省精神卫生中心专家、太原市精神病医院副院长叶锋华认为。我国重性精神病患者已超过1600万,致残率高达60%,自杀率达30%。叶锋华对半月谈记者表示,重性精神疾病不仅仅是个体问题,已上升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和公共卫生问题。

  “近年来连续发生的几起精神障碍患者杀童案件、大学生在校自杀、富士康连环跳楼事件等,已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李贵说,精神障碍患者肇事涉及社会治安,处理不好容易酿成群体事件。

  防治面临“三低”困境

  有受访专家分析,我国当前精神疾病防治体系薄弱,专业机构及人员严重匮乏。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计,截至2005年底,全国精神疾病医疗机构仅572家,共有精神科床位132881张,注册精神科医师16383人。照此计算,全国平均精神科床位密度为每万人1.04张;平均每10万人中才有一位精神科医师。

  在一些专业机构就诊人数居高不下的同时,基层精神疾病防治却面临低识别率、低就诊率、低管理率的“三低”困境。徐勇告诉半月谈记者:“保守估计,能来医院看病的人只占发病人群的三分之一,有三分之二的发病人群,因财力和个人意识等原因没有及时就诊。”

  “过去是病人有病,家人发现后被迫送到医院进行治疗,治好后回到家中,再无相关的随访追踪。实际上,患者的康复率非常低。目前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疗率不足3%,康复率更无从谈起。”叶锋华说,最近医院收治了一名27岁的女性患者,症状表现为不与人交流、打骂家人、肢体不勤等,被家人误认为懒散,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河北的一名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多年来一直被家人锁在笼子里,吃喝拉撒都在里面。患者没有与朋友交往的权利,被亲朋遗弃,非常悲惨和痛苦,造成更大的精神疾病。

  “基层缺投入,更缺医生。”徐勇说,精神疾病患者大多是慢性病,如果能早发现、早治疗,完全可以痊愈,回归社会和家庭。然而,目前精神卫生专科医生严重不足,一些省份的县级医院尚未设立精神卫生科,乡村医生也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不具备对重性精神疾病早期症状的识别能力。

  半月谈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精神卫生专科医院大多为市级以上的医院,每所医院仅有十多名医生,需要分到各社区指导工作,常常处在疲于应对的状态。

  “县级医院应该能基本满足病人的求诊需求。如果这项工作在县级医院铺不开,基层患者的识别率和就诊率都难以提高。”徐勇说。

  立法与投入:双管齐下改变困局

  据介绍,目前全国仅有4省市对加强精神疾病防治加以立法,其他省份尚为空白。“全国立法可能难度较大,可先从各省规章、办法做起。”叶锋华说。

  在徐勇看来,做好免费救助,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毕竟很多病人能看好。”他说,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治疗时间较长,如果复发3次以上,则需要终身服药,仅靠患者本人承担,压力很大。精神疾病的防治,不仅要靠患者本人的家庭支出,更要靠整个社会来支撑。

  除此之外,专家认为,立法的重点还在于加强各部门力量之间的整合协调。“医生既要看病,还要做宣传,需要时候还得协调组织各部门,担负多重角色,很难把精力投入治疗工作。”一位常年接访患者的“心理医生”,道出了很多同行的心声。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