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 > 心理健康 > 正文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刍议

  • 日期:2012-09-20 10:09
  • 来源: 自学习
  • 浏览:
  • 字体:[ ]
估体系、原则、实施途径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
在我国,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方兴未艾。各地的实验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缺少理论指导,难以 形成稳定的模式。而且,由于专家、学者、心理教育工作者各持己见,以至于心理健康教育称谓也不一致,有 的称“心理咨询”,有的称“心理辅导”,有的称“心理教育”等。因而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学心理健康教 育模式关系到这项教育工作的开展、深化、发展和完善。本文为此目的,发表自己的一孔之见,以就教于同仁 。
一、构建全方位、立体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构建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重在教育。对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处置,大致有医学模式、咨询辅导模式和教 育模式三大类。医学模式重在治疗和重建;咨询辅导模式重在探讨心理问题及其处置;教育模式重在教育、预 防和发展。现在不少中学采用咨询辅导模式,以心理咨询来取代心理健康教育,这是否妥贴,需待商讨。心理 咨询重治疗,处理已经发生的心理问题,因而是被动教育行为。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注意治疗,更注重预防和 发展,采取积极的教育态势。医学式、咨询式认为关心学生心理健康就是解决学生已出现的心理问题,当学生 有了心理问题再去寻求“药方”,具有不少缺陷。
将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构建成一种“教育模式”,优点首先在于它充分发挥了“学校”及其“教育”的特点 。所谓“学校”的特点,指它拥有良好的育人环境、有严密的组织领导系统、有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有学生 群体、有一定资金和设备。所谓“教育”的特点,是指它有组织、有系统、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以促成其心理健康发展,而不是零散、片面的、非系统、不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其目标不仅仅在于治疗, 还重在预防与发展。这种“教育模式”区别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心理辅导。
其次,这种教育模式是立体式、全方位的。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变化呈现出阶段性特征,从初一至高三的 每一个心理发展阶段,心理特征和出现的心理问题都不尽相同。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根据每一阶段学生的具体情 况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除了解决个别学生已出现的心理问题和学生群体普遍出现的典型心理问题之外 ,更重要的是要制定计划、作出周密安排,使学生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受到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减少学 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有意识、有计划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不要 拘泥于某一种途径,譬如德、智、体、美、劳各育都是教育的途径。当然,也可依据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点 独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总之,要形成立体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在学校展开,但它也需要在家庭和社会进行。学生很多心理问题的发生,源于家 庭和社会,如父母离异、家长教育方式不当、社会上不良风气影响等等。如果不能取得家庭和社会(特别是学 生生活的社区)的支持和配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很难奏效的。这在国际上有成功的经验,如美国、日本 ,他们是学校、家庭、社会(社区)齐抓共管,共同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因而心理健康教育也不应该是单向的 ,靠学校单方面着力,而应是多方位的,以学校为主,家庭、社会(社区)一起参与,共同努力。
二、全方位、立体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特点
下面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评估体系、原则、实施途径等方面分析该模式的特点。
目标。这个模式要实现的目标具有层次性。
第一层次,预防性。在学生未出现心理问题之前,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之能掌 握有关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或避免心理疾患的产生。
第二层次,治疗性。及时矫治学生的心理疾患,排除其心理障碍,帮助他们心理康复。
第三层次,发展性。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的心理施加影响,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发展,使其具 有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择业、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心理矛盾和问题的能力。
内容。这个模式的内容具有实用性与针对性。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常受到这些问题的困扰:(1)学业问 题。如升学受挫、考试焦虑、成绩不理想、需要休学等。(2)人际关系问题。如交际恐惧, 与教师、同学关 系不良等。(3)青春期性问题。 由青春期的性成熟而带来的心理问题,如性幻想、自慰、对性成熟的焦虑等 。(4)择业问题。 如人生目标模糊,对未来社会生活感到恐惧、茫然,缺乏就业心理准备等。除此之外,还 有来自家庭方面的一些问题(如家庭经济困难、父母离异等)以及个人身体的疾患而引起的心理问题。因此, 要针对这些问题,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表一)
表一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年级 主要内容 初中 一年级 入学心理适应教育;学习动机教育; 学习兴趣激发
;人际交往心理教育.
二年级 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挫折心理教育; 青春期性心
理教育.
三年级 应试指导;心理疾病防治;"学习心理"知识教育;挫
折心理教育;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的培养. 高中 一年级 高中学习心理适应教育;情商教育; 挫折心理教育
;人际交往心理教育.
二年级 "学习心理"知识教育;异性交往心理教育; 情商教
育;自我心理障碍的排除;挫折心理教育.
三年级 "学习心理"知识教育;职业选择心理教育; 挫折心
理教育;应试心理指导;社会适应心理教育;自我心
理障碍排除.
评估体系。评估体系具有可操作性和科学性,通过评估,了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为学校改进工作 ,提供依据。评估的操作是由上级行政部门或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领导的教育督导机构、科研团体和机构, 按照设定的指标进行评估。(表二)
原则。全方位、立体式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遵循下列原则来进行。
(1)普遍性原则。即心理健康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 这个原则的根据有二:其一、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 由于生理、心理的发展变化以及社会环境、家庭因素等的影响,其心灵普遍需要受到关怀。一些人认为心理健 康教育只是关怀已经反映出有心理问题的那部分学生,这是片面的。有些学生的心理障碍在测查时未被检查出 来,并不意味着他就没有潜在的心理危机存在,只是还不够严重而已;还有的学生由于羞怯或对教育者不信任 故意掩盖了自己的心理问题。因此,需要受到关怀和教育的不是部分学生,而是全体。其二、面向全体学生可 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率。我国从事这项工作的专职或兼职人员数量不多,如果只针对少数学生进行教育 ,工作面相当狭小,会贻误对许多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达不到普遍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有的学校将工 作重心放在个别学生的心理矫治上,这是救火人员式的教育,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事实上,中学生发展的 各个阶段,普遍存在一些共同的心理问题,教育者既要重视个别学生的问题,更要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 题进行教育和矫治,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表二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指标体系
附图{图}
注:本表未列出权数和评价标准,具体实施时应该详细规定。
(2)情感性原则。所谓情感性,指教育者要热爱学生, 尊重学生,遵循人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满腔 热情地关心、帮助他们健康成长,这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最基本的要求。教育者只有热爱学生,才能热心去做 关怀学生心灵的工作,这是教育者的一种美好而崇高的职业感情。爱可以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爱可以化解 学生心头疑惑,爱可以增强学生生活的信心和勇气。教育者尊重学生,才能和学生建立起信任、合作的关系。 学生才愿意敞开心扉,教育者才能有效地实施教育计划。相反,教育者如果不尊重学生人格,讥笔、歧视有心 理问题的学生,就根本不可能扫除学生的心理障碍,甚至使其心理障碍更加严重,伤害学生的心灵。
(3)疏导性原则。即教育者要循循善诱,疏通学生的心理障碍。对于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教师要认真分 析其产生的原因,利用各种机会因势利导,将他们沉郁在心中的种种不愉快的感受疏泄出来。一个人内心的极 度不良情绪,如悲痛、愤怒、忧郁等,就如同健康人体内的毒素,不及时渲泄、疏通,就会抑郁成病。如果教 师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有心理问题学生,学生极易产生对抗情绪,压抑在心头的不良情绪越积越多,无法得 到疏通,往往就以扭曲的方式渲泄出来,如攻击他人、损坏东西等。这使本来就有的心理问题更加严重。这样 的结果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相悖的。教育者首先应找出学生的心理症结所在,分析其产生的缘由,给 学生讲明道理,让他们以正当的方式渲泄出不良情绪,逐步疏导,消除心理障碍。
(4)预防性和发展性原则。即心理健康教育应重在预防, 通过优化学生心理品质,促进他们心理的健康 发展,尽量避免或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心理治疗的效果再好,也只是补救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最根本的还在 于防患于未然,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增强其心理自我调适能力、防御能力、承受能力。当然,我们不能把 预防误解为阻止问题的发生,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我们无从预料,也无法阻止。关键是我们 能够通过优化学生心理品质教育,提高其心理素质水平,尽量避免或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一旦学生出现心理 问题,由于他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有自我调适能力和承受能力,也能自我调控。所以说预防与发展实际上是 同步的,都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实施途径。根据模式的要求,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可通过以下途径:
(1)开设心理卫生课,或在生理卫生课中增加心理卫生的内容,称生理心理卫生。从初一年级开始就要有 系统地通过心理卫生课向学生普及心理卫生常识,使学生能够了解、分析自己的心理状况,提高抵御心理疾病 的能力,这种课应贯穿整个中学阶段。开设心理卫生课既有系统性强、普及面广的特点,又有长远性特点,它 使学生受益终生。
(2)编写心理健康指导读物。 教育行政部门应有计划地组织人力编写和出版心理健康教育的参考书,供 中学生们课外阅读,如四川成都十二中就联合省内十多所中学编写了一本《中学生心身指导》。
(3)开展心理咨询。 每个学校设心理咨询室对学生进行个别心理指导,解决心理困惑,治疗心理疾患。 当代中学生的心理自我保健意识日趋加强,有了各种不适应症和心理问题后,常常主动找心理咨询医生解决。 据上海青少年心理门诊部反映,近年来,高中生独自来找心理医生已经很常见,这类就诊者已达20%(注:《 上海青少年自找心理医生》,《教育文摘周报》,1995年5月24日,第2版。)。这说明中学生对心理咨询有着 强烈的需求。
(4)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以教学为主, 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方式之一就是 将它渗透到各科教学中。这首先要求教师要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规律来进行教学, 在各科教学中有意识地向学生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尤其是学习心理方面的常识,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心理规律 ,从而有效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在潜移默化 中得到发展。
(5)利用信息传媒体教育。随着科技的进步, 传统的教育模式也在发生着变革。世界各国都已注意到了 在教育领域中利用信息传媒体教育,它可以传输声像图文并茂的多媒体信息。1996年美国提出了“教育技术行 动”,就是要把美国所有的学校和教室都联到信息网络上。这是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如果我们利用它来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习者将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互联网上找自己最喜欢的教师进行心理咨询;重症、 难症还可在网上找到各专家诊治;通过互联网可以向其它同伴倾述心中的烦恼;优秀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和 讲座也可放在互联网上,让更多的学生看到。这是一个高效率的途径。
(6)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的整体教育网络。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学校教育途径外 ,还应改善学生的生活环境,创造健康的教育环境。学生二分之一以上的时间在学校以外度过,很多的心理障 碍源于家庭和社会,单靠学校的力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够的,应该与家庭、社会联手,取得他们的支持、 帮助,营造一种以学校为中心,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系统、大氛围的心理健康教育。社会的各种传媒要向 中学生宣传心理卫生知识,限制一些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娱乐场所,杜绝各种黄色录相、书籍。每个社区设学 生心理健康关心委员会,举办短期培训班,向家长普及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学 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
总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学生特点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它需要我 们在理论上、实践上进一步去探索、完善。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