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 > 心理健康 > 正文

浅谈初中毕业班中间群体学生心理障碍的生成及对策

  • 日期:2012-07-17 10:50
  • 来源: 学习方法
  • 浏览:
  • 字体:[ ]

所谓初中毕业班中间群体,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在各方面表现均属中等水平的学生。在传统教育工作中,教师面对毕业班学生,往往只重视“两头抓”,即对尖子生十分关注,对各方面表现差强人意的学生又十分严格,这两种学生倾注了教师的大量心血和时间,而对那些在班上默默无闻的中间群体,总是忽略了关心。我曾连续六年担任初三毕业班的班主任工作,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我曾多次对中间群体学生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有41%的学生表现出情绪和行为的紊乱,80%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孤独、抑郁、偏执、焦虑、恐惧、冷漠等心理障碍,8.5%的学生有极度的厌学情绪。这些学生面临着升学考试--中考,他们内心承受着社会、学校、家庭等各个方面的沉重压力;没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学生的素质怎能全面提高呢?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如何洞察这些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有效地对他们进行帮助呢?首先我们要了解心理障碍的特征及主要表现。

心理障碍是心理特征偏离了正常,也称为变态心理。它是指心理发展的内在不协调性,是在没有认知过程障碍或智力障碍的情况下出现的情绪反应、动机和行为活动的异常。其特征主要表现为:①对人淡漠、冷酷无情、易冲动;②自以为是,不知道自己的错误或知错不改;③时常感到痛苦,难与人相处;④常常感到莫名的担忧与恐惧。近年来,媒体经常报道有关学生由于心理失常而离家出走,甚至杀人或自杀的案例,事实证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不容忽视!

一、中间群体学生心理障碍的生成原因

1. 自身的原因

①胸无成竹,缺乏信心

初三毕业班中间群体学生,他们经常处于两难境地。即考上重点校难,对自己没有把握,胸无成竹;如果考上一般校,又有一种失落感。看到尖子生的优异成绩,想想自己似乎永远是中等水平的成绩,他们感到自己前途的无限黯淡。在人际关系上,他们不想与优等生相处,因为在尖子生面前,他们会愈加自卑;同时他们又不愿与学习成绩比他们差的同学交往,在班集体中,常常是默默无闻。这往往潜伏着严重的性格问题。再者,这些学生还有过敏倾向,感受性特强,既敏感又脆弱,他们认为老师关注的是尖子生,总是把老师与家长的批评放在心上,想不开。另外他们对自身的价值观有偏激。他们认为自己考上重点校是极其困难的,而考不上重点校,就是辜负了老师与家长的期望。久而久之,这些观念会导致生成心理障碍。

②焦虑急躁,急功近利

初三毕业班,随着学科的增多,各学科的知识也愈加有深度与难度,再由于人与人天生禀赋的区别,中间群体学生在学习上所遇到的困难,自己无法及时解决,在情绪上表现出焦虑急躁,其结果是欲速则不达。

③性格内向,不善交往

在班集体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具有明显内向型性格的学生,他们的特点是心理活动倾向于内心世界,对与自己无关的外界事物不感兴趣,不愿表现自己,在情感表达上显得比较深沉、含蓄,不愿主动与人交流,所有这些都会导致学生形成孤僻、冷漠等性格缺陷。

2.家庭的原因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父母的心愿,但在高期望值的支配下,父母评价子女好坏的标准严重失衡,而中间群体学生的学习成绩往往达不到家长的要求。这时痛骂声就会不绝于耳地扑向孩子,学生对自己完全丧失自信,对父母失去信任。而他们在班集体中所处境地而引发的孤独感已使他们感到万分苦闷、忧郁,在这种家庭氛围里,他们愈加困惑,他们无处诉说心中的烦闷,长期的压抑,导致产生封闭的心理。甚至会让他们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和仇恨心理。这种心理若得不到及时疏导和宣泄,就会导致病态性凶杀或自杀。北京中关村有一对教授夫妇苦心育子,一直想把儿子培养成大学生。可是,这位儿子非常爱好体育,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学习成绩却是一直居中,由于父母训斥过多,管制过于苛刻,引起儿子强烈的逆反情绪,夫妻竟被儿子用刀活活砍死!儿子在法庭上侃侃而谈:“我的父母在他们生命的最后一刻,也不知我到底需要什么!”这件令人痛心的事例告诉我们:父母对孩子切莫有过高的期望!另外,我国现代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着过度保护和溺爱现象,当今学生最缺乏的是“维生素N",即英文中的NO,他们在家中有求必应,很少被拒绝,因而他们忍受挫折的能力极差,心理十分脆弱。由于这些学生在学校常常被忽略,这与他们在家中“众星捧月"式的待遇形成极大反差,所以他们愈加感到心理的不平衡,从而产生心理障碍。

⒊学校的原因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说过:“中国的教育制度可以为群众提供很好的教育,却失去了中国的达尔文和爱因斯坦。因为中国的教育制度过分强调每个人样样都好,样样搞统一,从小把他们训练地十分驯服,从小灌输要听大人话的思想,不容许有独立见解,更不允许有爱因斯坦斯坦那样“离经叛道”的现象出现,这样只能培养出守业人才。”尼克松的这段话,不得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深思。我国的教育还处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期,学校也有难言之隐。我校地处远郊,学生在小学时期由于“减负”带来的负面影响,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面对大量的中间群体学生,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考上重点校),往往对他们过分强调分数,不断对他们念“紧箍咒”,同时每天的题海战术,搞得这些学生应接不暇,枯燥的学习生活给他们造成有极大的心理压力,他们常常感到焦虑、恐惧、无奈。

⒋社会的原因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我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家庭生活已达到小康水平,他们在享受物质文明的同时也耳闻目睹了五光十色的社会现象。“读书做官论”和“读书无用论”两种错误舆论的导向,时常困惑着他们:最好的是读好书,能考上重点中学,以后考上大学,找份舒适安逸的工作,甚至可能升官;如果读书不好,无法进一步升入大学学习,就只能去打工,那么知识多少就无关紧要,我们农村有一部分暴发户就是只有初中或小学水平的农民。这种狭隘的人生观,让这些中间群体学生常常感到迷惘,无所适从。

二、如何关注中间群体学生的心理健康

⒈别让分数成为衡量学生的惟一标准。

分数并不等于能力。四川郭沫若的故居挂着一张郭老小学成绩单,有两科成绩不及格,修身课35分,语文53分。但是修身课不及格的,却成为伟大的社会活动家,成为斯大林国际和平奖获得者;小时候语文不及格,也不妨碍他成为文学家、历史学家。伟大发明家爱迪生在校读书不足三个月,但他的一生却有1000多项发明。所以作为教师切莫把一切都归结为一条简单的结论——好分数就是好学生。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今天,“高分低能”的人才已无法适应21世纪竞争激烈的时代。未来的人才应该具有自信心、进取心、不亢不卑、不屈不挠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所以我们的教育,再也不能只盯着分数而不关心学生的心理了。

2.切莫对学生“一否”到底

我们知道人和人天生禀赋就存在区别,而每个人身上总有属于他自己的闪光点。教师应适当地激励学生,有助于他们获及自我价值观,从而促进其成功。只有重视发挥学生的特长,才有助于他们成才。我班有个学生陈某,学习努力,刻苦认真,学习成绩一直处于中等。但她在音乐方面表现出极大天赋,吹(笛子)、拉(二胡)、弹(风琴)、唱样样都会,她的理想是考上某重点校特色班,将来考上某知名高等音乐学府。但一直处于“中等”水平的学习成绩,让她感到焦躁不安,她时常表现出一种无所适从的情绪。我担任这班级班主任后,立即着手帮助她,经常找她谈心,帮助她制定学习计划,从学习方法上加以指导;同时对她的音乐天赋给予极大肯定,并让她代表班级,参加校体艺节,她的笛子独奏“欢乐中国年”获得文艺汇演一等奖。同时我用委婉的语言表明我的希望,先考上省艺校,以后在专业上再继续深造,实现自己美好的梦想。几经交流,她对我产生了信任感,在目标明确后,她即到一名音乐教师处学习钢琴,由于她有一定的音乐基础及天生的悟性,在专业上成绩突飞猛进,她看到了希望,日常情绪也开朗起来,学习干劲冲天,到中考时,她如愿考上了省艺校。如今她在艺术殿堂里,尽情地汲取着艺术精华,为将来远大理想的实现而愉快地学习。

⒊ 加强交流,调整期望

目前,大多数中学没有正规的心理学教师,再加上人们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可有可无,学校对学生心理障碍的疏通几乎等于零。再加上我校地处农村,大部分学生家长文化素质偏低,教育观念陈旧,他们只认为:“我养你,供你,你没念好书就是极大的错。”更谈不上他们之间有思想交流。所以作为班主任更应该认真观察学生的心态,及时与他们交流,让他们意识到自身的闪光点;还要教育他们学会放弃,当有些目标经多次努力仍无法实现时,就要降低要求,实际性调整自己的理想,制定可实现的目标,坚信“条条大路通罗马”,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同时应加强家校配合,通过开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希望家长对孩子要调整过高期望,要以民主、平等、人道的态度对待孩子,更不能吹毛求疵,无休止地责备孩子,挫伤他们的自信心。

⒋加强指导,形成习惯

面对中间群体学生的自卑心理,教师应加强指导,促其形成习惯,从而磨炼自身的顽强意志,克服心理障碍的生成。首先要他们向自己提出明确的任务,无论是否感兴趣,但只要有意义,都应当强迫自己去做。比如:每天按时起床,坚持跑步,如果能做到不管刮风下雨,从不间断,那么他们的意志就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同时还可让学生用一些具体方法来自警自戒,针对自己的弱点,摘编有关格言,增添自己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念。另外,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当他们遭受挫折或不幸时,应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迅速从失望中振作起来。因为悲观只能让人消沉。一味责怪自己,只能一事无成。

总之,初中阶段随着学生生理急速发展,他们的心理发展也是“动荡不安”的。这一特殊而又关键的时期,学校和家长必须紧密配合,加强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关心,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教育,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品质。帮助他们学会做人、学会交往、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适应、学会竞争、学会创造。同时在学校应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开展讨论各类话题,及时疏导学生心理障碍。尤其要关注那些默默无闻、“头尾无名”的中间群体学生,用真正的健康之爱、教育之法去培养每一个健康个体。为21世纪输送有“理想、信念、责任感、自立精神,坚强意志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的真正人才。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