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 > 心理健康 > 正文

正值青春年少 他们为何会如此轻率地放弃生命?

  • 日期:2012-06-29 08:20
  • 来源: 简单快乐
  • 浏览:
  • 字体:[ ]
  专栏主持:吴志翔,学者、随笔作家。浙江教育报刊总社《教育信息报》副主编,著有《肆虐的狂欢——传媒美学谈》、《诗酒年华》、《忧郁的享受》、《性感的美学》、《为教师声辩》等。     生命,让我们看到人类的坚强,也会显示脆弱的一面。有人能在废墟的狭小缝隙中守望阳光,但也有人在生命潜能还未发挥时便轻易地切断了通往未来的道路。几年前浙江的女中学生吴雯雯因为头发没扎好被老师挡在考场外,投水自杀。无独有偶,湖北的高二生覃瑶,上课时看杂志被老师没收,跳水自尽。就在不久前,陕西14岁的女孩认为受到老师的打骂和侮辱,选择了服毒自杀。

  正值青春年少花样年华,为何会如此轻率地放弃生命?
  比如覃瑶,背负着全家期望的优秀生,早就感到疲惫。激烈残酷的竞争让她失去了孩子应有的乐趣。“我现在真的觉得很累,我要好好休息一下了。”这是覃瑶绝笔信里的话,而这封信里的另一段话更让我心惊肉跳:“我记得高一上学期,有一个同学跳楼自杀。当时,你(父母)还问我会不会自杀,我笑着说不会。”我始终想不明白,面对一个同学的自杀,父女或母女之间居然可以这样对话——这是极强的心理暗示,意味着这样的可能性对于覃瑶来说并不见得有多么意外,因此这样的可能性就像钉子一样深深地揳入了她尚未成熟的心灵,只等一个契机,便戳穿生命。
  但这显然还不足以充分地解释她们自杀的动机。米兰·昆德拉说:“死,决定去死,这对一个少年来说要比对一个大人容易得多。什么?死亡将要夺去的少年的未来不是更远大吗?确实是的,但是,对于一个少年,未来是一种遥不可及、抽象虚幻的东西,他并不真正相信。”是的,未来之于他们是一种抽象的“美好”,并没有与他们现在的生存状态紧密地交织在一起,那种未来可以被轻易地剥离。他们还没来得及与他人发生过多责任上的关联,还未卷入与他人之间的深度情感牵连,在某种意义上他们仍然处在“被动”接受自己生命事实的状态。所以他们常常为眼前的一点儿“小事”产生巨大烦恼,当他们决定放弃生命的时候也不会想太多。吴雯雯在遗书里写道:“当我离开这个世界时,请你们不要担心,就当没我这个人好了,免得给你们添麻烦。”覃瑶的遗书也是轻描淡写:“爸妈,请原谅我做出这不孝的决定,我知道你们会很伤心,但请不要为我而损害你们的健康。否则,我会心疼的。”而陕西那位服毒女生的绝笔信中写的却是:“要让老师背一辈子黑锅。”
  她们的自杀,带着一种强烈的、不顾一切的、完全得不偿失的抗争激情。她们被自己感动,被自己愿意付出生命完成如此惊人的计划所感动。当时不会有恐惧,只有一种迷醉,就像听流行歌曲、看奇幻小说、玩电子游戏一样的迷醉,我把这种时刻称为“心理现场”。在这个现场中,自己的形象被幻化,她几乎就在欣赏那一个成为客观形象的自己。她会想象自己死后的情景,想象爱自己的人为她哭泣,想象造成自己死亡的人陷于狼狈的境地,并因为这样的想象而快慰。当然,她会觉得对不起自己的亲友,但这种愧疚感并不尖锐。她处于一种委屈感和悲壮感共同点燃的感情沸点,一切都不重要了。就像歌里唱的那样,这是一种“惊鸿一般短暂,夏花一般绚烂”的如罂粟般致命诱惑的迷醉。死亡,对于存在于脑海中的狂热念头来说,反而成为一种实践,一次成全。

  年少的人们啊,如果某些时刻,这种迷醉的“现场”也在你心中出现过,那请理智地告诉自己:等一等再做决定,哪怕再过一天,一小时,一分钟!(吴志翔)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