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频道

解析北京小升初“大考”来临

  • 日期:2011-10-26 19:46
  • 来源: 学而思
  • 浏览:
  • 字体:[ ]

  又是一年“小升初”。对于北京那些有“小升初”孩子的家长来说,“大考”来临了。尽管北京市教育主管部门一再强调,不许办各种课外辅导班,不许通过统一考试招生,不许将奥数成绩与升学挂钩,小升初采取就近入学、电脑排位的方式录取,但是这种“要求”、“通知”如同一纸空文,根本无法落实。治理“小升初”乱象的呼声也已持续多年,始终收效甚微。原因何在?在2011年小升初大战结束之际,我们推出这个话题,请来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和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北大附中前校长康健两位教育专家,以及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学生家长,对此作出分析。

  两套机制:权和钱公然进入教育领域

  中国经济时报:北京小升初目前存在两套机制,表面上是官方规定的不举行统一考试,就近入学;暗处却是家长和学生为了进名校使出浑身解数,疲于奔命,如何看待这一明一暗的两套并行的机制?

  家长:小升初就是一场战争,需要家长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因为政策规定不能举行小升初考试,所以很多学校的考试都是秘密进行的。信息不对称,潜规则搞得家长疲于奔命,多个战场作战更是苦不堪言。

  康健:官方的免试就近政策执行不力,原因在于对这项政策的误读。免试就近靠社会公平和法律保障支撑,它不是一个策略。免试意味着公平,在义务教育法里,年限放在法前面,如我们国家的九年义务教育法,是因为在这个时间段内,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受法律保护,不受任何条件限制。比如说,我家门口有一学校,我去念书,它要让我考试,那我就可以理解为,它给我的受教育权利追加了条件,因为我学习不好,就不让我享受义务教育。公平背后是法律,在很多国家,就近入学的条文是写入法律的。免试就近放在一起,表明了公平与法律。但这样的理念在我们的法律里体现得不明显,该强势的一方不强。教育关系着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政府一定要强势,发挥主导作用,家长和孩子也应该强势,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目前并行两套机制,就是因为该强的不强。

  杨东平:现在确实没有统一的入学考试,而是转换为各个学校的择校竞争,这个竞争是通过考证、推优等途径来获得的。这个现象已经成为公众反应强烈、违反社会公平的严重的教育问题。教育部门每年三令五申,都在整治,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这个现象在北京、南京、广州、西安、武汉、成都等城市比较严重,但上海和杭州却非常平静,这其中的缘由,值得思考。

  中国经济时报:因为存在上述两套机制,小升初的信息不透明,亦没有统一的标准,家长和学生为了保险,只得多个战场作战,苦不堪言。多数家长在采访中表示希望能恢复统考,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标准。您认为此种提议可行么?

  家长:强烈要求教委恢复小升初统一考试政策,目前畸形的小升初已经压得孩子和家长喘不过气,本该快乐的童年却被畸形的小升初压得没有了一丝欢笑,留给孩子和家长的只有无奈。

  康健:统一考试还是有条件入学,是不公平的。

  杨东平:从家长和学生的角度看,恢复考试是简单易行的办法,相对也是个比较公平的办法。但这违反了义务教育法,没有一级政府敢公然违法,把义务教育变成凭考试入学的录取制度,这个想法没有政治上的可行性,只是个良好的愿望。如何消除目前的小升初制度带来的各种问题,有很多切实有效的办法,并不是不可治理。我最不同意有些人说的困难太大,没法解决。这些问题有确定的原因,是可以治理的,而且很多城市已经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比如上海,它的小升初就比较平静,原因在于两个基本制度:一、重点学校制度。上海没有一所重点高中有初中部。1999年,国务院关于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高中和初中脱离,初中不允许有重点学校,这是为了保障初中阶段的平等性。在这一点上,上海做到了,北京没有做到。上海的择校竞争主要针对民办学校。在很大程度上做到了“公办不择校,择校找民办”。公办教育是政府举办的,不能办成三六九等,家长的选择需求通过民办学校满足,这是全世界的通例,上海基本做到了;二、择校收费制度。北京和广州的学校有一个内部的规定,允许初中重点学校招收择校生,收取择校费,价格一般在三四万。有了择校和收费的许可,学校便有利可图。上海规定不许择校,每一个名额都在网上公布,没有多余的名额。如果学校能够收钱,教育的公信力和品质就败坏掉了,变成了过硬的社会关系的竞争,权和钱公然进入教育领域。小升初乱象的制度性的原因就是这两个制度。重点初中的存在,是最根本的原因,它为了自身的利益,从小学开始选拔,把小学教育的生态给破坏掉了,把小学变成了高度竞争的教育。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