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老师的困惑:与90后学生无法填平的"代沟"

  • 日期:2012-01-09 10:33
  • 来源: 学友共享
  • 浏览:
  • 字体:[ ]

  小李,北京市海淀区某重点中学高一班主任,年级组长,1980年生人。在她班上,学生大多为1990年或1991年出生。

  当80年代出生的老师遭遇到90年代出生的学生,在“80后”和“90后”之间,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小李向记者倾吐出自己的困惑……

  无法填平的“代沟”

  “90年代出生的学生不好管”已经为许多教师所认可。学生“捉弄”老师的方式,已经从传统的“贴乌龟”、“放虫子”发展到利用手机、网络等现代技术。

  恶搞老师的手段很多:拍下老师的照片,然后用PS(photoshop图片处理软件)恶意修改;把老师的错误或语病放到网上校友录中,供全班同学嘲笑;还有学生通过老师的手机号码,打开了老师的电子邮箱,竟然找到了期末考试的试题答案。

  虽然同样是沐浴在“改革开放春风里的一代”,我们还是与“90后”学生存在认知差异。我们是吃着5分钱冰棍长大的一代,现在的孩子对5分钱根本没概念。

  “哄一哄,吓一吓,诈一诈”的“三字经”早成了老黄历。刚大学毕业时,我的理想是当一个与学生做朋友的老师,绝对不做简单粗暴的“暴君”。

  我努力学习许多例如“酱紫(这样子)、BT(变态)、bf(男朋友)、gf(女朋友)”的另类语言,有时间就上网搜罗娱乐资讯,以便在学生谈论某个明星的时候可以插上几句,也是为了寻找与学生们的共同语言,尽量在对事物的认识上达成一致。

  但是,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成长时代的不同,已经在我与学生之间制造了一条无形的“沟壑”。个别90年代出生学生的行为方式,连我们这些8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都无法认同。

  “早恋”在我们学校里已被老师们习以为常,只要不耽误学习,大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过,最近有一对学生,公然在学校内“行为亲密”,甚至发展到夜不归宿。其中的女孩子就在我的年级里,于是我以年级组长的身份找她谈了一次话。

  我真的是苦口婆心,从父母期望讲到前途命运再到社会责任,甚至不惜把那个男孩子曾经的“风流韵事”搬出来做注解,说的口干舌燥了,女孩子只捋了捋头发,慢悠悠地说:“老师,你可真封建。”

  最后,我只好与她订下了“城下之盟”:不要突破安全、道德、法律三条底线,即不能怀孕、不要在学校公共场合太亲密、不可以夜不归宿。

  【记者手记】家长也管不了吗?对于记者的疑惑,小李苦笑了一下:“管?那个男孩子的父亲让他们分手,结果男孩子拿起棒球棍,照着自家车的前挡风玻璃就是一棒子。怎么管?”

  记者在采访中深深地体会到,师生间认知事物的差异、观念上的隔阂日趋明显,文化上的互不认同也造成了矛盾的加剧。由于“90后”学生是在快餐文化和网络文化环境下生长起来的一代,而大部分老师,包括“80后”的老师,他们身上显示了更多的传统文化和精英文化,所以大到做人的观念、小到一个词语怎么应用,师生之间的价值判断都有可能产生分歧。

  温室里的花朵

  聪明,这是我和身边许多老师对于“90后”学生的共同评价。

  我们学校曾经给学生做过一个全面的性格测试,结果发现大部分高中学生都属于多血质型,即表现为热情、活泼、外向的性格特点。初中年级学生则多为胆汁型,即比较单纯,但易冲动。

  “90后”学生在一个变化多端的社会环境下成长,他们反应敏锐,学习新事物能力很强,有些孩子在某一方面所具备的知识甚至超过老师。他们有个性,能够找到自己的风格,性格独立,而且有勇气闯荡。

  但是,有些学生过分以自我为中心,致使他们只关注自己而忽视他人感受,只追求形式上的标新立异。

  在这些学生眼中,老师是“唐僧”,只会念念经。他们甚至会找媒体、找教育局投诉,很有维权意识,可是他们的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极不相符。心智成人化,行为幼稚化,做事极端化。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