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岛大会"博士选拔将启动寻找"诺奖"大师的基因

  • 日期:2009-08-18 09:45
  • 来源: 互联网
  • 浏览:
  • 字体:[ ]
 

  8月下旬,2010年德国“林岛大会”博士选拔即将启动

    寻找“诺奖”大师的基因

    这个夏天,参加完2009年德国林岛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的中国博士生,刚刚回国,2010年的选拔工作又将于8月下旬正式启动,届时将有30位中国博士生代表中国,再度光临林岛,去聆听大师们的科学之音。

    在中国,诺贝尔奖几乎家喻户晓,可是对于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知道的人并不太多。其实,这个著名的科学盛会从1951年开始,迄今已举办了59届。每届大会,诺贝尔奖获得者们都会与来自各国的几百位青年学者面对面交谈。科学超越了文化、民族和国界,大会也逐渐成为世界著名的科学盛宴。

    自2004年受邀参会以来,中国已连续6年派出了160多位博士生参加。对中国博士生而言,参加这样的盛会是机遇,是荣誉。而从这样的大会归来,对于“离诺贝尔奖究竟有多远”这样的老问题,又有了新的解读。

  对人类有益就坚持做下去

    “他们对科学的执着精神,最令人感动。”刚刚参加了今年诺奖获得者大会的中国博士生们,都有这样的感慨。表面看上去,诺奖获得者与普通人没什么不同,但他们对于科学的狂热和追求,真的超乎常人。

    南开大学博士生柯晨峰和诺奖得主阿格里教授聊天时得知,获奖后,阿格里曾把这事告诉了母亲。母亲是一位家庭主妇,不知道诺贝尔奖的意义有多大,只是告诉他,你应该接着做好自己的事情。于是,阿格里说,“做好自己的事情,这是我一生的信条,对我来说,拿诺贝尔奖只是一种鼓励而已。” 

    柯晨峰感慨地说:“许多科学家并不把获诺奖作为人生目标,只要认为对科学、对人类有益,他们就会坚持不懈地做下去,这种精神,令人感动。”

    在今年的大会上,2008年化学奖得主日本科学家下村修、美国科学家马丁·沙尔菲和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同台为青年学子作报告。下村修特别肯定了自己的助手:“没有他的帮助,我就不可能取得现在的成果。”中国博士生们说:“从诺奖大师们的言谈可以看出,他们是在很坦荡地从事科学研究,绝不是为了争名逐利。”

    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博士生朱墨桃也说,发现富勒烯而获诺奖的克罗托先生,曾把富勒烯球拿到幼儿园里面给小朋友玩,根本不把它当作自己的荣誉,而是作为给大家带来欢乐的玩具。这样的心态,特别值得年轻科研工作者学习。

    中国学生需要更多个性

    一位年轻的中国博士生自豪地对一位诺贝尔奖得主说:“我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文章。”诺奖得主笑着说:“我在你这个年龄,已经发表好几篇了。”年轻人不服气地问:“您年轻时除了科研之外还会什么?”“我做过拳击队员,当过足球队长,出版过诗集,我还会拉小提琴……”诺奖得主的话令在座的中国博士生一片愕然。

    这是今年林岛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上的一幕。参加大会的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博士刘逸说:“诺奖大师的科学精神使我们的心灵得到浸润,其人格风采与魅力,也让我们仰慕。”

    化学奖得主、瑞士科学家理查德教授对中国博士生说:“必须要找到科学以外的第二条腿,这条腿就在你的生活里。”在讨论中,他向大家展示了一幅自己拿着奶瓶给孩子喂奶的图片,幽默地说:“我是一个理论化学家,自从有了孩子之后,我就变成了应用化学家。”当被问及如何平衡科研与生活的压力时,他含情脉脉地指了指自己的夫人说,“这个问题,应该去问我的夫人!”

    中德科学中心中方副主任陈乐生说,我们学生的专业素养很优秀,这毋庸置疑。但中国学生有一种内敛、腼腆的性格,几乎在任何一场讲座中,中国学生从来不是第一个举手发言的人,总是要观望一下再提问题。“在国际科学舞台上,我们的学生还是显得缺乏个性。诺奖大师身上,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很多很多。”他说。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