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老师 > 老师资讯 > 正文

无名的怀念——忆李若冰老师

  • 日期:2010-04-02 09:16
  • 来源: 未知
  • 浏览:
  • 字体:[ ]
  3月24日是李若冰老师5周年的忌日。5年来,我时时想起我与李若冰老师虽少但却终生难忘的些许往事,心中不禁涌起无尽的伤感和怀念。5年来,我时时想对李老师说点什么,却不知说什么,从何说起。5年前,当我得知李若冰老师魂归大漠时,远在成都的我已错过了为他老人家送行的最后时机,内心充满愧疚。但我仍然以无限感激的心情铭记着李若冰老师对我们的关爱。桌上,李若冰老师签赠于我的《柴达木手记》、《塔里木书简》和《永远的诗人——李若冰论集》静静地放着,默默地唤起我与他的点点滴滴。

    见到李若冰老师是在1991年10月31日杜鹏程的追思会上。当时陕西文学界本打算召开杜鹏程创作研讨会,不料4天前杜鹏程突然因病去世,研讨会只得临时改成追思会,会议开得严肃而庄重。作为省作协的党组书记,李若冰老师高度赞扬了杜鹏程的人品与文品。

    真正零距离接触李若冰老师是一年后即1992年10月26日。因10月27日是杜鹏程的一周年忌日,杜鹏程的家人决定在他的老家韩城举行立碑、骨灰安放以及杜鹏程纪念馆开馆仪式。我的导师赵俊贤先生与杜鹏程一家私交甚密,研究杜鹏程专著《论杜鹏程的审美理想》出版后反响很好,参加这次活动自在情理之中。我则是蹭会。到了作协,李若冰老师安排赵老师和我坐他的车同往。赵老师向李老师介绍了我之后,我们便上路了。那天下着小雨,司机开得非常谨慎。中途,李老师问我是哪里人,我说新疆人,他非常高兴,马上侧过身来与我谈起了他去新疆的感受,特别是听说我是新疆库尔勒人后,连说,去过去过,1987年去的。彷佛他乡遇故知般地与李老师聊起了家乡的一切,顺着这个话题,他还说关于这次新疆行的文字已结集很快就要出版,出来后送我一本。我说:“好!”这是我第一次亲耳听到著名作家送我作品的话,简直受宠若惊。

    第二天一早,全体来参加仪式的人员在宾馆开会,李若冰老师主持会议。万没料到的是,李老师宣读到会人员名单时,居然念到了我的名字,还郑重地介绍西北大学研究生。我一时不知所措地愣在那里,李老师向我微笑着点点头,示意我起身让大家认识一下并往中间坐。我紧张又很不自然地弓起身,向大家确认了我的存在,随后又紧张地挪到了稍中间的地方坐下,几分钟后心情才平静下来。之后再进行了什么,我全然忘记了,但李老师微笑着向我示意并郑重地向大家介绍我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终生难忘。

    年底,赵老师告诉我,李若冰老师的新著《塔里木书简》出版了,要送我一本,让我去李老师家里取。我这才想起李老师说的话,也这才相信送是真的。我马上去了李老师家。贺抒玉老师与我简单地聊了几句后,李老师就把我让进了他的书房。我看到两本书放在桌上,一本是再版的《柴达木手记》,一本是散发着墨香的《塔里木书简》,我估计这就是要送我的书了。果然,寒暄了几句后,他将这两本书递给了我。我看着上面遒劲有力的签名,心想:什么时候我也能出本书然后签名送给别人呢!我给他谈了我考研时功利性地看了他的几篇作品的事,他微笑着说,上个月从青海来了一个朋友,现在退休回内地老家,路过西安到他这里来坐坐,这位同志就是看了他的《柴达木手记》后,毅然决定去青海工作的。说完,他很爽朗地笑了。我相信这是真的。在那个年代里,确实有一大批热血青年读了某个作品就毅然决然地奔赴某地,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回到宿舍,我展读《塔里木书简》,文中那活灵活现的边疆风情,神韵独特的民族风貌,再次唤起我对家乡的一往情深,引起我内心强烈的共鸣。我以《情系大西北,梦绕创业人》为题,写下了读《塔里木书简》的一点感想。客观地说,以今天的眼光看,文章写得较稚嫩,情大于理,但我那时对《塔里木书简》的理解也就这个水平。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是,我想以散文式的笔调写出欣赏散文的美文来,平凹不是倡导“美文”吗?做这样一个尝试会如何呢?1993年2月1日,小稿杀青,我又将它细读了一遍,虽然在理论深度上不满意,但还是觉得至少抓住了李老师这个散文集的基本特点,标题本身也较好地概括了作者情思的中心,个别地方甚至还沾沾自喜,例如中间的一段过渡:“其实,对李若冰来说,最勾魂摄魄的还是柴达木,还是30多年前那些朝夕相伴的创业者们。他怀念他们。因此,他写柴达木,写得情深蕴藉,写得遐思绵邈,写得跌宕多姿。这情掺着作者的条条血脉,仿佛昆仑的雪水,时而沿涧飞泻,欢腾奔跃,时而顺涧平流,缓缓悠悠。遇石处,云岫缭绕,旋一窝沉思洄流其间;逢川时,漫滩渗去,留点点清珠返照晶莹。”

    我将稿子送给了李若冰老师,希望他能提点意见。李老师没说什么,半年后文章也没动静,我想文章可能真有些弱,确实让李老师为难了,心里愧疚万分,遂决定好好地再写一篇,下点功夫,不负李老师的期望。这一次,我认真地研读了李若冰老师的全部散文,作了详细的读书笔记,还从赵老师那里借来《李若冰研究专集》,梳理了以往的研究状况。这次,我决定寻找一个理论支点,争取写出一定的理论深度和新意来。几经思考,从散文情致的角度去探讨他散文的创作思路逐渐清晰并明确起来。经过一个多月的准备与写作,《创造审美化——对李若冰散文情致的一种考察》终于完成。年底,我将此文交给了李老师。李老师看了文章后说,不久前他刚将一篇文章推到石油部办的刊物《地火》上,我这篇文章他另想办法。不久,我毕业离开了西安,到沿海某高校继续从教。后来,从赵老师处得知文章刊于《延安文学》,还给我寄来了一份样刊。

    这以后,我离开了西安,又因为专业方向转向小说的缘故,没有再写有关散文的文字,与李老师的联系也就中断了。

    2002年4月,在华中师大准备博士答辩的师姐周燕芬突然告诉我,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永远的诗人——李若冰论集》,收入了我的两篇文章,我觉得莫名其妙。怎么两篇呢?不就一篇《创造审美化》吗?她说真的,两篇,因为在家里没带,文章题目她也忘了,但两篇是千真万确的。我赶紧给李老师写信询问此事。很快,李老师寄来了书并对我读博表示祝贺。我打开书一看,天呀!真是两篇。我真是做梦也没有想到,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那一周我非常快乐,真的非常快乐!后来,我看到李老师发表的日记里还特意写下了这样的话:“2月2日西大研究生陈思广写一评论 《情系大西北,梦绕创业人——读李若冰<塔里木书简>》,结尾写了四句诗:‘他走过荒凉的地方/心中装着绿色的行囊/他来到开拓者的营地/心中喷薄着创业者的光芒。’”这一刻,我明白了李老师精心保存之心,也庆幸在我人生的道路上遇到了一位老师。

    夜已深了,一切是那样的宁静。我再次翻看着李老师寄赠给我的三本书和一封短笺,心中充满感激。李若冰老师是我心中一座不朽的丰碑。我永远感念他。(作者系文学博士,四川大学文学院教授)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