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口才 > 领导口才 > 正文

鲜明的现实针对性

  • 日期:2010-03-26 08:41
  • 来源: 未知
  • 浏览:
  • 字体:[ ]
——《在陕北公学鲁迅逝世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赏析鲁迅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伟大的思想家,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去世后,毛泽东对鲁迅的精神曾多次给予高度的评价。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指出:“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又说“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学鲁迅的榜样,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1937年10月19日毛泽东在陕北公学鲁迅逝世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是毛泽东较早的对鲁迅精神进行深刻分析和评价的一篇重要文章。这篇讲话的最突出的特点是把对鲁迅的纪念紧紧地和现实联系起来,表现出极为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在文章开头,毛泽东从陕北公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抗日先锋队的任务谈起,指出了先锋分子应该具备的特征和他们在革命道路上应该起的作用,然后联系当时的全国战局形势,指出要造就革命先锋队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作者之所以这样讲就是为了一开始即把对鲁迅的纪念放在一个现实斗争的环境之中,使这种纪念和陕北公学的主要任务完全融合起来,紧紧地抓住了听众,使他们从对自身的要求中来认识和学习鲁迅的精神。第二自然段是对鲁迅先生做出的一个总体的评论。这里突出了两点:一是鲁迅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一个民族解放的急先锋,是党外的布尔什维克,这就使听众感到鲁迅先生的目标和他们的目标是一致,都是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这一点正是他们努力学习的榜样;二是鲁迅先生能够在极其险恶的环境里坚持战斗,这又使正在艰苦环境里学习的陕北公学的同志们从感情上更加贴近鲁迅先生,并且认识到陕北公学正是造就革命先锋分子的场所。三至六自然段高度概括了“鲁迅精神”的三个特点:政治远见,斗争精神,牺牲精神。鲁迅作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的精神应该说包容着极为丰富的内容。显而易见;毛泽东在这里无疑对鲁迅精神的全部——进行剖析。他抓住了鲁迅先生精神的实质和核心,突出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这一最本质的特征。
     在具体论述中,毛泽东又侧重在作为一个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鲁迅的思想的分析。这是因为,作为文学家的鲁迅早已为世人所熟悉,他所具有的一个伟大文学家的种种特征容易被人们认识和了解,但鲁迅是不同于一般的文学家的,并不单在于他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来的天才,更重要的则是他首先是一个革命人。鲁迅先生自己说过:“我以为根本问题是在作者是否是一个‘革命人’,若是的,则无论写的是什么事件,用的是什么材料,即都是‘革命文学’。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而已集、革命文学》)将鲁迅先生作为‘革命人’的特征分析透彻,从而就使人们对鲁迅的精神获得了既全面又深刻的认识。正是由于抓住了这些最本质的特征,这就在“革命者”的鲁迅和革命的集合体陕北公学的同志们之间连结起一条思想感情的纽带;使陕北公学的同志们从鲁迅这个“革命者”的精神中看到了自己学习的光辉榜样。特别是毛泽东在对“鲁迅精神”三个特点的分析中举出的具体的实例,紧紧扣住了抗日战争爆发初期现实斗争中最紧迫的问题,就进一步使人们看到“鲁迅精神”在讲话时所具有的强烈的现实针对性。第七自然段是全文的总结。这一段与第一段形成前后呼应,加重了环境的氛围,也突出了纪念鲁迅先生,学习鲁迅精神的伟大意义。由此可见,讲话、演讲的目的是为着宣传一种观点、一种思想、一种主张。而这些思想、观点、主张绝不是离开现实生活的实际凭空产生的。中国魏晋时期崇尚一种虚无,空谈名理的风气,这些人摒弃世务,专谈玄理,一天到晚在玄而又玄的虚无飘渺的议论中腾云驾雾。看起来学问深得很,可实际上难得半点用处。毛泽东在这篇讲话中对“鲁迅精神”的分析既是对鲁迅的纪念,又是针对抗战爆发后,革命形势的发展,对革命者发出的战斗的号召,只有这种针对性的、切近现实的讲话,才能给听众以思想的启迪和行动的指南。讲演是为了现实的需要,通过演讲,阐明自己的主张,去达到自己的目的。如果你提不出什么有针对性的观点、思想、主张,那大可不必人云亦云,甚至于总是那么一套话到处演讲,汇成一种癖好。要知道,世界上演讲者很多,但还的确难得找到一种职业演讲家。我们所知道的世界演讲名家,如列宁、丘吉尔、罗斯福、甘地、马丁·路德·金等等他们发表的演讲很多,也可以说是到处在讲,但他们的演讲都是为了申明自己的政治主张,为了服务自己献身的事业的。让演讲台不要变成一个口才的竞技场,成为一个与广大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场所吧!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