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记忆 > 记忆方法 > 正文

短时记忆的编码、提取和遗忘

  • 日期:2011-06-21 08:04
  • 来源: 未知
  • 浏览:
  • 字体:[ ]
短时记忆多数是言语听觉编码信息以什么形式保持下来,涉及编码的问题。编码就是对信息进行转换,使之适合于记忆存储,经过编码所产生的具体信息形式称为代码(code)。60年代以来,大量实验证实,短时记忆主要是采用言语听觉编码,少量的是视觉或语义编码。1964年康拉德进行了一项实验研究。他选用了两组音近易混的字母BCPTV和FMNSX为实验材料,用速示器以每个0.75秒的速度逐一随机地向被试呈现,每呈现完6个字母就要求被试凭回忆默写出来,记不清时允许猜写,但不许不写。从被试回忆的结果可以看出,尽管字母是以视觉方式呈现的,但回忆中写错字母之处80%出在音近字母之间,如B和P,S和X,很少在形状相似的字母之间,如 F和E。布朗和彼得森的实验也有这种倾向。康拉德和赫尔改用听觉方式向被试呈现声音相近的字母,如EGCZBD和不相近的字母系列 FGOAYQR,实验结果出现了与上述视觉呈现条件下相当一致的情况,等级相关为0.64。
     事实表明,短时记忆确实是以听觉方式对刺激信息进行编码的,或者说,以听觉编码占优势。还有实验证明,在短时记忆中也有少量的视觉或语义编码,如聋哑人在他们的短时记忆中,回忆时出现混淆的主要是视觉性的或者是意义性的。由于字母、字词以视觉方式呈现,阅读时必借助内部言语。因此可以设想,前述某些声音混淆现象也可能是发音的混淆。目前还无法将声音混淆与发音混淆区分开。但可以认为,听党代码或声音代码也许与口语代码相并存或交织在一起。大多数心理学家常把听觉的(anditory)、口语的(verbal)、言语的(linguistic)代码联合起来,称之为AVL单元。用AVL单元说明短时记忆的编码与代码是比较合适的。信息提取的检索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由于正处在我们当前的意识中,由于工作或操作的需要可以立即被提取出来。这使人感到,似乎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机制很简单,但后来的研究表明,事实并非如此。从短时记忆中提取信息时究竟是同步平行检索,还是逐项依次检索,1970年斯特伯格做了如下的实验。斯特伯格(S.Sternberg)开创了对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研究,他的研究被看作经典性的,他的观点和方法有着广泛的影响。他向被试的视觉呈现不同系列的数字,数字系列长度都在记忆容量范围之内,然后随机地再呈现一个数字。
     被试的任务是判定这个数是否是刚才识记过的。被试的反应不用口,而是用按电钮,要求被试尽快作出准确回答,实验记录被试从检验项目出现到作出回答之间的反应时,以此为指标。每次实验所识记的项目和检验的项目都要更换,而且识记项目的数目多少不等,检验项目中的数字有一半是识记项目中出现的数,一半在识记项目中没出现的。实验结果是,提取信息的时间随项目的增加而增长,成线性关系。所以,斯特伯格认为,短时记忆对信息的提取是按顺序系列检索,而不是平行同步检索。但后来的研究表明,顺序系列检索和平行同步检索都是短时记忆中信息提取的途径。斯特伯格实验的主要功绩在于他将简单心理变量(反应时)引入复杂的高级心理研究中。短时记忆中的遗志信息进入短时记忆时,它的强度最大,易被我们所意识,但得不到复述时,其强度会随时间推移而衰减,很快导致遗忘。造成遗忘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痕迹消退说。这一假说认为,记忆痕迹得不到复述强化,其强度随时间的流逝而减弱,导致自然衰退。也可能是被某种目前还不清楚的生理过程所浸蚀,像海滩上的脚印被海浪冲刷掉一样。另一种是干扰说。这一假说认为,储存在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受其他信息的干扰而导致遗忘,尤其是新进入的较强的信息把原有的较弱的信息排挤掉而造成遗忘。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