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教教案:
幼教语文教案 幼教数学教案 幼教英语教案 幼教常识教案 幼教音乐教案 幼教体育教案 幼教美术教案 幼儿园教案 小班教案 中班教案 大班教案
> 小学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英语教案 小学自然教案 小学音乐教案 小学体育教案 小学美术教案 小学信息技术 小学说课稿 小学主题班会
> 初中教案:
初中语文教案 初中数学教案 初中英语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 初中化学教案 初中历史教案 初中地理教案 初中生物教案 初中政治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 高中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 高中数学教案 高中英语教案 高中物理教案 高中化学教案 高中历史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高中政治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 其他教案:
评课稿 说课稿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课堂实录 学生评语 班级管理 班任挚友 教学参考 教学相关 国旗下讲话 信息技术教案 主题班会教案

第四章第二节水分的散失――蒸腾作用 (四)

时间:2012-12-03 10:32来源:中小教案点击:字体:[ ]
第四章第二节水分的散失――蒸腾作用 教案示例(四)

教学目标 

1.理解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了解蒸腾作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2.通过观察蒸腾作用的演示实验继续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观察能力;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继续培养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蒸腾作用的过程及其他相关知识,建立植物体与外界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增强生态意识,提高对绿化祖国、保护环境的认识。

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教材的内容包括:证实植物体蒸腾水分的演示实验,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蒸腾作用与人类的关系等内容。其中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是本节教材的重点。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平常不甚了解的,因此,这节课必须先进行演示实验,使学生确信植物体有蒸腾作用以后,才能进一步讲清蒸腾作用是怎样进行的。

植物体主要通过叶进行蒸腾作用,因为叶具有适应这种功能的形态结构——气孔。关于气孔对于蒸腾作用的调节机制比较复杂,现行教材未做过多的解释和要求,教师可根据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来选择讲或是不讲。

植物散失大量的水分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如果不把这一点讲清楚,学生就不会理解这种生理现象对植物本身的重要性,甚至会误会这种现象对植物本身是有害的。因此,教师在讲解蒸腾作用的意义时,应该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接受和理解蒸腾作用对于植物生活的意义。

教学过程 设计

一、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

1.关于本节课的引言,教师可以根据前面已经讲过的知识,复习提问:什么是光合作用?什么是呼吸作用?在上述两个生理过程中都有水的参与,说明水对于植物体非常重要。从根本上讲,水是从哪里来的?植物吸收的水是否都被植物体利用了呢?由此引出本节课题:水分的散失——蒸腾作用。

本节课的引言还可以这样设计:教师首先提问:为什么在炎热的夏天,树林里的空气凉爽湿润,而操场上的空气却十分燥热呢?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指出这是因为植物具有蒸腾作用,从而提高了空气的湿度,降低了空气的温度。接着引导学生思考什么叫蒸腾作用?蒸腾作用对植物的生活有什么意义?蒸腾作用与人类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关系?在此基础上引出了课题。

2.关于蒸腾作用的概念和过程的教学,教师在课前可以准备一套演示实验装置,即准备三个干燥透明并且不漏气的塑料袋,分别套在没有叶的枝条、少叶的枝条和多叶的枝条上,袋口扎紧,将这套实验装置放在教室温暖向阳的地方。

在实验的前一天,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按照课本上的要求,在家里做探索性实验,用两个干燥透明并且不漏气的塑料袋,分别套在花盆中枝叶繁盛的基叶上,袋口扎紧(注意不要连花盆一起套进去,只能套住茎和叶,最好在套前浇一次水),其中一个袋中的叶片表面涂抹一层凡士林。将实验装置放在温暖的地方。第二天,以实验小组为单位带一套实验装置到学校。


上课时,首先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制的实验装置中所产生的现象,接着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1)在塑料袋的内壁上有什么物质生成?

(2)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3)水珠是从叶片的什么地方散发出来的?

(4)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是以液体的形式从气孔中流出来的?还是以气态形式从气孔中散发出来的?

学生通过观察现象,思考并且回答问题,自然而然地得出蒸腾作用的概念: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表面散发出去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

教师进一步指出,植物体的各个部分都可以蒸腾水分,但蒸腾水分的主要器官是叶。

这时教师可以把自己准备好的一套演示装置放在讲台上,请两名学生到台上仔细观察并告诉全班学生所观察到的现象。教师再次提出问题:这套实验装置所发生的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这样,学生就可以得出结论:植物的蒸腾作用主要是由叶片来完成,蒸腾作用的强弱与叶片的多少成正比关系,即叶片越多,蒸腾作用越强,散失的水分越多。

为了说明植物蒸腾作用的过程,教师可将课本P63图Ⅰ-38水分蒸腾的全过程绘制在投影片上(或在黑板上画一个简图)。对着示意图进行提问:(1)植物根毛的作用是什么?

(2)导管的作用是什么?(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进一步指出,植物体内根、茎、叶中的导管是相联通的。)

(3)气孔的作用是什么?

一系列的提问,促使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逐渐了解蒸腾作用的过程。最后教师利用板书总结出蒸腾作用的过程:

土壤中的水分→根毛→根、茎、叶的导管→叶肉细胞→气孔→大气

3.关于气孔的张开和闭合可以调节蒸腾作用,使植物体内经常保持着适量的水分。教材对此未做过多的解释。教师可以利用气孔开闭的活动模型或复合投影片演示保卫细胞的结构以及控制气孔开闭的过程,通过形象直观的教具帮助学生了解气孔开闭的原理,使学生了解蒸腾作用的过程。

4.关于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的意义教学,教师可以用这样一个问题引入: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为什么植物体内的水却能从根部流向树叶呢?问题提出后,教师让学生思考、讨论、看书,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很快就可以得出结论:在自然界中,水确实是往低处流,但是如果加上动力,水也可以往高处流。平时人们用吸管吸饮料时,饮料就可以沿着吸管被吸入口中。植物体内的水从低向高处流的原因就在于植物的蒸腾作用产生了蒸腾拉力,即能促进根毛对土壤中水分的吸收,也可以促使植物体内的水分和无机盐沿着导管向上运输。

教师利用投影片指出,植物体吸收的水分除了很小一部分参加植物体内各种生命活动以外,绝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散发到大气中。

投影片:一株玉米从出苗到结实的一生中,大约要消耗200千克以上的水,这些水大致分配如下:


植物所吸收的水分有99%用于蒸腾作用,只有1%用于光合作用和其他生理过程,这是否是一种浪费呢?对植物有什么意义呢?然后让学生看书和讨论,最后教师归纳总结出蒸腾作用的意义。

5.在讲述蒸腾作用与人类的关系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组织学生讨论,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例如:

(1)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对气候有什么影响?

(2)春季造林为什么要在树苗发芽前进行?夏季造林为什么要剪除一部分枝叶?

(3)为什么最好在阴天或傍晚移栽植物?移栽后的菜苗和花草为什么要遮荫?

(4)为什么说大树底下好乘凉?

参考答案:

(1)因为植物蒸腾水分,大面积的树林可以增加空气湿度,使天空云量增多,从而增加降水量,起到减轻干旱,调节气候的作用。

(2)春季造林在树苗发芽前进行是因为蒸腾面积最小,体内有机物还没有转化输送,没有被新枝叶消耗,所以此时移植最易成活。

夏季造林剪除部分枝叶,主要是减少蒸腾面积,因为此时蒸腾作用旺盛,新栽的树又无新根吸水,很可能因为缺水而死亡。

(3)阴天、傍晚移栽植物,以及移栽后的植物要遮荫,都是为了降低蒸腾作用,提高植物移栽的成活率。

(4)大树下面的树荫,没有阳光的照射,气温较低,另外,大树的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分别增加了周围大气的湿度和氧,所以说“大树底下好乘凉”。

小资料

一、自制气孔开闭活动模型:

在一张硬纸板上画出叶下表皮的一对保卫细胞及周围的几个表皮细胞(用彩色纸板效果更好),把保卫细胞剪去,只留下周围表皮细胞的部分。第二步,选两个大小相同的长形的薄塑料袋作为两个保卫细胞(袋口向下)。在两个塑料袋的相邻一侧的中央,用粘合剂各粘上层数相等、大小相同的长椭圆形的塑料薄膜。再用粘合剂把未加厚的相对一侧与表皮细胞粘合。第三步,把袋口粘合,仅各留一小孔,并与“Y”形的玻璃管的上叉口相连通(不能漏气)。“Y”形下叉口,可与打气器械相通。打气时,当气体进入塑料袋内(相当于保卫细胞内水分增多时),由于内侧壁厚,外侧壁薄,张力不均匀,“气孔”部位被打开。泄气时(相当于保卫细胞失水时),袋壁张力减小,恢复原样,气孔被关闭。

二、叶蒸腾水分演示实验:

取甲、乙大小大致相等的新鲜枝条分别插入装有相等水溶液的三角烧瓶中,放在已调好的托盘天平的两个盘上,再重新调好天平,过10分钟左右观察到,天平向右倾斜。显示出左盘烧瓶中的水通过叶片散失的水分较右盘多,说明了叶片不仅能散失水分,而且叶片越多,散失的水分越多。


实验中烧瓶如装的水溶液温度为25~35℃时,可以缩短实验时问,把两烧瓶从调好的天平移到阳光下或温暖通风的地方。过几分钟后再放在天平的托盘中,现象更为明显,效果更佳。


    第四章第二节水分的散失――蒸腾作用 (四)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