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家长 > 家教有方 > 正文

良好习惯是健康人格之基(7)

  • 日期:2011-10-31 10:30
  • 来源: 网络
  • 浏览:
  • 字体:[ ]


  我们中国人,一是排队的习惯,一是不要随地吐痰的习惯,大家想想需要多少年才能形成?我乐观一点说,10年。要现实一点说,可能大概要20年或者30年。中国北京2008年搞奥运会,我一点也不担心硬件的现代化,资金的到位一点问题也没有。我就担心到时候,奥运会会场痰迹遍地,这个东西很难改。所以说这就是我们艰巨的任务,为孩子要改造成年人的世界。

  为什么呢?孩子在学校培养好习惯,放学回家:“爸爸,你好!妈妈,你好!”可是我们有的父母就不习惯:你叫唤什么呀?“爸爸,我回来了!妈妈,我回来了!”回来就回来吧,罗嗦什么啊。这孩子就不知道怎么办了。实际上,要孩子学会关心,过去在我们中国历史上有传统,叫请安。孩子上学,走的时候得打招呼,回来的时候,要问候家里人,出去玩的时候,也要说一声去哪里,父母都要积极回应他。要让这个打招呼的行为成为每个家庭的一个很重要的习惯。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良好的习惯,我在这里特别提醒大家,也就是第三条,要尊重儿童的权利和参与,让孩子充分地参与。

  多年的研究使我有一个感受:在儿童的习惯养成过程当中,有一个危险存在,那就是习惯养成的过程变成了奴役儿童的过程。大家千万千万注意这一条。什么意思呢?就是大人在研究习惯,大人在定规范,强迫孩子去做、去执行,这就很可怕。因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儿童是主人,我们就是要发挥他们的主人作用。习惯养成的最高机制,是形成学生的自身需求,而不是外在的强制。这一点特别重要。养成一个好习惯,应该是要让孩子们觉得:这是我盼望的,我特别希望有这个好习惯,这对我的帮助很大,对我的发展很有用,好习惯多了,我才是一个好学生,我才可以多交朋友。这才是积极的,而不是强迫。

  中国教育的一大失败可以说就是把太多的教育变成一种从上对下的要求,而没有一个从下激发出来的主动的需求。现在全世界都在研究儿童,一个共同的主题是:儿童参与。

  儿童参与在中国的教育界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我举个例子:香港中华基督教青年会成立100周年,我随团去祝贺。全世界各个国家来了1800个嘉宾。晚上就餐之前,看演出。第一个节目--狮子舞,表演的青少年非常地尽力。我发现这些耍狮子的人眼神有些异样,直直的、愣愣的。我非常奇怪:眼神怎么这样?一问才知道,这是一些弱智孩子在表演。我非常震惊,当时的眼泪就下来了。

  大家想想看,我们搞教育的,面对1800多个来自世界各地的来宾,第一个节目谁敢让弱智孩子表演?我们很可能让他们回家,甚至长得不好看的,纪律不太好的,今天放假,今天你们没事,回家。我们会挑一些嘴巴灵巧的、模样长得可爱的孩子来表演。那么,儿童的平等在哪里?儿童的参与在哪里?素质教育的第一个概念就是面向全体儿童,而不是面对少数。所以说,这行为习惯养成,如果没有儿童的主动而充分参与就不是成功的。

  儿童参与有一个阶梯,阶梯有八层:

  第一层是操纵,成年人操纵儿童;

  第二层是装饰,找几个孩子来表演一下,来装饰;

  第三层是象征性的参与;

  第四层是成人指派;

  第五层是与儿童商量;

  好了,我们的习惯培养,起点就是第五层,与儿童商量,我们要培养孩子良好习惯,要和孩子商量:你们需不需要培养这个习惯?你愿不愿意培养这习惯?因为孩子有选择权:我愿意养成什么习惯,比如爱运动的习惯,有礼貌的习惯……内向的孩子你不能培养成外向的孩子,慢性的孩子不能培养成急性的,习惯养成要讲究规则,要尊重差异。

  第六层是与儿童一起决定,经过讨论我们确定我们要培养哪几个习惯,一起商定;

第七层是儿童提出方案,比方说:我要培养我说话算话的习惯,儿童决定,成人不限制;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