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化学 > 高中化学 > 正文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行为标准初探

  • 日期:2011-07-30 09:36
  • 来源: 未知
  • 浏览:
  • 字体:[ ]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实施,给化学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通过近五年的教学实验,感觉面对新的课程,不光需要有化学教师认真研读相关资料,接受新教育理念培训。认识和理解新课程标准体系中所包含的新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树立新教育观。但更重要的是要求我们每个教师要根据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转变思想,树立新的教育理念,规范教学行为。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育和形成。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通过书本知识、技能的传授,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规范化学教师行为。

 

一、课前准备充分

    化学是来自于实验又依赖实验的基本自然科学,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仅《必修1》有实验和科学探究46个,《必修2》有实验和科学探究48个。这些实验与老教材不同的特点是⑴没有明确指明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没有了专门的学生实验),⑵部分实验既没有说明实验步骤,也没有指明实验现象;⑶个别实验的设计和试剂用量有待优化。因此对于高中化学教师来说,不仅要认真备课,备教材,教参充分理解课标设计意图;备学生,了解学生知识现状,学习心态;还要认真研究课本实验,是演示还是让学生实验,不管是什么实验教师都要先认真试做,而且,不管是做过多少次的实验,在每次上课前都要从新再试做(因为化学实验存在许多不定因素,如试剂的浓度变化、有效期等)。同时,化学教师除了衣着整齐大方,还要精神饱满、焕发出精气神,表情应该多样化,不要长时间保持呆板或过于严肃的面孔。要以良好的情绪走进课堂。

 

  二、教学目的明确、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得到展现

    在新课程标准的教学中要求我们“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的积极性、自觉性、创造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而且还要逐步实现‘我要学’为‘我会学’的转变。要实现‘我要学’为‘我会学’的转变。首要问题就是要教师教学目的明确,教学意识、教学观念更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突出时代性,注重学生个性的养成、潜能的开发和智能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以不教和不讲为自己教和讲的最终目的。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只充当“导演”的作用,要让学生充分的演好自己的主体角色。 

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有很多与旧教科书中没有的内容和栏目,如:“学与问、思考与交流、科学探究等”,这些内容和栏目的设置,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的积极性、自觉性、创造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理念。“ 科学视野、资料卡片、科学史话” 栏目的设置, 则为‘学生联系科学、技术、社会、生活的一些内容。可拓展学生视野,但又不增加学生的负担。’的战略思想。下面仅从“科学探究”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谈谈我个人的认识。

新课程标准对“科学探究”,的内容设置和所起的作用定义为‘以探究为目的,具有思考性、探索性的学生活动,提供探究课题,创设学习情境,呈现探究过程,体现知识获得过程和方法。在教科书中,设计了多种不同类型的科学探究活动,涉及多种不同的科学探究过程,蕴涵了多种科学方法,有助于形成和发展学生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 ’

  

  三、重视学习过程,培养学习兴趣

  重要的是要看学生怎样学。而且要从学生怎样学这个出发点上来实施教师的教学行为。

  在必修内容中共有15个“科学探究”活动,下面就必修2中“科学探究”活动叙说。第1章的3个,一个是在第1节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中的“碱金属的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的探究;另2个是第2节元素周期律中“同周期元素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的探究。第2章是第2节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中,“探究用不同的金属材料和不同的水果等设计原电池装置。”第3章的3个,一个是在第1节甲烷的性质中, “甲烷的取代反应实验探究;”一个是第2节乙烯中,“石蜡油在催化剂存在下高温分解”的实验探究;还一个是第3节中“乙酸的酸性及其与碳酸性质的比较”实验探究。

  从上述“科学探究”活动出现的频率、内容、具体位置、方法和步骤中,可以看出“科学探究”活动在教学中重要地位和作用。它既要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最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创设了学生自主活动和积极探究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体验探究过程,获取知识,学会合作与分享;探究性实验的设计、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习科学方法和养成科学态度。同时也为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对教师角色变化的认识,对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对教学过程的认识,提供了良好的素材。例如:元素周期表中,“碱金属的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的探究”,是学习了元素周期表,学生已经知道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了同一周期元素原子的电子层相同和同一主族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探究活动是先让学生看似简单地从课本图1-2元素周期表中将碱金属的元素符号、核电荷数照抄至表内,以及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填写最外层电子数、电子层数,表面上看还是让学生在抄,而实际是从这些看似简单的活动中使学生学会使用化学学习工具、学会归纳梳理知识,同时也巩固所学知识。尤其是为学生进行Na、K金属性强弱的实验探究进行了必要的知识准备。学生在实验探究中从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联系Na、K的原子结构,进行思考与交流,从而得出“同一主族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电子层依次递增,金属性依次增强。” 

  

  纵观每一个“科学探究”活动,或者是非常科学地把学生练习、实验、讨论有机融合在一起,或是通过实验探究、讨论,形成原理、得出结论。如:原电池原理和形成条件、甲烷的取代反应、石蜡油在催化剂存在下高温分解等,都‘创设了学生自主活动和积极探究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体验探究过程,获取知识,学会合作与分享;’使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感到单调乏味,不再是让教师事事代劳;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获得知识、掌握方法、形成能力。的的确确能够达到 ‘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习科学方法和养成科学态度,’的目标。

  

  必修1第三章第1节“金属的化学性质”有两个 “科学探究”,一个是‘灼烧铝箔’,学生 通过实验探究,亲身体验、感受铝箔灼烧时的实验现象,思考铝融化后为什么不会掉下的原因。一个是‘铁粉与水蒸气反应’。通过提供仪器和必要的物品,让学生设计铁粉与水蒸气反应的实验装置,并且在指定的位置画出设计装置图。我在教学中让学生把自己设计的装置图在小组内讨论,看谁的最好,而且符合提供仪器。然后按照图3-8装置也让学生讨论,⑴该装置有何特征,⑵用该装置实验能够成功吗?⑶如果要使实验成功应该注意那些事项?再进行实验。通过比较学生认识到该装置简便、操作简单、实验时间短、现象明显,而且成功率高(关键是棉花的湿度要控制好,5-6层湿度为宜,不能过湿,棉花与铁粉的距离要适宜,约1.5 cm最好)。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