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什么?

  • 日期:2020-11-26 14:34
  • 来源: 未知
  • 浏览:
  • 字体:[ ]

 中学语文学习法:语文学习十条法则。

 

人生不能没有语言,优雅的心灵生活更是被好语言所熏染。但是语言,想要爱你却不容易。事实上,语文很容易:母语习得,自然自然;语文又很难:微言大义,弦外之音。语言很有趣:唐诗宋词,英雄人物…
 
人生不能没有语言,优雅的心灵生活更是被好语言所熏染。
 
第一感兴趣:知而善,善而乐。
 
一是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古人把这种培育过程分为知之、善之、乐之三个阶段。首先要说“知之”:进入语文,不抵触,不反感,不因对以前的教师、教材和考试的印象而厌恶语文;这样,才能初见成效。又说了「好之」:日日夜夜,心有投入,不懈怠,不放弃,不受外界干扰,其他科目及考试成绩都不会影响到语文;这样,才能欣赏语文漫漫的红霞。后语“乐”:处处留心,养成习惯,谈吐风雅,一笑而为,莫非语文;可以这样,才能进入语文的仙洞!
次自主:观千剑,操千曲。
 
古代云:“观千剑后识器,操千曲后识声”,强调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与其它学科不同的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教师的“教”并不能直接促进学生的学习,而是只有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理解,才能逐步达到“自读自写”的境界。
老师试图说得好,深入,透彻,学生只能静静地听,记着,学好语文,这种想法已经无数次的事实证明:这是不可能的!有意识地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做好自主学习的计划,增加自主练习的力度,自奋其志,自求其通,也是非常重要的语文学习规律。
必多写:思欲丽,笔磨秃。
 
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什么?想用十二个字来概括:充实心灵,懂得道理,完美人生。这样可以锻炼自己的感性和理性,我把它简化成“思欲丽”:情感性思维要富于犀利!事实上,我们很多同学只会做题,从不注意自己的感性和理性的锻炼,他们的情思往往表现出两个缺点:一是“浅”:感情幼稚,思想平面化,没有深情和遐想;二是“窄”:人生面窄,导致关注主题窄,阅历少,缺少大气。为了改正这两个缺点,使自己的情思“深”“广”,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时,一定要加一个词:“写”!写作能孕育、升华情感,写作能澄清、锻造思想。「思欲丽」,要写很多!
 
记日记,这是很多伟大的成功者的好习惯;至少一周要记两次:一次是生活札记,记录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一次是读书笔记,培养阅读习惯,整理读书收获。3年内能写出3-5万字,是基本的数量要求。这样,方可谓:“笔力枯竭”。
定多读:破三春,汇九流。
 
这三年的学习中,要下定决心广泛深入地读书,这就是所谓的“勘破三春”。读书,要涵盖古今,包举文理,融会中外,首重哲学,即所谓“融九流”。
 
只要是人类心灵智慧的结晶,都可以开阔视野,除迷狂,启蒙思想,善行,富心灵者,大读特读。尤其要注意:不要只看文学作品,而要看中国作家。
强大的积淀:有诗书,有竹子。
 
语言学习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是模仿,模仿的范例(模板)应该是什么?的确,这是先贤今人的成就。茅盾背诵《红楼梦》,苏步青背诵《古文观止》,可谓家喻户晓。经过长时间的辛勤积累,在头脑中建立丰富的“语言范式”,形成“兴奋点”,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腹有诗书气自华”。
 
用这些“范例”,模仿“说”,模仿“写”,先求它的“形”,再求它的“神”,最后求它的超越。这样一来,就很容易有了学习的充实感、成就感、组织感,再也不会感到语文学习的空虚、无力和难以捉摸。这就是所谓的“胸有成竹”。
重感:思千载,思万事。
 
古诗文云:“心有灵犀一点通。如何才能做到对语文学习“心有灵犀”呢?一是要广见博闻(多读),不断尝试,积累范式,因为灵感总会出现在辛勤劳动后的彩虹;二是要养成想象和联想的好习惯,力求“思接千载,视而不见”,决不压抑、束缚自己灵感的飞翔;三是要努力创造一种平静明朗、跃然纸上的心态,沉浸其中,体验品味,不要急于求成;四是要敢于相信自己的直觉,相信自己通过积累、模仿而形成的灵感思维的效力。
 
成功的灵感闪现后,要总结自己感悟的角度、方式、条件,使之成为自己进一步学好语文的利器。
 
细思极恐:学而思,思而后行。
 
孔子云:“学而无思则罔,思而无学则殆”,《学记》亦强调:慎思、审问、明辨,就是要思虑谨慎,发问谨慎,分清是非。要养成良好的语文思维习惯,必须多想:无论哪一个学习环节或哪一种学习任务,绝不盲目地接受任何没有自己思考过的东西,这样才能保持自主,提高学习的兴趣,使多读有味,多写有效,积聚有益;更要多想:绝不浅尝辄止,多听多问,务求水落石出,直到见真知;更要多做善事,不钻牛角尖,随时用元认知策略反省自己的思维过程,不受情绪干扰,理性分析,接受老师点拨,同学帮助,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品质,建立融通、灵敏、深刻、严密的思维个性。
 
求精熟:开而发之,开而悟之
 
语言学习要“精熟”,贵在名师“点拨”,所以学生要懂得一点老师“点拨”。
 
点拨之妙,先在“人”上下功夫: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心态,不同的性格,教师都会用相应的方法来点拨,或者是要言不繁,或者是铺路架桥,或者是引例,或者是反例,或者是反例,这样教师点拨的时候,才能注意到学生的思维状态,绝不放过;点拨之妙,先在“时”上下功夫,学生要积极思考,主动暴露自己,这样教师点拨的时候,才能更好地观察和理解学生的思维状态,绝不放过点拨的机会;点拨之妙,还得“度”上下,开而不塞,拨而不代,只要学生有体会,拨而有方向,就不浪费时间,不代替你思考,让学生真正自主学习。
 
个性特征:思考结果,然后成为一个家庭。
 
语文是培养学生思想的学科,语文学习归根结底就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修养、鲜明的个性。这里所说的“个性”,从狭义上说,就是指语文学习规律的系统化、个性化,也就是形成具有每个学生特点的语文学习理论,即所谓“一家人”。
必须首先确立元认知策略,养成监控自身思维、感知流程的习惯。通过长期的语文实践,不断总结和升华,强化正确的行为习惯,改正错误的行为。第二是学会总结反思,通过计划性总结,课堂笔记,课后作文,考题分析,不断提高自己的理性思维水平。第二是学会分享交流,通过课堂发言,同学们交流,师生讨论,吸收对自己学习经验有益的指点;第三是通过网络论坛发表文章,接受来自同学们的反馈,不断完善自己的经验表达方式和内容。最终学实践检验,纸上谈兵终觉浅薄,绝知此事要恭行。经过实践的检验,我们才能收获成功的喜悦,更应该善待失败的苦涩,这是一种无可替代的人生体验,也是形成个性化语文学习经验的必然过程。
要跳出课堂:课内法,课外途径。
 
“教就是不需要教”,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最重要的是迁移。由于“语文学习的延伸与生命的延伸是等价的”,语文学习的最终成功,也在于学生能在生活中灵活运用语文,以求生存,谋发展。要达到良好的语文学习正迁移,我们在学习上就必须:①跳出语文课程去学习语文。由政治学观察思考问题的哲学方法,由历史科学成功者的人生经历,由地理科学各洲的风土人情,由数学科学严密的推理逻辑,由物理科学细致的观察功力,由美术音乐科学艺术欣赏的规律与经验。第二节跳过语文课本学习语文。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20 自学习网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